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幅卡通图是一个人戴着帽子眼镜,有胡子,叼着烟,下面还写着hipster的英文,这人叫什么
Hipster
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一群人
?
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具体是哪个阶段,其代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记住,
Hipster
代表的是一个政治运动,而不是单纯的一类人。
1960
年代、
1970
年代:
嬉皮士起初的角色其实是具有
正面、积极意义
的,只是宣传方式上很“特别”
。嬉皮士(英语
Hippie
或
Hippy
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反抗
习俗和时下政治
的年轻人。嬉
皮士这个名称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
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
非传统的宗教文化,
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
大公司的贪婪、
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
the establishment
)
。
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
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
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他们崇尚
无为而治
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
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越南战争最终成为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战争中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被派往前线冲锋、杀戮、
流血、
死去……违反民意的越南战争,
在年青人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
在全美校园里,一浪又一浪的反战
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此后不久发生的多宗国民警卫队枪杀游行学生的事件无疑再火上浇油。嬉皮运动最终
全面升级。
在
1967
年那个有个被称作
summer of love(
爱之夏
)
的夏天里,“Make Love Not Wa
r
”(要
爱情、不要战争
)
,
(这里不要想歪了!
)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
Hipster
的真实面目其实是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
爱与和平的花朵,
崇尚纯精神、
热爱生命和大自然、
与人为善的本性,
所以当时他们也有
“花童”
的别称。
1980
年代,转折点: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政府不允许嬉皮士得到正面的评价;为了传统秩序的荣光,宗教信徒宁愿嬉皮士
世世代代被唾骂;为了金钱利益,军火商希望不再有反战游行!于是他们抓住嬉皮士的任何一点问题,将
之无限夸大—一群吸毒者、同性恋者、独立特行者、社会败类。
(这里不深入讨论)
现今:
如今,
美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嬉皮士;
而国内,
大人们永远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现。
在各国政府的丑化下,
吸毒者、同性恋者、特立独行者、社会败类成为常人对他们的形象判定
『贰』 为什么希腊就破产了
有历史原因,也有后期原因的!
早在2001年希腊刚刚加入欧元区时,危机就已潜伏。
同时,希腊在一些领域无节制地大手大脚,加重了其赤字状况,尤其在公共领域和政府投资项目上。比如,希腊政府的公务员40多岁就可以退休,如果不幸去世,公务员的女儿又恰巧独身(未婚或离婚),他们的退休金可由女儿接着领。仅此一项,据估计每年花费就高达7000万美元。
再比如希腊政府投资兴建的国家航空公司奥林匹克航空,因亏损严重不得不在2008年被私有化。
国防开支也是一大笔。由于希腊与土耳其的紧张局势,希腊的军费开支占到了GDP的6%,远远高于欧盟其他国家。
『叁』 希腊为什么破产了
首先欧盟把希腊踢给IMF,踢走的是人们对欧元的信心。希腊作为欧元区的成员,其债务问题应该通过欧元区内部来解决,人们才会对欧元区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如果出现问题,都采取逃避,袖手旁观,甚至还要将希腊逐出欧元区,市场将会怀疑欧元区的凝聚力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难怪金融大额索罗斯和罗杰斯都认为,若干年后欧元区会分崩离析,目前我们还无法验证其预言的准确性。但从长远来看,欧元区的未来确实令人担忧。实际上,欧元区是由不同主权国家组成的单一货币区,各国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在发展的进程中还会进一步出现差异。这就要求欧元区必须要有共同解决和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将严重威胁欧元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二是会给对冲基金提供投机机会。对冲基金嗜血成性,一旦嗅到异味,就会采取攻击措施。而希腊债务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特别现在又面临被踢给IMF的风险,必然会给国际对冲基金提供投机机会,这将影响欧元汇率的稳定。由于希腊等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高企,而又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对冲基金普遍沽空欧元,一旦欧元贬值实现,投机者将获得较高的投机利润。