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英国的帽子文化历史

英国的帽子文化历史

发布时间:2021-09-06 16:14:13

Ⅰ 谁能给我大致讲讲英国的文化和历史急!!!!!!!!!!!!!!!

英国的历史,其实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结束标志:1066年诺曼登陆)
被称为古英格兰时期
著名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头衔的人。可见此人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
当然,这个时期,还有一群传说人物:亚瑟王和他的十二圆桌骑士。如果你看过电影《亚瑟王》,会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被称为中世纪英格兰时期
鼎盛时期:爱德华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时代(1327-1377)。爱德华三世,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优秀的国王。而他的长子也叫爱德华,史称黑太子,则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英法百年战争前期和中期,英国之所以能占据压倒性优势,这父子俩功不可没。而他俩一死,百年战争的形势马上倒转,也为后来的国内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祸根(其实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国历史上相互承接的三个王朝,实际上也可说是一个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来看看家族之争吧——英国著名的内战:玫瑰战争。旧贵族兰开斯特家族和新贵族约克家族之间的战争。这两个家族都是安茹家族爱德华三世的后代,家族标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红一白区别而已。(安茹家族的标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于英国革命,要划到中世纪还是近代史,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里权且按照史学界最传统的1688年为标志。不过应该革命大家都应该知道得够详细了,这里也不唠叨了。
1688-1914年,(结束标志:1914年一战爆发)
被称为近代不列颠联合王国时期
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日不落帝国(1837-1901)。在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中,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60%,铁产量占世界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时航行于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飘扬着米字旗,乃至整个19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英国世纪”。
1914至今
被称为后维多利亚的现代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时期
日不落帝国随着英国的衰弱而逐渐瓦解,现在只空余一个“英联邦”,似乎还在追忆往昔的光辉。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兰国王世系
一,撒克逊王朝(七国时代)
西元五世纪初开始,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的统治已经日渐虚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原来生活在日德兰半岛的朱特人(也译为裘特人)纷纷涌入不列颠岛,他们在和当地罗马人和凯尔特人(称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战斗中,从六世纪初起,形成了七个部落联盟,也称七国,他们分别是麦西亚,西撒克逊(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逊(苏塞克斯),东撒克逊(伊塞克斯),东盎格鲁,肯特和诺森伯利亚。六世纪末,传教士圣奥古斯丁在肯特登陆,随后在坎特伯雷开始了传教,以后坎特伯雷成了英格兰宗教活动的中心。七世纪初,西撒克逊国王埃塞尔伯特渐渐强盛,一度控制了英格兰南部的西撒克逊、南撒克逊和肯特。七世纪中叶,东撒克逊国王雷德瓦尔德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建立了霸权,此后雷德瓦尔德帮助一个流亡王子埃德温获得了诺森伯利亚王位,而埃德温通过一系列的胜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诸王国公认为其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联盟为此后麦西亚和西塞克斯统一英格兰奠定了基础。诺森伯利亚王国此后领导着各地的撒克逊人同布立吞人作战,最终获得了对布立吞人的胜利,并统一了撒克逊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后,诺森伯利亚的霸权开始衰退,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731年到829年的一个世纪时间内,七国之间陷入混战,在混战中,麦西亚脱颖而出,至八世纪中叶,麦西亚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区,麦西亚国王奥法即位后,自称英格兰国王,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称英格兰国王的君主,我们的世系就从这位“英格兰国王”奥法开始写起。

