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户外巴塔哥尼亚与山浩哪个好
巴塔走低调品质路线,MHW走专业亮骚路线。风格不同,年纪大平时穿为主,还是巴塔好些。价格上巴塔大部分高于MHW。要是户外用两者都够用了。不过MHW被哥伦比亚收购开始也有休闲路线了。
❷ 冲锋衣什么样才好
冲锋衣选购要点
1、每件冲锋衣裤要做到完全防水,在所有的线缝处就必须用热压胶条来防止针眼处漏水,仔细看衣服里面的压胶条是否平整、有无起泡。这一点对服装的防水性能非常重要。
2、有很多冲锋衣裤在两个或几个压胶条的 结合处会多加一个圆点压胶,用来防止长时间使用胶条头部起翘。这种工艺在高档的三层压胶冲锋衣裤上多用。
3、冲锋衣裤的主拉链要么采用防水拉链,要么使用门襟来防止雨水渗入。如果是普通拉链加门襟,要注意门襟处是否有回折边,这个设计可以让雨水顺着回折边流下去而不会渗入拉链里面。
4、帽子是否能够很好的遮挡风雨,戴上后头部的活动是否自如。如果用于攀冰、雪山攀登等活动,还要考虑到戴着头盔后的活动情况。
5、冲锋衣袖口部位的收紧方式是否合适,这个涉及到带着厚厚的手套时在雨雪天气中的活动。
6、冲锋衣的下摆或腰部是否有防风裙,如果没有防风裙是否有抽绳可以把衣服抽紧,防止在恶劣环境下风雪从下摆处灌进身体里。
❸ 关于Patagonia Torrentshell 冲锋衣
两件衣服的面料都是H2No和工艺应该是一样的,parka要比jacke长一点。前襟大约相差10CM左右,后襟应该差不多。
也就是说一个是长款一个是短夹克款。
❹ patagonia棉服有带帽的么
有带帽的,
品名: patagonia/巴塔哥尼亚 MICRO PUFF保暖带帽子棉服(自带收纳袋) 来源:美国 产地:越狗 尺寸:美版M码,前拉链全长:69CM(衣领高8CM),后衣长:74CM,胸围:116
❺ 绒的种类
1、保暖抓绒
这类抓绒多数为单一材料采用编织或粘合的方法加工而成抓绒。目前材料多数为涤纶,我想主要是因为这种材料有快干的特性吧。早期采用过羊毛,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逐渐被化纤材料代替,近期好像又有回朝的趋势。
实际上这类抓绒非常多,一般休闲类也有,户外面料中更是不计其数,花样繁多,既有专业面料厂家的,也有各大户外品牌自有的,选择起来还真的比较麻烦。以下所涉及的面料只是我接触过的,我没有见过的还很多,有空大家补充。
1)、Decathlon Creation Novadry2。迪卡隆的Novadry2基本上用在其品牌的大部分抓绒服装、帽子、手套上,面料的厚、薄不一,这个Novadry2我还没搞清楚是作为一个技术,还是抓绒的型号。其中190 g/m 2 摇粒绒所做的套头衫仅49,说是穿在内衣外,我常常直接贴身穿,没有什么不适,其保暖性能赶上两件羊毛衫,而且轻巧,有点类似POLARTEC CLASSICS 100,所以从此我再也没有穿过羊毛衫,不足就是无弹性,当配合的外衣不当时有点静电。其他还有一些比较厚的,也有号称防风的,我估计是通过密植绒来实现的类似POLARTEC Wind Pro的性能,但是个人感觉压缩性能不行,所以没有尝试。
2)、Marmot DriClime。在marmot的产品目录中,它被归于防风抓绒类的,但是其防风性能是依靠与其配合的外层尼龙面料实现的,故我将其独立出来,在marmot的产品中使用较为普遍,那件著名的DriClime WindShirt Jacket就不说了,与其相同面料的还有裤子,marmot的一些两层冲锋衣、手套、羽绒服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
marmot对其有相当的自信。这个抓绒非常轻薄,绒毛并非常细小,几乎看不出,压缩性也很高,保暖类似POLARTEC CLASSICS 100,但厚度要小很多,大约只有一半吧。不足之处是只能贴内衣外穿,如果里面是毛面抓绒,穿脱不是很顺滑。
题外话:这个DriClime WindShirt Jacket曾经出现过国内标价(660元)低于国外标价(100美金)的事情,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提上来了,是不是网上有朋友推荐的结果?
