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泽东的故事,简短点的
1、小故事【1】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
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2、小故事【2】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
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3、小故事【3】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
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这个办法真好》,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4、小故事【4】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
5、小故事【4】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
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B. 毛主席的故事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C. 开国大典毛主席身后戴帽子的那个人是谁呀
我知道,你一定是问那位紧随毛主席,戴礼帽穿西服长得很帅挺沉稳的那个人吧?——赛福鼎·艾则孜。
D. 帽子的故事!!
世界是个大家庭,有了爱当然就会很温暖,有些人的动力是爱,有了爱就有了动力有了希望,有了动力就能克服困难,爱的作用很大。
这句话没深意,而且这句话不全面。
E. 帽子的故事
[帽子的故事]帽子的故事正文:内蒙古电力中学(小学部) 四年级 李泰来 从前,有一顶帽子,它很漂亮,并且非常可爱,白色的线缝底子上绣着淡紫色的几何图形.帽子的名字叫小白,(第一天成为魔法帽子的时候,它给自己起的名字),它是被施过魔法的,它是一顶魔法帽子,小白喜欢在路上摇摇摆摆地走着,一边用甜滋滋的声音对过路人说:"请给我一枚硬币吧,我会给你带来快乐的"过路人忍不住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放到帽子里,不管大人和小孩,不管男人和女人,谁不希望一顶魔法帽子给予自己快乐哪.小白得到许多硬币,它就这样摇摇晃晃像喝醉酒一样在大街上溜达着,他一晃身体,“叮叮咚咚”,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直到有一天,它走在一条小巷里,突然身后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把你的硬币给我一些吧!",小白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只流浪鼠,小白上下打量一下它,他的脖子上也挂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瓶子,小白满不在乎地对他说:“走远点,你这个乞丐!你配和我说话吗?”流浪鼠听后生气地对小白说:“你难道不是个乞丐吗?如果你不是乞丐,你要这么多硬币干什么,而且你还骗大家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帽子的故事,小学一年级作文《帽子的故事》。”说完流浪鼠就丢下小白走开了,小白呆住了,他怔怔地来到路边坐在路边,他觉得心中仿佛有什么被抽走了,那叮叮咚咚的声音好象不再动听了,这是一个小女孩走到他的身边,小女孩轻轻地对帽子说:“你的硬币可以给我几枚吗,我一直想要那本书!”说着,女孩用纤细的手指指了指马路对面一家商店,虽然女孩的声音很轻,小白还是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同意了,女孩开心地去拿帽子里的硬币,但是怎么也掏不出来。原来小白长期在路上过夜,沙尘落在帽子上面,遇到下雨的天气,雨水和尘土和成了泥巴,到干燥的天气泥巴和帽子的线团粘乎在一起,变成了结实的垃圾层就掏不出硬币了,帽子又呆住了,突然他猛地朝路边的一根钉子撞去,哗啦啦硬币掉了出来,女孩的眼泪也落了下来。他把帽子带回了家,帽子终究是一顶魔法帽子,他很快就使自己恢复了原样,但是他不能走路,不能说话了,可他还会思考啊,他觉得自己很幸福也很充实。 指导老师:陈鑫莉 评语: 感人至深!(投稿:xszw 于 2006-4-21 19:44:33 编审: )
F. 毛主席抗日的故事
一、有轿车不做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
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二、毛泽东用大学问家的方式读经典
毛泽东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他还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资料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
在1959年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他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个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
三、毛泽东组建读书小组专攻大部头
德国近代有一个大军事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战争论》,毛泽东在陕北为了了解战争,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一天在一块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大伙儿就各自谈自己的看法。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读书小组,而且是把党内的大秀才叫了过去,在杭州呆了两个月读一本书,为什么就是要总结里边的真理、规律。而他读《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谈话,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之后出版,那里边有很多好的观点。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不清我们社会主义到底处在什么阶段。我们这天熟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源于毛泽东在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重要谈话。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就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这要找依据。当时好多人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这也要找依据。找来找去,之后发现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这个观点,说社会主义有不发达的阶段,这样一说,大家才慢慢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四、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
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五、长征途中借书的笑话
在长征途中,因为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曾闹出过笑话。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敌人的“围剿”和反“围剿”中艰难行进的,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为了每天有书看,毛泽东只能东借西借。
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毛泽东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
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
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
