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新生婴儿帽子编织视频贝壳花

新生婴儿帽子编织视频贝壳花

发布时间:2021-06-16 22:27:50

1. 有谁知道台湾的民俗风情

中国风土人情——台湾
诞生仪礼
高山族对孩子非常珍视,泰雅人认为“孩子乃神明所赐”。对于孩子的降生和命名,各族群各有不同的礼俗。

婴儿出生后普遍施行沐浴礼。平埔人认为神灵、观音与三保太监在江河中投撒了圣药,给婴儿体浴则可长命百岁,无灾无病,而且“他日纵没有勋业,为鲸为鲤为蛟鼍”,成为一名有作为的青年。卑南人在婴儿出生后先举行汲水仪式,翌日又抱婴儿出户拭面祛邪。

产妇一般只休养三五日即恢复劳作。鲁凯人在产后第三天举行出村祭礼,即先后两次步行出村后折返;卑南人在胎儿脐带脱落后,产妇举行模拟锄耕祭礼,生父上山狩猎,以此解除妊娠禁忌。
给孩子取名是一个关键问题,各族群起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赛夏人是等婴儿脐带脱落,举行了禳祓礼之后再命名;布农人是在婴儿满月时。起名的时候也要举行仪式,唱歌、跳舞、摆酒、请神,非常庄重。

高山族起名要按照祖传名谱选择名字。祖传下来的名字都是一些吉利好听的名字,而后人也喜欢沿用祖先的名字。也有些部族从名字当中分出高低贵贱。 为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台湾民间对刚出生的婴儿要进行“三朝之礼”。 三朝之礼也就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请来“产婆”,将“桂花心”(木犀花的心)、“柑叶”、“龙眼叶’汲一块小石头,一起放入水中先煮沸,然后用这种水洗拭婴儿的身体。用柑叶、龙眼叶是取其子孙满堂、代代繁荣,小孩将来有胆识、有出息的意思。

洗过之后,祖母抱着婴儿到屋内正厅,向神佛、祖先礼拜。亲朋好友也前来祝贺,还要通知产妇的娘家准备各种赠品。

孩子满月时要为孩子举行仪式。在这一天,要把婴儿的头发剃掉。不过,最近有很多人在产后24天就将婴儿的头发剃掉,这是因为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做父母的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像24位孝子一样孝敬父母。在剃头前要先将煮好的鸡蛋和鸭蛋水放进洗脸盆中,再放入一块石头、12文钱、少量葱和一个鸡蛋,把葱碾碎后以其汁浇在婴儿头发上,并把蛋黄也抹在头发上,然后剃去头发。石头表示婴儿有头壳,身体健康;钱代表长大后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葱可以使头发又浓又黑;蛋黄可以洗去污垢。台湾有句俗话:“鸭卵身,鸡卵面,好亲成,来相匀”,就是说孩子的身体像鸭蛋一样长得大,脸像鸡蛋一样漂亮、圆润,长大了一定有好的姻缘。

剃完头发后,请邻居把婴儿抱到屋外,并拿着竹竿追赶鸡群,称“鸡?”,同时唱着童谣: “鸱?,飞上山,囝仔快做官;鸱?,飞高高,囝仔中状元;鸱?,飞低低,囝仔快做父。”

这种童谣只是用来祝福男婴的,如果是女婴,就只唱“老鹰老鹰”就可以了。

满月这一天还要以油饭、鸡酒供奉神佛和祖先。娘家的兄弟依照习惯也会送来“头尾”,也就是婴儿从头到脚的一切衣物。其中有衣服、帽子、鞋袜、银牌、金锁和脚环、手环等。这些礼物也可以在出生日和周岁时送,不过“做满月”和“做周岁”时赠物最为丰盛。如果是男孩,礼物更多。

到了孩子四个月时,还要“做四月日”。与其他日子不同,这次要准备牲醴及“红桃”、‘红龟糖”、“酥饼”等,祭拜神佛和祖先。亲朋好友照样送礼。这一天主要进行“收诞’咱仪式。“收诞”就是把诞水收干净,祝福孩子不断长大。家里得准备12个(或24个、48个)酥饼,用丝线或黑丝线串起来,由亲朋好友说一几句吉祥话,并拿一个酥饼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说道“收诞收离离,明年招小弟”。

