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鲁迅《社戏》中的日本书
《品梅记》(汇文堂书店,大正8年9月出版)。《品梅记》是对梅兰芳第一次来日公演的剧评。执笔者有青木正儿、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铃木虎雄、冈崎文夫、神田喜一郎等杰出的成员,共十四人。在“其中有一篇”中,有青陵生所著《我所谓的感想》一篇。青陵生是京都帝国大学考古教研室第一代教授,后任第十一期代理总长的滨田青陵。《品梅记》虽不是那么珍稀的书籍,但考虑到因为也有难以参照的人,所以在此对有关地方的引用要多一些。
我欣赏中国戏剧算这次只有两次。据如舟博士自身所写,与君山、湖南两博士及如舟先生和
已故桃华居士五位在清朝末年赴北京时,由盐谷君作向导去了所谓文明茶园,亦即是剧场,既没
有幕间休息,也没有剧名的段落,观看了半天不懂唱词的戏剧。落入在“咚、呛、咚、呛、吱吱
”(引用原文叠用词)的噪音的期待当中去了。第二天因为生病没有出门也是事实。他是否得了
思乡病,在此我不作辩驳,但是中国戏剧不但不能防止我得病,却有助长的嫌疑,这也是不争的
事实。
但是跟随如舟博士乘火车从北京去河南的途中,在某一个小站上等待开车的时候,在月台上
看到相距一、二百米远的村边旷野上的戏棚里正在演戏,在北京曾经让我头疼的“咚、呛”锣鼓
声,这次通过秋天的原野远远听到却感到与中国的风情十分相称,使我沉醉在令人怀旧的二胡的
琴声和锣鼓的铿锵声中。因此不由地向前走了几步,侧耳聆听时,忽然如舟博士在旁边提醒:“
快看脚底下,糟了。”我低头一看,才知道干了一件晦气事,一脚已踩到一堆人粪上了。真是倒
霉透顶,被如舟大笑一场。这也是无计可施,无可怀疑的事实。
滨田从明治43年8月,跟随京都大学史学部的内藤湖南、狩野直喜、小川琢治教授,在北京从事调查敦煌遗书,然后去了洛阳经东北回国,我想文中所载是他在北京的看戏经历和去洛阳途中的记忆。这次记述了在大阪观看令他感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后的感想,他对京剧戏剧作了这样的归纳。
从以上的事实作大胆的归纳的话,中国戏剧具有外行人难以理解的喧嚣的表现力。但如果将它放在野外露天表演的话,其喧嚣就会被稀释,变成恰如其份。其音乐与中国的景物非常和谐,两者之间不可割舍。不但使人非常着迷甚至于忘记踏上污秽之物。在名演员演出时,迷恋到明天、后天都想去看的程度,实际上那铜锣与二胡的噪音在没有屋顶的戏台边的观众席上来听肯定是最适宜的。
从上面的引用来看,鲁迅在《社戏》上参照的“有关中国戏剧”“一本日语书”就是《品梅记》。“其中有一篇”我想肯定是青陵生的《我所谓的感想》一文。但是为什么鲁迅对仅仅只有几页的滨田的短文会留在记忆里?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文中看中国戏剧应该在野外上演的意见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对鲁迅来说,滨田的文章中存在容易接受的要素。例如滨田对中国戏剧作了如下的思索。
作为歌剧,现在的中国戏剧即使有它的价值,但中国戏剧也受到西欧戏剧的影响,出现一星半点混血儿似的东西即使不能够满足我们外国人的好奇心,但从中国人自身的社会生活进步来看,我想肯定已有了使原有剧种发达、改良下去的希望了。
中国戏剧也会在最近将来参考各种西洋戏剧和日本戏剧,在演技上和舞台上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吧!对此我们外国人单从好奇心和想以历史的标本来看这一点出发,要求原封不动的来展现,这是过分的要求。
滨田的这种演剧观点,直至今日也可以说是宝贵的意见。毫无疑问,中国戏剧的价值不在于满足外国人的
好奇心,鲁迅在其《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一文中写到,围绕在梅兰芳周围的文人们,“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将他应该具有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的特质完全失掉了。鲁迅指出“梅兰芳的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鲁迅与滨田对中国戏剧的观点,使人意外地感到如此接近。
㈡ 国军第一逃跑将军是谁
孙元良
孙元良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孙元良的家庭背景很不错,父亲孙廷荣,曾任清廷知县。叔父孙震,曾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五绥靖区司令官等职。孙元良的儿子孙仲祥,又名秦汉,台湾电影明星,其知名度远在父亲之上。孙元良出身黄埔,系“天子门生”,有“飞将军”之称。这个雅号可不是褒义的,又名“长腿将军”、“逃跑将军”。
㈢ 战场女武神2:加利亚王立士官学校那些角色需要重点培养样帮我列个名单 毕业证在哪打的
不知道你玩的是中文版还是日文版的,我玩的是中文版所以只能跟你说中文名字的。
重点培养:1、主角亚邦什么系都能转,我认为比较好的是侦察猎和剑甲都可以,剑甲是V2和敌方剑甲的杀手。转侦查猎兵也是不错的,血厚,跑的距离长。
2:对战车系的人才,诺埃尔(帽子女),转对战车猎兵;柯琳(发箍女),对战车猎兵和机动猎兵随便;密码人物,法鲁迪奥,杨等也是对战车猎兵的极好人选,还有些强力人物就是二周目的事了:
3、技甲系的人才,如阿雷克西斯,剑甲或剑爆都行;英格希尔特(修女帽),剑甲猎兵;加米尔,剑爆,莫里斯(剑爆)密码人物艾米利亚,剑甲猎
4、突击系塞利、弗兰卡、涅哈姆、琳(密码人物)、艾夏(密码人物)都有对人攻击的极致,莉可莉斯和玛丽昂看你喜不喜欢了,反正我练了
5、医疗系柯赛特是很好的卫生兵,其他的自由选择吧,我又练了一个索菲娅和一个玛佳丽(军乐),这系不需要太多人
6、侦查系罗忒、艾丽亚斯(9月加入)、希格里德(莱纳同学任务加入 狙猎)、梅丽莎(对车狙),艾丽西亚(TV)、赛尔贝利亚、玛丽娜、尤里乌斯这些都是密码人物
初级结业证3月之后的任务都有,上级结业证8月之后的任务开始有
㈣ 张轸的介绍
保定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兵团司令,河南省主席,1949年起义。1953年至1957年,张轸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在国家体委任职。1957年,张轸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中,张轸受到冲击。1975年,张轸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被彻底平反,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7月26日,张轸在郑州病逝,终年87岁。
