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柯尔克孜族帽子简介

柯尔克孜族帽子简介

发布时间:2021-06-21 16:53:40

『壹』 柯尔克孜族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简介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
柯尔克孜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在群众中流传着各种形式的诗歌、音乐、传说、故事、童话、寓言和造型艺术。传统工艺美术有剌绣、擀毡、雕刻、织花、制作金银饰物等。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姑娘追”等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牧区生活特点。
逐水草而居,夏季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屋。饮食为奶制品和牛、羊肉等食品,喜喝茯茶。
服饰:男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衫,外套“袷袢”(无领对襟长衣);妇女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青年妇女喜好红色衣裙,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皮帽。
丧葬:将尸体洗净,用白布缠头和全身,行土葬。
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的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

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
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贰』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叁』 柯尔克孜族服饰的历史传说

柯尔克孜人佩戴这种白毡帽已有悠久的历史。关于这种帽子的来历,至今在柯尔克孜族中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古代,柯尔克孜族有一个英俊、勇敢而又足智多谋的国王,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他经常感到出战时其军民衣帽不一、战马多色,影响军威和战斗力。于是,在即将远征之前,他召集四十位谋臣,下令统一战马的颜色,并要他们用四十天时间,给每个军民准备好一顶统一的帽子,这顶帽子既要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又要像一朵色彩斑斓的花朵;既要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冰峰,又要像一个绿草如茵的山环;既能躲避雨雪,又能防止风沙袭击。三十九天过去了,三十九位谋臣都因设计的帽子未能达到国王的要求而一一被杀。最后,第四十位谋臣的一位才貌出众、聪明能干的女儿急中生智,设计出了这种白毡帽,国王非常满意,便下令所属军民戴用,从此传袭至今。
柯尔克孜族男女一年四季都喜欢戴圆顶小帽“托甫”,一般是用红、紫、蓝色的灯芯绒制作的。冬季,男子戴羊羔皮或狐狸皮做的卷沿圆形帽子“台别太依”,姑娘则戴以水獭皮或白羊皮制作的皮帽“昆都孜”。夏季,男子多戴下沿镶一道黑布或黑线,向上翻卷的“卡拉帕克”白毡帽,其形制主要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圆顶或四方顶及帽顶有无珠、穗等饰物之差别。

『肆』 柯尔克孜族人的风俗是什么

宗教信仰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鹿(柯语翻译为buhu,柯尔克孜族世界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讲述的也是跟母鹿有关)。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umai ene)。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早在16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哈纳菲派。礼拜寺是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礼拜寺多数建在城市。教规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

服饰特点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男子不留须,不蓄发。如为独生子,可在十岁内蓄发,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头部的前、后、左、右留上四撮圆形或半圆形的头发作记号,长至十岁,这种记号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红布制成(其它颜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顶上有丝绒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缀有珠子等装饰品,冬季带皮帽。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毡子制作的白毡帽(ak kalpak)。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
柯尔克牧人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狼和鹿。

艺术文化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吟唱诗人在吟唱玛纳斯史诗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音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纳斯》,有22多万行,为世界三大民族史诗及我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为世界十大史诗之一,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是柯尔克孜族重要的标记和象征。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口头文学,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何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还有多种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拔河、荡秋千、夜游、捉迷藏、欧运、姑娘追,等等。传统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工艺美术
柯尔克孜族还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的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她们编织的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各种工艺品以红、蓝、白色为主,尤以红色最受欢迎。
壁挂
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种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方形,有大有小,一般宽约1.2米至3米,长约1.2米到2.5米之间。壁挂多用紫红色或大红色的平绒做底面,黑色平绒做边,在下沿的边芯相接处,吊坠有金黄色丝穗。除壁挂中心的整体图案外,在左右和下方的宽阔黑绒边上,则是妇女们用双手以刺绣、贴绣、扎绣和镶坠等方法,构制出一层层结构严谨、色彩对比强烈、纹样优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表现为:变形的山峰、飞溅的水花、翻腾的云浪、飘香的花卉、绿茵的牧草和卷曲的枝蔓等等。

