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这是老辈传下来的帽子上的银饰,请问值钱吗
提问中讲到的银饰应为银帽花。
金银帽花通常在女式帽上较为常见,男式帽的帽花常见材质的是翡翠、珊瑚和玛瑙。
帽花实际上也代表一定的等级,黄金、翡翠、珊瑚帽花通常为官宦人家和富贵人家佩戴;银帽花、玛瑙帽花在普通家庭较为常见。
男士帽花在建国后已经基本上没人佩戴,但女式帽花直至上世纪末还有老人在佩戴。
银帽花最常见的是民国时期制作。市场价格不高,这种人家使用的帽花交易价格一般只在100元左右,交易价值不大。还是留存着作为对老辈的念想为好。
B. 中国古代银饰品有哪些
1、银元宝
外貌呈椭圆形、长方形,一般两耳高立,两耳中间面部凹下平坦,洁白光润,底部有蜂窝,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分布自然,打击声音贯通一致,重量1750克左右,成色980‰。若表面有黑斑点,成色970‰,黑斑点较多,成色950‰。
有一种重量为312.5克、31.25克的旧制十两及一两的小元宝,面部打有"十足"戳记,成色950―980‰。
2、银砖
外貌长方形银锭,重量2000克左右,也有几百克,成色950‰居多980‰少。成色900‰以下的起很厚的皱皮,面上黑红色发乌。
3、银滴珠(高足锭、老虎眼)
外貌半圆形,底部有小蜂窝,成色950―980‰,重62克左右。
4、松江锭
外貌形状似乳头,表面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铅釉,底部具深细蜂窝,每锭上附有15克铅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区)己经去掉,有打击痕迹,形成上方下圆。
5、银条
外貌长条状,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是制作银饰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质坚硬敲打有铜声,底面无蜂窝,火烧后表面显黑红。
6、首饰、器皿
首饰、器皿中掺入杂质红铜较多,白铜、黄铜较少。 首饰有镯、佩、链、坠、簪、锁。 器皿有餐具、壶、碗、杯瓶、鼎、炉、盾牌。
7、出土银饰
墓葬中出土银饰去面均腐蚀成一层黑锈,市场上常出现用硫化氢作用做旧。
8、银圆
银圆是我国过去市场上流通的一种货币,种类繁多,从孙中山头像、袁世凯头像版为主,还有中华苏维埃币、四川"汉"字币、孙船币、光绪元宝币。
C. 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戴银饰,银有哪些文化和功效
我们都知道 “穿金戴银”,是人们借助金银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显示对生活的追求。
但是,黄金明显比银贵很多,所以普通人最常见的佩饰就是银了,既不是很贵重又能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显示个人魅力,我想这是古人喜欢戴银的第一点原因。
第二,银可以试毒。这点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对饮食不放心,取下身上的银饰插入食物中,确认无毒才放心饮用。其实这在古代很普遍,古代商人因经商外出,银餐具是商人出门必备的,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维系着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三,银有消炎的功效。从古至今,爱美的女性都喜欢穿耳洞,穿过耳洞的人都知道,如果刚穿的耳洞上戴上一对铁耳环,几乎百分之百要发炎,而戴上银耳环,不但不会发炎,伤口还会愈合得很快。
第四,银有防腐保鲜的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喜欢用银器盛放食物,使食物长时间保持新鲜美味。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蒙古族的草原牧民接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就是敬上银碗盛 的马奶酒,银碗不但是一种高贵纯洁的象征,表示最高的礼遇,而且还有防腐保鲜的作用,因为马奶放在普通碗里,几天之后就会变质,然而盛放在银碗里的马奶却能长时间保持鲜美醇香。
第五、银有去湿的功效。去湿指的就是祛风湿、除湿热,比如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我们俗称扎银针,其实就是通过银针去除人体内的湿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形的原因,气候比较潮湿,因此生活在那里的苗族、侗族人民很喜欢佩戴银饰品,其实也是可以达到去湿的作用。
银由于价格不是特别贵,在现在社会,已经逐步被黄金和玉石珠宝所取代,因此戴银饰的反而少了。
D. 古代帽子上的红玛瑙人值钱吗
帽子上嵌钉银饰品,小玛瑙挂仵.都是清朝时流行小孩帽上四周全钉满各种吉祥,避邪类的题材小饰品.并不怎么价高,我去古玩市场买来十元一只,买了好多.大人帽前钉的玉,那样的有贵也有便宜.好的翡翠玉片也要三四干,和田白玉也得一二干一块.品质好的还要贵.
E. 古代帽上的银饰玛瑙,玉饰
清朝是最盛流行帽上钉上银饰品及玛瑙片和白玉,翠玉片等,有钱的小孩帽上四周钉满了银制品.有些是全是小玛瑙片.上面还串了小珠子.甚是好看.不管银制品还是玛瑙,题材都是吉祥如意类的内容.大人的瓜帽前嵌的是上好的和田白玉片,和有的是翠绿色的翡翠.有钱没钱看帽就明了.有的是扇坠子.烟嘴杆上的玉坠.和腰上挂的玉件.个个都是好材料做成.这就是中国的玉文化的体现.
F. 古代旗帽的讲究
那叫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入关前,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旋而上为盘。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比较雷同。
入关后,由于清政府实行的“剃发留头”的剃发令只限男,不限女,因而许多民间传统的女子发式得以保留。
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等。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G. 小孩帽子上带的有银子的东西是什么时候有的
这个..........古代人就会在小孩帽子上搞点银饰了.传说银能辟邪.你要问最早的时间估计考古学家也只能给你个大概年限吧.
H. 古代小孩帽子银饰加绿松石
不仅在古代,现在也有很多银饰加绿松石,比如绿松石戒指,绿松石手链,绿松石吊坠,绿松石耳钉,绿松石项链等等,都可以搭配作为配饰!
I. 古代人的银饰女生版图片
可以看看这个怎么样
喜欢的话可以咨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