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具体的做法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一般来说,如果垫硬衬的话就应该没有问题了
『贰』 日本古代官员和贵族戴的帽子(不是乌帽子)叫什么,就是那种头顶像一张圆饼,脑袋后边吊一个类似唐朝官帽
『叁』 古代日本男性什么时候带高帽 什么时候带扁帽呢
第一个是直乌帽子,第二个是折乌帽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样。
乌帽子是平安时代至近代和服的一种黑色礼帽。
早期使用薄绢制作,后来变为纸制,黑漆涂在表面。庶民则使用麻织成。本来为男性使用,后来舞白拍子的女性(游女、艺妓)也戴着乌帽子。
乌帽子本来是上层公卿的服饰,平安时代以后普及到了民间。从镰仓时代开始,乌帽子越高表示身份等级越高。
在日本中世,武士刚刚成年之时,就会邀请一定与家族有关的特定人物为其行元服礼并戴乌帽子。戴帽子者称乌帽子亲,被戴帽者称乌帽子子。
有这么几种:
立乌帽子:乌帽子中最高等级。为圆筒形,一般为公卿使用,现在为神官(宫内司)。
折乌帽子:广义上为被折叠的立乌帽子。武士和庶民使用。
揉乌帽子等。
『肆』 为什么日本古人戴的帽子会空出来一块
帽子后端部分之所以突出于脑后应该是被发髻给撑起的效果。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画作成画时间日本画家应该尚未学会透视法技巧。所以不知道画帽子的时候帽子后端应该圆弧状地画到脑后。。。
图为NHK《大河剧》源氏栋梁.源为义,官从五位下.左卫门佐.检非违使。他戴的就是"风折乌帽子”。
『伍』 日本盔甲的介绍
日本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这一时代,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陆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见右图)。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中国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据专家考证并且复原的商周时代的车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国的挂甲逐渐减少,终于被棉袄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广义上的)却一直占据着铠式的主导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挂甲的主体,也即防护身体的部分,是呈环状覆盖,然后在胸前系带固定的。腰部连缀较松,便于活动。此外,用悬绪和受绪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体看起来,有点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国学习吧,八世纪前半开始的奈良朝,出现了两当(裲裆)式的挂甲,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标准朝服是:头戴幞头,身着两当式挂甲,条带束腰,草摺分成数块,脚着乌皮靴。到了近世,这种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经从战场上消失了,只作为仪式、雅乐某些参与成员的服装而存在。
从古坟到奈良时代,棉袄甲也同样存在着。所谓棉袄甲,是指甲片直接缝合在衬里上,相互间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叠。中国历史上,棉袄甲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火器出现以后尤其如此。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缀铁钉的甲式,就是棉袄甲的最终形态。左图是挂甲和棉袄甲时代常见的两种盔式。
