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汉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汉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20 01:09:09

A. 中国古代汉朝皇帝,王妃,服饰及制度有什么

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 、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B. 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蔡邕在《独断》中讲:帻是古代卑贱执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馆陶公主家见到董偃穿着无袖青襟单衣,戴着绿帻,乃赐之衣冠,汉元帝额上有壮发,以帻遮掩,群臣仿效,然而无巾。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汉代未成年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东汉后期出现前低后高,即颜题低,耳高的式样,称为平巾帻。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美术遗作中去探寻。

C. 汉朝带的帽子叫什么

冕冠 吉礼(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
爵弁 吉礼;冠礼三加
韦弁 兵事
皮弁 视朝,鹿皮为之;冠礼再加之冠
冠弁、缁布冠、玄冠 田猎,一种委貌冠;冠礼初加
通天冠、远游冠 天子诸王之冠,前有山,展筩为述
进贤冠 文官之冠,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
笼冠(武弁)、惠文冠 武官之冠,以璫饰首.前摇貂尾
幞头、乌纱帽 公卿常服配之

D.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4)汉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E. 古代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

这个叫冕旒。
冕旒,古代汉族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F. 汉朝皇帝在祭祀时戴冕冠,上朝时带啥冠

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G. 汉代人带什么帽子

今天来说说男人,说说男人头上的东西——帽子。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头衣”,或者“元服”。所谓“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对冠颇讲究,如衣一样,等级明显,也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冠的别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专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说。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没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样,戴巾帻(zé)。帻,古代的头巾,冠的代用品,“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这里根据《中国服饰画史》一书,一一列出汉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让大家开个眼界,“学习”一下。记熟了,再看秦汉时期影视作品时心中就有谱,如果导演、服饰顾问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你轻易就能辨识出来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总称。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谓旒就是悬挂的珠玉串饰,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称为冕,冕之前后有旒。以旒之数目的不同来分别。帝王旒最多,为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汉制皇帝十二旒,白玉为珠。垂旒一表明等级,显示尊严;二遮当视线,令戴冠者目不斜视,表示不偏听偏信。 长冠又叫斋冠,其重要性仅次于冕冠,因为为刘邦亲自创造,又称刘氏冠。高七寸,宽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为 祭祀宗庙时所戴的帽子,属于礼冠。委貌冠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丝织特制成,与皮弁同制,上小下大,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华冠乐人参加祭祀天地活动时所戴的帽子,上较大,下较小“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好像当年妇女用的一种盛丝的笼子。方山冠汉代祭祀天地时,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进贤冠,以五彩彀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礼帽,也是太监专用帽子。通天冠皇帝专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为皇帝上朝时的礼冠。始于秦,终于明,期间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远游冠诸侯、官员外出游玩时戴的帽子,好比现在的休闲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侧注冠,本为齐国国君之冠,汉时为中外来使者、客人拜见帝王时专用帽子进贤冠又名缁布冠,文官、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级法冠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获其君冠,赐御史”。后来为秦御史及汉使者、执法者所戴的帽子。术氏冠即鹬冠,掌管天文的官员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鹖冠、赵惠文冠,武弁大冠,为武将所戴的帽子。以金属做成,厚重、坚固,可以防兵器的砍击樊哙冠前殿司马、卫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属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汉时大将樊哙所戴,故名。樊哙鸿门宴时听说项羽意杀刘邦,就是戴着这种帽子,持铁盾闯入项羽军帐中的,立汉王一侧盯着项羽,最终使项羽放弃加害刘邦的计谋。却敌冠卫士所戴的帽子,制似进贤冠。前向四寸,后高三寸。 却非冠守卫宫殿的侍卫所戴的帽子,“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制似长冠,下促。 从上面列出的一顶顶帽子来看,汉代的帽子是不能乱戴的,规制很多。刘 邦定下的规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谒者、仆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卫士戴却敌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汉朝,戴的应该是哪顶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顶不适合你,一顶是通天冠,另一顶是十二旒,还有巧士冠。前两顶可能每个人都想选,但只有一人能戴,选了也戴不上;第三顶与前两顶相反,可能每个人都不想选,选了也不戴,也没有一人能戴——现在太监绝种啦,弄“巧”成拙不得。

H. 古代君王上朝时戴的头饰有什么寓意,它叫什么

那种帽子叫冕冠,前后各有12旒。汉朝的时候最兴这种冠。曹操是东汉末年,时代应该是不错的。
冕板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用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称“玉藻”,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后来玉藻也有用白珠来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干,即胎架,后来改用竹丝、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状胎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纽,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插结。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

满意请采纳

与汉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白墙上画帽子涂鸦 浏览:660
今冬没件羊羔外套怎么行 浏览:151
羽绒服的利润一般在多少 浏览:763
旗袍裁剪培训哪里好 浏览:18
仿牌女装衬衣批发拿货 浏览:144
蓝色打底粉色外套怎么搭配 浏览:701
户外戴什么帽子好 浏览:318
网名马甲格式可爱 浏览:927
风衣上的扣眼 浏览:628
快递买的羽绒服干瘪怎么办 浏览:400
如何做自己的潮牌设计 浏览:117
男士短袖真丝衬衫多少钱 浏览:328
黄紫色花裙怎么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81
动漫帅气风衣背影图片大全 浏览:351
蕾丝直筒短袖圆领配什么裤子 浏览:803
军绿色的工装羽绒服搭配女士 浏览:329
如何上衣服帽子上的拉链 浏览:566
春天的裤子怎么画 浏览:720
女式最新款风衣 浏览:880
校服班服定做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