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种类帽子的品种繁多, 按用途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接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儿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点分,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号”来表示。帽子的标号部位是帽下口内圈,用皮尺测量帽下口内圈周长,所得数据即为帽号。“号”是以头围尺寸为基础制定的。
帽的取号方法是用皮尺围量头部(过前额和头后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转动,此时的头部周长为头围尺寸。根据头围尺寸确定帽号。
(1)红色羊帽子图片扩展阅读
帽子的由来: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
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制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
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
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卷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
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❷ 回族人为什么头戴着白色帽子
回族人戴的白的帽子叫回回帽也称“礼拜帽”。是回族人的一种服饰习俗。
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叫回回帽也称“礼拜帽”。回族的民间传统男帽。流行于全国各回族聚居区。是一种以白、黑色为主的无沿小圆帽。白色帽在春夏季戴用,用棉布或白线制作。黑色帽在秋冬季戴用,用呢绒或毛线制成。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❸ 带着红色帽子的兔子叫什么
姓名 MELODY
出生 1月18日(1975年)
星座: 摩羯座
诞生地 美国马里兰州(Maryland)的一个森林里
家中成员 祖母.爷爷.母亲.父亲.弟弟
个性 很好奇,但有时有一点急躁,坦率而明朗,为弟弟着想
兴趣 最喜欢和妈妈一起烤饼干
最喜欢的食物 杏仁蛋糕
最珍爱的收藏 祖母为她手制的小红帽
朋友 小老鼠(弗兰多)、小松鼠、小麻雀、小象、小绵羊和森林里所有的动物
❹ 回族戴的帽子的颜色有区别吗
有区别,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带的帽子的颜色都不一样。
1、女子: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
盖头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已婚妇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头;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处。
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
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
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2、男子:
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
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还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
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绵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
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顶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❺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❻ 戴这种帽子的是中国哪个少数民族的呀,说根据,高分悬赏!
回族的
❼ 怎样织美羊羊帽子
材料:
自己的兔毛共计:2两(含小围巾重量)还没拍哦
工具:3.5MM 2.5MM钩针 细针用来钩耳朵和蝴蝶结的 缝针
针法:长针萝卜丝 中长针萝卜丝 和短针萝卜丝
说明:毛茸茸的是反面来的,后面做了松紧带子。。
萝卜丝钩法图片
❽ 求图片:一个金色头发的女孩,双羊角辫,好象很强势,还戴着黄色`红色的帽子,裙子是红黄绿的颜色(动漫)
我推测是蔷薇少女的真红,如图: sorry,图发不来,不过你可以上网搜,
❾ 藏族的几种藏帽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格桑丝尤藏族妇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种叫“格桑丝尤”或“丝热”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条、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镶花缎或全绸缎缝制。帽檐伸出额头用以遮阳。毡帽它是用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以黑布压边,加上尖顶的帽筒象是戴着一朵喇叭花。这种帽子有双重功能,一来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阳光,二来白毡在内可以遮挡雨水和保暖。狐皮帽这是应于高原牧区的需要而产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后接领,两边掩盖耳朵,可以根据需要伸拉到肩颈部位。平时卷起露出蓬松的帽沿,帽后有开口,两边各缀一条彩带。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为两种:尖顶和圆顶。筒高三十厘米,用锦缎缝制。圆顶帽筒的顶,多用数片大小不等的圆形绸缎叠压。很象一朵艳丽绽放的花瓣。玉树民歌云:“狐皮帽子毛儿黄,清风吹动似波浪……”武士帽这种帽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玉树一带,一般只是在跳锅瓦舞蹈的时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区的红顶穗帽比较相近.因为这种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树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树地域划分标准的人将玉树称为:红帽国羔皮帽这种帽内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缎面,盘形,中间有窄小的帽筒用来将帽子固定在头顶。