家庭制度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和男人较平等对待。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民族食俗
国内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柯尔克孜族人民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兼营农业和手工业;传统工艺美术有刺绣、擀毯、雕刻、织花和金银器,习以兵器、山鹰、云彩、猛兽作图案。喜爱赛马、叼羊、马上打靶和飞马拾物等。其物质生活与经营畜牧业有密切关系,饮食起居也都有着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柯尔克孜族早餐较简单,但营养丰富,多以鲜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较简单,牧民们大都是携带干粮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较丰盛。
柯尔克孜人忌食猪肉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冬季最佳食品。
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马、骆驼肉,也吃米食和面食。制做面食时,没有案板,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他们还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杀后经过加工的牛胃、羊胃里。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头制做的。
柯尔克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由阿訇,其中有一个和饮食有关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将一个馕分成两半,蘸上盐水,分送给两个新人,其含义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礼貌,有“友谊与热情是柯尔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传世。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招待,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请客人吃,而以羊头肉待客最为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再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还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产与生活,柯尔克孜人的饮食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蔬菜开始进入农牧民的家庭,饭菜的品种也日益丰富多彩了。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忌讳,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异之别。
饭前洗手后,余水不可乱甩,须用布子擦干,主人让吃时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从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客人应将碗中食物吃净,切忌将剩饭倒在地上。吃饭时不可揭开厨房门帘窥视,餐后要背向门退出。

民族婚俗
柯尔克孜族的订婚习俗饶有风趣,他们对白色情有独钟,白色代表他们最喜爱的羊群。男方去女方家时,要把各种礼物和聘礼放在马上,马头上要扎一朵洁白的棉花,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来扎。如果有人骑着一匹扎着头上扎着棉花的马,就说明此人是准备订婚的,当地人们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对男方的到来,会表示热烈的欢迎,还要做上丰富的佳肴热情地招待男方,并商定吉日娶亲。在有的地方,当男方来订亲时,如果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面粉向他祝福,这预示着新郎,将会像白面一样洁净无暇。
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柯尔克孜的婚礼是在女方家进行的.早晨母亲就要给女儿沐浴,并由母亲,嫂嫂等人为新娘梳妆打扮。母亲要为女儿梳头,将满头的小辫子梳理成两条大辫子,边梳边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别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并同时举行叼羊,赛马等活动,做抓饭,煮肉准备迎接新郎及家人。
第1天 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长者和青年组成的队伍骑上马,在乐队的敲打声中浩浩荡荡的送去聘礼。聘礼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和各种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挡在门口,逐样检查男方送来的聘礼,然后接纳礼品,在门口还要进行女方给新郎礼品的展示,并在众人的面前一一试穿衣物。
等到准备让新郎进屋时,新娘家的男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绳索。等新郎一进门,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尽情戏耍。最后要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松绑。
第2天 发喜糖
第二天婚礼仪式一开始,就由陪新郎来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将毡房顶部的天窗挑开,并从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干、油果子、糖果等喜庆食品。这时,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开站在毡房里等着抢那些东西,以分享这对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摆上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来宾。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由阿匐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为庆祝新婚,宾主们要举行刁羊、赛马、摔跤、角力等文娱活动。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帐帘内畅所欲言,嬉笑言欢;帐帘外,男女青年奏考姆兹和其他乐器,唱民歌,跳会面舞,做其他游戏,一直闹到深夜方归。
第3天 回家转
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鞍具、笼头和马鞭。鞍具和马鞭都要是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
新娘回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这匹马也算作为嫁妆送给女儿。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会受到各地牧民的热情招待,新婚夫妇还要奉上喜糖等礼品作为酬谢。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人民以游牧畜牧业经济为主,保留着氏族部落组织形式。较大的部落有穷巴噶什、克普恰克、奈曼、交务西、库秋、奇里克、提依特、刻赛克、布库、萨尔巴噶什。每个部落之下有若干以家庭为单位而组成的“阿寅勒”,是氏族部落的基层生产组织,有“阿寅勒巴什”,一般由威望高的长老或牧主充任,负责安排生产,决定转移牧场和解决纠纷。随着宗法封建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在柯尔克孜族地区建立了县、区、乡的行政区划后,部落已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作为社会组织的残余保留下来,但由于传统习惯,仍有相当影响。在宗法封建制统治下,阶级分化明显。有的地方占总户数10%的牧主占有70%的牲畜。牧主一般有几百头甚至上千头牲畜。1949年前,今克孜勒苏自治州地区没有牲畜或不满30头牲畜的贫苦牧民和牧工,占牧民总数的60%以上。牧主占有大片牧场、耕地,有些地方占总户数不到5%的牧主,占有50%的牧场。牧主还占有较多的生产工具,如棚圈、木犁和砍土曼等,牧民只有少量简单工具。牧主对牧工主要的剥削形式有雇工、代牧、无偿劳役。
大牧主还勾结反动统治上层,享有各种封建特权。当时,畜牧业、农业生产粗放,饲养管理和耕作方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
1949年前,柯尔克孜族的畜牧业生产濒于破产,农田荒芜,畜产品无销路,没有工业和商业,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柯尔克孜族地区已经建立起钢铁、煤炭、采矿、发电、石油、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工矿企业,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工人阶级队伍。乌恰县康苏已成为帕米尔高原第一个工业城镇。畜牧业生产,在改进饲养管理、改良品种、消灭疫病和兽害,以及培养技术队伍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柯尔克孜草原出现了兴旺景象。农业生产,在中国共产党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也有很大发展,改变了粮食、饲料都要靠外地供应的状况。交通、邮电、商业、金融、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较快,出现了阿图什、阿合奇、乌恰、阿克陶等许多新兴城镇;农牧民子女都进了中小学,不少人进入大学深造,已培养出一批柯尔克孜族的科技人员。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柯尔克孜族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了民主建政和一系列社会改革。1954年成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一批柯尔克孜族干部已成长起来,并为本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柯尔克孜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山区是柯尔克孜族的主要栖息地。在山间峡谷与河流两岸,有许多天然牧场。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他们畜牧的牲畜有羊、马、骆驼、黄牛、牦牛、驴等。同时还兼营农业。他们培植的瓜果也很多。在山区大面积森林中还藏有众多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资源是柯尔克孜族的经济发展的基础。