1.奥法(757-796)麦西亚国王,东盎格鲁国王,肯特国王,布莱特瓦达。 (布莱特瓦达Bretwalda, 是当时七国时代的称号,可以译成王中之王,很类似于我们春秋时代的霸主,表示是诸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老大,这个称号不能继承,要凭实力去争取。)是被卫士谋杀的前麦西亚国王埃塞尔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逊编年史里,说奥法和肯特在776年爆发战争,胜负不明,但一般认为是奥法获得了胜利,因为785年,奥法获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败了西塞克斯,此后他打败了东盎格鲁,并砍了其国王的头,794年,他获得了东盎格鲁王位。奥法还发动了多次对威尔士人的战争,并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奥法墙”(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的东长城)。奥法和欧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时代的人,查理曼宫廷的编年史家写道:“他是不列颠的光荣,对付敌人的刀剑.” 奥法去世后,麦西亚霸业中落, 霸权转到了西塞克斯王国手里.所以以下的世系转入西塞克斯王国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国王,麦西亚国王, 布莱特瓦达.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逊编年史称其父名字叫埃尔蒙德,但在当时的各国王系中找不到这个人(肯特国王也叫这个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奥法以及与他结盟的西塞克斯国王贝奥提克流放到了欧洲大陆的法兰克王国, 802年贝奥提克死后, 埃格伯特经过和两位伯爵的战争,夺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尔士(英格兰西南以埃克塞特为中心的康沃尔地区),并最终将康沃尔并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击败麦西亚国王贝昂沃尔夫,此战之后,伊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鲁均承认其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征服麦西亚,(但麦西亚很快又获独立)。并迫使诺森伯利亚承认了其霸权。

3.埃塞沃尔夫(839-856)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格伯特长子,曾击败丹麦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罗马朝圣,但回国后被其长子埃塞巴尔德废黜。

4.埃塞巴尔德(856-860)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长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后,娶了他寡居的继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次子,他在位期间,丹麦人洗劫了肯特和诺森伯利亚。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间无法有效遏制丹麦人的入侵,871年,在于丹麦人的作战中阵亡。

7.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英格兰国王。埃塞沃尔夫四子。871年24岁的阿尔弗雷德继其阵亡的兄长为王,当时丹麦人已经占据了东盎格鲁,而肯特,诺森伯利亚和麦西亚也已相继亡国,并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区域的温切斯特。阿尔弗雷德初战丹麦人遭受惨败,阿尔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麦人退回了英格兰中部,西塞克斯赢得了5年的宝贵时间。878年,丹麦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乱,阿尔弗雷德和少数军官不得不逃进沼泽和森林里去打游击。但此后运气站到了阿尔弗雷德一边了。同年,阿尔弗雷德在伊桑顿(今埃丁顿)展开反击,大破丹麦人。此后他和已臣服于丹麦的麦西亚结盟,886年,收复了伦敦,并和丹麦首领定立了合约。《编年史》中说:“阿尔弗雷德大帝收复了伦敦,所有的不受丹麦人奴役的撒克逊人都站到了他的一边。”892年丹麦人再次入侵,经过四年的苦战,阿尔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儿子爱德华带领撒克逊了击败了丹麦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颠岛东部的丹麦法地区和欧洲大陆。击败丹麦人后,阿尔弗雷德大帝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全英格兰的国王。

8.爱德华一世(899-924)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长子。爱德华一世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和丹麦人的作战中战功赫赫。918年在将丹麦人彻底赶跑后,他在麦西亚等地取消的丹麦人的法令,重新恢复了撒克逊法。他女儿嫁给了西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三世。

9.埃塞维尔德(924)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继位16天后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被认为是英格兰第一位正式的全国性的国王。 在位期间他击败了维京人和苏格兰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异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复了被爱尔兰的都柏林国王(维京人王国)占据的诺森伯利亚。945年他和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一世签订合约。946年他被闯入其聚会的贼杀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在位期间,击退了维金人的入侵。自阿尔弗雷德大帝开始,其子孙连续五位都是尚武的国王,打败了不断入侵的北欧人,使撒克逊人的统治在英格兰全面复兴。

