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手工制作梁山伯帽子

手工制作梁山伯帽子

发布时间:2021-08-12 04:17:54

怎么做大臣的帽子

官员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具体规定:亲王朝冠饰东珠9颗,邵五朝冠饰东珠8颗,贝勒朝冠饰东珠7颗,贝子朝冠饰东珠6颗,镇国公朝冠饰东珠5颗,辅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候朝冠饰东珠3颗,伯朝冠饰东珠2颗,子朝冠饰东珠1颗,其余非高官厚禄的没有资格使用东珠。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后来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r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帽子有遮阳、装饰、增温和防护等作用。因此种类很多,选择亦有讲究。首先要根据脸型选择合适的帽子。其次要根据自己的身材来选择帽子。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样,要尽量扬长避短。帽子的形式和颜色等必须和服饰等相配套。戴帽子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仪,这在西洋文化之中尤其重要,因为戴帽子在过去是社会身分的象征。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从北周时期开始,帽子逐渐被冠以等级的观念,到了中世纪,观念更是明晰,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级的差别,但仍有职业的划分,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等。

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幕后制作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脍炙人口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银幕,拍成彩色故事影片,确定了由桑弧导演,黄绍芬摄影,演员基本上由原越剧班底组成,主演袁雪芬、范瑞娟都是越剧“大腕”,前者以柔婉细腻著称,后者以醇厚质朴见长。她们声情并茂的演唱强化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举行,袁雪芬、范瑞娟进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上级明确地通知:毛泽东主席指示,马上要开拍彩色电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拍摄。参与人员非常激动,当时一部黑白电影投资近20万元,彩色电影要翻倍。尽管财政紧张,但还是投入了拍摄。
当时苏联专家明确地说:“你们要拍彩色电影,再过3个五年计划再说,现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因为灯光、药水等方面都不成熟,她们一面在电影厂拍摄,一面看着工作人员拿着小瓶子药水做实验。她们也不适应当时的拍摄,一个镜头拍十几次,演的情绪都没有了。但即使这样的拍摄方式,还是因为手工印刷、灯光不稳定、色彩不定而流产。
最后,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问题被提出,而且集中在两盏从苏联进口的阿克炭精灯上。彩色电影必须光源充足,这两只灯一闪一闪,总在眨眼,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电影厂决定改拍黑白片。于是,彩色布景和服装必须重新设计,大家在拆布景的时候,电工突然发现:掉头安装的阿克炭精灯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装倒了这么简单。”袁雪芬找到了当时的宣传部长夏衍,请他到摄影棚看看,从摄影机镜头里看到的彩色画面很明丽,于是,召开现场办公会,再次决定拍摄彩色影片。
“1953年夏天非常热,很多天都是38摄氏度。那么多灯照着,我们每天演10几个小时,演完后,脸都肿一圈。”袁雪芬说。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灯光刺激,肿成葡萄那么大。袁雪芬的十二指肠溃疡发作。11个月的辛苦过去,影片竣工。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前来审查样片,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不是有人说我们没条件拍摄彩色片吗?现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总结吗?”
陈毅同志亲自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审看样片,并向洗印这部彩色影片的万国强、查瑞根师傅及摄制组全体同志表示祝贺。
当时领导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到摄影棚了解拍片情况,黄绍芬向他谈了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用几台防空探照灯的发电车,增加炭精灯,提高棚内的光亮度的办法。夏衍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便向当时上海市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汇报。陈毅同意借用,但规定出借时间只限于白天,傍晚前必须归还。时值1953年,国民党轰炸还在持续。就这样,《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方方面面的“精心呵护”下,得以开机拍摄。