丧葬习俗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面朝西。死者死后的3日、7日、40日和1周年时,都要举行“乃孜尔”,以寄托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居丧之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
另外,对于婚礼和丧葬,塔城地区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规进行,或按萨满教规进行。

民族墓葬
斯尔卡克麻扎
斯尔卡克麻扎位于新疆阿合奇县麦尔开其村边防公路北侧,距县城60公里。“麻扎’’即墓地之意。该墓地全用天然卵石砌成,规模很大。相传斯尔卡克系玛纳斯的重要军事将领,随玛纳斯转战疆场。为了正义的事业,英勇献身,忠骨埋于托什干河畔。人民为悼念他,在他长眠之地宰牛杀羊,以示祭奠,年年岁岁从不间断,至今其坟墓周围涂满牲血,在坟顶放置兽角及圆石。这种圆石亦很奇特,大如西瓜,其园度有类铅球,颜色黑亮似从他处运来,当地群众不知此石来自何处。
库兰萨日克谢伊提墓地
坐落在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阿克特克提尔村进村口公路南侧2公里处(穿过草原站草场,过该干干渠)占地约100余亩,是一处古代墓葬群,由于年代久远,地面上保留轮廓清楚的坟墓共有42座,坟墓的特点是圆形,用土筑成,坟顶不是类的,呈扁平状,周围都用一种黑色而有光泽的石头覆盖,有的用大一些的片状石围成一圈,有的围成双圈,坟顶中心部分是土,没盖石头,坟有大有小,大的直径20~30米。小的10来米不等。其中已被盗掘的坟墓有6座。出土文物有金鹰夺鹿一个,金质飞马一个,还有6只罐头瓶那么大的瓦罐,3只金指套,2只金手镯(一真一假),两只金戒指等。
玉奇开古墓位于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阿文库尔村契恰尔边防站至沙尔比也公路南侧的莫罗草场(距恰尔站约10公里)。相传古墓里坟墓的是被柯尔克孜女英雄加额里米尔扎射杀的两个外国大玉秋开,吐鲁库,这两个贼首经常率领一伙山盗扰哈克夏勒人民,成为本地一大祸患,加额里米尔扎一举剪除贼患,为人民立了大功。为纪念她的功绩,当地群众将盗贼尸首埋葬于此,作为反面教材以教育后人,勿忘前代英雄杀贼保卫人民的光荣事迹和时时警惕外来的侵略。
木孜波洛恰克麻扎位于阿合奇色怕巴依乡但干检查站以东约3公里的公路南侧,紧依大山,有墓葬10多座,并有清真寺2座(一新一旧)。墓地南部高山悬崖处生长一珠千年古树(山杨),树干径围约2米,枝繁叶茂,树冠如云,立于树下可听到地下泉水叮咚作响,但看不见水流。在山下50米处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当地和领县的老乡谓此谁为“圣水”。人饮“圣水”可消灾祛病,往求“圣水”的人络绎不绝。墓地东侧还生长数株刺玫瑰树和一株杏树,这些树木都赖山泉滋润,无人摧折,长势旺盛。传说木孜波洛恰克也是柯尔克孜民族英雄玛纳斯的战将,曾转战托什干河南北,死后就葬于这山杨之下,清泉之旁,但墓地有坟多座,究竟哪座为木孜波洛恰克墓,众说纷纭,难以确定。
石人墓
在阿合奇县境已发现2座,1处在巴什麦开其,墓被毁,墓前所立石人尚在,已倒塌。另1处位于阿文库山洞西半公里的边防公路北侧300米处,距县城124公里。该墓保存转完好,石人是利用1块天然大卵石。在其上刻画一个人头象,石高出地面部分为72米,厚20厘米,低宽35厘米,上宽30厘米,考古学上称为草原石人。石人面部类突厥人形象,眉,眼,鼻,嘴清晰,面圆,下额略尖,鼻下胡须连通嘴角微向上翘,未刻两耳。石人立处地面很平,石象下有坟墓,唯四周仍围有石圈。石人面西而立,并于石人面对的直线每三四米埋1石块,石块连成一直线,似表示一定含义。此石人墓在阿合奇发现尚属首例,并且石人墓周围环境保护完好,附近居民亦少,人畜进入少。石人象东数米外有几十座近代坟墓。