13.埃德维(955-959)英格兰国王。埃德蒙一世长子。他在位期间,麦西亚和诺森伯利亚的领主们拥立埃德维之弟埃德加为国王起来反叛。957年,埃德维在格罗斯特战役中被击败,被迫签订合约,将王国以泰晤士河为界分裂,埃德维占据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将北方领土交给了他弟弟。埃德维死后,埃德加重新统一了王国。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兰国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称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统治时期。英格兰行政机构趋于完善。他划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对国王负责,在郡下面设区,区下面是市。从郡、区到市有一套严密的司法系统维持治安,税收制度也得到恢复,英国文学也开始萌芽,英语开始发展成为书面语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欧的领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当先进的维护君主制统治的制度,虽然埃德加死后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设立的组织机构和英格兰文化却已根深蒂固,此后丹麦人和诺曼人的王朝均无法加以改变。 埃德加的行政组织制度,保证了此后英格兰避免了类似于欧洲大陆国家那样领主割据局面的出现。973年,埃德加在巴斯举行了加冕典礼,从而奠定了日后加冕的程序,而这次加冕标志着英格兰王国的彻底统一。

15.爱德华二世(975-978)英格兰国王,埃德加之子。也称为“殉教者”, 978年被无神论者信徒所谋杀. 1001年被封为圣徒,称“圣爱德华”。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兰国王。埃德加之子。也称无准备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静再次被打破,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又开始了,切斯特遭到爱尔兰人的洗劫,南安普顿人则受到维京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或丹麦人的大肆屠杀。埃塞雷德面对入侵,一味赔款而不敢动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赔款数以换取短暂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缴纳了4.8万英镑的赔款(相当于当时英国大约4到5年的国民收入),但却没能阻止北欧海盗继续横行,1013年,丹麦人领袖斯韦恩将丹麦人控制的麦西亚、丹麦法及诺森伯利亚合并,并称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里去避难。(其妻爱玛是诺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儿)。1014年初斯韦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复位。但斯韦恩的儿子卡纽特王子继续要求获得英格兰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称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顾其父的反对,聚集了一支人马,开始和丹麦人作战,虽然敌我悬殊,但他仍然多次取胜,还解了伦敦之围,于是成为了众望所归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后,他登上英格兰王位,但数月后,不幸英年早逝,英格兰因此陷于绝望之中。英格兰教界的贵族们于是在南安普顿宣布,永远废黜埃塞雷德的后代,承认卡纽特做英格兰国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孙们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逊王朝中断。

二 丹麦王朝

1 卡纽特(1016-1035),丹麦国王,挪威国王,英格兰国王。 被称为卡纽特大帝,丹麦国王斯韦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为英格兰国王,他登基后,将丹麦和英格兰的行政机构合并,1017年,他将英格兰诸王国重新分成了四个伯爵国,分别是西塞克斯伯爵国,麦西亚伯爵国,东盎格鲁伯爵国和诺森伯利亚伯爵国,为了避免诺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爱玛(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国赋税后,返回了丹麦。1020年,他将撒克逊习惯法纳入其编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纽特征服了挪威,迫使苏格兰臣服。卡纽特还将其女儿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儿子亨利(日后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纽特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

2,哈罗德一世(1035-1040),英格兰国王。 卡纽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绰号是“兔子的脚”,大概是说他打猎的时候跑得快。卡纽特死后,其合法继承人是他和诺曼底的爱玛所生的儿子哈瑟卡纽特,但哈罗德趁其不在英格兰之机,抢先宣称是英格兰国王。1040年,哈罗德在哈瑟卡纽特准备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纽特(1040-1042),丹麦国王,英格兰国王,卡纽特大帝和诺曼底公主爱玛之子。哈瑟是个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兰横征暴敛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请他同母异父的兄弟、在诺曼底避难的爱德华回国于他共同执政。(爱德华是爱玛与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纽特去世,爱德华继位,撒克逊王朝复辟,丹麦世系在英格兰中断。

三 撒克逊王朝(复辟)

