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戴的白的帽子叫回回帽也称“礼拜帽”。是回族人的一种服饰习俗。
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叫回回帽也称“礼拜帽”。回族的民间传统男帽。流行于全国各回族聚居区。是一种以白、黑色为主的无沿小圆帽。白色帽在春夏季戴用,用棉布或白线制作。黑色帽在秋冬季戴用,用呢绒或毛线制成。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回族人戴的白色帽子叫什么
回族戴的无沿平顶小帽称为白帽顶、礼拜帽。有白、黑、红、深蓝数种。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3. 戴这种帽子的是中国哪个少数民族的呀,说根据,高分悬赏!
回族的
4. 头山戴白色小帽子的是那国人什么民族
这是礼拜帽,是识别穆斯林的外部特征。 礼拜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号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此帽源于伊斯兰教发祥地阿拉伯地区,那里天气炎热,日照时间长,人们普遍带白帽,借以反射阳光辐射。礼拜帽从颜色上看,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云南的回民还有戴尖顶红帽的。阿訇多戴绿色帽,特别是“穿衣”的阿訇一般均戴绿帽。《固原州志》说:“阿訇,由各庄公送四角尖顶冠,长领袍,尚绿色,而回民寻常帽式,则多用白色者”。 从过去到现在大多数回族喜欢戴白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作,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 回族礼拜帽的样式也很多,因教派和地区不同,有戴小圆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瓣帽),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白色和黑色圆边六角尖顶帽。其帽由六个等边三角形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帽顶缀一个同颜色的布料结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圆形屋顶。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帽顶表示真主独一无二。 回民有些白色礼拜帽很精致,镶有金边和美丽的花纹。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用金黄色线绣着阿拉伯经文“真主至大”,有的绣有“清真言”,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北方回民到了冬天,里面戴一顶小白帽,并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后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边子。这样做,一则为了衬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回民族。 回民为什么喜欢戴无檐小白帽呢?这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礼拜帽”。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后,戴礼拜帽的风俗也随之传入,后发展为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风俗之一,成为识别穆斯林的外部特征。
5. 头戴小白帽,信奉伊斯兰教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戴白色礼拜帽的不一定肯定是回族的,有可能是回族,还有可能是撒拉族、东乡族或是保安族,这只限于传统上,不包括那些戴白色礼拜帽卖羊肉串的新疆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谱写了我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文明篇章。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并行发展,有信仰群众1亿多人。他们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构成了在世界各国中独树一帜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已达2000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早在唐朝初期,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由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佰商人传入中国,元朝初随蒙古军西征的中亚各族人来到中国,他们以驻军屯牧的形式,或以工匠,或以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佰人,波斯人的后裔因信仰一致,生活习惯统一而相互通婚,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份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回族居住在农村的以农业种植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居住在城镇的以经营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牛羊,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人口1千多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色。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安徽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现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维吾尔族人口830多万,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哈蜜和吐鲁番等地都有著名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有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人主要经营农业,对植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纺织地毯,制作丝绸,绣制花帽,打作小刀等。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人口130万左右,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拨琴“冬不拉”。他们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万多人,他们主要从事牧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他们擅长歌舞,柯尔克孜族妇女主要从事绣花,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散居于新疆的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塔城等地。乌孜别克族属于游牧民族,约于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语言相通,使他们易于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人口1万3千多人。他们绝大多数现从事商业,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非常娴熟,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汉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于19世纪初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移到新疆。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塔塔尔族人口约有5000人。在城市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牧业,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分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4万多人,属欧罗巴人种,他们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11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塔吉克族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于塔吉族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现有人口51万人,东乡族源的主体是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成分。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于东乡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族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也很丰富,他们和青海,甘肃的回簇一样喜欢演唱“花儿”。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10万余人,他们的祖先是13世纪居住在中亚撒马尔汉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萨鲁克人的分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撒拉族穆斯林现珍藏的一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已被我国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撒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亦称保安回。聚居于甘肃临夏积石山一带。人口1万6千多人。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回回人。大约在元末明初定居青海,甘肃,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一致。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以打制“保安刀”为主,他们的服饰与西北回族的服饰相近。
另外,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傣族等其它少数民族中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但人数不多,他们都是中国穆斯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伊斯兰教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融合在一起,使中国伊斯兰文化多姿多彩,万紫千红。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各族人民永远幸福安康,共享太平盛世。
6. 回族人为什么要戴白帽子
这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号帽”。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作,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
7. 甘肃人怎么喜欢在头上戴个白帽子呢还有山西人
你可能看到的是少数名族,回族.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具体你可以去看看回族网络之类的,里面有详细介绍.
8. 女的戴白帽子的,是什么民族
分什么样式
我国女子戴白
帽子民族不少,,
如白族,,,回族,,,
布依族,,,,就是
白帽子,,,分的是
形状和质地,,.
9. 中国中国哪个民族头上戴白头巾
1、阿昌族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 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2、白族
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3、布朗族
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4、达斡尔族
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5、傣族
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6、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7、哈尼族
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8、景颇族
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9、怒族
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可白色或其他颜色),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10、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可白色或其他颜色),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11、羌族
男子缠包头(可白色或其他颜色),束腰带,裹腿。
12、佤族
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13、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可白色或其他颜色)。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14、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
15、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
16、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大披巾,喜欢在绣花帽上插羽毛。
17、回族
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