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舟记 翻译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蒻(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b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蒻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技艺真是奇妙啊!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而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意思是,其中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就是苏东坡啊。而在句子是表示并列的意思,相当于“而且”、“又”、“和”,翻译的时候,可以不用翻译出来,做一下停顿即可。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语出《核舟记》: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文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3. 。。。语文 核舟记的翻译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4. 核舟记 求翻译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刻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制成的。
啊!这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1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妙精巧。 2 以:用。
3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4 为:做。这里指雕刻。 5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6 余:我。 7 木:木头。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自的情态和姿势。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9 尝:曾经。 10 贻:赠送。 11观:看
11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苏,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后人习惯于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云,句尾语助词。
12 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点儿。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3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
14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 15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15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相望,左右相对。
1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7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徐:缓缓地。兴:起
18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
19 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峨冠,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髯,胡须,这里泛指两腮的胡须。
20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
21 鲁直:宋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2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3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4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5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6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7 两膝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28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9 绝类弥勒:极像佛教里的弥勒菩萨。绝,极;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30 袒:袒露。 31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2 不属:不相类似。属,类似。 33 卧右膝:卧倒右膝。 34 诎:同“屈”,弯曲。
35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36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7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8 楫:船桨。
39 舟子:撑船的人。 40 椎髻:椎形发髻。 41 衡:通“横”。 42攀:扳着。 43 若:好像。 44 执:拿。 45 若......然:好像....的样子。
46 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其,那。端,正。
47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8 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夷,平。
49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0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虞山,山名,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甫,通“父”,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1 了了:清楚明白。 52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3 篆章:篆字图章。
54 丹:朱红色。 55 通:全。 56 为人五:即为五人,雕刻了五个人。
57 并:连词,和。 58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9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60 简:通“拣”,挑选。
61 修狭:长而窄。
62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3 以至:一直到。 64 因:就着。 65 启:打开。 66 望:对着。
67 徐:缓缓地。 68 兴:起。 69 糁:用粉末状物体填充。 70 居:处在。 71 执:拿。 72 可:可以。 73 计:计算。 74 为:刻有。
75 以至:以及 76 轩:高起 77 可:大约 78 许:上下
5. 核舟记的翻译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清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形象,以及鸟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黄庭坚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字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黄庭坚的右膝),都被隐蔽在画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艺也真神奇啊!
6. 陋室铭、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这几篇文言文翻译。
山不在乎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因住房的人品德高尚(所以不感到简陋了)。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往来的有博学的学者,没有缺乏文化知识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
用雕版印刷,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保存着,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活板》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一直到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赏着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面)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那)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面稍平,就在船背上面题了(个)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字)的颜色是黑的。(题名后面)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整条船,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刻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一下,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雕制成的。咦!(这)技艺也真奇妙啊!《核舟记》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