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帮助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学习这种生存的能力,认识帽子也是一个能力。
② 幼儿园小中大班阅读特点
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由于认知水平低,他们喜欢反复阅读,但处于盲目阅读阶段,不理解主体与背景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采取培养阅读习惯、体验阅读的指导策略开展活动。
师幼共读,培养习惯
学习有序翻看绘本是这个阶段幼儿首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幼儿跟着教师边翻看绘本边听故事,直接感受画面与教师讲述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师也可以说出某一画面的故事内容,让幼儿指认相应画面。如在讲述《叮咚 叮咚》故事过程中,请幼儿“猜猜这是来找谁的”、“当小狗皮皮的小伙伴敲门找它出去玩时,它的心情会怎样?”,以此来建立语言与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慢慢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体验阅读,愉悦心理
可以让幼儿模拟、想象人物角色间的对话,表达阅读内容,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动作演绎、行为参与,对绘本中重点情节、画面进行亲身实践。教师还可以创设阅读中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身临其境,充分感知故事中的情景互动。如阅读活动《小袋鼠的眼泪》中,教师创设了小袋鼠、小狗、小猫等头饰,表演各种快乐或伤心的事情,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
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的读图兴趣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喜欢与同伴交流,喜欢复述,但缺乏对故事连贯性的理解。为此,教师可采用朗读感受、读图猜想、游戏牵引来开展活动。
朗读感受
朗读可以帮助中班幼儿打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的感知通道,将所看到的画面中的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储存在大脑的记忆中,满足中班幼儿乐于复述的愿望。活动可采用教师朗读幼儿倾听、教师领读幼儿跟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幼儿朗读教师倾听等互动方式来开展。
读图猜想
读图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阅读方式,培养幼儿通过故事的角色、情节、线索的了解,大胆运用语言表述自己对绘本中画面的理解,猜想故事的内容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在《绿魔法师》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大家找一找,绿魔法师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施了魔法?”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画面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游戏牵引
中班幼儿喜欢在游戏情境中接触阅读绘本,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特点,将迷宫游戏、科学游戏、体育游戏等融入其中,更好地满足中班的心理需要。在游戏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如在《床上有几只脚》中将数学与绘本结合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脚的数量的变化,引发幼儿对绘本故事的兴趣。
大班幼儿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喜欢逻辑推理类的绘本。因此,教师要采用自主式阅读、启发式阅读、创造式阅读的指导策略开展大班阅读活动。
自主式阅读
教师要提供舒适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引导幼儿自由阅读。如在《谁来帮助他》中,孩子们会讨论:“狐狸怎么了?谁来帮助他呢?”“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有了充分自由阅读的宽松氛围,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观察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启发式阅读
教师要改变“教师预设性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让幼儿自由地选择画面进行想象、观察、描述。教师要利用大班幼儿喜欢争辩、爱提问题的特点,引导他们大胆发问,在与教师、同伴交流中理解绘本内容,提高思辨能力。
创造式阅读
教师要根据大班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创造能力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表达对绘本的理解。主要的应用形式有:童话剧、自制绘本等。如将《三个咕噜噜》《小猪飞上天》编成童话剧,从看书——听故事——改编故事——扮演的过程,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在童话剧表演的声音、节奏的控制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希望能给予您帮助,望采纳!祝您生活愉快!