1。 爱德华三世(1042-1066) , 英格兰国王, 埃塞雷德二世与诺曼底公主爱玛之子. 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1041年回国和哈瑟卡纽特共同执政。哈瑟卡纽特死后,1043年在温切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1045年,爱德华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温的女儿伊迪丝。1051年,戈德温受英格兰宫廷的诺曼底势力的排挤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间,诺曼底公爵威廉(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之子,爱德华三世的表兄弟)访问了英格兰,据说和爱德华三世达成了由威廉继位的协议,(爱德华三世没有子嗣)。这成了日后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温和其子哈罗德率军回到英国,并强迫爱德华三世恢复了他们的权力,从此英格兰政权落入戈德温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国王爱德华三世去世,在弥留之际,他喃喃地说:“一个罪恶的时代即将降临”。此后爱德华三世一直是撒克逊民族情绪的化身,作为撒克逊人王族最后一位国王,成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爱德华三世被宣布为圣徒,从此圣忏悔者爱德华三世一直是英格兰王国的保护圣徒,直到百年战争时期,才被圣乔治取代。

2.哈罗德二世(1066),英格兰国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温之子。爱德华三世去世后,哈罗德声称爱德华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他。随后英格兰贤人会议批准哈罗德为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继位,激起了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苏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罗德兵败被杀,威廉一路向北残酷杀 戮,于该年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爱德华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逊王朝灭亡。
英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和法国相当。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丽诺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在位期间确立对爱尔兰统治权)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兰国王1189-1199)(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无地王”,在贵族胁迫下签署《大宪章》,布汶战役被法国击败,失去大部分大陆领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独立。被王后伊莎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谋害)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发动英法百年战争,在克莱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国骑士团,获得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长子为黑太子爱德华,次子为兰开斯特公爵约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黑太子爱德华之子。远征爱尔兰时被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废黜,由亨利即位
补充一下,一般称亨利二世至约翰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为金雀花王
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1486年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兰国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后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结婚。由于离婚问题而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下不再注明) 3爱德华六世(1537-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国王1553)(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诺森伯兰公爵之子达德利。诺森伯兰公爵伪造遗嘱让简·格雷继承王位。后阴谋败露,简·格雷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后斩首) 5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国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结婚。由于****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 6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国王1558-1603)(终生未婚,去世后都铎王朝结束) -----------------------------------------------------------------------------------------
此后英格兰王室转入诺曼世系

帽子的历史

人的外在美除了谈及外貌、身材、举止、气质等固有特性外,服装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优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实际它便是我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

不仅中国有古老的帽子发展史,国外在古时也将帽子当作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早期的罗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标志,奴隶们只能头顶块儿布来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纪,帽子的等级观念更是明晰:破产者戴黄色的帽子;国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纸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级的差别,但仍有职业的划分。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等。还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十八世纪的法国,一名叫科来姆的厨师,为招揽顾客,在自己的头上戴了顶高高的白帽,引得众人的好奇,后来它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厨师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厨师的等级越高。

Ⅲ 为何帽子在英国王室的社会意义非凡

戴帽子是英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方式。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街头巷尾。也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够看到他们对帽子,独特的文化情结。并且英国的帽子,款式比较新颖。每一顶帽子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帽子无论对于男女老少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是一顶新颖别致的帽子确实可以让自己尊贵的身份更加突出。并且能够成为时尚瞩目的焦点。当王室成员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很多人可能会注意看他们的鞋子有多么独特。而别具一格的帽子才是真正吸引他人的地方。帽子款式的选择,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皇室成员独特的一面,比如小礼帽,就自然衬托出了帅气的中性美。

Ⅳ 英国传统的服装文化

在英国,民族服饰很有特点。
首先是帽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英国绅士的圆顶硬礼帽——“波乐帽”(bowler*hat),它是一种硬胎圆顶呢帽,通常是黑色。传统上英国要人、名流显贵都要戴上这种礼帽,文艺作品中一提到B.H,读者可以立即联想到一位英国绅士。现在在各大城市的大街上,这种波乐帽已不多见,但并未消失。