3)、marmot Radiant P-825。8.25oz/m2,这是marmot自主品牌的抓绒,厚度类似POLARTEC CLASSICS 200,保暖性能也相当,在marmot的产品中,好像只有一款夹克使用,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国内的标价低于国外的标价,我拿的对折才335。但与POLARTEC CLASSICS 200相比,略重,压缩性略差一点,面料的手感柔顺性也有点差距。
4)、Polartec。这个大名鼎鼎,美国Malden Mills公司的拳头产品,提到抓绒不能没有它的存在,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最好的抓绒之一,目前没有一个著名户外服装品牌没有它的身影,可以看出其成功的一面。其产品线齐全,应用广泛。其共同的特点是比一般的抓绒衫轻、软、暖和、快干、易打理、抗静电、易压缩,而且不易掉绒。
(1)、POLARTEC CLASSICS 100。主要用于内衣、帽子、手套。厚度相当于羊毛衫,保暖性肯定好于一件羊毛衫,压缩性能较好,一般我都是以它做参考来比较压缩性能,有一定弹性。
(2)、POLARTEC CLASSICS 200。保暖层的主力产品,广泛运用在中层保暖、帽子、手套甚至是袜子。保暖性以个人的实际使用体会,穿在冲锋衣内,5度以上很舒服,压缩性能一般,无弹性,经过处理的有一定的防泼水能力,手感柔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厂家的这个面料有所不同,一般名厂的更好,同材料不同厂家的价格差异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3)、POLARTEC CLASSICS 300。据说这种抓绒的保暖性能相当于一件羽绒内胆,一般用于中层保暖层,因为这样的服装用在长时间处于严寒环境的户外运动,并且还有另一种性能更好的替代,所以这个材料的产品不是很多。我比较怕冷,有一件,保暖的确很好,有一定防泼水能力,但是重、无弹性、压缩性能一般。如果你和我一样怕冷也可以来一件,因为它的确保暖。
(4)、POLARTEC THERMAL PRO。唉,这个抓绒是我看到抓绒里面品种最多的,有点头疼。这个系列相对于POLARTEC的其他抓绒,主要是保暖、压缩性能更好。也因为其保暖性能超群,其运用范围已有超过POLARTEC CLASSICS 200的趋势,服装、手套、帽子都可以,面料厚度很多、品种也花样百出,薄的如羊毛衫的厚度,厚的我看过标POLARTEC THERMAL PRO 300的,选择时需要注意其单位平方米重量,保暖还是离不开厚度。各厂选用的也大相径庭,价格差异较大。其保暖性以个人的感受来看,mhw的棉猴与POLARTEC CLASSICS 300相当。
(5)、POLARTEC power dry。这个是不是该归到抓绒?POLARTEC是作为一种快干材料开发出来的。但是我自己按照个人的理解,还是归为抓绒来看,因为这种面料里面是一层小田格的细绒,厚度相当于羊毛衫,弹性很好,触肤感舒服,有很好的压缩性能,保暖不如POLARTEC CLASSICS 100,快干还没有体会,一般作为内衣,也有作为手套的,但是很少见。冬天的话,我愿意穿这个材料的内衣,因为真的舒服。
(6)、Polartec Power Stretch。同上面一样,也是一种内衣材料,一面光滑,一面是细小的绒毛,厚度相当于羊毛衫,可以两面穿分别为更排汗、更保暖。有人说触肤感不好,可能我皮比较糙,我穿的很舒服,这个面料弹性非常好,保暖应该和POLARTEC CLASSICS 100相当,其性能介于POLARTEC CLASSICS 100和POLARTEC power dry之间。如果配合mhw的棉猴的话,我穿在0度应该没有问题。
现在有点fb了,越来越喜欢有弹性的面料,如果各位有机会,一定要试试。
5)、TECHNOWARM 200。对于关注POLARTEC的朋友来说,这个可能比较陌生,拥有这个面料纯属偶然,是乐飞叶冲锋衣的内胆,在我只知道抓绒和冲锋衣这个名词的时候买的东西,后来查了一下,TECHNOWARM也是一个比较齐全的系列,只是仅乐飞叶在用,其他品牌没见过,会不会和哥伦比亚的那个抓绒一样是自有品牌就没有考证过,宣传称等同POLARTEC CLASSICS 200,实际感受其手感倒是差不多,但是薄了点,因此保暖也有点差距,压缩好像要好点,穿的不多,未见起球。
6)、Patagonia Synchilla。Patagonia一个与鸟齐名的户外品牌,其经营理念让我赞叹不已,用回收的可乐瓶做的抓绒是不是这个,还需要考证一下,这个抓绒好像也是一个系列,厚薄均有,我接触过的是号称如狗熊的那款有帽的抓绒衣,但是遗憾的是这个面料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影响。面料的厚度与POLARTEC CLASSICS 300有一比,外观为长毛绒,很密,手感不佳,柔顺不足,保暖未试,因二手的尺码不合,送人的。
2、防风抓绒
由于早先得抓绒不防风,需要与外层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抓绒的使用范围。一些厂家通过改良,在保有原有的性能上,使得防风性能得到改善,同时其他综合性能也有较大提高,我简称防风抓绒实际上并不准确,但由于防风性能的改进是重点,所以姑且这样简单一点,见谅!这类抓绒目前我看到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密绒;二是复合。所谓密绒,就是通过提高面料的抓绒密度,增加面料的防风性能,而复合的形式确复杂很多,基本上为三层三明治结构,通过中间的膜来大幅提高面料的防风性能,由于三层材料的不同,这类面料的变化可想而知。