由曾经拍摄出《不了情》(1947)、《太太万岁》(1947)、《哀乐中年》(1949)等脍炙人口电影的大导演桑弧于1954年完成的这部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建立后所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1962))。“越剧”和“彩色”成为影片最终成功的两大核心要素。导演桑弧深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舞台视觉表现层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将其有机移植到“彩色”电影这一当时对中国来说尚属于新技术的视听媒介表现中,在视觉上充分反映出中国戏曲化妆和服装的艳丽,取得了较好的银幕效果,为新中国彩色电影的诞生打响了头炮!另外,《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经典剧目之一,越剧本身柔美清丽的表演和缠绵动人的唱腔音乐富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早已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全女性演员出演角色,擅长演绎青春爱情题材的特点显得尤为细腻,相对而言,它与现实生活距离较小,电影形式化比较容易。
而酷爱戏曲艺术的桑弧导演显然深悉此道,他在拍摄本片时格外仔细,比较研究了《梁祝》的几个不同戏曲版本,然后把越剧版和川剧版的优点组合起来,通过越剧名演员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表演将之电影化。
导演桑弧曾撰文回忆当时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上半年,摄制组进行了排戏,分镜头、美术设计、彩色片摄影、洗印的各项技术试验。影片于7月初开拍,对这部新中国第一次拍摄的彩色戏曲艺术片,周总理和陈毅市长都倾注了很大的关心。1953年冬,影片摄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请周总理、邓颖超同志和陈毅市长来审看样片。他们看后十分高兴,对袁雪芬、范瑞娟的优秀表演以及摄制组全体的创作劳动给予很多鼓励。周总理还详细询问厂拍摄情况。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三个多小时,这对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过量的负荷。
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长度控制在电影通常所允许的二小时放映时间之内,而又要尽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上的精华,这确是一个难题。摄制组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尽如人意。周总理沉思片刻,用商量的口吻问我们,为了剧情的贯串,在“楼台会”和“山伯临终”之后,能否加上一个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再衔接下面马家花轿进门,祝公还硬逼女儿上轿的场景。我们觉得总理的建议非常好,于是又补拍了“思兄”一场,增加了短短四句唱词,却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烘托得更浓烈了。”
这部彩色戏曲片问世后,效果很好。备受观众欢迎,它也为摄制彩色影片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到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
其实,《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负载的政治意义还不止于这么点。
当时普遍的国际舆论对新中国抱有敌意,在文化方面,认为共产党中国压制文化发展,只会搞一些军事题材的宣传品。中央领导决定投拍《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从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也有经典的爱情片,也非常重视文化发展。
1954年4月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人对中国越剧片究竟感不感兴趣?作为新闻联络官的熊向晖心中没有把握。上世纪20年代在欧洲生活过,对欧洲人的文化素养有较多了解,并且喜欢看中国各种民族歌舞尤其是越剧的周恩来认为,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
因此,只要给这部影片取个既恰如其分又有吸引力的别的名字,外国人看它的兴趣是会有的。 周恩来凝神沉思了一会儿,说“只要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放映前作3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语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这样试试,我保你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如果失败了,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
200多名记者被这样陌生而优美的文化感动着,当时主要的国际舆论转了风头:“谁说共产党不要文化?新中国建国不久,就拍出了这样美丽的爱情彩色片。”在日内瓦,周恩来总理还邀请查理·卓别林先生观看了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查理·卓别林认为,这是一部最出色的影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查理·卓别林十分欣赏《梁祝》,他由衷称赞中国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他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一部非凡的影片!就是需要有这种影片!这种贯串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影片。希望你们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对美的观念。我希望你们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而我知道你们是已经有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国内外众多荣誉:1957年4月在文化部举行了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授奖大会上,荣获舞台艺术片类的唯一金奖;1954年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影片在巴黎放映时也引起了轰动,外国人的反映是影片“故事好,表演好,音乐好,色彩好”。