其次是苏格兰人的“基尔特”(kilt),这是一种用花格子呢料制作的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它形成于中世纪,是男子专用的裙子。当今苏格兰的男子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穿,但遇到传统节日场合,男子就会重新启用。
再次是英国人的各种传统的工作服装和服饰,包括:法院开庭时法官穿的黑袍、戴的假发,教堂礼拜时牧师所披的长袍,历届国会开会时女王所穿的白色长裙礼服、戴的王冠(其间坐在前排的“司法贵族”穿戴黑袍假发,“宗教贵族”着翻领红袍),还有王宫卫士所穿的鲜艳的短外衣、黄束腰、高筒黑皮帽,伦敦塔楼卫士的黑帽、黑衣,近卫骑士的黑衣、白马裤、黑长靴等等。

Ⅳ 帽子的发展史

人们对帽子这种很表面化的配饰一直很迷恋。据说在20世纪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犹如向人宣称“我是不正经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时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翻阅帽子发展的历史,从最早的宽得不能再宽的式样,到花卉、标本鸟、水果篮——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发展,而不是打横出现。

1917年,钟形帽问世,这种帽檐挡住一只眼睛的设计,风靡一时,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时髦从眉毛开始”一说。

到了1930年代,超现实主义与帽子纠缠一起,头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转搁在头顶的夸张设计,都是当时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物资贫乏,帽子的款式趋向实用而缺乏创意,但到了1947年,迪奥的天才大手笔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时尚系列又叫“花冠线条”,以一朵向上的花朵为基础勾勒成而得名,细腰大摆裙再加一顶灯罩式宽帽成为那个年代最经典和有品味的装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现,使宽檐软边帽和平顶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现人造纤维、塔夫绸、法兰绒,以及艳丽的羽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克琳的出现,使无边平顶小筒形帽成为50年代的时尚宠儿,而后,带面纱和织物衬里的帽子在一股怀旧热潮下,亦风行一时。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渐衰退,帽子很快成为正式场合或有实际需要时才使用的饰物,霸权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数像英国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一直对帽子情有独钟。

谁想到,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明星效应促进了戴帽风气,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设计大师的出现,也把帽子带回时尚潮流的舞台。

Ⅵ 帽子文化的英国文化

在英国,你可以看到许多社交习俗都与帽子有关系。假如一个男客人去拜访他的朋友,他进屋后,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亲戚朋友那里赴宴,那你进入餐厅时不仅要脱下帽子,而且还应该把帽子挂起来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见熟人的时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对那人点头微笑或打个招呼、寒暄两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见女熟人时,一般情况还要脱帽施礼。
这种脱帽施礼、以示恭敬的习俗也反映在英语语言里。例如,英语“hatinhand”这个成语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个成语“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对某人脱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则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国有一种黑色圆顶硬礼帽,英文叫abowlerhat(据说是伦敦一个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设计的),在绅士界和商人中颇为流行,而且已成为英国男子社会地位的象征。如果谁戴一顶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会被人看得起,相反,一个戴着顶旧“bowler”的人,就会被人瞧不起。英语里有“badhat”一词,意为“坏家伙”,另外形容什么东西很黑,则说“像帽子那样黑”(asblackasahat),想来与这种黑色圆顶硬礼帽不无关系。

Ⅶ 帽子的材料发展史

人们对帽子这种很表面化的配饰一直很迷恋。据说在20世纪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犹如向人宣称“我是不正经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时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翻阅帽子发展的历史,从最早的宽得不能再宽的式样,到花卉、标本鸟、水果篮——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发展,而不是打横出现。

1917年,钟形帽问世,这种帽檐挡住一只眼睛的设计,风靡一时,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时髦从眉毛开始”一说。

到了1930年代,超现实主义与帽子纠缠一起,头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转搁在头顶的夸张设计,都是当时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物资贫乏,帽子的款式趋向实用而缺乏创意,但到了1947年,迪奥的天才大手笔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时尚系列又叫“花冠线条”,以一朵向上的花朵为基础勾勒成而得名,细腰大摆裙再加一顶灯罩式宽帽成为那个年代最经典和有品味的装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现,使宽檐软边帽和平顶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现人造纤维、塔夫绸、法兰绒,以及艳丽的羽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克琳的出现,使无边平顶小筒形帽成为50年代的时尚宠儿,而后,带面纱和织物衬里的帽子在一股怀旧热潮下,亦风行一时。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渐衰退,帽子很快成为正式场合或有实际需要时才使用的饰物,霸权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数像英国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一直对帽子情有独钟。

