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花腰彝服饰帽子

花腰彝服饰帽子

发布时间:2021-07-19 22:20:12

⑴ 彝族的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服饰特点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长期以来,花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
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其中,需要掌握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各种技法。花腰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长到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刺绣能手,能独立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服饰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⑵ 谁知道花腰彝族的丧葬风俗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⑶ 花腰彝族的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制作花腰妇女服饰时,首先由花腰民间剪纸艺人将纸剪成服饰各部位服饰花,然后把图样粘贴在布料上,再用五彩丝线沿图样刺绣,最后把数十种不同格式和图案的刺绣品拼缝起来,就成为一套精致的花腰妇女服饰。
花腰妇女的头帕以红、黑、绿布料做底,一般用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形整块,绣有精美条花,并配有两条布带,布带绣有花纹图案并饰以银泡结成流苏状缨花。戴时折成帽状,以带束扎,带子两头缨花垂于耳旁。衣服分为长衣、短褂两大部分,另配有腰带、围腰、飘带、兜肚等附件。长衣由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成右衽襟衣,背襟长至后腿,胸襟短至前腰,袖口部位绣有花纹图样。短褂前后绣有垂直连续花卉饰彩色花边,罩于长衣之上。穿时先将兜肚挂于腹部,长衣穿上后,将前面长补救折叠以腰带束紧,后部任其下垂,然后罩上短褂,系上配有飘带的围带即成。裤子为宽腰扭裆裤,布料多用黑色或藏青色。裤长至小腿,裤脚口用浅蓝色或绿色布料镶宽边一至二道。鞋以黑布为底色,鞋帮绣有花卉图案。做一套花腰妇女服饰,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价值高达数千元一套。
花腰妇女服饰曾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展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中大棚租村的民间艺人肖会玉制作的服饰以及剪纸工艺更是别具一格,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称号。

⑷ 花腰新娘里有几个民俗,分别是什么

摘要:《花腰新娘》是导演章家瑞执导的“红河三部曲”之一,本文试从社会民俗、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分析影片中所体现的花腰彝民俗。 关键词:影视;花腰彝;民俗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i]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ii]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龙队。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对凤美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玉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龙了”。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舞龙。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方面。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花腰服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那盛开的马樱花,楚楚动人。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个艳丽的肚兜。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一个长约25公分,宽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腹部。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iii]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带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花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我还要这张老脸呢”。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当阿聪对阿龙说“其实凤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龙。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土房。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iv]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重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影片中有三个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其中还有一个花腰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碧水缠青山,阿妹缠情郎,心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歌舞。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如龙旗,龙像,龙谱。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听我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干了,庄稼全都死了。村里的人就敲锣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得救了。”实际上,阿龙讲述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传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个姑娘来舞,表示12生肖。她们舞起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彝族有句谚语:“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v]这是彝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听后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中发展衍变而来。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新形式。影片中有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烟盒舞是以手弹特意美化制作的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用,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现动物生活习态,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意境。[vi]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红的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了石屏彝族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从而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的舞龙、悠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

⑸ 花腰彝与花腰傣的区别

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彝有一个时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长期以来,花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其中,需要掌握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各种技法。花腰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长到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刺绣能手,能独立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花腰彝族妇女的服饰由头帕、大襟裳、托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绣花鞋等十余种配件组成。其中以头饰与腰饰最为丰富,头部多以巾、帽、大股彩色的绒线或银泡为装饰,以大玛樱花为主图,四周绣有花边。头巾、衣袖、坎肩、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部分都用马樱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变形图案,在帽檐和肩峰处,还扎有银、铜、钢丝为柄的花缨,走起路来左右晃动,如彩蝶飞舞。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 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是不适应劳动生产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 “花腰傣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有专家学者给于花腰傣这样高度评价。

⑹ 请教电影<花腰新娘>的拍摄地在哪

一部电影《花腰新娘》让拍摄地红河石屏声名叫响全国;《云南映象》中的“海菜腔”更是让世人“惊艳”!如今“花腰新娘”的故乡石屏又将带一批来自山间地头的花腰姑娘小伙到昆明放歌。4月28日至5月5日,中国彝族花腰大型歌舞音诗画《花腰放歌》将在昆明剧院隆重上演,让昆明市民和中外游客领略那些来自石屏山间地头原汁原味歌舞的魅力。

