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
② 唐朝和宋朝官帽后面的东西叫什么
唐朝和宋朝官帽上插的叫花翎。
顶戴花翎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鹖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从色泽上分:一、二品都是红色的,三、四品都是蓝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为金色。在同色中,各品的顶戴又有区别: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③ 古代状元帽子两侧叫什么
唐朝科举第一名称为状元,状元会头戴状元帽、身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状元帽由中间的帽墙、上边的帽顶、与两侧的帽翅组成的。
④ 宋朝官帽两边的长翅,清朝官员帽子后的一根羽毛,分别有啥用途
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服饰装扮,尤其是官员的官服就有更多的讲究。譬如现在每个学校的校服也是多有不同的,更何况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不同的礼仪官制,那么宋朝官帽两边突出的长翅,还有清朝官员帽子后面的一根羽毛,都有啥不同的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吧。
清朝官帽后的一根羽毛
说完了宋朝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官帽后拖着的一根羽毛到底是干啥用的?其实对于清朝的服饰来说,要想区别不同的职位以及尊卑地位来说,在官服的图案以及官帽顶珠的不同材质上都是有所体现的,那么这多余的一根羽毛又是用来干啥的呢?
其实这官帽后面的羽毛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的,是需要皇帝赏赐才可以佩戴。而且这根羽毛也不是都一样的,上面的孔雀翎眼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三眼的最为尊贵,还有官阶比较低的用的是没有眼的蓝色鹖鸟毛。
所以说到底这个顶戴花翎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比如这个三眼花翎,在清朝时期能够得到的官员就屈指可数。其中比较出名的几位就是傅恒、福康安、李鸿章等,相信大家对于这几位的大名都是如雷贯耳的。而大贪官和珅虽然也是得到乾隆的极度宠幸,但也没有获得过三眼花翎。
所以要想得到三眼花翎还是需要综合考量家世背景、个人业绩等各个方面的,能得到皇帝赏赐的也是贵中之贵。所以大家以后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顶戴花翎了,估计在古代看到带着三眼花翎的人,大家都是诚惶诚恐,恭敬有加的,你们说是吧?
不知道通过野云的简单介绍,各位读者对于宋朝官帽的长翅和清朝官帽的羽毛,它们的用途有没有更多的了解了呢?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哦。
⑤ 北宋官员的官帽左右两边伸出来的“耳朵”是什么原因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⑥ 宋朝时期,一顶官帽两边用铁片或者竹架各穿出一尺,这究竟是为什么
宋朝官帽两边用铁片或竹架延长,这种帽子在现在有一个统一的称呼——长翅帽。这样的官帽按理说戴着很不方便,事实上,对于长翅帽的解释,当下有两种说法:一是防止大臣窃窃私语,二是审美演变的结果。
图源网络
二、长翅帽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审美发展的必然
早在初唐,帽子两侧长出两只“耳朵”的现象就已经存在,这种被称作“折上巾”“幞头“的东西,是用作固定帽子的带子,晚唐的壁画中可以发现,这些“耳朵”各式形状都有,朝上或朝下,在当时都存在。
随着审美的变化,两条带子逐渐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现在所能看到的宋朝长翅帽,其实是审美夸张化的一种体现。
⑦ 宋朝官员为什么帽子两边这么长
这种帽子叫做长翅帽.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