最后,还有一种短甲(见右上),是将皮革连缀成整体,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甲式比较相似。这种甲式,在东亚是比较少见的,目前仅知道中国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湾高山族人使用过这种甲式。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边这幅图并不是真正的大铠,而是当代作为艺术品制作的十比一的大铠模型。这件“绯色威之铠”,究其形制,是属于江户以后的装饰性甲胄,和真正大铠繁盛时代、实用化时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也好,正好用它来对比,更方便说明真正大铠的样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诞生以后,习惯称之为兜或钵。日本的兜独具特色,是用长条状的竹、皮、铁等扎成,再环向固定,并上漆,通过这样的步骤做成的。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最日本化的“冲角付胄”(见中下图)。而大铠,乃至于后来具胴、具足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头盔样式,都是从这种“冲角付胄”变化而来的。
请对照左下图这具筋兜,这是当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缩小外,和大铠的兜没有太大区别。大铠诞生之初,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其所镶之铁钉变大,产生了“严星之胄”,也就是后来星兜的雏形。而鋂(应写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现代日文都无此字,故暂时用鋂字来代替)的覆颊部分翻转,变为吹返,眉庇变大——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圆形,脑后微凸,顶上有口,称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乌帽子的,乌帽子上部扭折后,从天辺伸出,如一个上尖下圆的桃子状(看图片的时候,千万别以为那是黑色的缨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条下端呈花瓣状的条形加固带,称为“篠垂”。“眉庇”上饰以华彩,并装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许因为盔顶要开口塞乌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国的头盔一样,把装饰品放置在头顶,就只好独辟蹊径,插置于头盔的各个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称为“前立”,在左右的称为“胁立”,在后的称为“后立”。就算后来天辺没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头盔在顶上加装饰,称为“顶立”。
大铠时代,最常见的装饰是前立,最常见的前立是“锹形”。锹形种类样式很多,初期则多作狭长形,装在雕镂精美的“锹形座”上面。后来锹形座干脆做成兽头状,称为“狮啮”。兜上的吹返非常大,并饰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状物,这种装饰在整套大铠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称为“居文金物”。鋂分多层(一般为五层,称为五枚缀),最上连接兜的,叫“钵付之板”,下面分别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为“菱缝之板”。武士们割据相争的时代,是没有统一铠甲制服的,所以为了区别阵营,笠印和笠标就先后出现。大铠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脑后结以笠印,因此即使没有笠印,笠印付环和其上的“绪”(绳带)结成总角,还是都要保留的。
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胴甲分连缀的胸板、主体的冲胴,以及后背的逆板等数部分,连缀成一个整体。除去用绪通过胸板在肩上打结外,还围拢身体,在一侧(一般是左侧)用“胁楯”来固定。胁楯包括两部分,上面的壶板,和下面的草摺——这草摺,和联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样的,结束以后,可以很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它还单独有一个名字,叫作“马手”。