此外希腊国债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合约价格也会上涨,出售CDS合约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希腊国债的融资成本也会上升,国债价格会下跌,购买国债的一方也将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在这三个市场同时进行投机,一旦获得成功,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久拖不决,将会严重影响欧元汇率的稳定,也必然会给国际对冲基金提供更多的投机机会,但是却给希腊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带来更高的成本和困难。三是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削弱欧元的地位,强化美元、日元的国际地位。希腊等国家主权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欧洲,市场对欧元区的发展前景信心下降,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会随之下降。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对国际主要货币美元最大的挑战是欧元的崛起,但现在看来欧元与美元分庭抗礼可能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甚至欧元还可能面临垮台的风险。而随着欧元地位下滑,必然会强化美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增强美元、日元等货币的避险功能,如在美元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美元和日元汇率不断走强,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转向投资美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四是对东亚国家建立亚元的警示。由于欧元区的成功启动,亚洲国家也开始设想建立亚洲货币一体化,建立单一货币区——亚元区,其中日本一直是积极的倡导者。最近欧元区的主权债务问题难以得到内部解决,说明只建立统一的货币区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政治的一体化,而亚洲国家的差异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还要远远大于欧元区国家,使得人们对东亚国家建立亚元的设想多了几分思考。亚元的推出必须更加谨慎,甚至是否应该推出都值得进一步论证。而对中国而言,要把人民币国际化放在优先的位置,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发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计价和结算的功能。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xilashehuidongdang/content-0/detail_2010_05/05/1487928_0.shtml
『肆』 杨丽萍10年不摘下帽子,原本以为是造型,摘下帽子后为何让人感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说起舞蹈艺术家,相信大家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杨丽萍老师。
写在最后
一个人能有理想,并且能为了理想奉献自己的一切,真的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么他就没有前行的航向,就算有任何的机会对于他来说都是于事无补
『伍』 现在欧盟把希腊开除出去,经济制裁希腊,希腊会破产吗
如果欧盟这么做,那么希腊短期内肯定会非常困难的。但是结果一段时间还是会恢复过来的。
而欧盟一旦开除希腊,它自身的问题就更多了……英国已经离开了,希腊再走了,欧盟自己也就面临解体了。
『陆』 “冰岛式破产”:希腊能成功复制吗
明报:“冰岛式破产”难救希腊
当地时间2015年6月29日,希腊塞萨洛尼基,老年人等待领取养老金,银行被关闭。希腊关闭银行并实行资本管制,全国超1/3提款机被取空。投资者匆忙消化“希腊脱欧”风险。
中新网7月3日电 随着债务危机升级,希腊应否脱欧再引热议,香港明报3日刊文称,冰岛经历破产后浴火重生,其成功经验引起不少讨论。但相比之下,希腊危机跟冰岛并不相同,冰岛危机的起因是银行过度借贷,希腊危机的始作俑者却是政府。希腊2010年及2012年分别接受两次贷款援助,以厉行紧缩政策为条件,大削开支福利,结果令低下层受罪,经济亦乏起色。
文章摘编如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与克鲁明均认为脱欧对希腊未必是坏事,斯蒂格利茨近日撰文指出,希腊人倘接纳债权人的方案,意味几乎看不到头的萧条,投反对票则可获得决定未来的机会,“尽管不如过去繁荣,但要比当下昧着良心的折磨有希望得多”。
希腊一旦脱欧何去何从?执政Syriza内部极左派系主张效法北欧国家冰岛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做法,将国内银行国有化及脱离欧元区,摆脱债权人掣肘,重建国家经济。冰岛经历破产后浴火重生,其成功经验引起不少讨论。
冰岛总统格里姆松较早前接受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访问时称,他们当年没有听从其他西方国家的警告,没有推出像希腊般的紧缩措施,也没有动用公帑救银行﹕“我们拒绝要百姓为私人银行的过错埋单。”他忆述,当时不少西方政府警告冰岛,但结果冰岛经济很快便重上轨道。
相比之下,希腊2010年及2012年分别接受两次贷款援助,以厉行紧缩政策为条件,大削开支福利,结果令低下层受罪,经济亦乏起色。
不过。希腊危机跟冰岛并不相同,冰岛危机的起因是银行过度借贷,希腊危机的始作俑者却是政府。冰岛金融业在爆煲前急速膨胀至国家经济规模的10倍,金融海啸令其三大银行重创倒闭,政府立即接管,实施资本管制,将货币克朗跟欧元脱钩大幅贬值,并借助IMF及其他北欧国家的贷款恢复元气。
希腊的问题则可追溯至2001年加入欧元区,得以低息发债,为福利等开支融资,并运用财技隐瞒赤字。新政府2009年上台发现财政黑洞远较预期严重,触发债务危机。
希腊若脱离欧元区,或可效法冰岛透过货币贬值来刺激经济,但却缺乏冰岛的软硬件。冰岛在金融危机后追究银行家与政客责任,将他们告上法庭;希腊导致国家陷入财政黑洞的黑手未被追究,社会怨气沸腾。