音诗画完美结合

这部大型歌舞音诗画立足于石屏花腰彝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台具有民族特色、融合花腰情节的新型歌舞。《花腰放歌》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集后现代艺术创作理念、舞台情景造型艺术、特定的灯光音响效果为一体,由本土演员演绎,充分展现花腰彝原汁原味的民俗、舞蹈、民歌、民族服饰和丰富的自然、人文、宗教、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演出分《序》(祖先“阿竜的故事)、《祭竜的日子》(包括唤龙调、祭祀的早晨,祭神调)、《金色的土掌房》(包括女人与背篓、母亲的歌、快乐的花腰彝人、花腰酒歌)、《阿哩传情》(包括思念与求爱、传情)、《花腰放歌》(包括“黑吉”海菜腔、“竜纵舞”、烟盒舞、踏歌)、以及尾声。

演员自制服

该剧是石屏县龙之彝花腰文化传播公司投资200多万元,由著名导演雷学锋执导、云南省著名音乐人万里为音乐指导。该公司于去年2月在石屏龙武镇成立了花腰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多是石屏县北部山区龙武、哨冲等地乡村的花腰彝,这些本土演员的本色表演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的服饰除了银饰之外,一切全靠手工精制而成。一套精美的花腰彝服饰需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上有数十种不同纹式和图案拼凑起来的刺绣。在《花腰放歌》演出中,所有演员都将身着这种原版服饰演出。主创人员花了7年时间在石屏民间收集素材,70多位演员大多数是来自石屏各个村寨的花腰彝族,其中有10多岁的姑娘小伙,也有50多岁的老人。他们的演出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参加过中央电视台《魅力12》“魅力花腰”专题演出等多项演出。

歌舞源于田野

据了解,构成《花腰放歌》中这些最基础的艺术元素都是导演雷学锋历时7年在石屏民间收集而来的。这些植根于丰厚民间沃土,源于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元素,使《花腰放歌》像一个外型美观、内涵丰富的野果。《花腰放歌》中洋溢的浓郁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仿佛一阵来自田野的清风,给长期以来充斥着华而不实、浮艳轻佻的晚会舞蹈的舞台带来勃勃生气,也将给城市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风情迥异的文化奇观。

此外,又逢一年杨梅红,石屏的杨梅歌会经过近半年的筹备运作也将在石屏举行系列活动。5月1日至6日,石屏县文化广场、工会广场每晚八点半将有花腰歌舞、烟盒舞、海菜腔、花腰舞龙等表演。

⑺ 花腰彝族的丧葬礼仪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花腰彝人淳朴的民风,像丧葬、灾祸等事,寨子里的人都是群体出动,群策群力。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如何用衣服缠头就是缠得只剩下眼睛

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这样一来,我国从北到南,从草原到山地,在全国的不同少数民族中,头巾和头帕式样繁多,花色各异,使用得非常广泛。这些头巾和头帕为各民族的服饰增色不少,同时也构成为各民族服饰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头巾,指的是用以顶在头上或包在头上的方巾,或正方形,或长方形,也有的是三角形,常用绸子、棉布、尼龙纱等料子做成,并往往施以刺绣、挑花、色彩多绚斓耀眼。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北方少数民族以使用头巾为主,用帕的较少。所谓头帕,指的是用以缠绕在头上的布带故绸带,长条形,一般在1至2丈之间,也有长达5-6丈甚至更长的,宽度不定,多为1.5市尺左右。帕子多为单色,以黑帕、蓝帕和白帕居多,两脚多缨穗,并在垂下一端刺绣花纹。有的头帕也用鲜艳的色彩。包裹头帕的多为南方少数民族,但南方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使用头巾。