谁想到,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明星效应促进了戴帽风气,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设计大师的出现,也把帽子带回时尚潮流的舞台。

Ⅷ 英国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国,你可以看到许多社交习俗都与帽子有关系。假如一个男客人去拜访他的朋友,他进屋后,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亲戚朋友那里赴宴,那你进入餐厅时不仅要脱下帽子,而且还应该把帽子挂起来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见熟人的时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对那人点头微笑或打个招呼、寒暄两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见女熟人时,一般情况还要脱帽施礼。

这种脱帽施礼、以示恭敬的习俗也反映在英语语言里。例如,英语“hatinhand”这个成语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个成语“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对某人脱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则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国有一种黑色圆顶硬礼帽,英文叫abowlerhat(据说是伦敦一个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设计的),在绅士界和商人中颇为流行,而且已成为英国男子社会地位的象征。如果谁戴一顶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会被人看得起,相反,一个戴着顶旧“bowler”的人,就会被人瞧不起。英语里有“badhat”一词,意为“坏家伙”,另外形容什么东西很黑,则说“像帽子那样黑”(asblackasahat),想来与这种黑色圆顶硬礼帽不无关系。

颇为有趣的是,英国议会曾有一项规定:议员不得戴着帽子进入议会厅,而在发言时又必须戴上帽子。因此许多议员索性光着脑袋进入议会厅,发言时则戴上议会厅准备的一顶公共帽子。于是在辩论某个问题时,就可以看到一顶帽子被争着发言的人传来传去。争夺激烈时,帽子在空中飞舞传递,再加上口哨声、跺脚声,真像是在做一种没有击鼓声的传物游戏。更为稀奇的是,不管议员的脑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顶帽子,结果常常引起哄堂大笑。

Ⅸ 英式帽子发展史

在西方,
帽子是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奴隶们只
能头戴破草帽遮阳。
到了中世纪,
帽子的等级观念更加明晰,
国王戴金制
皇冠

囚犯戴纸帽
子等等。十六世纪后期,宫廷中官员、王后、公主和仕女的帽子有了特别的设计。甚至到了
二十世纪初,
人们仍然可以从一顶帽子上判断一个女人是良家妇女还是青楼娼妓,
是大家闺
秀还是小家碧玉。所以,

夏奈尔说,“帽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所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
一方面是因为她那个时代,
一个女人胆敢不戴帽子出门,
就等于向路人宣布
“我是下
贱的女人”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
夏奈尔本人就是靠做帽子起家的,
出于对帽子的
敬意,她甚至认为“赤身裸体的模特戴上宽边帽子,便与文明画上了等号”。

十八世纪中叶,
矫情的巴黎贵妇们喜欢将各种鲜花、
水果以及做成标本的禽兽顶在头上,
那时的帽子就像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篮子。
在那个时代,
头发被认为是个人的隐私,
必须用
帽子遮起来。即使在家里,也要挽起端庄的发髻,而不能披下来——这样的发型居然被认
为于裸体无异,
头发变只能在卧室里与睡衣相慰了。
以隐蔽的长发相对应的,
是无限夸张的
帽子,
以及在帽子上张牙舞爪的羽毛。
作为当时最时髦的装饰,
女人对羽毛的喜爱几乎到了
疯狂的地步——这些美丽的、
关键是能够自然裸露的
“毛发”,
他们之所以被人疯狂的
“嫁
接”,很难说究竟是是出于羡慕,还是出于嫉妒。但不管答案如何其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
一些鸟类因此而几近灭绝!
以至于在美国,
一些人成立了专门的协会,
以阻止更多的鸟被杀。