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
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着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和铁锅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叫警卫员带路,亲自把书送给了给毛泽东。
没想到,这位私塾先生也是一个三国迷,当他和毛泽东聊起三国的历史,听见毛泽东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以及世界形势的发展,分析得头头是道,禁不住无限感慨。他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G. 关于毛主席的小故事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H. 毛主席感动人心的故事,要真实的!30字以上!要叙述清楚!没有错别字!帮帮忙!谢谢!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我从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里管这个家,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主席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后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席带头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了,404.80元,江青的工资是243元,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我这儿支出,他们俩是AA制,每个人有一本明细账。
主席有几大项开支。吃饭,100元左右,包括他请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别多,黄培炎、章士钊等这样的请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钱。另一个开支是抽烟,每个月将近100元,还要有几十元的茶叶。那时李敏、李讷上学,费用都从这边出。原来一个孩子一个月15元,随着物价的上涨,提高到30元,花起来很严格,这个月花多了,要从下个月扣回来。江青有一个姐姐叫李云露,也是30元,从主席这里支,她有时帮主席缝缝补补。
另一个大项开支,是房租、水电、家具租用费,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个丰泽园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家具都是租来的,这些费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费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还有一笔开支,是老家来人,有经济困难要补贴的,有来看病的,他们的交通费,吃饭费,走时还要给一点。所以钱很紧张,我说这个家不好当。钱不够用,怎么办呢,只好从稿费中开支。主席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我要用时得打报告,后面附上账单,一笔笔,清清楚楚,主席签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别会计室去取钱。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这12年里,主席买书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里的钱一直比较紧张,但不管怎么说,首要的任务是主席吃饭,要保证老人家的健康。主席从来不吃补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从他一生的吃饭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领袖。他有个小灶,他对他的家里人说:“小灶是人民给我安排的,你们都无权享用。”他的女儿、姐姐,都和我们一样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队打饭,他们家一个星期团聚一次,周六晚上团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么好做的,主席严格要求他们。每次吃饭时,在社会上听到什么要讲给爸爸听,读了什么书也要讲出来,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紧接着布置任务,还要读什么书,下个礼拜再来讲。这顿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
主席吃饭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是必须的,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主席有两难,吃饭难、睡觉难。你不叫他,他不吃饭,文件没看完,他不放下。你说:“主席,吃饭了。”“等一下。”他还跟你商量:“再等一会儿吧。”你不能干扰主席的思路,这一等就没准了,菜就凉了,又不能反复热。后来,我们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后来有人传言主席有专用的瓷器,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另一个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轻,他捧一天的书了,手很累。主席原来用的碗都是景德镇的,有一次他说:“我们湖南有个醴陵,那个地方的瓷器很不错。”我们很快订了醴陵的瓷器,他们让最好的工匠来制作,一个碗重124克,很轻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红为主。主席第一次拿这个碗很高兴:“这好啊!”乡情啊!主席很爱他的家乡。主席吃饭跟国内外形势也有关,我们每天翻大参考,一有大事,以素为主,这时主席吃不下饭,荤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欢吃鱼头,另外喜欢吃鱼杂、鸡杂,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鱼,我们就去买来,把鱼头弄下来,鱼身子再去卖给食堂,我们就这么管理,一分钱不能浪费。主席爱吃小鱼小虾,爱吃肉皮,他没有补过钙,吃得很简单,有时我们说:“主席,加点菜吧。”“我吃这个很好了,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哩。”他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国家的不花钱,部长们、省长们、村长们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廉政的作风。他没有一杯茶是不付钱的,吃的用的,都是照价付款。困难时期是怎么渡过的?跟老百姓一样,谁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肿?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点肉,主席发脾气。主席也有供货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粮食定量17斤,如果有余下,就给孩子们补贴。为什么困难时期能渡过,主席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人民的领袖。
送给主席的礼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这些礼品我们不可能不给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来散步,换空气,我们就把这些礼品摆上,写上数量给他看,吃的东西数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钱给人家寄回去。数量少就送给司机班,或是别的地方。没有一次听说是送给李敏李讷的,没有一次。那时,录音机、手表,金手表,瑞士的、罗马的,很稀罕,还有金银首饰,看着也喜欢,谁不喜欢呢?他的孩子也会过来,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放回去,从来没有拿过。重要的礼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礼品库。礼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条。