我国东北和内蒙的少数民族使用的头巾,大都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从色彩上可以分为白色和彩色两类。白色包头巾的使用,以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为代表,朝鲜族中老年妇女喜欢用白绒布巾包头,而达斡尔族男子则头包白毛巾。彩色包头巾的使用,以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为代表。蒙古族无论男女;在春夏秋三季都喜欢里绸巾包头,妇女的包头巾尤为鲜艳,颜色有红、粉红、天蓝等.也有用布巾的。鄂温克人的头巾色彩更为丰富,男子用白色,妇多为蓝色、白色、青色、绿色等。

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头巾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都使用头巾。从质料上看,西北少数民族的头巾有布巾、毛巾、绸巾、纱巾以及尼龙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鲜艳。从形式上看,又分为一般头巾和大头巾。所谓一般头巾,是指一般情况下包的头巾;所谓大头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后加顶的头巾,这种头巾一般都十分长大。现介绍四种较有代表性的头巾。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教派不同,服饰也就有一定的区别,因而我国西北地区回族所使用的头巾也就多种多样。哲海林耶派妇女头上爱顶一块白布巾;西道堂妇女爱顶一块毛巾。在有的地方,回族年轻妇女头上戴发网,或是顶棕、白两色的大头巾;有的地方则顶绸巾,色彩更为艳丽。

哈萨克族男子,在天热的时候扎三角布头巾。哈萨克已婚女子蒙白色长巾。克勒衣部落妇女,婚前用白色头巾包头,结婚时换上红色头巾,一年后再换白色头巾。乃曼部落的妇女戴“吐麻克”平顶帽,结婚时换白巾。可见,哈萨克妇女的头巾种类多,而且常变换。

乌孜别克妇女的头巾,是戴了小帽以后再顶上的一种方头巾,色彩多样,鲜艳美观。青年妇女多围花色方头巾,老年妇女多顶白色方头巾。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特点。

俄罗斯族妇女喜欢戴精工制作、色彩艳丽的花头巾,尤以未婚少女为甚。头巾有布巾、绸巾或纱巾,三角形或由正方形对折成的三角形。严格说来,俄罗斯族妇女的头巾本身并无特殊之处,特殊的是包头巾的习俗和要求。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求妇女必须包头巾,这才是对长辈和客人表示尊重,否则就是不尊重,不懂礼貌。

在我国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妇女使用的长头巾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称这种长头用为“盖头”。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等都戴盖头。所谓盖头,就是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的大巾,戴时从头上罩下,披在肩上,盖住整个头部,两耳也掩在巾下,颌下扣扣,只剩面部在外,就象风帽。长度一般垂到腰际,哈萨克族的竞垂到臀部以下。盖头一般分绿、黑、白三种,从少女开始直到结婚后一二年都戴绿盖头,结婚三四年直到中年城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十分明显,盖头是受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服饰影响,尤其是受阿拉伯民族服饰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妇女面罩的一种变种。直到现在,新教对戴盖头要求仍很严格,无论在家或外出,都必须戴;而老教要求则稍宽,一般出门时戴,在家不戴而换为织花纹的便帽。

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贵州的布依族妇女,住在镇宁扁旦山一带的戴绣花头巾,其它地方的包青色的或花格的头巾。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三角头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六、七尺,也可以说是头帕。有的妇女不包头,只顶一块花帕,其实这才是花头巾。

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她们的顶巾种类繁多,有头勒子、黑布包头、白布包头、大包头、桃花头巾、绕包头、绕羊肚子手巾、经挑花头帕等;中老年妇女还有蜡染布头巾扎染布头巾、高髻黑布头巾等。白族妇女的头巾因地区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头巾,所以格外多种多样,而且这些不同的头巾还包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少女时,白族姑娘头上都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蓝布包着,叫作“网手巾”,然后把蓝布巾的四角收于脑后,很象一个鸽子尾巴,所以俗称为“鸽子尾”。姑娘结婚后就不再戴这样的“网手巾”,而采用别的包头巾和相应的包头形式,如用纱帕包头等。到中老年,则多用蜡染或扎染的头巾。

彝族妇女的头巾,也是多种多样。大小凉山彝族妇女头上的瓦式方帕,已在前面提及共为一般读者所熟悉。在此,特意介绍云南花腰彝的头巾——也许,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漂亮的头巾。