民族禁忌

饮食禁忌
与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大体相同,柯尔克孜人忌食猪、驴、骡及自死动物的肉,忌食动物血忌食非伊斯兰教徒宰的动物。饭前要洗手,手上的水忌甩,要用布擦干。
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时,摆在桌上的盘里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婚姻禁忌
迎亲日,新郎在迎亲人的陪同下骑马到女方家,女方女眷友好迎之,男眷却手持绳索,将新郎五花大绑捆在帐篷(或门)前,然后捆绑新娘并将一对新人拴在一起。新人不可流露不满情绪或恼怒,否则于亲事不吉。直到新郎父兄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新人才可被“释放”。

生活禁忌
两人对面谈话时,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否则认为对对方不敬。忌媳妇的臀部对着长辈,故媳妇自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可退着出来。客人出门时亦应背朝门退出。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若发现,轻者受训,重者引起公愤,甚至被逐出村。

宗教禁忌
忌踩盐和食物。盐和食物自古被族人视为神圣物品,故认为踩踏盐与食物为极大罪过。此外,古代柯尔克孜人还忌跨越象征食物宝藏的餐布,忌坐由牲畜绒毛搓成的毛绳,忌跨越花绳(据传该族视狼为图腾,而狼跨越花绳)等原始宗教性禁忌习俗。
忌对月亮、星星诉苦。该族先民认为星代表人的生命,是人的命星,月是冷神,向其诉苦是一种罪过。
忌傍晚睡觉,易被妖魔缠身。
忌晚上往外拿白色的东西。因奶为白色,是该族主要食品,故视白为财富、为幸运、为神圣色。晚上从家里往外拿白色的东西,这等于拿走财富与幸福。
忌黑,认为黑色可引起恐惧,带来灾难,为邪恶、黑暗、绝望之象征,故除丧礼中穿黑色衣服外,日常生活中忌讳黑色。

『伍』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戴什么样的帽子

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但是柯尔克孜族男女的帽子在样式和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柯尔克孜族男子戴的帽子又分为黑毡帽、白毡帽和扎花布帽三种,扎花布帽主要是用驼绒毛制成,样式与白毡帽相同。黑毡帽是用黑羊毛绒擀制的一种帽子,其样子象礼帽。用羊毛制作的白毡帽,已经成为柯尔克孜人的标志,柯尔克孜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白毡帽,而且不同年龄的人戴的白毡帽也略有区别。老年人戴的不绣花,不缀缨穗,或缀蓝色缀穗;中年男子戴的绣黑、蓝色素花和简单图案,帽顶上缀红色缨穗;未婚的青年男子戴的是绣有红花和美丽图案,帽顶上缀有用金线高高束起的红缨缀;儿童戴的白毡帽顶部缀满各种珍珠玛瑙的大红穗,并绣有各种花草树木、鸟兽、山水等图案。要是有尊贵的客人来,柯尔克孜人还有赠送白毡帽的习惯。
柯尔克孜未婚女子一般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年轻的已婚妇女喜扎红色、绿色的头巾,老年妇女多披白色长头巾或戴一种象似小花帽的扎织、平顶布帽。

『陆』 新疆人的戴帽子叫什么

新疆花帽。

新疆花帽产于新疆,维吾尔语称“朵帕”。是维吾尔族人民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也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喜爱佩戴的一种用于装饰的物品。

新疆的花帽因地域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独特品种。如南疆和田地区主产的塔什干花帽,四角突起,状如升斗。