一般情况下同等厚度,抓绒材料保暖性能接近的防风抓绒,保暖性能好于保暖抓绒。需要注意的是厚度仍然是决定保暖性能的主要因素,防风抓绒因为有一层膜的存在,保暖性能得到提高。
1)、密绒
(1)、Polartec Wind Pro
关于这个抓绒的相关说明,网上很多,我就不多罗嗦了,个人感受压缩性能尚可,好于200的抓绒,但不如THERMAL PRO,防风性能比一般抓绒稍好,但是我不会用它作为防风衣来穿。绒在外,不宜单独外穿。
(2)、Polartec Power Shield
居然又是Polartec的东西,不过我比较喜欢这个面料,据说能防98%的风,不过没有测试过,这个面料外面光,里面短绒,绒的厚度与POLARTEC CLASSICS 100差不多,有弹性和良好的防泼水能力,防风感觉与尼龙类防风材料差不多,没有有膜的好,压缩性能一般。
(3)、POLARTEC THERMAL PRO
比较奇怪的是POLARTEC THERMAL PRO本身是作为保暖抓绒的,但是我看到Patagonia的圆点夹克的面料却有所不同,故在此提及一下,这个面料外面是光面,里面是长毛绒,其防风能力比Polartec Wind Pro好,但是不如Polartec Power Shield,比较适合外穿不宜起球,压缩能力一般,有防泼水能力,但易湿,保暖与POLARTEC CLASSICS 200相当。
2)、复合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类面料的发展最为迅速,功能性也更强,已经突破原有软壳的概念,成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户外面料。由于复合的方式与材料的不同,这类面料我已经无法单独介绍,而且手上的这类面料成品所涉及的仅是这类面料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故只能在后面成品的介绍中谈谈感受,这类面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防风能力更强,有的几乎接近冲锋衣的,但是压缩能力和面料手感不是太好。
二、一些抓绒服装的感受
由于本人比较怕冷,因此比较热衷于采购抓绒类成品,写这篇文字并非炫耀,只是想以本人实际感受给大家一个参考,也正因为是一个个体的感受,所以也仅能作为参考。也许同样一样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大家见怪不怪。哈哈。
由于我手上有的都是目前国内市场能买到的东西,网上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关的介绍,我就不一一罗列技术参数之内的东西,直接谈谈日常生活使用的感受供参考。
1)、Patagonia R2 Jacket
Patagonia的东西很有意思,不同版本的同一型号的,常有些变化,虽然是POLARTEC THERMAL PRO材料,但是这个r2我看到的大概有4个版本,因此我觉得很有意思,手上有最近的两个版本。
新款由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是很清楚,这个新款面料外表面的长绒呈一缕一缕状,刚拿到手我以为是压仓造成的,后来上Patagonia官方网站,才发现原来就是这个样子,郁闷了一段时间,面料的里面是很细的卷曲绒,整个面料比较薄,迎光透亮。衣服贴身裁剪,一些部位好像用的是Polartec Power Stretch,易出汗的地方更易干,同时利用其弹性使衣服更贴身。保暖比200的抓绒略差,10度左右外加防风外衣贴身Power Stretch很舒服,压缩性能很好。
❻ patagonia 的C4东北的冬天能过冬么
户外衣服都是要搭配的,一般情况下要遵从三层穿衣的原则。你说的C4算得上不错了,还有W4。再顶级的保暖内衣,也要有合适的搭配,哥们。
❼ patagonia guide
软壳中,有帽子的不多,而且这款内部植绒还很长,比一般的软壳保暖性好(个人体感不同,具体温度上会有差异)。
❽ 户外品牌哪个好
OR(OR 户外品牌)
1980年,美国物理学家Ron Gregg在麦金利峰登山时遭遇困境,他的登山同伴因为使用了设计非常糟糕的雪套而被冰雪侵入高山靴,腿脚冻伤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同伴最终被直升飞机救走,登山行动中止,但Ron立刻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以免悲剧在将来重演。于是,一款实用、保暖的雪套--X-Gaiter诞生了,它可以配合各种登山靴使用。随着X-Gaiter产品的面世,outdoor Research公司(以下简称OR)也于1981年成立。
OR
正如OR的名称含义,此后二十多年中,Ron一直专注于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野外遭遇到的各种难题研究解决方案和提供实用的、功能性的装备,如他早期研发的防结冰水瓶Water Bottle Parka和首款户外探险急救软包。
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因为大力开发户外手套、帽子、雪套,OR得以快速成长。1984年,Molar Mitts无指手套再次在业界引起轰动,尼龙搭扣固定的Moonlite Pile抓绒衬里,GORE-TEX外壳,防止手套遗失的“傻瓜吊绳”,适应多变环境选择的多功能性设计使其超越了当时的其他无指手套,多天行动的攀登者从此可以在夜里烘干手套里衬,而在白天开始攀登操作时就能戴上干燥手套了。在80年代中期问世的Seattle Sombrero防雨宽边帽,是OR最畅销的GORE-TEX面料帽子,成为至今仍在生产的经典产品。1988年问世的Brooks Ranger Overboots全雪套,二十年来一直陪伴众多探险者挑战世界高峰和极地严寒环境。
