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有些姓王的拿族谱说是明朝徐达的后代
朋友你好,那只是野史当中的记载而已,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2. 明朝大将徐达怎样死的
徐达是重病逝世的,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人物评价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
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3. 大明朝徐达的家乡是那里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4. 明朝徐达和徐仕元是一个人吗
明朝徐达跟徐仕元不是一个人
5. 明朝徐达孙子简介
徐钦,中山王徐达孙,徐辉祖长子,濠人(今安徽凤阳)。永乐五年辉祖卒,死逾月,成祖诏群臣:“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
6. 明朝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传了几代。
传了11代,一直到明亡,分别是:徐达、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徐辉祖
徐辉祖(约1368年-1407年),初名允恭。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市)人。明朝初年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长子,母谢氏。
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初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魏国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并回朝掌中军都督府事。
靖难之役时,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于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在齐眉山大胜燕军。
后被调入南京,淮北南军因此势孤而大败。燕军渡江时,徐辉祖仍带兵抵抗。明成祖篡位后,将其削爵并禁锢于家中。
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一称自尽),年仅四十余岁。明神宗时“录建文忠臣”,在南京立祠祭祀,以徐辉祖为首。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3、徐钦
徐钦,徐辉祖子。永乐五年七月辛巳袭。九年,钦与成国公朱勇、定国公徐景昌、永康侯徐忠等,俱以纵恣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钦归就学。十九年来朝,遽辞归。帝怒,罢为民。仁宗即位,二十二年十月乙巳复故爵,是年十一月庚子卒。
4、徐俌
徐俌(1450年11月23日-1517年7月30日),字公辅。南直隶凤阳县(今安徽省凤阳市)人。明朝中期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之玄孙、魏国公徐辉祖之曾孙。
徐俌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年),出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年),改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旋即兼任南京守备。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上疏请辞,加太子太傅。正德六年(1511年),被起复为南京守备。正德十二年(1517年),徐俌病逝,年六十八。获赠太傅,谥号“庄靖”。
徐俌历仕三朝,为官五十年,以极孝著称。为人廉慎谦谨,宽厚有度。两次出任南京守备,受士民爱戴
5、徐鹏举
徐鹏举是中山武宁王徐达的七世孙。祖父是徐俌,正德十二年七月去世,父亲徐奎璧,早亡 。
正德十三年十一月,从祖父徐俌那里继承魏国公爵位。隆庆四年二月薨,享国五十七年。
正德十六年守备南京兼掌中军都督府事。嘉靖四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薨。隆庆六年四月,庶子徐邦瑞继承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魏国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辉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鹏举
7. 明朝徐达大将简介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锺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军队,追随其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任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占元大都。此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北元势力。官至中书省右丞相,封魏国公。同时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7)明朝徐达的帽子扩展阅读:
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徐达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贿赂徐达的看门人福寿,让他对徐达图谋不轨,福寿揭发了他,徐达也不予追究,只是时时向朱元璋进言说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之职。后来胡惟庸果然被处死,朱元璋为此更加重视徐达。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阴侵犯上将,朱元璋心中憎恶。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点时,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亲笔信前往慰问,不久应召返回京师。次年二月,徐达病逝。朱元璋为此停止临朝听政,发丧时悲恸不已。
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子孙三世都为王爵。赐葬锺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徐达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一。
8. 大明朝徐达的后裔叫什么
后来有海瑞同时代的徐阶。京剧《二进宫》有徐彦召。
9. 明朝名将徐达生平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成祖岳父,仁宗之外祖父。 生平编辑本段 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队,后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他有勇有谋,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备受朱元璋器重。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矶,下太平(今安徽当涂)。至正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以徐达为左相国。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与常遇春率军北伐,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八月二日,攻克大都,改名北平府。元顺帝携后妃、太子北逃上都,十一月徐达克山西、太原等地,洪武二年三月,进攻陕西。常遇春与李文忠又攻上都,顺帝逃往应昌(位于今内蒙古境内),元朝灭亡。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徐达班师回朝,朱元璋亲往龙江迎接,授予中书右丞相之职,封为“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奉命镇守北平。洪武五年北征沙漠。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徐达是明朝曾任丞相四人中唯一没有被太祖罪杀,其他三人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皆“见罪”被杀。徐达子孙的下场与其余三人子孙也全然不同。李善长长子李祺一脉因临安长公主关系而得保;胡惟庸满门抄斩;汪广洋本非相材,只为太祖一棋子。相反,徐达子孙则享受荣华,累世封公,徐家之荣辱与朱明皇室相始终,为开国功臣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传说编辑本段 有说徐达亦非善终,民间流传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惧之。徐达患有背疽,忌吃河鹅,朱元璋偏赐蒸鹅全宴予徐(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这则传闻的可信度相当的低,影响却相当广泛。依据文献纪录,该传闻出自明朝学者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后为清朝赵翼名作《廿二史札记》所误用,遂广为流传。近代学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证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吴晗。这条野史记载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几点。第一,徐达一生安分守己,从不结党亦不逾矩,正史上也没有朱元璋猜忌徐达的纪录和动机。第二,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亦可派御医下手,不必使用这种人尽皆知的低劣的手段。第三,徐达过世时,明朝仍与北方蒙古人对抗中,正需要武将来协助,且当时明太祖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行动,相反,为了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尚须笼络武将,没有必要在此时诛杀最忠心的徐达。考量到《翦胜野闻》书中多为荒诞不经的内容,尤其是徐达的子孙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赐死说更不可信。家族列表子女 子 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 次子徐添福,早卒。 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 四子徐增寿,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其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 长女为明成祖皇后(仁孝文皇后) 次女为代王朱桂妃 三女为安王朱楹妃 小说中的徐达徐达为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人物,凤阳分坛坛主朱元璋属下。因得第三十四任教主张无忌授以岳飞兵书<<武穆遗书>>而成一方大将,为明教覆没元朝的一大功臣。徐达,又曰:欲速则不达。
10. 明代徐达的女婿是谁
据明史列传13《徐达 常遇春传》记载:“(徐达)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成祖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中山徐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王即帝位,册为皇后。http://ke..com/view/3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