和此后的具足等铠式不同,胸前所垂挂的两条甲片——“栴檀板”与“鸠尾板”是大铠最明显的标志。而如此明显地左右不对称,在各国的古代盔甲样式中都比较罕见,也正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吧。“栴檀板”防护右胸,较宽且长,一般明显地体现出连缀的甲片;“鸠尾板”防护左胸,较短且狭,一般蒙以布帛,除镶边外呈色调素洁的一个整体。两片甲板都只有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随着人的活动,会左右变换位置。据说现代人做过实验,当武士伸长左臂,侧身拉弓放箭的时候,鸠尾板正好遮盖住心口;而当在马上用右手挥舞太刀的时候,栴檀板也可以防护最大的破绽——右胸或右肋。因此,这两片甲板的出现,不仅仅因为装饰和美观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
肩部连系前后胴甲的除了“绪”以外,还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马手袖”)顶部的“袖之冠板”,以绪相连。胴甲下面连缀草摺,分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
通过左图,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连缀形制。
请回过头来,再看上面的那幅图。首先,大铠除去存在的最后阶段,一般没有很华丽的前立,既然已经有了锹形,再加金色龙形前立,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其次,喉伦(护颈)和胫当(护大腿),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铠上是没有的。大铠以外的防护,只有笼手(防护小臂)、手甲(防护手背)、臑当(防护小腿)而已。穿大铠的武士,一般着马上沓,是以麻或草编织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铠从产生到在实战中消亡,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渐变化的,我们将在下讲中详细介绍其演变。但是,突然想到,央视的电视剧集《三国演义》中,竟然给曹操和周瑜的头盔上加了锹形,给他们套上阵羽织,或者胸前也垂两块板,真是怪异莫名。设计者也许认为这样好看吧,但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专有的,照搬过来实在不妥啊! 胴丸出现于平安中期,来源于挂甲,初始时,是下级武士着用的铠甲式样。
初始胴丸是没有袖甲和胸前那两块“栴檀板”、“鸠尾板”的变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纽、主体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缝板所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铠要简单很多。
以前,经常会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实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胴丸在左侧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后结纽的。胴丸的甲片数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为前立举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摺八间四段。
在平安时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穿着胴丸的武士的形象:头戴无前立的星兜或者乌帽子,身着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笼手,光腿无裤套胫巾,赤足。所有这种形象的,都是骑马武士的郎从,也就是后来的足轻阶级。
胴丸刚出现的时候,为竹、皮质地的轻武装,裸足的下级武士专用,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到了镰仓时代,部分上级武士也为了追求轻便而使用胴丸,当然,他们的装备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锹形前立星兜,精致的胴丸,有袖甲,皮笼手,着臑当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们骑马。