Ⅲ 清朝皇帝的帽子要用手工做出来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戴”或称为“顶子”。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一般官员只可用黄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清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以红宝石为最高,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革职或降职时,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顶子。朝冠与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区别,如红宝石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进士、状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叶,举人用金雀,生员用银雀;朝服则举人以上用素金,与七品官司同,生员用素银。僭用帽顶有厉禁,对八九品原用镂花阴、阴文金顶者,如因军营保举及捐纳得虚衔者,虽居微职,亦可依其虚衔戴顶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顶戴指代表官阶的顶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
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
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上缀朱纬,顶三层。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清代改冠制,礼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
皇后、皇太后朝冠亦以一、二、三等东珠为主要饰物。完顶为三只重叠的金凤,凤间饰三颗一等大东珠,每只金凤的头部、翅膀各饰二等东珠三颗、三等东珠一颗,金凤的尾部各饰小珍珠十六颗,三只金凤的口中各衔三等东珠一颗。朝冠的檐部缀七只金凤,每只金凤各饰二等东珠九颗、小珍珠二十一颗,猫眼石一颗。冠后部饰金金一只,猫眼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金尾垂珍珠横二排竖五行共三百零二颗四等东珠。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 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
清朝官员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具体规定:亲王朝冠饰东珠9颗,郡王朝冠饰东珠8颗,贝勒朝冠饰东珠7颗,贝子朝冠饰东珠6颗,镇国公朝冠饰东珠5颗,辅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侯朝冠饰东珠3颗,伯朝冠饰东珠2颗,子朝冠饰东珠1颗,其余非高官厚禄的没有资格使用东珠。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后来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通常皇帝可赏给无官的人某品顶戴,亦可对次一等的官赏加较高级的顶戴。例如总督为从一品官,赏加头品顶戴,即等于按正一品待遇。戴亦作带。
清初雍正八年以前,顶戴定制如下:
一品用红宝石顶,二品用珊瑚顶,三品用蓝宝石顶,四品用青金石顶,五品用水晶石顶,六品用砗磲顶。后来因为用玻璃代替了宝石,所以称呼上,也相应地发生些变化。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代替了。
朝珠,是清朝礼服中的一种佩饰。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方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挂朝珠。但京官、军机处、输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等处所属的官员,不分品级一律可戴朝珠。
王公大臣,除不许用东珠或珍珠朝珠以外,任何质料不限,诸如,珊瑚、玛瑙、象牙、翡翠、蜜腊、琥珀、碧玺……等,总之,都是用名贵的材质做所。
只有皇帝才能用东珠和珍珠作为朝珠。
诸王用珊瑚朝珠,珍珠纪念。一品大臣也用珊瑚朝珠,五色纪念。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允许用杂宝诸香朝珠,珊瑚宝石纪念。雍正六年,特准内务府六品主事等官员挂朝珠。乾隆二年,特准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一体悬戴素珠。五年,准京官礼部司务、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等挂素珠,但平时不准用(后来可以)。
武职后来改制也比较复杂,五六品侍卫等等也可用。
宫内太监,有顶戴就有朝珠,不过如果不是御前太监必须当差超过三十年才能得到顶戴;御前太监必须自幼净身入宫才能充当。

Ⅳ 黄飞鸿带的帽子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

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Ⅳ 清朝官员帽子怎么做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顶(亮白色),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Ⅵ 带纱幔的帽子叫什么宰相的女儿叫什么梁祝中英台在青楼表演的舞蹈叫什么

带纱幔的帽子叫乌纱帽
宰相的女儿叫相府千金
梁祝中英台在青楼表演的舞蹈是段古典舞
应该是 蝶

Ⅶ 漏,方帽子店,枣核都是民间故事吗

《漏》《枣核》是民间故事,《方帽子店》不是民间故事,它不符合口头相传这一特点。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的主要类别有:神话传说,传奇故事,才子佳人......

民间故事的经典故事有: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Ⅷ 京剧演员们带的“帽子”是有什么材料做的

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种。如帅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纱帽、毡帽、罗帽、风帽,凤冠、如意冠、九龙冠,扎巾、软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员外巾。此外还有演员头上所戴的网子、水纱、雉尾翎、狐尾、甩发、髻发、耳毛、发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黪、白、红、紫色的满、三绺、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冠,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后妃所戴的凤冠,皇子或少年中显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所戴的毡帽。有官僚所戴的纱帽(亦有忠纱、奸纱、圆纱、相纱之分),也有鞑帽、侯帽、僧帽、皂隶帽、罗帽。罗帽为家院(佣人)和武戏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软罗帽和带绒球的硬罗帽之分,太监所戴的称太监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称蛐蛐帽。

盔,有元帅所戴的帅盔,及赵云所戴的夫子盔,马超所戴的倒缨盔,项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宠所戴的扎巾盔,典韦所戴的虎头盔,孙悟空所戴的钻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军专用的中军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为便帽,如陈伯愚所戴的员外巾,赵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陈宫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许仙专用的许仙巾,林冲所戴的将巾,唯有关羽所戴的夫子巾,黄忠、窦尔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场中使用。