第一次世纪大战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女人们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
这意味着她们的衣着
和发式都必须尽量地实用和便捷。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了三种,
一种是传统的齐耳短发,
一种是多层次紧贴头皮的板式短发,还有一种是很短而且很男性化的发式。在这种情况下,
一向离心离德的制帽商和发型设计师之间开始了心照不宣的合作。
“制帽商”
在英语里的字
面意思是“米兰人”,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了“Milliner”即“女帽制造商”一词,它来自
于意大利米兰,
因为在这个时期,
米兰能够生产出最优质的帽子。
女帽行业是一个传统的女
性职业,
女帽制造商不但负责设计,
还要负责选料和制作。
在那时,
一位女士与制帽商的关
系常常是很固定的,就像今天的一些女人和发型师的关系一样。

1952
年,钟形帽开始盛行,这种帽檐挡住一只眼睛的设计是由卡罗琳·勒布发明的,如
果那个女人舍不得剪掉自己的长发,
钟形帽可以把她的头发变成一个时尚的短发式。

此后,
无边帽、
贝雷帽随着战后服饰的男性化改观而大肆流行了一番。
三十年代是超现实主义流行
的时尚年代,帽子又和超现实主义纠缠到了一起,头巾式女帽、三角帽、
Coupde

Vent
帽,
甚至鞋子反扣在头顶的夸张设计,
都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
由于女性化风格的重新回归,
女装款式变长,
线条更加柔和流畅,
突出了胸、
腰和臀部,
帽子开始变小,
不再压低到耳朵,
而是很优雅的歪向一边。
头发露了出来,
女人们为新的美发技术而欢呼雀跃,
科技的进步使
波浪式卷发风行一时。
由于战争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兵纷马乱,
人们也放弃了梦
想,逃亡要紧,所以,女帽世界也变的贫乏不堪,只有实用,而无新意,越来越多的女性不
戴帽子走出家门。
战争造成物资的极度匮乏,
肥皂很难买到,
洗发液更是无从谈起,
再加上
没钱的情况下,
头巾被证明是理想的头饰之一,
通过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和别出心裁的打结
方法,
同样可以美化自己,
需要时还可以用它来遮掩自己头发的凌乱。
当然,
如果你决心要
一顶帽子,
也可以用纸来做,
在那样的时刻是没人笑话你的。
总之,
为了找到合适的帽子代
替品,人们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东西,有人甚至使用了渔网。

战争结束后,制造商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黄金发财时代。迪奥“新形象”的推出,不仅在
服装的用料上满足了人们重归奢华的心里,
铺张的大摆裙上一顶灯罩式宽帽,
也成为那个年
代经典和品味的象征。
“新形象”的出现使宽檐帽和平顶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丰富
起来,出现了人造纤维,塔夫绸、法兰绒以及艳丽的羽毛。

在理发店了,时尚顺滑的波浪式发型不再需要电烫,只需要把头发用卷筒卷好,在喷上
化学药水就可以焕然一新。
此后的帽子也越来越自由,
完全适应人们的穿着来设计,
女人的
头发也越来越长,自然的直发开始占上风。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发胶出现了,它使女
人的发型出现了各种奇妙的变化,从此人们注意的焦点不再是帽子,而是转移到了头发上。

发型师终于向制帽商宣战,
并大获全胜,
一些前卫的设计师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设计装饰
头发,就不是使用帽子,帽子逐渐隐退至不见踪影。