采用大地散花图案与彩色平绣技术,经精心绣制,全帽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有如盛开的花海。和田产金片花帽,采用压、镂花纹,以金片点缀装饰,金光闪烁,富丽堂皇,为女式高档花帽。

(6)柯尔克孜族帽子简介扩展阅读:

新疆人是长期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个地州市和新疆地区所有的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余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55个民族。

狭义上的新疆人是指新中国成立时在新疆的各个民族的人及其后裔,广义上的新疆人是指长期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民族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新疆花帽

网络-新疆人

『柒』 柯尔克孜族的《白毡帽》

柯尔克孜”是四十个姑娘的意思。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莎、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及牧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手工业,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服饰的源起和形成,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柯尔克孜族大部分牧民随逐水草而居,夏季居住毡房,冬季则定居在气候较暖的山谷地带所筑的四方形土屋内。服饰的特点具有草原牧民的共性和本民族服饰特色。牲畜的皮毛和毛织品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服装式样,男以袍式为主,女以裙装居多。柯尔克孜人喜爱红色,其次是白色和蓝色。它表现在服饰、绘画、装饰和工艺品上,这是柯尔克孜人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的很好的反映。
服装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系皮腰带,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还有一种竖领、对襟短上衣也是牧民常穿的。下身穿宽脚裤,高筒靴,或用牛皮裹上,称为“巧考依”鞋。柯尔克孜族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用羊毛制做的白毡帽(恰尔帕克),这是从衣着上区别柯尔克孜族的标志。帽里下沿镶有黑布或黑平线,向上翻卷,露出黑边,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之分,有圆顶和方顶之分。冬季戴狐狸皮或羊皮的皮帽(太别太依)。不论老少四季均戴绿、紫、蓝或黑色圆顶小帽,外加高顶卷沿皮帽或毡帽。
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青年女子穿红色连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色水獭皮帽,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尚白色。女子所着高筒皮靴多绣花纹。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两辫。辫梢系银链或银质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
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穿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四季都戴圆顶小帽,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多绣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

『捌』 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从服饰上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这两个民族不好区分。我在新疆,我看你这幅图也有可能是哈萨克族,因为我们哈族女孩子也会在表演中穿着这种服饰,现代时装设计中民族服装也在互相借鉴。

『玖』 谁知道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戴什么样的帽子

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但是柯尔克孜族男女的帽子在样式和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柯尔克孜族男子戴的帽子又分为黑毡帽、白毡帽和扎花布帽三种,扎花布帽主要是用驼绒毛制成,样式与白毡帽相同。黑毡帽是用黑羊毛绒擀制的一种帽子,其样子象礼帽。用羊毛制作的白毡帽,已经成为柯尔克孜人的标志,柯尔克孜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白毡帽,而且不同年龄的人戴的白毡帽也略有区别。老年人戴的不绣花,不缀缨穗,或缀蓝色缀穗;中年男子戴的绣黑、蓝色素花和简单图案,帽顶上缀红色缨穗;未婚的青年男子戴的是绣有红花和美丽图案,帽顶上缀有用金线高高束起的红缨缀;儿童戴的白毡帽顶部缀满各种珍珠玛瑙的大红穗,并绣有各种花草树木、鸟兽、山水等图案。要是有尊贵的客人来,柯尔克孜人还有赠送白毡帽的习惯。
柯尔克孜未婚女子一般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年轻的已婚妇女喜扎红色、绿色的头巾,老年妇女多披白色长头巾或戴一种象似小花帽的扎织、平顶布帽。

与柯尔克孜族帽子简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衣的斜肩后片收针 浏览:163
蓝色衣配咖色裤子好看图片 浏览:843
他想要一顶帽子英语怎么 浏览:342
小孩睡衣什么棉比较好 浏览:739
秋季怎么穿衣显瘦 浏览:483
水滴钻款旗袍红色 浏览:360
绿色格子外套配黑色长裙子好看吗 浏览:155
绍兴育才小学校服 浏览:605
格子上衣搭配半身裙子 浏览:846
脸型帽子好看图片大全 浏览:948
黑色皮衣夹克配什么裤子 浏览:402
穿羊裤子后下体痒为什么 浏览:800
深军绿色裙子配什么上衣好看 浏览:899
很宽松的裤子卫衣风格叫什么 浏览:312
卡其色羽绒服搭配鞋子好看 浏览:901
身高171体重110穿多大羽绒服 浏览:279
很多米老鼠的裤子是什么牌子 浏览:148
中年秋外套女装外套 浏览:335
veromoda羽绒服怎么洗 浏览:827
白色羽绒服拉链变黄怎么办 浏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