历史上,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所谓的绅士贵妇,出门都会戴上帽子。
而这个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的天气潮湿阴霾,雨稀稀拉拉的下个不停,但是又是那种不大不小,打伞又侨情了点,而不下雨的时候太阳又很大,紫外线强,很容易晒黑,那时的女士们都要保持白皙肌肤,所以每日预备一顶帽子,遮风挡雨挡阳光也当然是正事了。这样就使得英国的帽子在材质上和法国选的就不太一样了,样子都很优雅和庄重。而法兰西的天空,阳光都很灿烂,又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帽子的造型更加艺术性,材质更轻薄。
当然,帽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许多象征意义,在欧洲的很多国家中,抬手抚摸帽子也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因为那样做会给属自己带来幸福。但是,如果不小心把帽子翻了个底儿朝天,那就不妙了,因为那预兆着在一天中会遇到很多倒霉事。
❷ 在欧洲,戴帽子为什么会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而这个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的天气潮湿阴霾,雨稀稀拉拉的下个不停,但是又是那种不大不小,打伞又侨情了点,而不下雨的时候太阳又很大,紫外线强,很容易晒黑,那时的女士们都要保持白皙肌肤,所以每日预备一顶帽子,遮风挡雨挡阳光也当然是正事了。这样就使得英国的帽子在材质上和法国选的就不太一样了,样子都很优雅和庄重。而法兰西的天空,阳光都很灿烂,又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帽子的造型更加艺术性,材质更轻薄。
当然,帽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许多象征意义,在欧洲的很多国家中,抬手抚摸帽子也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因为那样做会给属自己带来幸福。但是,如果不小心把帽子翻了个底儿朝天,那就不妙了,因为那预兆着在一天中会遇到很多倒霉事。
❸ 为什么称一战时的奥匈帝国为“布头帝国”
士兵的帽子都是用布做的,包住头。
❹ 在欧洲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人才能戴帽子,帽子有什么作用
历史上,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所谓的绅士贵妇,出门都会戴上帽子。
而这个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的天气潮湿阴霾,雨稀稀拉拉的下个不停,但是又是那种不大不小,打伞又侨情了点,而不下雨的时候太阳又很大,紫外线强,很容易晒黑,那时的女士们都要保持白皙肌肤,所以每日预备一顶帽子,遮风挡雨挡阳光也当然是正事了。这样就使得英国的帽子在材质上和法国选的就不太一样了,样子都很优雅和庄重。而法兰西的天空,阳光都很灿烂,又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帽子的造型更加艺术性,材质更轻薄。
当然,帽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许多象征意义,在欧洲的很多国家中,抬手抚摸帽子也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因为那样做会给属自己带来幸福。但是,如果不小心把帽子翻了个底儿朝天,那就不妙了,因为那预兆着在一天中会遇到很多倒霉事。
❺ 求1篇100字《好兵帅克》的读后感
最佳答案《好兵帅克》,实在太精彩!抵的上拉伯雷的《巨人传》了,《巨人传》还属想象中人物,有玄想成分,而好兵帅克却是完全的现实主义,说它现实却又超出现实之上,帅克的言谈举止令人好笑不已,实在太好笑,半夜四点还笑得我在餐桌上喷出了夜宵。意大利马莱尔巴的《莫奇科尼》写作上有帅克的影子,甚至标题的取法也是如此。而捷克的小说文学传统实在令人欣赏,那种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的写法,还有大问题从小处出发、崇高就是卑劣、清洁就是肮脏的含混一气的表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昆德拉也是一例。只是他欣赏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还得研究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得捷克小说家欣赏。
《好兵帅克》