到了给孩子“做周岁”时,除了一般性的祝贺外,还要让孩子选择物品以预测孩子的未来前途,同大陆上的“抓周”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把12种物品,放在正厅的神桌上,让孩子去神桌上去取。第一个拿到的,就表示孩子长大后从事职业或生活状况。如,先拿书,表示孩子必是读书人;拿到笔,表示是书法家;拿到鸡腿,表示是一个有口福的人;拿到算盘,表示是一个善做生意的人;拿到银,表示是很会赚钱的人;拿到葱,表示聪明;拿到田土,表示是个种田人。 在台湾为庆祝孩子的诞生,除了要分一些小吃甜点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分享喜气之外,还有其他风俗,如台南县永康乡西势村一带就保留着周岁“分饼”的习俗,这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民俗。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是永康乡西势村、新庄仔、番薯盾和新化镇四个村庄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凡是正月二十日以前一年中生儿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果饼”(俗称水饼)给自己村庄有“福分’咱村民品尝。
相传,这种“分饼”的习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分饼时间为正月二十日,也是广兴宫主神谢府元帅的诞辰日。广兴宫俗称“元帅府”,王殿奉祀谢府元帅,左殿配祭注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为典型的闽式神宇。庙宇是四个村庄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点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掷杯”的方式,选出管理庙宇的炉主(共选出七位),负责公共祭祀和收“福分钱”。

所谓“福分钱”民是具有“福分”身份的人每年缴250元给广兴宫充作经费,分四期征收,除七月(普度)收100元以外,余二、五、九这三个月各收50元,年满60岁者免收。

所谓“福分”者,就是广兴宫“登记有案”的会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全部是自愿参加。不过,一般来说,大家在结婚时都会主动加入,迁居此地的外乡人也可以加入。

分送水饼前,这些弄璋人家都会准备三牲、四果、水饼和新的童装或带上新生男婴前往坐落在番薯厝的广兴宫烧金,感谢“谢府元帅”赐给他家儿子,并祈求孩子平安长大,将来出人头地。

分送水饼(也叫“孝饼”)的时间是正月二十日下午1点至3点间。水饼是一种包有糖膏的面粉煎饼,厚约1厘米,十分可口,分大小两种,一是“福分饼”,凡具福分身份者人人有份;另一种是“老大饼”,是送给年满60岁老人的。水饼成双装在一担,可两箱、两叠,最上面一对印有“添丁发财”的讲头不送人,而是为讨吉利留给自己吃的。

送水饼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西势、新庄仔和香薯厝三个村庄,采取“分送到家”的方式,即由各庄的炉主带队,各“生子户”先备好水饼,到炉主家里集合,再由炉主带队,依福分名册,挨家挨户分送。另一种是新化镇采取的“集中领取”式,时间约是2点半左右,备“生子户”陆续将水饼送到家,各顾其饼,庄民们拿着器具到炉主家门前,唱名分饼。

分饼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充满了喜庆,道喜声不绝于耳,其乐融融。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
多彩的民间服饰
衣服的样式和质地是因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地区而形成独特风格的,同样也融入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台湾高山族的同胞们的服装经过几百年的改进,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区不同,气候相异,及不同的民族习惯,民俗学者们将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按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女子的分为三种类型。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赛夏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以窄幅麻布为衣料裁制的无袖胴上衣,就像是现代人穿的无扣风衣。这种外褂用两幅布拼缝,只在背部和腋下缝合,前面未缝部分为对开前襟,钉两条纽带相结于胸前。无袖胴衣有长、短两种,长的到膝盖,叫做“鲁靠斯”,短的只到肚脐,叫做“拉当”。这种服装只是普通服装。喜庆节日赴宴所穿的盛装则以白衣为底,在胸和背部织有几何花纹加上挑绣和贝珠装饰,显得特别美观别致。

另外,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的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胸前还挂一块斜方布为胸衣。除夏季外,还要用四块窄幅麻布缝成长方形围住上身,在左肩上打结,也就是斗篷。其形状如袈裟一般,再配上腰裙,颇有几分英武之气。头上一般戴半圆形的皮帽或尖顶的藤帽,赤脚。赛夏人只有胴衣、背心,没有袈裟般的披衣。