㈤ 谁知道士官学员带的是什么帽子
士官学员戴士官帽
只有生长干部学员的帽子才和军官的一样
㈥ 肃亲王善耆的儿子叫什么
肃亲王善耆的儿子有二十一个,分别是
长子:宪章、次子:宪德、三子:宪平、四子早夭、五子:宪宜、六子:宪英、七子:宪奎、八子:宪真、九子:宪贵、十子:宪邦、十一子:宪原。
十二子:宪均、十三子:宪云、十四子:宪立、十五子:宪久、十六子:宪方、十七子:宪基、十八子:宪开、十九子:宪容、二十子早夭、二十一子:宪东。
爱新觉罗·善耆(1866年3月15日—1922年3月14日),字艾堂,号偶遂亭主人。满洲镶白旗人,晚清贵族重臣,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6)士官学校帽子扩展阅读:
肃亲王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在第一代肃亲王豪格之后,一共承袭了9次,其中第一、二、三次袭称显亲王,乾隆年间恢复原称。在后来9位肃亲王中,必须提到的是末代肃亲王善耆。
善耆生于同治五年(1866),21岁封二等镇国将军,33岁时袭肃亲王爵。他是晚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民政尚书(相当于部长),还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建人,曾担任过崇文门
监督、理藩部尚书、镶红旗汉军都统等要职。
善耆是清末诸王中的佼佼者,他的干练、开明以及为人豪爽、喜欢诙谐的个性,给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身逢末世,他殚精竭虑的一切努力,都无力挽狂澜于既倒。辛亥革命时,他坚决反对宣统帝溥仪退位,甚至落泪。
民国初年,他作为宗社党的重要成员,策动叛乱,鼓吹满蒙独立。他曾把自己的复辟之梦比喻为汉光武恢复大汉,又曾把自己的绝望之举喻为精卫填海。他试图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复辟清朝,很快以失败告终。所以,他是晚清史上最具悲剧性的王爷之一。
㈦ 军校学生着装问题
生长干部学员穿军官服装,戴干部领花、学员肩章、国防服役章
士官学员穿士兵服装,戴士兵领花、本人军衔肩章、国防服役章
㈧ 这是哪位名人的头像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硖石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修’(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从此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蒋百里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不久在方雨亭县令的介绍下,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陈仲恕)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扶桑留学。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8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1906年留学德国。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1923年同胡适组织新月社。 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 1937年9月,他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1 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灰亮,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奇人必有奇运,蒋百里竟奇迹般生还,并与养病期间看护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子相好,后者最终成为百里第二任妻子,改名左梅。
蒋百里此次自杀的缘由众说纷纭,有说是愤于军校学风浮躁,有说是向陆军部请求拨款未果,也有说是对中国当时军界、政界之绝望。在我看来,不论何种说法,都只能部分成立。蒋百里自杀,最大原因是他的骄傲。自杀者往往是最骄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杀。
蒋百里当然有资格骄傲。在自杀未遂的10来年前,他留学日本军校步兵科,击败同期300多日本人以第一名毕业,因此获得日本天皇赠刀。中国人获此殊荣,仅此一例。有意思的是,与百里同期毕业的第二名也是中国人,他叫蔡锷。(四一补:近年亦有人质疑蒋、蔡二人的成绩是不靠谱的神话。)
留日期间,蒋百里还参与创办《浙江潮》,亲笔撰写发刊词。鲁迅当时同是留日热血青年,曾向此刊物投稿。也是在此期间,蒋百里结识了戊戌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并执弟子礼。
1906年,蒋百里应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赵曾专折奏保蒋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随后,蒋百里被公派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面的连长。1910年,他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这一年,他不过28岁,在同龄人中却已锋芒毕露,声望无两。
武昌起义后,蒋百里潜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以及袁世凯的总统府军事参议。1912年,他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不久即上演了文初的那一幕。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袁世凯挂掉后,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成为军校教辅。