南北朝时代,胴丸终于上升为重武装,并且在上级武士中逐渐流行开来。因为新时代的战斗模式,已经从旧的以骑射为主体,变成在复杂的地形中大规模集团接近战为主体。因此,胴丸变成了骑乘和步战两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裤子大腿处缝以皮片)出现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来胸前结绪的非常艺术化的杏叶也出现了(见左下图)。现在藏于春日大社中的,据传是楠木正成使用过的黑韦縅胴丸,是日本的国宝。
腹当最早出现于镰仓后期,作为用料俭省的下卒轻武装,被广泛运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态(它的改进型独立分类变成了腹卷),无袖,背后没有防护。足轻、射手广泛使用,而上级武士只作为临时轻武装(比如防身、临时巷道混战),才偶尔使用。到了室町后期,大批锁腹当出现。所谓锁腹当,就是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工艺更加简化(参见左图)。
江户以后的很多当世具足,都受腹当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洋铠甲传入以后,后开口的式样日益增多(当然,当世具足背后也是有防护的)。比如桶侧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蛮胴等。马铠札、鱼鳞札等甲片连缀法,也直接来自于锁札法。
『陆』 日本古代剧中公卿和武士带的帽子有好多种分别叫什么
风折乌帽子
『柒』 日本立乌帽子材料和做法
在平安时期是用罗(薄纱)缝制成袋状、并涂以黑漆。
『捌』 日本历史上,这种人是叫什么
神官
这种叫直乌帽子,是平安时代至近代和服的一种黑色礼帽。
早期使用薄绢制作,后来变为纸制,黑漆涂在表面。庶民则使用麻织成。本来为男性使用,后来舞白拍子的女性(游女、艺妓)也戴着乌帽子。
乌帽子本来是上层公卿的服饰,平安时代以后普及到了民间。从镰仓时代开始,乌帽子越高表示身份等级越高。
在日本中世,武士刚刚成年之时,就会邀请一定与家族有关的特定人物为其行元服礼并戴乌帽子。戴帽子者称乌帽子亲,被戴帽者称乌帽子子。
有这么几种:
立乌帽子:乌帽子中最高等级。为圆筒形,一般为公卿使用,现在为神官(宫内司)。
『玖』 日本帽子
在日本叫乌帽子,上身是圆领袍
中国有乌纱,“所谓‘乌纱’,即黑色的麻纱所织的布,古代常作为头巾或幞头(一种冠名),‘乌纱帽’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将它列入‘服妖 ’即奇装异服之内,予以抨击的。在这以后,除了隋代初年曾因‘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隋书·礼仪志七》),成为官帽之外,长期都不是官帽,而是平民所用的便帽……在白居易的《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妓女头戴乌纱帽;在《水浒传》第七十回中,梁山好汉之一的圣手书生肖让也戴着乌纱帽。只是在明代,乌纱帽才成为官帽”
『拾』 日本平安时代的服饰花纹
元服
即男子的成人式。在仪式中将象征男孩子的“角发”解开,改成大人的发型,生平第一次戴上“冠”。元服者被称为“冠者”,为他戴冠的人被称为“引入大臣(ひきぃれのぉとど)”,亦即“加冠役”,与女子裳着时的“腰结役”相同,都是成人式主角将来重要的靠山。
女性的正装——裳唐衣(全图)
在重迭的几层“挂”(衣字旁的)上罩上“裳”和“唐衣”,这便是高贵的女性及服务于内里(即大内)的女官们所穿的正装。
在“单”上套一层又一层的“挂”,就是后世所俗称为“十二单”的穿法。而在平常穿的“小挂”上添“裳”和“唐衣”,这在平安时代的正式名称就是“裳唐衣的装束”,是贵族女性们极为隆重的装束了。
装束的构成,是依从上至下“唐衣”—“裳”—“表着”—“打衣”—“重ね挂(五つ衣)”—“单”—“绯绔(衣字旁的绔)”的顺序。手中还须持一把桧扇。唐衣及挂等的颜色,是根据季节、用途、年龄等来选择的。
男孩子的衣装
贵族儿童的服装就是大人衣裳的简略形。
总角:将发中分,在耳际扎起,各自束成圆环状,垂于耳下。这种发型是少年所特有的,做“童殿上”时(在宫中见习礼仪)也是梳这种发型,再穿上“阙腋袍”。
括绔:长至脚脖处的儿童用的绔。有时不用绔,而是穿“指贯”(即底部穿了绳子,在脚脖处扎起来的绔)
直衣:儿童用的尺寸缩小了的直衣,没有颜色的限制,多用鲜艳浓重的色彩。
女孩子的衣装 把成人女性穿的“挂”裙裾裁短,就是女童所穿的“ぁこめ”(衣字旁加个“日”字)。此外女童的衣装还有“细长”、“汗衫”等。女孩子是从8岁开始留长发 。 ぁこめ:与“单”形状相同,穿在上衣和下着(单)之间。 绔:已婚女性穿的是“绯”色,未婚女性穿“葡萄染”。 振分发:左右分开,垂至脖颈,长度在胸前左右的儿童发型。(男女通用)