虽然冰岛经验备受吹捧,但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强调不能向希腊等国建议。他形容,冰岛当年既遇上经济危机,还有道德危机,最令人担心的是社会撕裂,幸好政府在挽救国民信心上所下工夫见效,尤其是成功挽留青年,缔造恢复元气的基础。
有论者指出,阿根廷2001年主权违约对希腊更有参考意义,因为希腊需要大幅债务重组才能言复苏。可是希腊的处境远较阿根廷当年复杂。阿根廷违约后让货币大幅贬值,提高竞争力,又刚好赶上国际商品市场大牛市,借助丰富农产与天然资源推动经济复苏,不过违约令阿根廷一直无法重回国际融资市场,经济近年随着商品需求放缓而再陷衰退,去年再度违约。
而对希腊来说,一旦违约及脱欧,便意味着在兵慌马乱之际恢复旧货币,却不具备阿根廷那样的自然资源优势,亦缺乏冰岛那样的人和条件,风险远难估量。
『柒』 希腊政府破产对他们的国民有什么影响
国家政府破产,所有工厂都将停顿,所有资金全部撤走,国民只有自己打牌玩了
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因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加。全球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和瑙鲁,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主权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2002年9月28日,这两个机构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改革债务偿还的机制。
破产,如同一场恶梦,与企业如影随行,那些资不抵债者最终会在《破产法》的框架内或者拍卖变现或者资产重组以获新生,而旧有商号如一块随风飘摇的破布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却能在濒临绝境时,命运大逆转,以收归国有的代价得以继续存继于世,正在持续发酵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不少金融机构出于维护市场信心及稳定局势需要被收归国有。国家成了这场几十年来不遇的金融灾难面前唯一的最后的靠山。但是,银行破产可以选择收归国有,但是如果“国家破产”了,又该收归谁有?
国家债务危机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它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程序,国家与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无法寻求破产法庭的保护,这样,国内破产法中诸如公正的法官、起诉保护以及在债权人有异议的情况下强制进行非破产重组等条款在国家借款人破产的情况下都不存在了。制度改革者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既要把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漏洞补上,又不能把新兴市场上的投资者全都吓跑。
“国家破产”更像是一个形容词,以体现一国经济形势之危急;而不是一个动词,并不预示着一个国家马上就会吹灯拔蜡、改换门庭。就拿冰岛来说,纵然外债远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依然可以在现有的国际秩序框架内找到克服时艰的途径,比如向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借债,还可以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其实,早在六年前,IMF就曾经编订过主权国家破产方案,但是其目的不是为了剥夺某个国家的主权,而是建立一种“破产保护”的国际金融机制,让那些负债累累的国家得以申请“破产保护”,并使债务国能够尽快走出危机。
由此看来,在金融危机中风雨飘摇的冰岛,虽然濒临“国家破产”绝境,但是它并不会成为如雷曼兄弟一样的危机牺牲品,或者说它就如同一锅金融危机煮出来的“夹生饭”,半生不熟,谁也难以将其当猎物吞下去。只是最终庞大的外债将会压在30万人的小身板上,以透支冰岛的国家信用和几代冰岛人幸福指数的代价,慢慢偿还。
听起来结论多少有点让人颓丧,竟然没有谁为一个国家如此深重的灾难承担责任。为了回避国家主权问题,曾有学者提出“主权政府破产”的概念,即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不能偿还其应偿付的债务时,用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偿还其外债,不足的部分不予偿还,政府宣布解散,由其人民推举组成新一届政府,原政府主要组成人员不得再在政府中任职,债权人亦不得再向新政府要求偿付原未得到清偿的债务——听起来也算是一种“破产”,但更像是专为债务国逃避外债而设计的“金蝉脱壳”之计,缺乏对债权人的诚信意识。
『捌』 希腊如果再破产 或者债务危机 持绿卡不会被一起还债吧
希腊债务危机,源于2009年12月希腊政府公布政府财政赤字,而后全球三大信用评级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而揭开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希腊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即是政府的财政赤字,除希腊外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存在较高的财政赤字,因此,希腊债务危机也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此次危机是继迪拜债务危机之后全球又一大债务危机。2012年5月,希腊人纷纷到银行去提领存款,银行出现挤兑现象。
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政府的借贷成本大幅提高。希腊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希腊国内举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罢工活动,经济发展雪上加霜。至2012年2月,希腊仍在依靠德法等国的救援贷款度日。除希腊外,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的财政状况也引起投资者关注,欧洲多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