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这同时是狩猎成果的展示。这种鹿皮背心背部为一整块,前襟两块,胸部敞开,雍容华贵,十分神气。除背心和披肩外,在胸前还挂一个方形的胸袋,胸袋当胸处,织上几何花纹的图案。这种胸袋既是一种装饰,又很实用。它可以装槟榔、烟斗以及其他零碎,非常方便。他们在腰间也挂一块以方形斜布折成三角形的腰袋,用以遮盖下身。节日里的盛装,则另外加上斜方挑绣胸,在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块。出猎或赴盛会时,还要加上鹿皮套臂及套裤。曹人中老人的“礼服”更为隆重,往往在盛装之上,罩一件红里黑面对襟的长袖外衣,头戴皮帽,脚穿雪鞋形皮鞋,气概威仪,很有些赶赴国宴的封疆大吏的气派。

三是以排湾、卑南、鲁凯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和背心形短褂,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垂下两端作为前裙。无论是背心形短褂也好,还是对襟长袖上衣也好,这些族群的人都喜欢在衣服的袖、领、腰及下摆镶上细条的花边和精制的图案,其刺绣水平也很高超,具有明丽多彩的南方特色。

排湾、卑南的贵族则以豹皮为披肩,以豹牙、鹿角为头冠,下穿彩色或挑绣的棉布套裤。平民只用黑布缠头,赤脚不穿鞋。

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由于生活在海上且气候炎热,因此这里的男子平时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厚布做成的丁字带遮挡下身,除偶尔穿着一些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对襟短衣或背心外,很少再穿别的衣服。为避暑,头上常戴藤盔或木盔。

高山族女子的服装比男子服装多了几分秀气和美丽,修饰也更加复杂。因地域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素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上身为对襟长袖的短衣,下身腰缠长裙。泰雅人、赛夏人穿单式裙,曹人穿左右双合裙,排湾人、卑南人以及南部阿美人有的则穿坚式长裙。素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女子,胸前还挂一块斜方胸衣,形似汉族妇女的肚兜。除短衣长裙外,各族女子都穿膝裤,用来遮蔽下腿。

二是布农、鲁凯和排湾人的长衣下裳式。上衣为窄袖长衣,长袖、肩袖滚边刺绣,下身穿围裙和膝裤,用五尺黑布或红布缠头,叫做一老锅”。赤脚不穿鞋。

三是雅美人的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个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只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非常简便。头戴木片制成的八角头盔,不穿鞋。

由于纺织技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高山各族群的衣饰各具特色。

素雅人的纺织技术是高山族中最为发达的。他们用的是水平背机,是一种简单的织布方法。他们在自己纺出的苎麻城线间,夹以外来的彩色绒线或棉线,织成直线纹、曲折纹、方格纹、三角纹和菱形纹等,有红、黑、黄三种,颜色尤为鲜艳,同现在流行的毛衣织法很是相同。这也充分显示出泰雅人的聪明智慧。

布农人男子以穿着皮制品为主:头上戴着皮帽,身上穿着鹿皮背心,肩上披的是皮披肩,双手套着皮袖套,腿上是皮套裤。整个从头到脚的真皮服饰,真是让现代人都望尘莫及! 曹人的鹿皮帽制作得很别致,由两片水瓢形鹿革缝成,有保护脑部的作用,平时不用就卷起来用皮带扣住。老人穿的衣服用红布做里,黑棉布做面,长及膝部。女子的上衣用白棉布缝制,在袖子和领口、前襟边还镶有花边。而腰裙用的棉布多是大红大绿的颜色,这些棉布大部分是和汉人物物交换或购买来的。

排湾人的衣服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一般地说,贵族的衣服要加上复杂的纹绣,色彩特别鲜艳。这种差别在节日或盛典时更加明显。排湾人的刺绣水平也相当高,他们在布上刺出精美的图案,色彩和谐。

