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戴高帽子的意思
[dài gāo mào]
戴高帽
俗语,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喜欢戴高帽”。讽刺了一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
❷ 什么叫戴高帽子
你好,戴高帽子在我们这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就是在不停地夸别人。
一般都用在小孩身上,
比如哄小孩吃饭或者做事情的时候多夸夸他。
❸ 什么是戴高帽子术
【心理战术】
给对方戴高帽子以消除对抗,化解矛盾,为观点认同打下基础。戴高帽通过赞美奉承,维护对方自尊心,消除对抗因素,把某种观念情感传递给对方,从而缩短心理距离,克服困难和对立,影响和改变对方的心理和行为。
戴高帽谋略,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的谋略意义和价值,它的柔化机制、鼓励机制、暗示机制,常常能消除对抗,化解矛盾,教育启发对方。
【典型案例】
▲奉承秦王救中期
秦始皇有一天上朝,因某事与大臣中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结果,中期赢了,秦王反倒输了,执拗的中期竟连一句客套话也不说便大摇大摆地走了。争强好胜的秦始皇觉得失了自家的体面,不禁勃然大怒。秦始皇的暴戾专横使大臣们为中期捏了一把汗,都想救中期但又不敢上前。
这时有个人上前打圆场:“中期这个人是个蛮人,性子倔,幸亏他遇上了您这样豁达宽容的明君,要是先前遇上了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那就肯定要被杀头的。”
一席话,把秦王说得心里美滋滋的,也就不把刚才的事放在心上了。
一席恭维的话竟然使秦王打消了杀中期的念头,“戴高帽”的效力显而易见了。
▲以奉承来鼓励对方
莎士比亚说过:“希望别人有某种优点,你就赞美那人拥有你希望于他的优点。”某君是厂报记者,字写得很差劲,字迹潦草,看起来十分吃力,如果直截了当地指出,也许会引其不悦。不如换一种说法:“你的文笔我佩服极了,我经常让自己的孩子看你的文章,因此,孩子文章也有了长进。但是如果你的字写得好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这样进行教育,常常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青工小李与张苹恋爱多年,但张苹又有了新的对象,便中断了与小李的恋爱。小李非常气愤,想寻机报复。小李的师傅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着急,因为他深知自己徒弟的脾气,他找到小李,对他说:“听说你要去找她的茬儿,我可不相信有这件事,你不是那种没有眼光的人。你可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知进退的人,怎么会去做这种事呢?那是傻瓜做的事。你看,我可没有说错吧,别人不知道你,难道我还不了解吗?你说,我可没说错吧!”
这一席话把小李说得暗暗发窘,也只好顺水推舟说没有那回事,就放弃了报复的念头。
▲以奉承来暗示
戴高帽在奉承的同时,把某种观念和感情传递给对方,从而影响和改变某人的思想和行为。
女官吴姁劝说梁莹体检也证明了这一点。要让这位封建时代的名门闺秀脱衣验身,是件难度很大的事,但聪明机智的吴姁一是以“皇上的旨意”、“皇家的规矩”来规劝,同时又冠之以“皇后”尊称:“皇后盛典期近,不能拖延,请皇后恕罪。”最终因为“皇后”这顶高帽子使得梁莹脱下了衣服。戴高帽子谋略之所以灵验,主要是通过奉承,在消除对立的同时,传达了一种信息、一种暗示,梁莹小姐是从中得到顿悟和启发的。
戴高帽子谋略的运用要注意要有积极的目的和客观效果。谋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出自积极的目的并有良好的效果,戴高帽谋略才有积极的意义,否则便形同谄媚奉承。秦大臣对秦始皇戴高帽的规劝,结果使之放弃了杀中期的企图;乙猎人得到鼓励,结果激发了多打猎物的积极性;梁莹得到了某种暗示,才打消顾虑,接受裸体验身。
但是如果没有积极意义地戴高帽子,则给人以肉麻的感觉,过分地直露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❹ 「戴高帽子」是什麼意思如何造句
戴高帽子:吹捧、恭维别人。
例句:
当面奉承某人叫做给这个人戴高帽子。
他给她戴高帽子,使她帮忙做那工作.
不要给我戴高帽子,我会骄傲的!
行了,你别给我戴高帽子了,吃饭。
❺ “戴高帽子”是什么意思
戴高帽子释义吹捧、恭维别人。来源《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道晖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
❻ 带高帽是什么意思
俗语,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喜欢戴高帽"。讽刺了一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意见不合的人。”老师生气地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来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人用以比喻对别人说恭维的话。
❼ 给自己戴高帽子是什么意思
戴高帽子主要是指:吹捧、恭维、奉承等意思。
给自己戴高帽子就是吹捧自己,给别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维、奉承别人。
无论是吹捧自己还是恭维、奉承别人,都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