此后蒋百里道路一转,竟有点儿偃武修文之意。1918年至1919年,他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归国后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1920年,他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参与浙江、湖南省宪起草工作,支持“联省自治”。又主编《改造》杂志,其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期间,蒋百里写了不少关于联省自治与社会主义的文章。毛泽东当时也致力鼓吹“湖南省自治”,也许正受其影响。(事实上,18年后毛的“论持久战”抗日理论,也可能有蒋百里的烙印,下文将谈到)。
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下笔不能自休,竟写了5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都差不多了,梁氏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将这篇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1923年,蒋百里心血来潮,又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几年后百里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感情充沛、容易激动的志摩还背起铺盖,喊着要进去陪他坐牢。
如果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许会多一个文人、学者、政论家,但少一个杰出的军事学家。很显然,蒋百里并不愿意,在日本军校与德国军队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终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我总觉得,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29年,他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翌年入狱。稍后,两个姓蒋的同宗达成和解。1933年,他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拟就国防计划,以备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战。1935年,他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却是来自陆军出身的百里。
1937年初,蒋百里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在《国防论》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日后白崇禧、毛泽东等人的相关言论、理论均有百里的影子。
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1938年10月,他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原由蒋介石兼),同年11月,在迁校途中,他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蒋百里一定算是奇人,但不一定是军神。近年有舆论将他过度拔高,我不大以为然,所谓“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日本军校第一名毕业,第二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理论)的说法,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蒋百里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他的盖棺定位,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我们看《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章士钊提到百里的“狷介作风”,在其后人身上亦有发扬。百里有5个女儿,其中三女儿蒋英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德律风根公司签约10年的唱片歌手,嫁给了钱学森。(最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报刊又大作意淫标题——钱学森侄子获诺奖!其实人家得奖关钱学森鸟事。按照这种做法,是否可以称国民党上将蒋百里的女婿指导研发了中国第一支火箭呢?)五女儿蒋和,幼年随父亲周游欧洲,建国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受到审查,她在交待材料上大书 “陈伯达是杂种”,吓唬得审查人员不敢上交。她的傲气,正是遗传于在1913年6月,一身戎装,朝自己胸膛开枪的父亲。
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也都成为非凡人物。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较早。蔡锷1916年死于日本,年仅34;张孝准1925年死于饮酒过量,年仅44;蒋百里死于1938年,享年56,是“三杰”中活得最长的,但也只能算中寿。若天假以年,“三杰”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蒋百里又会不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真正指挥战役,甚至胜出?这是有趣的问题,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
㈨ 从军帽怎么区分海军军校生长干部学员与士官学院
谁说没有区别,军官学员戴军官的帽子;士官学员戴士官帽,两者最大差别是军官帽帽檐上有金色穗花,士官帽上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