美人的条件
在那时,女性之美是由背影来决胜负的。
首先,头发的量须多,且直,这是美人的先决条件。
按当时的规矩,贵族女子们即使对着丈夫也须以扇遮面,所以大家只能用背影来一争高下。走动时用膝盖,务求仪态娉婷,曰“膝行”。(果然非我族类。那种痛岂能忍受)
日常衣着
穿上单和绔之后,再套上几枚挂,这就是贵族女性的常服。把十二单的裳和唐衣去掉后,在表着上穿“小挂”,便成了略装。夏天以另一层单来代替挂,套在单上;冬天则在挂里絮上薄棉御寒,以此来适应温度的变化。
单:要考虑好和挂的颜色搭配再选择。一般都是白色的,和五つ衣搭配有时会用红色或蓝色等。
挂:做的比身丈要长一些,质地是绫或其它织品,里子用平绢。夏装用较薄的材料来制作。
武官的正装——束带、阙腋袍
武官们担任宫城警备及行幸的护卫等工作,所以他们的装束相对于文官来说更便于行动。和文官不同,武官袍的两腋处是开放式的,而且裾更长,活动时折迭起来,以束带别在腰间。左腰处悬着太刀,背负盛箭用的“平胡箓”。
卷缨冠:武官用的冠。将缨卷起,用细金属圈将黑色的马尾毛编成放射状装饰在左右
武官的弓与箭 箭:举行仪式时使用平胡箓盛放被装饰过的白色羽箭。为防衣服被羽箭刮伤,在平胡箓中塞一层叫做“间塞”的纸。 弓:日本的弓,从中间靠下的部分来握住,这是它的特征。为了提高强度及美化外形,涂上了漆之类等。
贵族的日常衣着——直衣
直衣是天皇及公卿们的日常衣着,除了禁色及象征位阶的颜色之外可自由选择颜色。平常是戴着乌帽子,手持折扇,在比较郑重的场合则是戴冠,直衣还要配“下覆”。直衣本是在私邸时穿的,但像源氏那样的位高权重者以直衣的形象参内也是被允许的。
直衣:夏天以“罗”来裁制,通常年轻人穿“二蓝”,壮年穿“缥”(浅蓝)色。年龄及地位越高颜色越淡
帖纸:将和纸等对折揣入怀中,可以用来写和歌的随笔,也可以像今天的面巾纸一样使用
乌帽子:成人的男性贵族所戴之物,没有身份及文武的区别。11世纪前后分化为“立乌帽子”及“风折乌帽子”两种
蝙蝠:是在竹骨上只贴一面纸的夏天用的扇因展开后形似蝙蝠而得名
指贯:是一种在末端结入“括绪”(细绳)的绔。质地用绢,做得相当宽松
文官的正装——束带
束带是男性贵族参内(在内里出勤)时的职业装。根据位阶不同,束带的颜色、纹样、质地也不同。一位至四位是黑色,五位是绯色,六位是蓝色。根据衣装的颜色,地位的高低一目了然。
笏:笏是持在右手中的细长的板,原是作以正威严之用。举行仪式等时候把相关的备忘录写在笏纸上,贴在笏的里侧
笄:定冠的簪子
垂缨冠:文官用的冠。武官穿“衣冠”及“冠直衣”时也会戴它
缝腋袍:文官或武官的高位者所用之袍。腋下缝起,尾端带着“襕”
襕:指衣服前身尾端处所连带的横裂部,是缝腋的束带独有的特征。襕的左右突出部分叫做“蚁先”
浅沓:用涂过漆的桐木做成,内底垫着“沓敷”,配着白袜穿
太刀:装饰有金银、螺钿等的刀,只有得到天皇的准许者才可以佩戴
平绪:穿“束带”佩太刀时结这种带。身分高的贵族平绪上嵌着精美的提花刺绣,是自唐渡来的丝织品,颜色有绀、紫等
裾:裾的长短根据地位的高低而定,愈上位者裾愈长。大臣为7尺(约2米),4位、5位则是4尺(约1.2米)
有关于袭(整套衣装)的配色
将四季的缤纷色彩体现在五つ衣上,这是平安时期流行的黄金定律。贵族女子们把草花的颜色移至自身的重重衣装,尽可能地表现出季节感。先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搭配着季节选颜色才是重点。“にぉぃ”是指同一色系从下至上越来越浓重的配色方法;而“薄样”的配色法,最下面的两件是穿白色的。
(1)红之薄样(四季共通)
这种配色最适合紫之上。五つ衣从上至下分别为红——淡红——更淡的红——白——白,单也是白色的。
高贵的紫是藤壶皇后的代表色。这种配色适宜晚春至初夏着用。五つ衣从上至下分别为淡紫——淡紫——更淡的紫——白——白,单是白色或红色的。
高傲凛然的胧月夜给人以若叶(新绿)色的印象,她的五つ衣是按萌黄色系搭配,从上至下分别为:最淡的萌黄——淡萌黄——萌黄——萌黄——浓萌黄,单为红色
(4)四季的配色
春:以梅和樱的印象为主,也使用堇、藤的淡紫色。
樱——表:白,里:赤
红梅——表:红,里:苏芳
夏:大多用新绿之青(现在的绿色)与萌黄的组合,花色则有菖蒲、橘、抚子(瞿麦)等。
菖蒲——表:青,里:浓红梅
杜若——表:二蓝,里:萌黄
秋:有红叶、朽叶等,主流是接近美丽的红叶的颜色,此外还有荻、桔梗、菊等。
红叶袭——表:赤,里:浓赤
紫苑——表:薄色,里:青
冬:除了椿以外都是不显眼的颜色,大多以冰雪的印象为主,采用和白色的搭配。
椿——表:苏芳,里:红
枯野——表:香,里:青
通年:不分季节,全年都可使用。除示例外还有松重、指烛色、葛等等。
今样色——表:红梅,里:浓红梅
玉虫色——表:青,里:紫
所谓“禁色”
