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世纪的代表物件(生活用品,服饰等,最好有图片)
40年代,军帽
50年代,毛主席纪念章
60年代红袖箍
70年代中山装,海军装,五星八角帽
80年代,燕尾式头发,喇叭裤。双卡录音机PP机
90年代投影机,录像机
20世纪,电脑
Ⅱ 奇怪50.60年代女民警戴BEILEI帽样的帽子
50.60.70年代女军人,女警察戴的帽子是无檐帽,不是贝雷帽.
贝雷帽是歪着戴的,帽徽在侧面,无檐帽是正着戴的,帽徽在正面.
Ⅲ 50年代60年代工人安全帽是啥样的
50年代60年代工人的安全帽外形和现在的差不多,但大多数是用藤条编制而成的。
Ⅳ 梦幻西游60级帽子叫什么名字
男 水晶帽女 玉女发冠
Ⅳ 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服饰特点
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服饰特点是: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中国五六十年代,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人们追求列宁装,意味着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劳动美、心灵美为社会所认同。女装流行代表是俭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
列宁装的普及率最高,年龄适应性最广,开始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在中国却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这一男性政治领袖的着装,携带着革命的政治意识,悄悄接近并包裹了女性的身体。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革命的进步的城市女性的恰当穿着不是旗袍,列宁装这种沉稳厚重中性化的女装统领了建国初的服装市场。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腰带的作用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列宁装在广大的解放区的女同志中间就十分流行。
这款服装后来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素干练、英姿飒爽。
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是“列宁装”的模特,劳模的示范,带动了时代的风尚潮流。
直至中国与苏联交恶,列宁装方逐渐退潮,为春秋两用衫和军便服所取代。
Ⅵ 60年代一般带什么帽子
中国旧时解放军军帽
Ⅶ 中国改革60年代代表性的服饰形象
服饰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旗袍、西服等装束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消匿,以列宁装、干部服为代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广为流行,并在城市中出现了罕有的服饰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了该时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着暖和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饰层出不穷,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历史背景(1)新中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变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2)1949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3)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4)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日益加强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行政权利通过组织形式支配一切、干预一切,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直到私人生活和私人衣着。(5)“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极端,服饰审美自然被打上极端畸形的政治色彩。(6)1978年改革开放后,服装进入一个繁荣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饰时尚(着装意识、时装运作方式、服饰消费方式等)再次进入中国。(7)1992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常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和流行时尚。(8)90年代,多元化服饰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9)20世纪末,中国服装进入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装时代。二、极“左”政治与服装1.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政治因素始终与服装发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备受青睐。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对外表加以修饰。人们试图通过“服装”这个特殊符号来减少由其本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外观差异。3.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4. “文化大革命”中绿色红卫兵服十分流行,绿色不仅成为“革命”的标志,还成为狂热、盲从的政治符号。绿军服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5.“文革”时期高度统一的服饰,是在“文革”这个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6.“一元化”审美标准下造成的对异类服饰不宽容的精神,使服饰完全脱离了其原始的物质属性,而转化为政治的附属品。中山装的进步意义已经消失,在政治口号中显得刻板而没有生气。7.女性对政治的参与,转变了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与外界形成一种新型“同志化”关系。在极“左”思潮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下,性别特征被有意弱化,性别倾向被人为地忽视,女子着男装变得更加顺理成章。8.政治上的极端倾向,造就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特殊的流行服饰,军服、红卫兵服、军便服、中山装成为一种“衣时尚”。9.1976年,畸形审美终告结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升温,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纪之交开始为国际时装界重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元时代。
三、男子服饰干部服、列宁服成为服装时尚的主角。(1)中山装,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着装形象,成为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②其裁剪和设计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端庄严峻,同时又实用方便、结构简单。可以平时穿也可作礼服。③建国初期色彩单一、做工粗糙。50年代开始普及,以后领口开大,翻领变大。④毛泽东起到了倡导作用,因此,国际上又称中山装为“毛装”。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消退。(2)列宁装,双排纽、中束腰带、西式大驳领,两个或三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两只斜插袋,普遍多为宽腰身,灰色棉布。以后主要成为女干部的穿着。(3)干部服(人民装),所谓干部服也就是中山装。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不用贴袋,只有三只口袋),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军便装”都有中山装的影子。蓝、黑、灰取代了五彩缤纷,列宁装、干部服“惟吾独尊”。(4)西装,①50年代西装尚在少数人中穿着,②“文革”中成为“封资修”的服饰,③到80年代由中央领导人的引领,西服在中国才逐渐升温。西装成了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政治符号。④90年代,男西装由宽松过渡到合身,垫肩变薄、袖窿变小;西裤臀围变小,立裆变短,裤腿变窄,讲究轻、薄、挺、翘。⑤1993年戗驳领双排扣西装流行。⑥1996年转换为三粒或四粒扣西装5)长衫,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长衫被贴上“旧社会”的标签,穿着的人越来越少,终于绝灭。(6)红卫兵装,①文革时男女均服,实际上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②在“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影响下,穿上父辈的旧军装再佩以“红卫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红色接班人”。③典型的红卫兵装束是: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军挎包、毛泽东像章。“红卫兵”袖章也成为时髦的装饰物。(7)军便装,其整体设计以中山装为基础,上、下四只挖袋,上口袋袋盖是暗扣,盖里有扣襻。流行于文革及其后期。(8)夹克(茄克),一直流行在男装中的休闲类服装,样式不一,下摆袖口收敛,穿着舒适。一些工作服类似夹克。
(9)喇叭裤,①改革开放初期闯进国门,成为那个年代开放的标志,男女均着。②结构特征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紧,从膝盖处放开,显现处喇叭的形状,以后裤脚越放越大。③穿紧包臀部的喇叭裤、戴有外国商标的蛤蟆镜、留长发、大鬓角、手提录音机,成为开放初期时的时髦形象。(10)T恤衫,①改革开放以来,圆领T恤衫兴起热潮。又叫“圆领衫”、“老头衫”。②曾因加上些文字,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行其道,并有“文化衫”之名。③因其简单、方便、价廉、又有个性图案和文字,有浓郁的休闲意味而受到广泛喜爱。④在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标志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11)中式服装,①农民和城市平民仍保留穿中式衣服的习惯。②中式棉袄、山西大寨的农民装束曾被视为时髦。③当时服装工业、成衣也的不景气,因此家庭自制衣服相当普遍,中式衣服易裁、易做的特点适合了这一形势。
Ⅷ 60年代男干部的帽子哪有
老式军帽
Ⅸ 方脸适合戴什么帽子
1、毛线帽
毛线帽非常适合胖脸和方脸的男孩。因为毛线帽相对较软,没有明显的线条,它可以软化面部曲线。毛线帽子的边缘从帽子的顶部延伸到耳朵的两侧,可以延长你的面部长度,使你的脸变得更长更薄。如果拉下帽沿盖住你的前额,肥胖的脸会在几秒钟内变成手掌脸。
4、圆顶礼帽
圆顶礼帽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绅士的身份象征,所以它比较适合搭配正统一些的外套或是正装,出席正式场合毫不怯场。圆顶礼帽的帽檐可以消弱胖脸男生脸部轮廓的棱角感,所以胖脸男生最好选择宽檐的圆顶礼帽,对比其他款式来说,平坦檐宽的它修饰脸型的作用更为明显,尤其以深色为最佳。
Ⅹ 妈妈的年代有个钢圈可以折的帽子叫什么白色的谁还有那种帽子的图片啊
我也想问问啊,我以前也见过,但是现在都见不到了,想买个那样的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