成长
90年代,OR将创新的触角伸向了新领域。Ron在一次旅行中使用露营袋度过潮湿、不适的数个夜晚后,决心对这种轻量化的宿营装备进行革新。OR的露营袋利用两杆系统提供了包括头部看星星位置在内的多重空间,这下野外习惯性失眠症患者该高兴了。
OR其他为户外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产品还有获得1999年度BACKPACKER杂志编辑选择奖金奖的Crocodiles雪套,防水袋,以Wild Roses冠名的女性功能服装,Soft Shell手套,北美最早的Soft Shell外套以及WINDSTOPPER抓绒帽。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OR公司将工厂和办公室搬到“户外品牌的硅谷”西雅图附近并开了一家展示全系列产品的零售店。9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注意到OR的专业技术和研发能力,OR随即成为美国军方的高质量手套和帽子的供应商。
到世纪之交时,OR迎来了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拥有男子服装系列、户外附件系列和轻量化宿营系列产品线。走过二十年岁月后,OR已经成长为全球户外爱好者心中值得信赖的户外品牌。新增的服装产品,使得OR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OR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世界顶级户外附件产品,而是为广大用户提供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功能性与舒适性俱佳的产品。
挫折
2003年3月17日,Ron和一个朋友在加拿大的British columbia地区滑雪时遭遇雪崩罹难。噩耗传来,震惊了他的家人、朋友、OR团队、消费者、业界。作为核心领导者,Ron创立、运营、影响着他的OR公司,即便在雪崩事故当天,Ron还在测试新产品。他的逝世,使OR公司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经过数月权衡,Ron的遗产继承人决定出售OR公司。在众多的感兴趣的买家中,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成功企业家决定接受继续书写OR新辉煌历史的挑战。他就是Dan Nordstrom,西雅图人,刚刚从他那著名的北美零售业家族企业里退休,是位铁杆滑雪、骑行、登山运动爱好者,也是铁杆的OR产品用户。2003年6月,Dan Nordstrom成为OR的新主人。危急时刻,OR逃过被巨型企业吞并而消失的结局,创新的激情、户外的血统得以维持并发展。
复兴
在Dan的领导下,OR公司度过短暂的低谷得以复兴,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坚持了Ron生前倡导的为人力户外探险活动提供真正的功能性解决方案的创造激情和奉献精神。从2003年夏天开始,OR公司的所有部门,从产品开发到客户服务到市场推广、物流等等,都进行了调整优化。所有的产品类别经过彻底拆分,经典产品得以升级和改进,Seattle Sombrero获得了BACKPACKER杂志2005年度编辑选择奖金奖,同时还涌现出许多第二代经典产品,如Alti Mitts,Alibi Gloves,DryComp Summit Sack,NightHaven,LightHaven,M‘s Chaos Jacket,M’s ZEALot Jacket,W‘s Enigma Jacket和W’s Solitude Pants等。男装和女装统一归并在OR品牌下,成为公司研发的重点。
2003年,OR开始实施针对用户的Lab Rat方案。这套方案在产品研发人员和最终用户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成千上万的用户提交了他们对自己的OR产品的使用感受,这对OR产品发展趋势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众多反馈意见,独立产品得到了改进,系列产品也开发出来。Lab Rat方案的成功,表现了OR坚持的一条重要理念:我们相信通过听取和采纳用户对每一件产品的每一个真实而清楚的意见,我们的产品就能无限地得到改进。
OR品牌理念的核心所在Designed By Adventure,在OR产品的功能性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OR的辉煌也将继续下去。
2008年冬季,OR品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深圳市喜马拉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OR中国大陆地区总代理商,首先在北京设立了OR产品专柜,并将在业界渠道内广泛拓展,把OR品牌、产品的辉煌延伸至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