作者:雅•哈谢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雅•哈谢克是捷克著名作家。早期作品以讽刺笔调揭露奥匈帝国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虚伪。1920年,开始写作长篇讽刺小说《好兵帅克》。在某种意义上,《好兵帅克》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从内部描写了欧洲近代史上一个最古老的王朝——奥匈帝国崩溃的过程。作品几乎是严格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编年顺序写的,从第二卷(帅克入伍后由布拉格开拔前方)起,战局、事件、路线都与当年的奥匈军队作战史基本吻合,甚至帅克所在的联队番号以及作品中有些人物(卢卡施、万尼克、杜布等)也不是虚构的。然而此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忠于史实,而在于作者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及医院、教会的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通过手里拿着“叛国者”的帽子到处寻找拘捕对象的特务布里契奈德,以及草菅人命的军医,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是怎样一座黑暗、残暴的监狱。为了揭露所谓“神职人员”这种寄生虫,作者在卡兹和拉辛两个神甫的形象上着了浓重的笔墨。这个帝国的一切残酷、肮脏、荒谬与丑恶,都没能逃脱哈谢克那支锋利、辛辣的笔,他无情地揭露了这个庞大帝国所加于捷克民族的种种灾难,并塑造出帅克这个平凡而又极富于机智的不朽形象。
我个人认为后续的结局并不好。帅克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喜剧。他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我希望帅克成为一个大英雄,虽然过程比较搞笑,但现实的悲剧决定帅克的疯癫一生。
让人欢笑让人疼
你可以在图书关的网站上搜到
❻ 为什么称一战时的奥匈帝国为“布头帝国”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nion)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亦仅次于俄罗斯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得到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❼ 奥地利旅游
主要旅游点是克恩顿州、施蒂利亚州、萨尔茨堡州、蒂罗尔州和上奥州。
夏初的奥地利,明净的湖水、绿色的森林、透明的蓝天和白色的山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明明暗暗,像极舒伯特的一首艺术歌曲,或者勃拉姆斯的一首钢琴三重奏。在这个季节踏上奥地利的国土,心就如同吃了过多樱桃的黄鹂,一下子就醉了。萨尔茨堡,小心踩了旋律
在举世闻名的音乐之乡,就像当年勃拉姆斯提醒的那样:“走路小心,别踩了旋律!”
奥地利的音乐和戏剧举世闻名。全世界几乎找不到另一个国家对音乐如此推崇和普及。从街头音乐到流行音乐会,从轻歌剧到音乐喜剧,从大型交响乐到歌剧表演,应有尽有。从东到西,由南到北,全国上下音乐节和文化节一年四季,连续不断,可以说奥地利人每个周末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音乐节!这一点,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体会尤深。
到达萨尔茨堡,第一件事就是到心仪已久的在粮食胡同,瞻仰莫扎特故居。故居内珍品甚多,因此禁止拍照。但当年莫扎特妈妈做饭的厨房,由于不便摆放珍贵乐谱乐器,是个例外。于是观客纷纷举起相机。刹那,仿佛莫扎特美妙无比的音乐,又在那光线暗淡但温暖的灶台周围飘起。
说起灶台,在萨尔茨堡确实连吃都离不开莫扎特。莫扎特巧克力到处都有。在宾馆,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如云似絮。在圣彼得巴洛克大厅的莫扎特晚餐音乐会,操不同语言的游客一边用餐一边现场欣赏《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的著名咏叹调。莫扎特一生多辛劳,但他的音乐里却没有一点阴影,有的只是美。的确,就像音乐史家所说的那样,莫扎特“代表了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光明时刻,在这一时刻所有的对立都消失了”。
萨尔茨堡还是获十项大奖提名的奥斯卡获奖片《音乐之声》的诞生地。这部电影问世3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在中国国内各大书店里,随时都能见到这部电影的原声带。一片湖光山色里,“哆、唻、咪”之声,仿佛萦绕耳边。不由你不信,这样的影片,只能在萨尔茨堡拍摄。