卑南人的服装以男子成年期和女子成婚期衣服最为华丽。当男子成年,要穿上缀有五十钮扣的黑色对襟上衣,黑色的短裤,短裤的前裆和裤脚都绣上花边。头目家的成年男子还需穿套裤,前腿部分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的绣线挑绣,在腰间系着槟榔袋,着色,着饰穗,类似汉族精致的水烟袋。他们腰间还有五颜六色的花飘带。头人和司祭在盛装时戴着插有鹰羽的帽子,头肩都有装饰带。女子成婚期用一块花头巾对折成三角形,扎在头上,肚兜是用黑色或红色的布折成三角形,每边都加上绣饰,下部有夹层口袋,上面放在上衣里,下边垂到腰裙上,十分引人注目。膝裤是用一对方形布四周缝上束带,束在小腿上,颜色是黑色或蓝色。女巫师的穿着就更加复杂,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

阿美人按年龄不同穿着不同的衣服,婴幼儿往往只穿无袖长衣,到了少年期,男的穿短裙,束腹带;女的穿短襟上衣,裹腰裙。成年期男子有帽、头巾、长袖内衣、无袖上衣、胸衣、套袖、腰裙、腰带、套裤、皮披肩,全身上下披挂齐整。女子有头巾、内衣、三角形胸衣、两片腰裙、腰带和膝裤。老年人一般穿黑色衣裤,有的还戴上挑绣羽冠,穿挑绣长袍披红羽毛织成的披肩。

雅美男子一年基本上都赤裸着上身,仅用布质丁字带掩蔽下作,遇到祭典才穿上自己编织的野麻战胄以示威武;就是妇女的装束也仅在腰间挂一块方巾,下面盖到膝部上约5寸的地方,胸前也只用一块方布遮掩,祭祀时头上才戴着宽边大帽,穿着长袖衣服,衣长过膝,身上挂满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泰雅妇女的编织技术在“高山九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她们利用自纺的麻布,夹织一些向平地居民购买的彩色绒线,就能织出直线纹、曲线纹、菱纹等图案的美丽布匹。她们还擅长用白色贝珠作为衣服的缀饰,这种缀满贝珠的衣服就叫做“贝衣”,非常珍贵,姑娘们结婚或逢大节日才穿。现在“高山九族”多因布匹容易得到而放弃了手工织布,但泰雅族妇女却仍然以传统手工方法织出她们喜爱的花纹,并且掌握着很复杂的刺绣技巧,能绣“十字绣”、“缎面绣”、“直线绣”以及“贴饰”。“贴饰”就是剪贴拼花,其图案往往与泰雅木雕类同。她们喜爱红白两色,后来又加上黑蓝二色,所以织出的布、绣出的衣服都美丽鲜艳,有时还要缀上贝珠、小玻璃珠。小金属片等等。衣服穿在身上,熠熠闪光,十分漂亮,引得欧洲、美洲来的客人都愿意出高价向她们购买这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
最初的装戴饰品也许是出于图腾崇拜,但逐渐地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作用。高山族各族群却很重视装饰。饰物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以及银铜、竹管等。装饰种类主要有衣饰、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臂饰、指饰、脚饰、腰饰、冠饰等。男子比女子的装饰品要多,从头到脚非常齐全,且十分华丽。

泰雅和赛夏的男子一词以贝珠装饰著称。他们将贝壳雕琢成小的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串起来,横行排列,维在衣服上,被称之为珠衣或贝衣。一件珠衣或贝衣通常要用一两万颗晶莹剔透的贝珠,经过精心编串才能织成。也有用串珠缝在布上,称为珠布或贝布,既可制成衣服,也可当货币使用。每逢祭仪庆典,泰雅和赛夏的男子则头戴藤帽或皮帽,在帽圈下沿缀上彩色的钮贝作为装饰,耳系分管制成的耳棒或螺钿制成的耳盘,颈挂贝珠穿缀而成的颈带垂于胸前,臂套铜丝卷绕而成的臂环,腕套珠镯或铜条镯,手指戴玉或铜戒指,腰围珠裙,小腿束贝珠带、铜铃,每走一步叮当作响,舒心悦目。女子打扮也很俊俏,常用贝质耳铀、耳板或贝珠作耳坠,颈挂富有变化的彩色贝片项链,珠光闪闪,引人注目。