前面提到男性的束带的颜色是根据地位而定,而女性服装除禁色不能用之外是自由的。禁色,是指无天皇敕许则不可着用的颜色。根据时代变迁禁色也在变化,基本上是赤、青、浓紫、浓绯、浓苏芳等。升晋为公卿,或是从天皇那里降下“禁色的宣旨”(此为特例)的话,就可以着用禁色了。
此外,绝对不可以使用的颜色,有象征天皇的“黄栌染”和皇太子的“黄丹色”。
天皇专用之色——黄栌染
是在栌里加入苏芳染制而成。原是中国皇帝的御用之色,后日本天皇也用此色。
平安时代的女性服饰,基本上有三种:礼装、正式服装、亵服。顾名思义,礼装当然是公式仪式时所穿的盛装,正式服装则为后宫女官平素穿的服装,亵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装俗称十二单衣,在宫廷或贵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须接待来客,平日都穿十二单衣。十二单衣上加裙带、领巾,头上再戴宝冠、发钗,便是礼装。亵服是家居服的一种,后宫众后妃及皇女,平素只穿亵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厢房睡觉,或生病请假回娘家时,才有机会换穿亵服。无论十二单衣或亵服,下半身最里层均是裤裙,而非长裙。
颜色有红、青、苏方、葱绿、樱、紫、蓝、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红、青、黄、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许,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诞生或皇上行幸时,女官可以破例。
旅游时,穿的是「壶装束」,腰上系带子,以免下摆拖地;袖子卷起来,头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馒头形笠子,本为市场叫卖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时开始,竟在贵族间流行起来。另有一种山野用笠子,四周围上透明纱。
当时的服装既宽松又重重迭迭,女性无法显现身材线条,只得尽力在袖口、下摆、颜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绣、螺钿等装饰,呈现自己的风格及才气。女性美集中在牛车垂帘外或寝殿垂帘外的袖口、下摆重迭颜色。另一种是「袭色」,大概因养蚕及纺织技术问题,古代丝绸比现代丝绸薄,透明度约百分之十,外层配内层的颜色,正是「袭色」。种类二百多,名称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踯躅」是表红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黄、里青,「柳」是表白、里青。还有一种是上浓下淡的颜色,上面染成浓色,往下逐渐染成淡色,最后成为白色。
除了服装可以呈现女性美,家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寝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层是竹制垂帘,丝绸镶边。紧贴垂帘的是丝绸布帘,外侧通常有花鸟图样,里侧白色。幔帐及屏风可移动,用来隔厢房。而对女性来说,扇子最重要,不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灯台、灯笼、脂蠋、篝火。灯台是竹竿顶有个小盘子,盘子上有三脚铁环,铁环上搁油器,倒油,置灯芯,点燃。灯笼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种,材料是石、竹、木、铁等等,四周用纱布或纸围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圆形松木,长一尺五寸,直径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涂上菜油,烘干,手持部分卷纸,室内专用。室外则用火把。篝火是铁笼内放松木,点燃,庭院专用。
交通工具是牛车。种类很多,但各种牛车均有贵贱之别,无法随意挑选。乘坐牛车时,后方上车,前方下车。单独一人乘坐时,靠左侧、面向右侧;两人以上乘坐时,前方右侧及后方左侧是上座。因背对左右两侧相对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辆牛车,男子应坐右侧,女子则坐左侧。
此外,平安时代与现代一样,无论朝廷或民间,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这天,不仅装束,所有家具与室内装饰都要更换。
1 平安朝贵族的恋爱与结婚