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出生的楼房,和莫扎特曾经居住过的一座老房子遥遥相对。卡拉扬本来学工科的,目标是做工程师。但谁让这位天才生在莫扎特的家乡呢,于是半路出家,有了这位号称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乐坛“帝王”的人物。如果说在当代世界,有音乐的地方就有莫扎特的话,那么有唱片的地方准有卡拉扬。
在萨尔茨堡省内的大小城镇里,旅游者到处可以参加萨尔茨堡式的“乡村音乐会”。音乐节目大都取自当地人的生活。这里的人们,甚至把树木和斧头拖上舞台当作乐器,以表演阿尔卑斯山伐木者的生活。我参加过一场这样的音乐会,在节目最后,演出者抱出一堆国旗,每举起一面就要唱一首这个国家著名的歌曲。每一面旗帜举起,观众中就有这一国家的游客起立。在此也可以看出奥地利旅游业何等发达,随处都可以开一次国际舞会。在那次音乐会上,兴师动众兴高采烈站起来的,以美国人、法国人最多,各有二三十人,南非有一对,巴西有一个。当我们7个中国人在五星红旗下起立时,各国的游客掌声雷动,似乎在欢迎中国人走向世界,让人好不激动。
这一刻是难以忘怀的。在音乐之国奥地利,在莫扎特的故乡,那在掌声中跳动的美妙旋律,正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维也纳:神似北京
“作为语言民族相同的两个国家,德国人像日本人,他们只知道埋头工作,而奥地利人更像中国人,工作之余讲究生活情调。”操一口流利汉语的萨尔茨堡旅游局市场经理奥利弗这样对我说。但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商务处旅游官约色夫则认为,奥地利人之于德国人,更像北京人之于上海人。德国有经济奇迹,奥地利则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些说法令人着迷。对世界各地的大多数人来说,德奥的分野是可以分明感觉到,却又很难说明白的东西。奥利弗和约色夫的说法,倒是蛮形象的。
能用中文说出这样生动的比喻,是因为他们了解中国,喜欢中国。非常值得回味的是,维也纳作为庞大奥匈帝国的首都,辉煌600多年,堪称欧洲文化中心。而就在这同一历史时期,北京则作为明清两大帝国的首都,是亚洲文化的中心。而这两个伟大古都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经历了帝国以及帝制的崩溃,但其悠久的文化却像凤凰一样,依然从帝国废墟中再生。
维也纳人同北京人神似之处果然不少。比如喜欢神聊喜欢情调喜欢社交。这种精神气质表现在他们每年数以百计的音乐文化节上,表现在他们的戏剧与音乐中。这才有了《闲聊勃尔卡》,有了无数的轻歌剧喜歌剧,甚至有了独具特色的社交形式——维也纳华尔兹文化。每年圣诞长假之后,维也纳进入舞会佳期。它一直持续到冬去春回。大大小小150多场舞会此起彼伏。
维也纳人喜欢闲聊,还同其享誉欧洲的咖啡馆文化有关。1683年,咖啡初抵维也纳,从那时起,维也纳便因其咖啡传统而著称,那里的咖啡馆与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分属欧洲两大浪漫传奇之地,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和隽永的历史典故。咖啡馆的历史越悠久,咖啡就越香醇、故事也越迷人。在咖啡馆里打发休闲时光,已经持续几个世纪。对于大部分维也纳人来说,咖啡馆不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摆脱生活沉闷的避难所。每个咖啡馆都有自己固定的支持者,通常他们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里拿着报纸来这里小啜一杯,消磨掉几小时的光阴。就是在这样的咖啡馆里,舒伯特和他的朋友们彻夜闲聊,并在纸条上写下一首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应当承认的是,相比维也纳咖啡馆文化,老北京著名的茶馆文化早已风光不再。当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维也纳咖啡馆文化也开始受到挑战。不久前,已经进入故宫的美国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欧洲咖啡馆文化的中心维也纳开设第一家分店,店铺的选址正好在著名的维也纳剧院的正对面。在未来的18个月内,这家“美国咖啡大亨”将陆续在奥地利再开设14家连锁店,一场欧洲传统“咖啡馆文化”对“美国外卖咖啡文化”的较量悄然展开。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再也不能像10年前那样,坐在咖啡馆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了。”奥利弗说。休闲的奥地利咖啡馆文化,能否抵挡美式快餐文化的冲击,还真不好说。
离开萨尔茨堡赴维也纳前夕,奥利弗热情地推荐了一长串著名的维也纳咖啡馆,建议我一定要到其中坐一坐。我开玩笑地问:“你不请客吗?”他马上回答说:“当然可以,但是你必须答应,下次到北京时你要请我吃一顿正宗的湖南红烧肉!”