由于与泰雅人为邻,西面又与汉族为邻,所以赛夏人的文化发展很快。他们向泰雅人学习狩猎与纺织,向汉族学习农耕。赛夏妇女纺织出的布匹及缝制的衣服,并不逊色于泰雅妇女的制品。她们喜欢用大红、深黑与白色搭配。在歌舞节庆中,青年男女所穿的民族服装,或鲜红而配以洁白的花饰,或深黑而配以红与白的花饰,非常炫眼夺目。赛夏人的服装在高山九族中有突出的特色。其特点之一是,无论男女,在纯色上衣上要加上一件“褂子”,这件褂子有绣花式缀以贝珠,光彩夺目;特点之二是男女都戴美丽的“头圈”,实为美丽的头饰,有的还插上几支漂亮的禽羽。在节庆期间,美丽的赛夏妇女更加注重自己的装扮,她们要在背、腰部戴上“佩铃”,那是一片大致力三角形的美丽织锦(或绣花绵),下缀流苏数十,而流苏之末则结上长筒状的小银铃,把“铜钟”结扎在背部。腰部,其流苏恰好掩住臂部。跳舞之时,铃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布农和曹等族群的男子喜欢在鹿皮或羊皮帽的顶端插上鹰的羽毛,再穿上鹿皮或豹皮衣,手执猎枪,显得剽悍粗犷,颇有勇士风度。每逢节庆舞会,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美的盛装,男子将两端刺绣的头巾卷在头上,用夜光贝磨成三角形吊在耳朵上,用贝制及玻璃珠缀成的珠琏缠在颈上或垂于胸前,曹人男子还用猎取的山猪牙缀以红绿黄色的布条为臂环。女子则把雕刻精致的鹿角钗插在头上,在其上端有时还插上色彩绚丽的雉鸡羽毛,加上环状的贝壳玻璃珠串,十分鲜艳夺目。姑娘们还挂着用银或黄铜制成的钩状耳环,并将黑珠以及陶制的珠、果实、富蒲根用丝线串起来,做成项链垂于胸前,更是别有情趣。

排湾、鲁凯、卑南等族群的男子,喜欢戴鹿角、豹牙头冠和兽皮帽,以象征荣誉和富贵。并从右肩至左方腰部斜挂一条肩带,这种肩带是在一条绣花布上缀以银币、玛瑙、玻璃珠、铜铃等精制而成的,在其末端还吊有槟榔小袋。他们在颈上挂的是蜻蛉玉串成的项链。蜻蛉玉是排湾人最贵重的饰物,这是一种象蜻蜓眼睛那样美丽的玻璃珠、珊瑚贝或琉璃珠,用丝线串起来为项链,其中有一颗最大,价值也最高。排湾人把这种项链绕在脖子上或垂于胸前,视为世代相传的家珍。女子特别注重头饰,多喜用兽骨簪系色丝扬在头上,或用布做的帽带围在头上,帽带上缝有各种珠饰,再插上美丽的羽毛、百合花,以表示地位和富有。

阿美族群的男子喜欢用贝块做额饰,从额前绑到脑后。用黑珠、白贝作耳垂或系小铜铃。他们将各色各样的贝片串、珠串佩挂在胸前,肩上还斜挂一个有织花流苏佩袋的镍带。参加盛大舞会时,还腰系缀铃带,腿绑小铜铃,头戴羽毛冠,携手歌舞,场面分外热烈。女子则喜欢用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或绕在头巾外,并缀以小铁片穗或小铜铃,插上镀银的发簪。额上绑扎加缀镍片的红麻额带,耳垂鹿骨耳环,颈挂贝片串、玛瑙珠串和小铜铃项链,腿绑系有花绒线穗子的绑带,腰扎撞铃,有声有色,十分动人。

雅美男子的装饰有银兜帽子以及颈饰、耳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银兜,被视为一家之宝。这种银兜是将银币加热后锤成薄片,然后采用绕圈法连成鸟笼形,前面为一方形眼孔,似帽状头盔。女子装饰更是别致,她们喜欢将红色贝壳和黑珠串在一起盘在头发上或覆盖在额前,用彩虹色的鹦鹉螺做成茧形耳坠吊在耳朵上,用玛现或琉璃珠、银元片串在一起,或用鱼类的脊椎神经做成项链挂在胸前。此外,手上还戴有银镯,脚腕上环绕着长串黑色木珠和白色钮扣。