帽子的困境一直持续到杰奎恩·肯尼迪才有所缓解,
当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第一夫
人戴着无边的平顶小桶形帽出现在公共场合时,
女人认识到,
是到了给帽子更新换代的时候
了。无檐帽成为
20
世纪
50~60
年代时尚的宠儿。此后,戴面纱和织物衬里的帽子在英国
王太后好戴安娜王妃的引领下,风行了一阵子。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也开始戴帽子了——当然,除了右派的“帽子”以外,其他的帽子是
相当匮乏的,所以常发生谁家的“小二”被抢了帽子,谁家的“小三”因此而挨了打之类的
事情。那是举世闻名的“文革”时期,所以即便一顶帽子也必然与革命有染:冬季是羊绒帽
的军帽,无论天气多冷、耳朵是否冻烂,毛绒绒的帽耳朵是翻在上面的——这样才显得英
气,显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夏天是和国防绿布军裤搭配的的确良帽,为了追求“帽
型儿”
,人们会很认真的在帽子里面撑上报纸或硬纸板。这样的风尚一直持续到右派的“帽
子”摘除之前,也就是
1970
年代后期。到了
1980
年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人忽
然发现帽子还有许多别的戴法,
于是一窝蜂的爱上了宽边的草帽,
以及装饰在上面的大蝴蝶
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日常着装越来越趋向于舒适和简洁,反复的帽子日渐的消失了,
那种装饰性极强的帽子即便在它的诞生地,
也只是在特殊场合才配戴。
然而随着电影
《四个
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热映,以及史蒂芬·琼斯和菲利普·崔希等女帽设计大师的出现,一度隐
退的帽子又被重新来回到时尚的舞台上。

一部帽子的发展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变化可谓千奇百怪。黑色带圆环戒指的帽子,显示
出前卫的摇滚风格;
白色带点黑色斑点的帽子,
则明显有点像美国牛仔的风格;
蓝色米字格
的样式给人绝对的青春气息;
带金属贴片的帽子与名族图案是春天的时髦;
仿皮毛的帽子则
告诉人们,你是一个绿色环保的人、

Ⅹ 帽子的由来或者历史

一、帽子
据史书《玉篇》记载: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帽子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帽子逐渐具有装饰人体的美观功能。在历代服饰的演变中,衣冠配套构成了中国传统衣着风尚的一大特点。
二、历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着端庄体面的成语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强调了“冠”在服饰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谓的“冠冕”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官吏们戴的礼帽。古代的冠并不象今天的帽子,将头顶全郎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线系在领下,并打结固定住。古代的男子,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戴冠,戴冠时,要首先举行矗冠礼”,以表示成年的开始。
“冕”的出现要早于“冠”。 “冕”的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前低后高,称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彩线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视。冕旒的数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于发髻相系。另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宝遮耳,称为“充耳”。表示不听信谗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们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继位时,也要进行加冕(见图l—1)。
现在人们的衣着习惯,以脱帽表示礼貌。而在我国古代,脱帽则是无礼冒犯的举动。 “脱帽露顶王公前”,这在当时是很失体统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配套。在历代的礼制中就讲究一个人的衣帽要整齐,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都要搭配合体,特别是对头上戴的“冠”非常重视,把“冠”放在服饰中的首位,认为“冠”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千姿百态的服饰中,如果忽视帽子的配套,那么,即使址精关绝伦的服装,也会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饰结构上,衣冠一体,不可分割,已构成我国传统的服饰风尚。

与英国的帽子文化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性冬装外套搭配图片搜索 浏览:302
校服变紫了怎样能蓝色 浏览:915
番茄的马甲线作品集 浏览:274
身材胖的女的穿什么羽绒服 浏览:339
女生黑色牛仔衣搭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161
方丝巾男士 浏览:324
能配校服的外套 浏览:578
男士皮带均码是多少长度 浏览:593
高中生男生冬天穿什么睡衣 浏览:702
衣碰到油怎么洗 浏览:584
长江路小学校服 浏览:739
吉利金刚正时皮带什么时候更换 浏览:663
粉色花裙子配什么颜色的包 浏览:727
美女拉了一裤子稀是图片 浏览:19
衬衫马甲用不用扣 浏览:618
欧版短款上衣配啥裤子 浏览:874
加拿大大鹅风衣多少钱 浏览:847
古代北方民族的帽子 浏览:563
外套后面有日语 浏览:500
黑色牛仔外套连帽卫衣好看吗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