一: [垣间见] 二:[后朝之歌] 三: [结婚喜宴] 四:[女房之恋] 一: [垣间见],意为从缝隙偷看。贵族小姐身份越是高贵,越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兄弟们与她相见时也要隔着一道几帐,只有少数几名贴身侍女能与她亲近。当时说的男女相见已不是单纯的见面,而是结婚或是有肉体关系的意思。贵族小姐的乳母都是有相当身份的贵族妇女,不但要喂奶,还要负责小姐的教育,直到长大成人,给她张罗婚事,侍奉小姐一生。乳母们具有广泛的横向联系。谁家的小姐才貌如何,谁家的公子人品前程如何,是她们见面时的主要话题。乳母们为了促成某桩婚事,便会有意识的在合适的贵公子耳边吹嘘自家的小姐如何美貌贤淑。男方为之动心后会主动给小姐赠恋歌求爱,但一连写上好几首恋歌往往也得不到回音。好容易盼来了[返歌],也不过是小姐侍女的代笔而已,而且语气又是那幺冷冰冰的,让人更加要害单相思。这时,贵公子会通过拉拢小姐的乳母和侍女,前去偷看小姐的芳颜。晚上,贵公子被悄悄放进小姐的庭院,从纸拉门的缝隙望里窥视。可惜不但有帷幕的遮掩,而且蜡烛光线微弱而摇曳,很难看清小姐的的“庐山真面目”。有时只能隔着竹帘一睹朦胧的倩影,或是帷幕后移动的裙裾。运气好时也许还能听见小姐的谈笑与琴音。那幺贵公子便会满意而归了。至此小姐还被蒙在鼓里。这出偷看娇娘的戏剧完全是由她的乳母一手导演的。 当贵族小姐到了十几岁,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小姐的父母会安排一个有心计的乳母或女房在她身边。她们的任务就是给小姐找一门好亲事,不但能使小姐幸福,也关系到她们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因为小姐婚后,乳母,女房,侍女仍然要留在她身边,而且都生活在原来的地方,不象中国那样要嫁过门去。当时的贵族们都是一夫多妻制,轮流到几个妻子家过夜。 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让贵族公子来偷看小姐,什幺火候该安排他们幽会,这些恋爱的技巧与心计都出自乳母。而对那些“心急要吃热豆腐”的贵公子,要不失身份,不伤大雅的把他支回去,也是要费一番心思的。
二 [后朝之歌]
作和歌是平安贵族必备的修养。结婚前男女之间的情书都是用和各写成的。贵公子将恋歌系在和于四季时令的花枝上,派人送到小姐处,交给侍女。起初小姐是要拿架子的,连看也不看。然后乳母会告诉她,这位小姐与贵公子如何门当户对,有才有德,千万不可怠慢。这样,小姐与贵公子之间开始频繁的交换恋歌了。当然,起初是由侍女代写[返歌]。一旦由小姐亲笔做歌相答,那幺就意味着爱情已有了一个飞跃,允许这位贵公子夜里来幽会了。当他们见面后当场赠答诗歌时,就无法由人代笔,全凭两人真实的诗才了。
夜幕来临,贵公子驱车来到小姐府邸,第二天黎明之前必须悄悄的离去。一夜恩爱之后,贵公子依依不舍的回到自己家中,应该立刻咏出一首[后朝之歌],对女方的接待表示感谢,并诉说自己矢志不渝的真情。这在当时被看作起码的礼貌。贵公子要是情真意切的话,会在朝露消散之前派人将[后朝之歌]系在时令的花枝上,送到小姐身边。例如:《小仓百人一首》第52首[藤原道信](972--994)所作的[后朝之歌]是这样的:
破晓须分手,别君切切悲。明知夕又见,犹子恨朝晖。
明知道晚上还能幽会,却还是怨恨白昼无情的来到了人间。这位诗才横溢的贵公子只活了二十三岁。
如果没有[后朝之歌]送到小姐身边,那就是说两人的缘分到此为止。公子对小姐不甚满意,这场恋爱也到此收场了。
当小姐收到[后朝之歌]时,当然会感到无限欣慰。她也必须马上回一首和歌。内容都是老一套的,歌中要表示对男方真心的“怀疑”。《小仓百人一首》中第80首,[待贤门院崛河](鸟羽天皇的皇后待贤门院[璋子]身边的女官,后随璋子一同出家为尼)这位女官曾作过这样的歌:
但愿情长久,妾心君不知,朝来黑发乱,万绪动忧思。
歌中表达了女方不安的心情。昨夜的海誓山盟是否可靠呢?缭乱的黑发就像我心中千头万绪的忧思。
这种恋歌的赠答会使两人的情意变的更加甜美,富于艺术气质。贵族男女学习文学与音乐,其主要目的都是为恋爱服务的。另外,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美的描述往往偏重于衣着方面。很少描写自然容貌的美。这也是当时贵族阶级的恋爱情趣之一。
《源氏物语》的[明石]卷中,光源氏获准重返京城,同一起生活了一年的妻子明石姬告别时,才首次发现明石姬的容貌是何等动人。可见当时的妻子对男人来说,只是一种昏暗灯光下的存在。她们那华美的装束比容貌本身更加引人注目。
出处http://beiyuyanyan.bokee.com/viewdiary.2023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