离开奥地利很长一阵子了,有时梦里仍然是云雾缭绕的山峦,蓝色的河流,巴罗克式的建筑,还有细雨中的黑森林。在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的完美里,在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冥想里,在勃拉姆斯钢琴小品的温暖里,在马勒管弦乐艺术歌曲无尽的萧索里,万里之外的奥地利重新亲近了起来。奥地利以它宽广的胸怀,养育了这些不朽的生灵,而他们又在自己不朽的创作里,为奥地利母亲留下了永恒的画像。于是你又一次沉醉起来,多瑙河畔的斜风细雨,重又打湿了你的衣襟。
浪漫游·方式
在维也纳老城携手漫步
从世界知名的国家歌剧院出发,很快就会到达环城街长廊的购物天堂。在克恩顿大街转入爱乐乐团胡同,富有传统风格的萨赫旅馆就位于这条街上,既然到了这里,为什么不请她不品尝一块此旅馆的特产——萨赫蛋糕呢?
穿过阿尔贝提纳广场来到维也纳最美丽的广场之一:约瑟夫广场,你们可以在这里参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华丽大厅。穿过骑术学校胡同,来到米歇尔广场,从广场上的米歇尔大门走入霍夫堡皇宫内的建筑群,可以参观皇帝的寝宫、皇宫银器室、宴会厅以及珍宝馆,到皇宫小教堂聆听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在星期日弥撒仪式上的唱诗,自然又是另一种享受。
走过英雄广场和环城大道来到艺术史博物馆共同观赏馆内收藏的名画。沿着环城大道一直走到国会大厦,向右拐进人民公园你们可以看到西西公主的纪念像,在她的纪念像下你们可以共同回忆爱情的甜蜜,说不定比西西公主还要幸福呢。
重新回到环城大道,经过市政厅来到维也纳大学,沿着右边的阶梯往上走到贝多芬曾经住过的旧居Volksgarten,沿着下坡小路来到费斯特宫殿上拥有著名购物长廊的Freyung。
再穿过有著名咖啡馆和华丽的城市宫殿的Stadtpalais的绅士胡同你们可以回到刚才已经来过的米歇尔广场。如果有点累了,可以在这里静静地品一杯咖啡,四目对视,有些音符,有些曲调,在流动,你们的爱情已在这流动中悄然升华。
穿过著名的戴默尔咖啡馆和许多高级商店的煤市,你们来到了城壕,在这条购物街尽头是有名的商厦——哈斯建筑,和与其隔街相望的是斯特凡大教堂。参观过象征维也纳的斯特凡教堂之后,经过红塔街和光街,来到有著名的锚形钟的高市。沿着犹太人胡同走到有许多夜生活爱好者饮酒作乐的酒吧百慕大三角区。沿着Seitenstettengasse一直走到Rotenturmstrasse再转入肉市,奥地利最老的一家餐馆希腊小吃就位于此。再经过一连串美丽的街道你们就可以回到刚才经过的环城大道和大道旁的城市公园,公园内有一尊金黄色的约翰·斯特劳斯纪念像。沿着几条窄街走到斯特凡大教堂,穿过克恩顿大街就可以回到出发地点国家歌剧院。走累了,何不一同走入歌剧院去听听更浪漫的音乐?