在衣服和装饰上,排湾人的等级观念最为突出。贵族的衣服重深色,如黑色、深蓝色、深紫色等;平民则多有用白色、蓝色、很少用黑色。贵族衣服普遍都有刺绣或织绣,而平民则绝对禁用绣饰或挑织。有几种衣服只有贵族才能穿,如男子的豹皮外衣、肩衣、套裤,女子的绣饰长袍、长裙及女裤等,平民人家是不能穿这些的。装饰品几乎全部都是属于贵族的特权,尤其像鹫羽饰、豹牙帽章、螺钿肩带、银肩饰、琉璃珠项链、颈饰等,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平民无权使用,也无力购买。

卑市人的衣饰除男女有别外,特别注重年龄、阶级的差异。男子在少年时期只穿围腰和上衣。青年服役期间,衣着的限制最为严格,只能穿不缝边的浅蓝色布腰围。服役期后,衣着限制才可以放宽,除穿上衣及腰围外,还有头巾、短裤等。3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多用袋状帽、长衣和披肩等。小女孩主要穿短上衣和短裙,16岁以后可添着长裙、胸兜及胴衣等。因年龄的不同,衣服上的刺绣也不同,一般多为十字绣。穿皮衣则不受年龄的限制。
台湾民间住宅装饰
台湾民间常规居屋,称为「住宅」,或者「旧厝」,至今犹存,显示出古色古香的民族色彩。
台湾同胞中的汉族人,基本上是从闽甫和广东迁移过去的。他们的先辈为了有个「落脚」地方,便按照闽南民屋建筑的格式营造「住宅」,或者依据粤式的客家民居营造砖木「住宅」。先前到台湾的闽南人,如果「落脚」山乡,便寻找背负苍崖,地势高隆的石角山麓,前面临溪河,可以防风灾、水灾,又便于汲取饮水,达到「石缝生青草,砖墙对斜阳」的目的。

台湾住宅以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最为正规建筑。格式以宅地长方形为原则,左右相称,力求均齐美观的平屋。首先打好地基。「地打牢、万年兴」,先掘数尺深,填上石头、泥土、固以石灰,上面铺满龟甲形的砖瓦。大盾院子则用长方形的石板。墙壁称壁体叠红砖而成,富人家绝不使用土角,即土坯。

住宅屋顶构造一律采用两面落水型,屋内不设仰板。因此,屋顶内部的桶仔、帘柄、筒仔、梁仔等显露于外。瓦片普遍是直接铺于桷仔之上。屋脊分直线、曲线,称马背型和燕子尾型。屋脊前后两面砌上各种彩色的瓷片,雕成有人物或花鸟的图案。屋安放一红色大葫芦,作为「镇邪」之用。由于砖瓦均属赭红色,加上屋脊、墙壁、门窗又富有装饰美,整个住宅色彩浓烈、敦厚,与亚热带的自然风景巧妙地配称。

住宅大门口入处两旁,装有铳眼,以防盗窃并御敌。大厅柱梁门窗所用木材,均为台湾出产的樟木,施以雕刻并绘色,古雅又美观。屋内墙壁和廊前壁体的红砖,按照砖的原纹饰,摆成各种图案,与门窗的雕刻融成一体,格外醒目。

台湾住宅,两旁均有护龙,或称护厝。正厅门内悬有灯笼和天公炉,为祭祀时使用;厅内两侧板壁挂上天宫赐福图。正厅供奉观音画像,开漳圣王,天上圣母(即妈祖神),安放观音佛祖的塑像。中案桌上,摆列了香炉四种,木质灼台(或铁质的台)。

有的住宅还设有「公妈」厅,厅前门扇有门神画像,厅门上方悬有「孝廉方正」等各种横匾。在台中市南区大肚山一带,有一种「同安厝」他们一律用土角起厝,仅门框以红砖建造。家家户户门上都悬有圆形的狮牌一面,藉以驱邪。
祭祀
台湾原住民认为宇宙和大地是由无数超自然的、无形的“灵”支配着。各地区原住民关于“灵”的观念不尽一致,如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灵,但人的灵始有神力;南部的原住民则认为万物皆有灵,故有人鬼及其他诸神。他们都认为人灵有生灵与死灵之别,死灵才具有神力。布农人、曹族人除了灵魂观念以外,并有创造神和司理神的观念,不过这二者尚未达到人格化的程度。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和阿美人已有多神观念,排湾人有雕刻的神像,是神人格化的具体表现,但他们关于神灵与灵魂的观念是经常混淆的。
送东西的讲究
台湾民间除了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间互赠礼物之外,平时往来应酬也携带一些礼物,俗称“带夥手”。至於带什麽,不但要看对象、应酬的目的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且要注意禁忌。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做“带夥手”的:
毛巾不能。台湾民间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是吊丧者与死者从此断绝往来。台湾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的俗语,即送巾有永别之意。因此平时不能以毛巾做“带夥手”。