③ 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
一、 能仔细观察画面,关注细节,但联想、推理能力欠缺
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观察到画面上所有的细节,包括人物服饰的变化、表情动作变化、四周景物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化代表了什么,对下面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或者是暗示,大班幼儿尚不能主动去挖掘。以读本《池塘》为例,幼儿能很快观察到刺猬来池塘边喝水的时候背着浆果,猴子的尾巴上有香蕉,但是却不会主动推断出刺猬来自浆果丛,猴子来自香蕉林。他们只关注到画面本身,而没有发现页与页之间的联系,这样阅读,势必会影响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他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的画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 能认识少量文字,喜欢文字阅读,但不了解词意
经过小班和中班的积累,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了,这为他们的自主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阅读中,许多幼儿已经开始独立阅读,或同伴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画面欣赏,更多地开始关注文字。常常可以看到小朋友们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中间的小朋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旁边的小朋友不时插话:“这个字是‘飞’,我认得这个字。”在争执和讨论中,他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但是,如果教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们却回答不出来。不明白词意,也就不能真正看懂书中的内容。所以,教师(家长)在这个阶段必须帮助幼儿建立音形义三者的联系,让幼儿不仅识字,还能明白字、词意。
三、 能看懂故事情节,但不了解故事涵义
大班的分享阅读读本,除了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言语能力。阅读习惯为目的外,还关注到了幼儿的理解力和情感体验。以读本《聪明的小鸡》为例,读本目标中有“喜欢阅读情节跌宕的故事,能体会其中的幽默与乐趣”与“能理解故事中各个层次与主题的关系”两条。这就要求幼儿不仅要看懂故事情节,更要领会故事的涵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第一课时结束后,幼儿对故事情节已经有了深刻印象,不少幼儿能完整地复述出故事内容。可是问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者“为什么说它是聪明的小鸡?”“小鸡为什么一开始不和狐狸比叫声?”,多数幼儿就不吭声了,虽然有少数幼儿举手回答,也基本答不到重点。这说明,幼儿对故事的意义并不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④ 会唱歌的墙阅读答案
11.第②段中作者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池塘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12.请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文字作简要赏析。
河北是黑色的原野,河南是苍黄的土地。秋天,万亩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采集高粱米的鸽子们的叫声竟然如女人的悲伤的抽泣。但现在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大地沉睡在白雪下,初升的太阳照耀,眼前便展开了万丈金琉璃。
13.文中“那条瞎眼的狗”有什么特点?关干狗的描写文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4.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对民族心理及人文精神的认识,探究“会唱歌的墙”的意蕴。
11.(1)池塘无人可知的成因和极圆的形状令人浮想联翩;
(2)池塘中野生睡莲奇异的花朵富有象征和暗示;
(3)夜晚原野的声音具有渗透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扣住“深刻印象”这个关键词,将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想法相联系。可将第②段分成三层:第一层到“……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第二层到“……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余下部分为第三层。将这三层的主要信息加以浓缩和概括即可。
12.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选择不同的景物、赋予不同的色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鲜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高密这片土地色彩斑斓、四季变幻,壮丽无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更好地表现热爱家乡这一主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题思路】赏析主要从景物特点及其作用这两方而来展开。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个一侧而,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在抒情散文中,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结构、主旨和作者感情的影响。
13.(1)特点:看似莽撞盲目,却能扬长避短,利用自己丰富敏感的嚷觉、听觉来达到目标;对主人非常忠诚。
(2)作用:在结构上,上承对雪地的描写,下启对门老头儿的描述,起到过渡的作用。
【命题意图】本题考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对于“那条瞎眼的狗”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第③、④段,结构上的作用非常简单。
14(1)“会唱歌的墙”承载着大自然难以言说的瑰丽与奇妙。
(2)“会唱歌的墙”寄寓着门老头儿在困顿之中追求幸福的渴望。
(3)“会唱歌的墙”寄寓着祖祖辈辈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
(4)“会唱歌的强”象征着故乡人民不忘憧憬未来的乐观的精神,启发着我们乐观豁达地面对艰苦的生活。