浪漫游·目的地
奥地利常识:
概况:奥地利位于中欧南部,与德国、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等国接壤,全国面积为83,850平方公里,具有800万人口。
语言:德语。
地形:奥地利西部多山,山峰高达4000公尺,山谷村落海拔亦在2000公尺间。西部有东西走向中央山脉,两侧均为丘陵地带,多湖沼及茂密丛林,维也纳附近及多瑙河谷为平原。
气候:奥地利气候属中欧型气候,西部受大气洋影响,冬夏温差和昼夜温差大且多雨,东部为大陆型气候,温差小,雨量亦少,阿尔卑斯山地区寒冬季节较长,夏季比较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14-19度,冬季从12月到3月,山区5月仍有积雪,气温达零下,部分山区,即便在夏日,晚间仍有凉意,需有风衣或外套。
货币与汇率:奥地利货币为奥地利先令,1美元约等于13个奥地利先令,1元人民币约等于1.5个奥地利先令。
银行:星期一、二、三、五:08:00-12:30,13:30-15:00,星期四:08:00-12:30,13:30-17:30,星期六、日休息,在机场、火车站和商业中心,设有每周七天营业的外币兑换处。
邮局:星期一至星期五:08:00-19:30
购物:商店营业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08:00-19:30
电源:与中国相通,但是电线插头为圆柱型。
驾车:只有持有国际驾照的中国籍游客才可以在奥地利驾车。浪漫在奥地利的五大理由:
一、在维也纳携手漫步老城,不但可以领略老城沉淀的历史风韵,还可以使你们的感情在这漫步中进一步加深。
二、在萨尔茨堡重温电影《音乐之声》的情节,把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进行到底。
三、共同攀登位于陶恩国家公园中心的奥地利最高峰大格罗克纳山,站在高山上为你们的将来许一个圣洁的心愿。
四、在莱因河和多瑙河边,相依相偎,在城市的夜色下,听那首《蓝色多瑙河》,音符流动,你们的爱情也随之升华。
五、冬天里去奥地利,你们可以在乘雪橇在阿尔卑斯清新的山风中呼啸而过,也可以尝试卡文式滑雪的喜悦,喝一杯冰吧中的饮料,然后一同堆一对亲吻的雪人。
浪漫游·向导
注意事项:
1.在陌生的地方旅游,尽量减少单独行动。
2.一定保管好护照和往返机票。
3.到达酒店后,一定要领取有关入住酒店的名片,以防走散可以自行回到酒店。
4.请不要轻易在酒店打电话,因为费用昂贵,可以用磁卡电话打国际长途。
5.酒店内一般均有收费电视节目,这些费用需要个人承担。
礼貌问候:奥地利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貌的国家,大家见面时都要互相握手问好。亲密的朋友在异性之间以及女性之间还要亲吻面颊。如果戴着帽子,在见面和告别时则需要用左手脱帽,帽里朝自己,帽顶朝对方,同时伸出右手同对方握手。戴着手套同别人握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奥地利,需要熟记“早上好”、“您好”、“晚上好”三句德语。
入境及签证:凡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旅客,应在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办理旅游签证。
海关规定:非欧盟国家的公民免税携带自己使用、体育用途或用于自己职务的物品入境,其中下列物品有所限制,每人(十七岁以上)只准携带200支香烟、50支或100支小雪茄、或250克烟丝,以及1升烈酒和2升葡萄酒入境,除上述物品之外的其他物品,可免税携带总金额不超过2400奥地利先令的物品入境。
免税购物:非欧盟国家如果在贴有免税标签的商店内购买超过1000奥地利先令,可以办理营业退税手续,购物时必须向售货员索取退税单。退税单内容应由售货员填写。出关时,将所买货物交海关检查,海关在退税单上盖印后即可在机场或边境的退税处领取税款。
奥地利规模最大的中文信息网:
http�//www.a4c.at
浪漫游·路线
飞机旅行:
奥地利航空公司和中国民航联营北京-维也纳-北京的直飞业务,每周三班;上海-维也纳-上海的直飞业务,每周两班。
火车旅行:
奥地利联邦铁路发达,共有5800公里铁路线,并和欧洲整体铁路连网。出发前,可在任何一个火车站内购买火车票,除了正常票价外,还有一系列优惠票。
汽车旅行:
可在奥地利的各租车公司以及机场和各大旅店办理租车手续,持国际驾驶执照,并担保第三人责任险者可以在奥地利驾车。(部分内容由奥地利驻华使馆提供)
❽ 哈谢克的简介
哈谢克(1883~1923)
Haek,Jaroslav
捷克作家 。1883年4月30日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923年1月3日卒于利普尼宋特。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后因无钱缴纳学费,中途辍学,到教堂、药房当临时工。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一家银行任职。曾参加无政府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团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作为捷克兵团一员赴俄国作战。十月革命爆发时正在俄国,1918年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布拉格。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写有短篇小说、小品文以及政论文1000多篇,对奥匈帝国统治下捷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抨击 。代表作 《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一译《好兵帅克》)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它通过主人公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经历,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恶专横及其军队的腐败堕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普通捷克士兵的形象。该书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40多种文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