扇子不能。扇子用於夏季扇凉,一到秋天,便是“秋扇见弃”了。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於此种心理,扇子亦不可做“带夥手”。

刀剪不能。刀剪会伤人,更易使人想到“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做“带夥手”万万不可。

甜果不能。甜果即年糕,台湾民间每逢过年,甜果为祭祀必备之物,只有守孝者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做“带伙手”,会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不可。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徵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禁忌。

粽子不能。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粽子,所以粽子也不能做“带夥手”。

鸭子不能。这是专对“月内人”而言。妇女分娩后一个月内称为“月内人”,台湾“月内人”通常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不宜“月内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所以对“月内人”不能以鸭子作“带夥手”。

雨伞不能。台语“伞”与“散”同音,若用雨伞做“带夥手”,难免会引起对方的误会。

2. 台湾风土人情!!!

哈哈~~
早睡早起的老人家生活
晚睡又睡到自然醒的年轻族
台湾小吃已台南小吃出名开始延至全台,
台湾四年如夏,闷热潮湿.

3. 关于中国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 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满族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圣纪节、登霄节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苗族 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10]

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

土家族 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属于重庆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

蒙古族 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藏族

藏族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布依族

布依族 布依族内部自称高度统一,因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绝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称。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了年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朝鲜族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确定为老人节。

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哈尼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黎族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其中广东汕尾市深汕区鹅埠镇红罗畲族村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傈僳族

僳僳族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仡佬族

仡佬族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东乡族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 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拉祜族

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水族 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西迁节等。锡伯族西迁节即迁徙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柯尔克孜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至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

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 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鄂伦春族的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新生婴儿帽子编织视频贝壳花扩展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4-5];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参考资料:网络-五十六个民族



4. 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禁忌:

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4)新生婴儿帽子编织视频贝壳花扩展阅读: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网络-民族风俗

5. 人靠装扮,有哪些小饰品可以直接提升我们的品味

有些时候,我们单单对衣服进行搭配,没有办法体现出我们想要的那种独特的韵味。往往在原本的服装上再添加一些小饰品就能够让原本没有灵魂的衣服显得神魂具备。从这里就可以体现出小饰品的搭配是很重要的,搭配得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衣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搭配小饰品,不过我这里就有一些搭配的小技巧。

裸装时最好搭配饰品,可以搭配任何饰品,贴衣饰品或旁衣饰品,能让整身装扮更有动感,让服装显得更有品质感,让穿着的人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只是在搭配饰品之前我们先要确定自己穿着的到底是不是裸装。当我们穿着带有本衣饰品的服装时,最好搭配旁衣饰品或者不加饰品。

与新生婴儿帽子编织视频贝壳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短裙校服美女 浏览:255
博柏利泰迪熊外套 浏览:697
儿童裤子尺码对照表男身高 浏览:74
黑裤子弄包衣服上颜色怎么办 浏览:263
lv蓝色印花外套多少钱 浏览:740
男装外套哪个牌子好 浏览:4
十二岁穿多大码的裤子 浏览:57
粉红色丝和尚睡衣男士 浏览:504
如何把洗干净孩子的校服 浏览:907
校服夏装格子裙 浏览:253
什么时间订做校服 浏览:853
米色西装配粉色裤子好看吗 浏览:97
空军中帮配什么类型的裤子 浏览:217
灰色夹克搭配衬衫 浏览:396
女士宽裤子配什么鞋子好看吗 浏览:1000
黑色长款衣可以搭配短款外套吗 浏览:728
杭州校服生产厂家在哪里 浏览:622
女式旗袍批发市场 浏览:821
什么是侧开门的裤子 浏览:74
一片式背心式文胸男士可以穿吗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