这种帽子只具备防晒的功能,适应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这是流行于安多藏区农区的一种帽子,帽内是羊羔皮,外部由红色的布料缝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着如同藏族服饰的华丽富贵与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细,经久耐用等特点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小宠物竟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地域特色、职业、以及更加细致的社会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谓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个浓缩点。藏帽,一般有东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归纳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艺人帽”和“军人帽”等五大类。还有不同样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这都是农牧民自己的手工制品,形态各异,美观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儿黄,轻风吹动象波浪”。在藏式各种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种,也是他们冬春季节戴的最多的一种。常见的狐皮帽,帽筒分圆顶筒形和尖顶袋形两种。用软缎、织锦缎等缎料缝制而成。圆顶帽筒的圆顶,多用数片色彩各异的绸缎叠压而成,看去象一朵绽放的鲜花,异常美观。一般狐皮帽高约二十厘米,围帽筒上卷一周,后有一开口,两边各缀一彩带。帽沿是狐皮帽的门面,多镶棕红、轻软、蓬松的藏狐皮。藏狐皮与赤狐皮一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皮毛,一张上等藏狐皮,售价高达二、三百元,一张藏狐皮可制两顶狐皮帽,也有整张皮制一顶帽子,故连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缝制一顶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几百元,在帽类的价格中,也算够昂贵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松的狐毛,前遮双眉,后接皮领,两边掩盖双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时,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于脑后。若通热天,则将帽沿卷高,多余的帽筒尽可戴在头上。如遇寒天,则把帽沿的耳后部分往下一拉,耳、颈、肩全都没于皮毛之中,甚至将大半个脸也遮盖起来,很适应高原牧区的特点。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夺目。远远看去,象一团燃烧的火球,又象一朵盛开的鲜花。当地民歌中曾有这样的颂词:“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顶,轻风吹着好象一朵花儿红。”四川藏区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约一尺,粗犷的男子汉戴这种帽子更能显示其威武与气度。甘南一带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缝制狐皮。羔皮帽皆镶白羔皮。其形状与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讲究。羔皮帽的保暖性虽不如狐皮帽,但造价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区,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备有这样一顶羔皮帽。过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饰红色绸缎或布料。相传阿尼玛卿山神身躯魁梧、浓眉黑发、骑着白色骏马、昂首挺胸,用锐利的目光巡视,一旦发怒,犹如高山上的万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显得威力无比。有时装扮成一个身着普通藏袍、头戴高顶喇叭形毡帽,骑一匹白骏马,挥动牧鞭在白云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无穷的智慧、慈善的心肠、震慑人间群魔,保护着千万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宁。这种毡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高高的帽筒。帽体用白擀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则以黑布压边,形似倒扣着的长喇叭,设计是颇具匠心的。宽大的帽沿,既可遮阳,又能挡雨,即使冰雹打下来,也不用害怕。由于高原气候变化无常,毡帽又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太阳出来时,外面的一层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阴雨天气,里面的毛毡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贵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种用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镯做装饰,用当地产的氆氇和皮毛作科,故称金花帽,‘也叫“圆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华丽,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爱。“金花帽”,藏语叫“才仁金嘎”。这种帽子,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布达拉宫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西山飘绕的彩云,有所启发而连夜秉烛设计制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妇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两尾朝后,两尾中饰的锦缎也朝后,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时戴口袋帽。云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妇女帽上插有白羽毛。这都各有各的讲究,也有相关传说。藏族摄影师华贡杰在研究帽饰及其色调时说:象“金花帽”上的金丝织锦的应用;工布帽上的金、银镶边,这种金、银线和复色在运用对比色的同时相间出现,使整个帽子色彩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又赋予帽子以富丽灿烂的民族特色。礼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种帽子。平时除用于遮阳、防雨、御寒外,通常在节日或出门作客时戴。既作为装饰,也表示礼貌,与汉地戴礼帽的习俗相似。藏胞戴的礼帽,是厂家专为他们制作的藏式礼帽。与汉式礼帽的区别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随时卷上扣住。藏式礼帽有米、驼、灰、草绿、藏蓝、绛紫等色。藏式帽实用性较强,也讲究美观,但其中的达官贵人的帽子有较严的规格,能显示不同等级。“房徐帽”就是地位与权势的象征,也是正教合一的产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建立蕃王朝后,藏族服饰进一步改进和美化,贵族服饰步入制度化。就从冠可以窥豹一斑。当时藏王戴一幅红绸在头上缠成宝塔形状的“朝霞帽”。元明时期,西藏王公贵族曾风行黄袍“红缨帽”。