说一个借条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没有手表,重庆谈判时,一下飞机,郭沫若一看主席没有表,为了让主席掌握好谈判的时间,他就把自己的表从腕子上摘下来,主席欣然地戴上了,这块表一直用到1969年,这个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说:“我这个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东兴借一块表,给主席暂用,汪东兴从礼品库中拿了块金表,主席说:“借东西要打个借条,这块表修好了再还回去。”借的表用了两个月,就还回去了。
在主席的仓库里,最好的东西是他出访苏联时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级不过的东西了,但是从出访回来就从来没穿过。20多平方米的仓库5个柜子,主席3个,江青2个,还有一个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东西,仓库大量是旧东西,他的内衣好多都是缝缝补补的。他的仓库里没有棉被,进城以后他就没有棉被。天热一个床单,春秋天两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叠在一起,睡觉时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个补丁,补丁用的都是旧毛巾。太旧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样,几乎哪一条毛巾被上都有补丁。主席的袜子大多都是我们补,我们补的针脚就大一些,我们就动员主席买点新的放着,要不接见外宾,一拉裤腿,针脚就露出来了。主席有一件毛衣,还是在延安时江青织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块。最后送主席到八宝山时,打开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旧衣服,这就是一个国家执政党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两样东西一直放着,一个是宋庆龄送他的鸭绒枕头,另一个是他长征时带来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着书,他躺在床上办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垫着那条毛毯,我们要换他不让换,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来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大国养不起一个毛泽东?他事事节约,他说这么大个国家,不能有半点浪费。丰泽园院子旧,墙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没跟他说修了,他生气:“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么花在这个上面?”主席抽烟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没见他用过一个打火机。他讲礼貌,从来不冲着别人划火柴,都是朝里划,这半边用完了,再用那半边。打扫卫生时,我们就把旧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问:“旧的哪儿去了,”他说:“那盒子还是好的嘛。”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去买散的装上,再用毛笔把磷刷上,他一看:“哎,这好!”他吃饭时,饭掉在桌上,他拣起来放在嘴里,我亲眼看到的,他说:“农民们现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领袖,他70多岁时有病了,还惦着让人到门头沟去了解煤矿工人是不是工作条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严格要求子女,要他们好好学习,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对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别好,不霸道。主席对他的孩子们说:“在我身边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们的叔叔阿姨。”现在李讷见我还叫叔叔,我说快别叫了,我比你还小呢,“那不行,这是我爸立下的规矩。”她们出去跟老百姓一样,看电影两毛钱照样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从来不到厨房吃一顿饭,他的孩子真好!现在她们都是自食其力,没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国的蓝图绘制得好好的,后来的改革开放,其实,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备,他在1971年至1972年,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他的后期加速对外开放的窗口,包括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这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主席的一生是勤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回忆起来,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们那时候天天见主席,怎么看怎么伟大,现在人们怀念他,是因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今天
I. 关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事200字
故事:
1.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
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2.南瓜稀饭
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
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9)主席两次重要借帽子的故事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实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问题,从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通过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总结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成功地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紧接着,又开始为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而奋斗。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这一问题的解决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949年开国之际,国共产党并没有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发展方向正式写入《共同纲领》。这是因为当时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国民经济还没有恢复,国营经济特别是国营工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因此当时认定向社会主义过渡还是遥远的将来的事。对于过渡的方式,当时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要在条件成熟之时一举实行国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