(5)“会唱歌的墙”寄寓着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以及内在人文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从不同的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解题思路】不仅要理解“会唱歌的墙”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其在文中的寓意,更要理解其深层内涵,由实到虚。
⑤ 幼儿一会唱歌,一会跟着歌的节奏表演这是幼儿注意什么的表现
幼儿学习唱歌,要注意歌曲的选择,节奏欢快的就好。
⑥ 幼儿园大班会唱歌的瓶娃娃观察分析
教材分析: 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从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学习入手,通过听声音、猜声音、学声音、创造声音等活动,增强孩子对声音的敏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和可变性。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以科学为主导,巧妙地将生活、语言、音乐等领域有机渗透,相互整合。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引入活动,把酸奶瓶变为形象生动的“瓶宝宝”来吸引幼儿,激发兴趣,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贯穿各个环节,让幼儿通听一听、猜一猜、摇一摇、试一试等环节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发现“瓶宝宝”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宝宝”唱出不同声音的歌,不同的东西装进“瓶宝宝”肚子里,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喜欢探索、敢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请幼儿尝试匹配瓶盖,这一过程主要是锻炼孩子旋瓶盖的小肌肉动作和学会观察挑选大小合适的瓶盖(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用有趣的提问吸引孩子进入活动:“天气冷了,瓶宝宝的帽子找不到了,我们帮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适的帽子给它戴上吧,要带紧哦,如果用小手摇一摇帽子掉下来的话瓶宝宝就要感冒了。” 第二环节是请幼儿装豆豆,摇一摇,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教师先提问“瓶宝宝会唱歌吗?”然后将装好“豆豆”的瓶宝宝摇一摇,让幼儿发现瓶子里装进东西会发出声音,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请幼儿操作装“豆豆”,考虑到真实的豆豆颗粒较小不方便操作,因为第一次活动用区域材料中喂小动物的串珠颗粒代替豆豆,请幼儿装。他们都很享受装和摇的乐趣,装进去以后摇一摇能发出声音,都乐此不疲。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操作,我还自编了儿歌“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拧紧小帽子。”幼儿操作的时候,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以提示引导,他们都操作地很有效。 第三环节是摇瓶宝宝,感知用力大小和声音轻响的关系。我先示范用力摇和轻轻摇的时候瓶宝宝发出的声音轻重不一样,用形象的语言提示“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请幼儿感知。再请幼儿跟着老师为改编的歌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师边唱边摇:我是一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是一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结束环节是一个延伸活动的提问:“是不是瓶宝宝肚子里装东西就会发出声音了呢?”引发幼儿的思考。为他们在自由时间或区域活动时,进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做好铺垫。 活动反思: 1、科学活动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寻找生活中最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孩子进入幼儿,同时也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衔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活动中的酸奶瓶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以收集的,这次是请家长和孩子一同搜集带到幼儿园的,因此在出现瓶子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说:“这个是我带来的!”教师在选择让瓶宝宝唱歌的材料时,也考虑到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随处可取的,教室里现成有的材料,幼儿也很熟悉。 2、托小班科学活动应以形象的游戏贯穿,有个具体的形象会让幼儿很快进行探索的情景。比如一开始给瓶子找瓶盖,我就说成给“瓶宝宝找帽子”,他们马上就积极地投入,而且告诉幼儿“要把帽子戴紧,要不然会感冒”,他们就都把盖子拧紧了。活动过程中,孩子难免会不停地摇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时候会说:“瓶宝宝唱累了,请它躺在你的小腿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简单直接地说“不要摇瓶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就会安静地管好瓶子听老师讲再操作。 3、科学活动不是一次集体活动就结束了,要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索。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装数量不同的相同东西,摇瓶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不是所有的东西装进瓶子里都有声音,比如:棉花、纸片等。所以,最后的提问,能引发孩子继续探索,将这些材料投放进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由地再尝试操作。 4、改进之处:瓶子上面可以适当装饰,将瓶宝宝的形象变得可爱些,更容易让孩子有情感上的共鸣。
⑦ 如果要给幼儿园小朋友讲一个有关帽子的故事,该怎么开头呢
《老爷爷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天气很冷,有一只小鸟真可怜,它在树枝上冷得直发抖。
一位老爷爷走来,看见了小鸟,心想:“这只小鸟多可怜啊,这么冷的天,它一定会冻死。”小鸟对老爷爷说:“风把我们的窝给吹走了,我们没有家了。”老爷爷说:“别着急,我来帮你们想办法。”于是老爷爷就用自己的帽子给小鸟做鸟窝,帽子可真暖和啊!