散居于云南石屏县北部山区的彝族花腰支系自称“聂苏泼”,有着很高的挑花技艺和艺术表现技巧,其妇女服饰由头饰、衣裳、托肩、领褂、腰带、兜肚等组成,都很鲜艳漂亮。头饰用四至五块不同颜色的布料排接在一块长方形蓝色或白色底子上,成为一块“头巾”。头巾四角缀以银泡,在银泡与银泡之间的空隙处饰以红、黄、绿、白等彩色毛线结成的缨花和流苏状垂缨。往上直竖的缨花,花腰人称为“杨梅花”,垂于耳畔的流苏式缨花,却称为“赶苍蝇”花,因为它们随时晃动,即可赴走飞来的虫子,既增添了鬓毛的美观,也起到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头巾遮于前额的横沿上,绣着三组各为单元的花卉连续图案,称“插在额前的三朵花”。头巾上段中间用宽一厘米,长八至十厘米的各类彩色布条组成色阶式的直幅图案,左右两边则绣以对称图案,或花卉,或飞鸟,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每种色都用二至三个色阶进行过渡,显示出丰富的色彩韵律和节奏,有效地展示出“花腰彝”头巾的美。

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帕,在服饰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头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三:其一,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其二,头帕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其三,有些头帕的长度十分惊人。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缠头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传说羌人包白色或黑色头怕是纪念为抗击外族而牺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将军”。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佤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拉祜族女子头裹包头或大手巾,尤其是她们的包头,是一条一丈多长的蓝色长帕,缠在头上后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一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缠法是由右向后再向前缠绕,缠时将头帕叠成五、六寸宽,使头帕两端穗头正好在两边鬓角处,向里一掖即可,头顶露在外面。可见,用头帕缠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尤其是在男子中是相当普遍的。

西南少数民族缠头,有些还缠出各种花样,显露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大小凉山彝族男子的青蓝头帕长达数丈,头顶右前方扎成一根向前挺起的细长锥形“子帕”,俗称“英雄结”,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尔瓦”,衬托得彝家汉子格外英武。阿昌族尚黑,也爱蓝色,女子结婚后用黑帕或蓝帕包头。阿昌妇女包头很讲究技巧,往上包得密密实实,有的高达一尺左右,上端还扎成一个左右高、中间低的马鞍形,有缨穗的帕头从右方垂下,年轻一点的妇女还在的上插鲜花装饰。

最长的头帕,也许是苗族花苗支系中的“大头苗”头帕了。云南华宁通红甸一带的“大头苗”妇女;喜欢把头发与几根红、黑头绳相绞,边绞边盘,在头顶形成圆圈,有如戴一圆箍,再用五块花色头帕,摆成六厘米左右宽,然后便开始紧密结实地向外一圈圈地绕,最后缠成一个比肩还宽、直径达50厘米以上的头帕圆盘。圆盘下方为黑色,黑中偶尔露一两个红白圈子;四周彩花,多为红白色图案;五条头帕的十结缨络,或均匀地散会于四周,或主要分布在前方。这样的头帕,加上满身苗家盛装,真可谓花团锦簇,耀人瞩目。要缠成这么一个头帕盘,每根头帕不下数丈,五根一共长达十数丈甚至数十丈。缠成这么一个头帕颇费时间。现在,“大头黄”妇女们干脆把头帕盘在一个帽箍上,不用时会全摆好,需要对戴上即可,十分方便。

我国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戴头巾、缠头帕的都有。壮族妇女平时有顶黑头巾、蓝头巾和花毛巾的,尤以新娘的花头巾最为漂亮。黎族妇女部绣花头巾,头巾边沿级有各种颜色的垂丝。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丰富多彩,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上盖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西林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白土布,围扎一块有白色花蕊的蓝巾,睦边瑶族妇女用一条薄头巾围住部分头部和头上的银帕,等等。统缠头帕也比较普遍。壮族妇女有用黑帕、蓝帕、白帕缠头的,有的将两个帕头从顶部拉出,向上分开,犹如两根短短的犄角。广西田林瑶族妇女把周围头发剃光,顶上编辫盘子头顶,然后用三丈长的黑帕缠绕,形似草帽。毛南族女子出嫁后用黑色或蓝色布帕缠头,留出脑后头顶。海南黎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

