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佛教比丘帽子

佛教比丘帽子

发布时间:2021-08-10 05:10:27

1. 僧帽壶的壶形溯源

“僧帽”,出家僧人头上带的帽子。《佛教大词典》“帽子”条目记载如下: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释氏要览》卷下送终篇头巾条载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然而,除南传佛教僧众因为天气的原因基本上未见着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着不同的形制。如在大乘佛教里面有天台、真言、净土和禅宗的区别,有汉传佛教和密宗的区别,以国籍论又有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帽子的区别。早期佛教对带帽的要求比较规范,《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还规定了“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
佛教典籍中,佛祖虽然规定了是否可以佩带帽子,但是却没有为它规定具体形制。因而流传到后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状不单有宗派之分还有国籍之别。中国僧帽壶根据传器型制主要分三种,其一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为时大彬款式,其三为最早出现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壶——“高”僧帽壶。经比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壶,同一名称的器形差别却很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从上古陶器、青铜器的使用,汉之后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兴起和进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更加复杂。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每个朝代都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风格而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变化,比较同一时期的器物是无法找出它们的传承点和变化原因的时候,转移到历史文化的角度上来,而不能仅仅从工艺设计这一点来看问题。

2. 佛教的服饰特点

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saka,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着,及聚落乞食时着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着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着之。
二、郁多罗僧衣 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着之。
三、僧伽梨衣 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着之。
三衣(梵文trinl civarani)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sam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梵antarvasa)。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civara)。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kasaya)。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法,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中说:“谓一类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钵,余无所有。”戒律中并且对其形式、大小、颜色、缝制法、穿法等皆有所规定。
关于比丘常应随身携带三衣一钵之事,《摩诃僧只律》卷八中说:“出家离第一乐,而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称衣钵。至后世,比丘临入灭时,常将此衣钵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称呼主要弟子为“衣钵传人”的称谓。
兹介绍三衣如后: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下来也称为五条,这种用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只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只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颇有异说。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衣,以别于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由相裁制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载,佛鉴于比丘众渡恺河时现杂乱相,遂制三衣之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则载,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讥嫌,故佛制比丘须著三种坏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为非法,应破坏之,染成茜、泥、木兰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数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则大衣二重、余二衣一重;若属故衣,则大衣四重、余二衣二重;若新故两者并用,则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衣囊
衣囊(梵civara-brsika),古代印度僧人收拾僧装(三衣)的囊袋。又作衣袋、盛衣、打包、三衣袋、袈裟袋。在佛制中,为教导僧众远离自他的执著,令以弊衣作成三衣,并令彼等善加维护,勿使破损。如《十诵律》所载,须护三衣如护自身皮肤,护钵如护眼目。著大衣时不可从事挑石、铲土、除草、洒扫等工作。三衣不同时,应收入衣囊。
衣囊的制作,《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五中说:“三衣袋法,长三肘,广一肘半。长牒两重缝之为袋,两头缝合,当中开口。长内其衣,搭在肩上,口安钩带,勿令虫入。”《五分律》卷二十一中也说,囊长,前至脐,以粗物制。

3. 佛教中比丘的袈裟为什么颜色不同

只要不是五中正色。就是正红,正黄,正兰,正白,正黑。其他的就什么颜色都可以用的。

4. 和尚的帽子学名叫什么

可以叫做僧帽,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
下面一段文字有详细的介绍:
僧伽帽即僧帽。 宋 苏轼 《成伯家宴戏作》诗:“道士令严难继和,僧伽帽小却空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称头袖、头巾、禅巾、菩萨巾。根据《四分律》卷四十记载,佛陀听许比丘天寒头部寒冷头痛时,以毳或劫贝作裹头。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头。《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中说:“不得著帽为佛作礼。”又说,入室礼师之际,应当脱帽等礼节。
相传我国于南朝萧齐时代,宝志始冠布帽,后世遂称志公帽,而广用于禅林。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头巾”条下记载,头巾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头巾,相传桓武天皇曾赠缥帽给台密的最澄大师,故冠帽之习始自天台,其后广行于真言、净土诸宗之间。
这里参考网络知道,以前只知道有僧帽这个叫法...

5. 在我国汉传佛教中,僧人的着装有什么规定

顶礼楼上 阿弥陀佛

6. 佛家说的“沙弥”/“比丘”有何区别

沙弥是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则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6)佛教比丘帽子扩展阅读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参考资料:网络-比丘 网络-沙弥

7. 尼姑庵是带帽子,还是光头

只要是受具足戒的比丘尼,都应遵佛制,半月剃头一次。

8. 比丘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

比丘是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

9. 佛教比丘是什么意思

比丘有很多重含义,网上能搜到的比较全的是下面这一段:
有关比丘的语义,《大智度论》卷三列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等五义,其文云(大正25·79c)︰‘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中略)复次,比丘名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盘。’ 又,《维摩经略疏》卷一更出除馑之义,谓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

结合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说明一下。
1)比丘,又叫乞士,跟普通要饭的不一样,含义是上乞佛法以滋养法身慧命,下乞饮食以滋养色身,这就是文中清净活命的含义。
2)破烦恼,出家依照佛陀的教诲修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断除烦恼、开发智慧。
3)是出家人的通称。
4)受戒,实际上一般只有出家并且受了比丘戒的才能称为比丘。
5)怖魔,就是让魔王魔子魔孙恐惧。这里的魔王指的是六欲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也就是常说的魔王波旬,魔王波旬的一个特点是靠欲界众生的五欲六尘的享乐来活得利益,那么他肯定希望所有人都沉浸在五欲六尘的享乐当中,而比丘是出家受戒,按照佛陀讲的法修行的,最终会脱离六道轮回证得涅槃。脱离了六道轮回那就不受魔王波旬的控制了,所以当年佛陀成道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魔军来障碍佛陀成道,所以这是比丘有怖魔的含义所在。
6)做众生的福田,这一点跟第一点有点关系,佛陀时代,包括现在的南传佛教,比丘要托钵乞食,接受大众的供养,供养三宝是有很大的福德的,就是说供养三宝的人以后会获得很大的福报。
比丘是男众出家并且受比丘戒的,出家并且受比丘尼戒的女众叫比丘尼。

与佛教比丘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长袖衬衣搭配裤子 浏览:76
宝宝裤子总是夹屁股怎么办 浏览:80
白衬衫配什么颜色的衣好看吗 浏览:629
改校服多少钱 浏览:961
立体帽子钩织图解视频 浏览:475
丰镇代尔塔pvc手套批发 浏览:992
男卡其色卫衣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383
三角皮带轮批发 浏览:912
吉普纯棉春秋男装价格报价行情 浏览:737
裤子屁股后面反光 浏览:286
红色两杠校服裤子 浏览:345
衬衫上带个五角星的 浏览:954
怀孕四五个月买什么裤子 浏览:17
秋冬蕾丝裙子搭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401
宝宝无袖衣教程 浏览:558
年纪大穿黑花上衣搭什么裙子 浏览:886
卡其色羽绒服好不好看 浏览:344
女装细腿裤子秋季女装 浏览:784
深蓝色牛仔裤搭配黑色短袖 浏览:674
校服熊卡通 浏览: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