除以上四种外,还有观音菩萨所戴的观音兜,诸葛亮(借风)所戴的九龙箍,鲁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云所戴的叫垛子头,乔玄所戴的相貂,杨继业所戴的金大蹬,铫期所戴的金貂,杨洪所戴的沙锅浅,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渔婆罩等,也属冠帽盔巾四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还可以随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异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飘带,绸条,面牌,茨菰叶,铲头等。
早年间,多为各戏班自制,所用这些盔头都是设计制作者和演员为突出人物及表演而进行的创作,多以硬纸板为胎,外罩漆,再以掐丝、点翠等技法装饰。
说到盔头的制作,不得不提一下张连城老先生。
张连城(1919--1989)北京南苑人,他十四岁进北京“锦华号”盔头铺,跟随和蓬春(1875--1956)老先生做学徒。和老先生去世后,张连城先后去沈阳、天津、上海等地学习盔头制作技艺。他的作品融南北为一体,集诸家之大成,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头制作业的领军人物。他不仅为当时的名角制作一些常用的盔头,还为梅兰芳、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创编的新戏角色做过新型盔头。

张月兰,1943年生于北京。她高中毕业后到“北京盔头戏具生产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张连城指导下学艺,后调到技术科室任技术员,除研制新型盔头外,还参与百种盔头效果图绘制工作,为戏曲盔头制作留下珍贵的资料。后来,她研制京剧脸谱的小盔头,其中有:大额子、夫子盔、王帽、贼盔、倒缨盔,文阳、大罗帽、扎巾等,她把盔头做成半立体式,使此项技术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便于携带的旅游品,把盔头制作技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京戏曲盔头制作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雕塑、书法、刺绣等艺术,使作品色彩艳丽、鲜明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戏曲的缓慢发展,盔头道具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由于它的做工复杂,生产周期长,制作成本较高,常常入不敷出。因此,保护这项面临濒危状态的技艺,迫在眉睫。

Ⅸ 日本人研究水浒的也很多,为什么没人研究“梁山泊上的派系”之类的东西

像我这类谈论【水浒派系】的读者,根本不算学术研究,顶多算业余爱好研究。我们是水浒传爱好者,你要说阴谋论也可以——但真正研究《水浒传》的学者,谁丫的研究派系啊!你当学者闲的啊!

而中国研究水浒的,很喜欢研究这类事情。别说日本人不关注水浒,水浒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我很清楚,他们研究得还是很深入的。也别说日本人不喜欢搞勾心斗角,这个懂点日本史的就知道。


《水浒传》剧情豪迈草莽,是一部一百单八将的男人戏。并且该剧批判现实主义的男性视角变为浪漫理想主义的女性视角。看完《水浒传》,众好汉一腔热血、简单粗暴的能量让人久久难忘。

Ⅹ 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洁版中尼山书院学生们带的帽子是什么类别的帽子呢

这个不大清楚!戏服,穿不出来的。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截图去问下吧,我帮不了你

与手工制作梁山伯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看看那套孕妇装好看 浏览:927
女性外套新款品牌及商品 浏览:97
防辐射服被洗黑怎么办 浏览:573
一米五穿什么尺码裤子 浏览:774
高领翻领衣怎么搭配 浏览:17
男黑大衣围巾搭配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52
校服质量监管部门 浏览:96
黑色长款衣搭配的裤子 浏览:272
伸进我的裤子 浏览:757
长款黑色卫衣配什么颜色马甲 浏览:254
30岁女人羽绒服怎么选 浏览:833
校服背后的黑点怎么消除 浏览:330
亦谷女装是哪里的品牌 浏览:114
学校定校服码数规格表 浏览:917
好看长开衫衣 浏览:789
夫人你马甲又掉了里林思然cp 浏览:783
巴宝莉风衣几种长度 浏览:287
最强大脑老板这件裤子 浏览:419
黑裤子搭配衣服好看 浏览:298
羽绒服口袋里有根绳 浏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