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绿帽”的由来
《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人们习惯于说“绿头巾”。
由于绿色与娼妓有关,后来,“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成了“绿帽子”。
(1)绿帽子的起源扩展阅读
“戴绿帽子”是指妻子与别人私通的丈夫,这种说法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春秋时,有卖自己的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绿头巾,以别贵贱。从这里看已经有了羞辱的意味。
到了汉代仍然如此,《汉书·东方朔传》中记,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母,中年后寡居。后来和很年轻的情夫董偃出双入对,一日汉武帝来看姑母,她让董偃出来觐见,董戴“绿绩”谒见汉武帝。这种打扮是奴才身分。李白有诗云:“绿绩谁家子,采珠轻薄儿。”
唐代贞元年间,《封氏见闻录》记载,延陵令李封对凡是犯罪错的官吏不加杖罚,只是让他裹绿头巾以羞辱,错误严重的戴的时间长,轻微的则短,可见“戴绿头巾”已经作为了一种惩戒。绿色到了元代更是卑贱了,“戴绿帽子”成为典章中的条例。
2. 带绿帽子的由来是什么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妇,生得娇艳可人、风韵犹存,平时在家里做点针线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徕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个生意人,要经常到外地去做生意,两口子的日子过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难耐,终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个卖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他们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厮混。
有一次,丈夫回家后三个月都没有外出,直煎得那个卖布的天天在他们家附近打转,一天,丈夫骑着马到城外打猎去了,经过街市,那卖布的见了非常高兴,以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当晚就迫不及待地窜进了妻子的卧室,准备和相好幽会,当晚丈夫回来了,几乎将他逮了个正着,妻子也吓了个半死,那卖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这件事后,妻子就向那卖布的要了一块绿色的布料,做了一顶帽子给丈夫,还和那卖布的约定,当你看见我丈夫戴上绿帽子外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了。
过了几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赶紧拿出那顶绿帽子对丈夫说:“外面的风沙大,戴上就不会弄脏了头发,这颜色让你看起来很俊,以后你每次外出我都为你做一
顶,就像我跟在你身边一样,你就不用牵挂我了”,丈夫听了很开心,以为自己真的很俊,于是高高兴兴戴上那顶绿帽子,骑着马得意洋洋穿过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当晚,他妻子就和那卖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后,那个卖布的凡见了那丈夫戴着绿帽子外出时,心里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绿帽子真是很俊,不过今晚该到我俊了”。
3. 绿帽子的由来是什么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一些元朝旧制度进行改动和摒弃,这其中就包括对娼妓服饰和家属头巾颜色等内容。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规定:包括教坊乐人和戏子等都要戴青巾,而娼妓家属男子改为头戴“绿色头巾”。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规定:娼妓家属男子戴绿头巾以后,还必须在腰间系上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走路只准在道路两边走,靠边站等。由此,绿头巾、绿帽子正式定型。
朱元璋此举意外对娼妓家风不正的处罚和羞辱。在当时,男子戴绿头巾、绿帽子,就说明家里出了娼妓,说明这家的女儿或者妻子在外同别的男人行苟且之事。
久而久之,“绿帽子”如今就演变成了出轨的代言词。
(3)绿帽子的起源扩展阅读:
相关传闻:
民间传闻是在古代时期,有一对夫妻,丈夫是商人,由于常年外出经商以至于让妻子独守空房。长此以往,在家的妻子就和别的男人好上了。
但是丈夫经商有时也并非都出远门,以至于某次主妇和情人在家幽会时,被丈夫突然回家吓个半死,还好相好躲在床底一夜躲过了一劫。
后来,为了预防这样的事再发生,主妇决定,给丈夫做一顶绿帽子,并且告诉情夫,如果丈夫出门戴了绿色帽子,说明他要出远门,你可以来找我。
时间一久,乡里的都知道了,只有丈夫蒙在鼓里。以至于主妇丈夫被调侃到:戴绿帽子出门的人,意在暗指家里媳妇的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