小鸟想到树林里还有许多怕冷的小鸟,就把它们都叫来,一起飞进了老爷爷的帽子。它们非常感谢老爷爷,后来老爷爷天天来看小鸟们,小鸟们每次都唱歌给老爷爷听。
有一天老爷爷没有来,原来他病了,小鸟们想“:一定是爷爷把帽子给了我们,自己却着凉生病了我们赶快给老爷爷做顶帽子吧!”小鸟们就用自己的羽毛做了一顶帽子,送给老爷爷。
老爷爷非常感谢小鸟,后来他的病就很快好了,又再次能听到小鸟们愉快的歌声了。
⑧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十分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美国已经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全美各州强力推行。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不要求书写),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幼1家1儿童 开展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与前书写经验;向幼儿提供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帮助幼儿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连接起来,产生一定的联想。也就是说开展阅读活动,不以孤立地识字为前提,而以培养兴趣为主,在享受阅读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积累对汉字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阅读服务。到底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⑨ 小班经典绘本有哪些 推荐几种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绘本
《米莉的帽子变变变》
米莉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上了商店橱窗里的一顶漂亮帽子,可是她没有钱买。不过没关系!好心的店员郑重其事地配合米莉,他“卖”给米莉一顶神奇的帽子。米莉非常喜欢,把手放进钱包,拿出“所有的钱”交给店员。米莉戴上这顶帽子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米莉的帽子不停地变变变,一会儿变成蛋糕帽子,一会儿又变成鲜花帽子,甚至还变成了一顶会唱歌的帽子……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这个美妙的儿童故事绘本,让孩子们摆脱束缚激发无穷的想象力,每一页米莉的帽子都有不同的变幻等待孩子们的发现。本书用烂漫可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叫米莉的小女孩,拥有一顶可以神奇变幻的帽子漂亮的孔雀、美丽的鲜花、汽车、轮船、房子…只要你想帽子就可以变成你想象的任何东西。书末作者鼓励孩子只要勇于想象什么事情都可变成现实。
《倒霉羊系列哲理绘本》
你是幸运儿or倒霉蛋?
他(男):一个处处倒霉的家伙,下雨抢不到可以避雨的大树,因为贪吃和小伙伴们走丢,想滑冰却被别人抢占先机,漆黑的深夜掉进一滩臭气熏天的牛粪里……所有的好事看起来都与他无关。天啊,米歇尔觉得自己简直倒霉透了!
她(女):一只眼里只有树莓的小母羊,为了树莓可以爬悬崖、踩高跷、即使和小伙伴走散了也不怕。当小伙伴们被恶狼传说吓得草木皆兵,触电的触电、跳崖的跳崖、有的被车撞、有的被熊追时,她却总能幸运地躲过一些危险。
《好长好长的蛇》
有一条好长好长的蛇,脑袋进城了,尾巴还在大山里;脑袋吃午饭了,尾巴还在夜里呼呼大睡;脑袋看见的是一个小男孩,等尾巴看见时,已经变成老爷爷了。这是真的吗?在小孩子的世界里,这是再真实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脑袋和尾巴相距很远,已经好久好久都没有见面了,它们非常担心对方,决定相见。于是,脑袋不再跟怪兽决斗,尾巴不再观赏蒲公英,在见面的那一刻,它们开心地笑了。
《了不起的小红鸟》
才艺大赛举办在即,大熊等四个伙伴组成乐队积极排练准备参赛赢大奖,小红鸟想加入乐队,但大熊等四个伙伴因为小红鸟个头小而看不起他,打击他参加才艺大赛的积极性。但聪明、执著、自信的小红鸟通过不懈的努力证明了自己,并为大家赢得了大奖。这个小故事一方面让孩子明白:我们不应该一味放大别人的缺点而拒绝全面去了解他;另一方面也启示孩子,即使被别人轻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
⑩ 推荐几种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绘本
小朋友和老师,还是选外国引进的,名气比较大的,通用性好的绘本书吧。功能要强,要有趣。
我推荐英国经典绘本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小星星》。这本书的名气应该不用多说了吧,绝对的全球经典。英国时代集团的权威版本,就是网上经常说的那个“哄睡神书”“纸上电影”。随书配10套专辑的那个。
这本书,怎么说呢,这是一本极罕见的全年龄段分级绘本,里面自带英国全感官立体教育体系。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用里面的0-3岁这部分功能。儿歌啦,3D啦,MV啦,哄睡啦,拼音识字,中英双语,等等。助教老师可以使用3-6岁这部分功能,伴读啦,有声啦,之类的。幼儿园的全职老师则可以使用成人部分功能,包括画面解读啦,钢琴乐谱啦,品格教育啦,这部分和孩子互动。
总之是一本功能强大,教育功能齐备的好书。好多绘本馆都经常讲这本书,名气也大,不管小朋友还是幼儿园老师,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