我国少数民族包戴的头帕、头巾,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服饰园地颇有特色的一角.AN>

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帕,在服饰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头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三:其一,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其二,头帕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其三,有些头帕的长度十分惊人。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缠头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传说羌人包白色或黑色头怕是纪念为抗击外族而牺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将军”。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佤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拉祜族女子头裹包头或大手巾,尤其是她们的包头,是一条一丈多长的蓝色长帕,缠在头上后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一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

⑼ 花腰彝族的花腰婚俗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旧社会有钱有势的“子玛”、“色颇”也不例外,这一点和汉族的三妻四妾有明显区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谚语“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来说明非常生动,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将予以严惩,有甚者将按宗法被处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权利,主要表现在“吃火草烟”等习俗。旧时,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推八字,向妇方家送聘礼。现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旧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则是花腰彝人区别于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点,这种婚俗现虽然已不是普遍现象,但仍然存在。国庆献礼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这种婚俗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举办婚礼,而后择日办理国家结婚手续。在男女双方婚礼的当夜,小伴们闹过洞房后,新郎就得离开。次日新娘由女伴护送回家,从此就开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内,女方除了丧失恋爱的权利外,仍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名义上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实际上却对夫家的生活不闻不问,三年后才可以“归家”,正式为人妻、为人母。
婚期要择吉日。男方派出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门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礼仪,然后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门槛费”。 此后夫妻双双跨入家门,在正堂上进行“认亲”仪式,拜天地后进入洞房。结婚之日杀猪宰羊宴请宾客。花腰彝族青年结婚,姑娘要亲手为自己绣制一套“花口锁塔”作为婚服,结婚那天穿后就要收藏起来,到死时作为装老衣服。姑娘还要亲手给丈夫做一条粗布裤子,两条裤脚从里面用丝线连起来,在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当着宾客穿上这条裤子,若能用脚把线蹬断,则预示着婚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长时间穿不上裤子的,就被视为“憨”、“笨”。这条裤子也是结婚这天穿后就要收起来,到生第一个儿女时作为婴儿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绝对不能在二楼的,二楼只能是老人居住的,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此类风俗。就连汉族,当公公在楼下的时候,儿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楼吗?据说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后,很多人,特别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场需要,就抵挡回去了。再者,花腰当地人十分见不惯张静初那粗鲁的吃象,认为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彝族很少有婚后离异的情况,旧时偶有离婚只要经过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和族长判决就可以了。男方提出离婚,需经过男女双方两族人互相协商后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作为补偿;如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则不必支付任何钱财。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随着社会发展,离婚当然也得遵从国家法度。
电影《花腰新娘》对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艺术不等同于现实,《花》剧在很多方面是经过艺术处理而失真的。当然,我不否认《花》剧的艺术、社会价值,它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剧。

与花腰彝服饰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老年人纯棉的手工里穿棉衣 浏览:316
支持穿校服的中文作文 浏览:363
粗线衣洗完变大怎么办 浏览:82
淘宝女装新店开怎么做好呢 浏览:199
加长版羽绒服搭配连帽卫衣 浏览:11
长丝巾和旗袍搭配 浏览:624
加拿大范思哲男士皮带 浏览:225
杭派天马女装女鞋批发 浏览:14
羽绒服领怎么在家自己清洗 浏览:939
高跟凉鞋配什么裙子 浏览:668
灰裤子配红色上衣图片 浏览:459
女儿喜欢穿校服 浏览:94
叔叔阿姨跟红色校服的感谢信 浏览:638
迷彩短羽绒服搭配什么衣服 浏览:34
大长版卫衣配什么马甲 浏览:839
如何劝一个男孩子穿上女装 浏览:202
裤子上粘装饰的胶怎么去掉 浏览:860
男士酒红色针织衫穿什么外套 浏览:289
剑三五毒校服群像 浏览:905
工地上带白帽子的月薪大概多少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