五世达赖时,专门组织专家参考古代藏仪和明代藏仪,就各个等级的着装,帽式及佩饰大小都作了详细规定。西藏地方政府时代,四品以上官员戴“铁环帽”,藏语称“江达”,官品大小具体看帽顶饰品。五品以下官员戴一种黄色圆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礼时所戴白色礼帽。这种森严的等级服制在贵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从属于官帽的夫人小帽子虽没有具体的规定,但约定俗成为大贵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贵族夫人只戴“曲鲁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样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较多。做法是藤条扭成的帽架上饰满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宝。手工精美,堪称一绝。公主和小姐戴“玛蹈冠”。据说:在公元七世纪初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为促进藏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广泛关系,先后从尼婆罗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当时墀尊公主就戴有“玛瑙冠”,所以“玛瑙冠”价值昂贵,一般由贵族少妇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面。服饰本来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藏族同胞由于对佛教的祟拜进而对佛教领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体投地。在教规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乐于仿效活佛,学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饰,“格桑斯热”即“遮阳帽”在民间的流行便是一例。相传,七世达赖为了遮阳,制做了这种蓬式帽,之后在日喀则、拉萨等地流行起来。它的制作通常先用两根竹条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后在上面绷一层纱布即可,长约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土产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对防止高原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阳帽、折叠伞随处可买的今天,他们还是喜戴这种凉帽。在“军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属典型的骑士头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贡赞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贡吉赞普时期西藏地区的铜冶炼和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盔甲等军民用品,这类头盔大同小异,珍藏在藏区的许多寺院里,传说有的是格萨尔王及其将领的头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览中有幸观赏到了现存古代将领的战帽,即“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坚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价值。现存拉萨罗布林卡的传为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戴用过的金冠就是精致的盔,光芒四射,无可比拟。由盔演变而来的黄盔,金色盘帽,是黄色漆皮制成形状如盔的帽饰也在民间流行。另外,还有属刑具的“石帽”。藏族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社会的网络全书,它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画面,其中我们不难找出民族风情最直观表现的帽饰的踪影。从格萨尔王到三十员大将,以及对敌将领的军帽,同样能看出体现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浑、尚武、豪壮、清新等一定时期审美的基本特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相应的踪影。帽饰也如此,尽管“艺人帽”有这样或那样的艺术夸张,但无论从造型、意义,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脱离生活,所以藏戏艺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饰,随着内容不同而变化无穷。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生话“冠”的演变与艺术之再现。“艺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特殊标志,一帽有多种戴法,并且说法不一,意义广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霍岭大战》下部中有大段关于人物帽饰的唱段,不仅词句优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与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制作过程、戴法及其意义等。故此,“艺人帽”是一种不同藏戏或宗教舞蹈等内容需要而创制的,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传佛教艺术的群体中,帽子随着佛、僧的安祥笑容,显示出恬静、高雅、祥和美来到了人世间。尽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还带着神奇的传说、美好的祝愿,以及深奥的意义。但作为不同教派、仪式、佛僧职责等特殊标志,更能体现其双重价值。僧人帽多种多样,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称)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诚、善道;密宗高僧在诵经时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种佛共存;高级僧官在参加“雪顿节”一类的活动时,要戴白色的“夏嘎尔”和圆盘高顶的“徐唐”礼帽;一般僧人在诵经时戴披穗鸡冠状的“卓鲁玛”和“孜霞”帽;寺庙跳神舞“羌姆”时戴黑色“霞纳”帽和妖帽“赞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标志,平时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动时才戴。就“黄帽派”而言,旧时,持律高僧均戴黄帽,后来此制逐渐被废弃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黄帽为冠,故格鲁派亦称黄帽派。萨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据说:“萨迦贡玛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后因萨迎·贡嘎宁布上师圆寂,继承人萨迦·索南泽牟为悼念大师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学者萨班·贡嘎坚赞也戴这种无顶“三藏帽”。根据“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萨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礼帽”和时轮金刚大法会时灌顶佛戴的“五佛大宝冠”等可以知晓话佛之大小、僧侣的职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着特定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无论哪一类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种从实用到审美的规律,同时,帽子为全身之顶冠更注重它的高贵,并以特殊标志,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藏胞普遍喜欢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习惯各有所异。生活在玉树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无论男女老少,皆爱穿头带尖角的藏靴。这个尖角,高约二厘米,略向内弯,因形似牦牛鼻子,故汉人习惯地称其“牛鼻子藏靴”。别看这个小小的“牛鼻子”,它不仅是江源藏胞与其它许多藏区的藏胞在穿靴习俗上的“分水岭”,而且起着保护靴头和靴脸夹缝的作用,同时也给藏靴增添了威风。它会使你联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梁道靴,更会使你联想到古代武士的战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个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装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灯芯绒作靴筒面料,青海东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饰面等。在色彩装饰上,则用红色与黑色,或红色与白色、深红与淡红色分成彩饰。而人们常见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则多以自织的羊毛褐子和大红呢子饰面。而且用深红、淡红、赤色三种面料交叉彩饰,并拼凑出各种几何图案。再加上靴头和靴脸的彩饰,一双靴子往往装饰得异常华丽,看起来十分漂亮。藏靴,当地藏语叫“算巴”。其实,“算巴”只是牧人对藏靴的概称。在当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饰面者,则称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饰面的靴子”。而用大红呢子饰面的靴子,又称“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较讲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脸部位,多用印度进口的大红呢子镶饰。据说,这种呢子质量特别好,用其缝制的衣服直放于地上而不歪倒。当地藏家称这种呢子为“果子”,用其饰面的藏靴则称“果子巷”。后来,这种呢子买不到了,就多选用国产红呢饰面。而凡用红呢饰面的藏靴,他们仍习惯地称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挡藏靴的代名词。“楚郎”是当地牧人平时穿得最多的一种藏靴。其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通常选两块较厚的牛皮,用楦头将其压制成船形。为了使其成型,楦头压制后,有的还往里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制成后,再将周围翻卷上去的部分,经加工修饰,与羊毛褐子靴筒缝制在一起,一双“楚郎”就算制成了。“楚郎”虽其貌不扬,但原料来源容易,造价便宜,而且穿起来也十分轻便。同时,靴底磨烂后,可另换新底。一双靴筒有的可换两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靴底薄的三至四层,厚的五至七层,皆用自鞣牛皮制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选用黑油牛皮镶饰。靴头翘勾至靴脸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结实耐磨的驴股子皮夹三道夹缝,缝隙深零点五厘米,并以彩缎镶饰,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华丽的彩缎镶饰,无疑成了“果子巷”的门面。一双做工精细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这种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时有出售,每双售价高达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脚。而且靴筒较高,一直套到膝盖处,即使不穿裤子,也能起半条裤子的作用。若将裤腿套于靴筒内,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同时,每只靴筒后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长短的开口,不但穿起来方便,天热时亦可将靴筒挽下。玉树藏靴有单靴和棉靴之分。单靴多加一层布里。棉靴则多用羊毛毡做里,穿起来既暖和又舒适。玉树牧民大多会缝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细相差甚远,不过多为自做自穿,好坏自不嫌弃。当地民间也有专门缝制藏靴的靴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且颇多装饰。这种“牛鼻子藏靴”,除当地牧人自制外,四川雅安也有生产,商店里时有出售,颇受牧民欢迎。牧民穿长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备有两条绑靴筒的彩带。每条宽约五厘米,长一米左右。靴带有缎带、绸带、毛线带之分。除缎带和绸带多购自商店外,毛线带皆出自当地藏家男女之手。他们将羊毛和牛绒捻成线后,再进行编织、染色。有的则直接用牛绒线和羊毛线两种不同的色线进行编织。不但均匀整齐,而且还编有各种图案。如莲花、牡丹、“万”字纹、吉祥结等,不失为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按照当地藏俗,黄色和白色属活佛、阿卡靴带的专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则无任何忌讳。尽管靴带终年隐没于长袍之内,但对于酷爱装饰的藏家牧人来说,仍然将其作为一件不可忽视的装饰品。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衣着装饰,的确是一丝不苟的。当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还特别喜穿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双马靴。他们所穿的马靴,有不少是从商店里购买的黑油牛皮马靴,筒长及膝,美观大方。内蒙古产的马靴尤其受欢迎,无论价格多贵,凡是有条件的,都要千方百计地买一双。另有当地靴匠缝制的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虽染为黑色,但缺乏光泽。而这种马靴售价低,易购买,且不易干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双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润滑皮子的作用,穿起来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