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钩梅花帽子视频
针法 锁针 中长针 狗牙针 拨针。
方向 每朵花都要一个来回完成。红线头是起针点。顺着红线向左钩。到头后返上顺黄线往右钩。钩完一圈八朵梅花(半朵)后,延绿线向上,接黄线继续钩。完成一排梅花后,顺绿线用拨针返上继续钩。接着按红线往左钩第二排花。依次反复。大小按自己所需尺寸而定。如图所示:
来回钩中间重叠部分用了绿线,容易看清楚。四周的梅花因位置不同而花型各异。待主体完成后绕一圈,按单元花图解,少的部分补齐即可。
锁针的长短多少以自己爱好而定。以钩物平整为宜。
来回钩可不是一反一正,应该全是正面。可顺针码而行。
『贰』 钩织梅花帽帽顶第二圈怎么钩法视频
宝宝帽子,钩法参考下面:
第一步:首先是编织护耳,在编织护耳的时候是先起7针,第一行1反,2正,1反,2正,1反,这样的编织形式是达到中间5针编织菱形花的效果。
第二步:在织到第4行时反面芙蓉时候,在两侧各加1针。以后6、8行加针相同,加到13针为止,向上则不加针。编织到第5行的时候,将2组正针交叉拧成菱形的底部,反针织法一样。
第三步:第7、9行分别将菱形两边的正针与外侧的反针交叉编织。第11、12行保持原花型编织。第13、15行分别将菱形两边的正针与内侧的反针交叉编织,这样护耳就编织完成了。
第四步:帽子身编织的时候第一步骤是起两段21针,和编织好的2个护耳连在一起。第1行延续护耳的花型,全帽共4个大花型。从护耳开始依次为:4针反, 2针正,1针反,2针正(即菱形),4针反,4针正(麻花)。……连续排列4个。第2行,4个花型都拧菱形花。重复护耳的织法,麻花每4行一拧。
第五步:继续编织,当织到第2个菱形即将结束时,开始第一次减针,将菱形中间的反针减掉。以菱形剩下的4针为棱,以后每2行各向两侧减掉1针反针。反针全部减掉后剩32针,此后每2针减1针,向上编织2或3行,余线抽紧即可。
『叁』 戴帽子的毛衣,帽子怎么织
连帽子的毛衣都是编织好毛衣后再加上帽子的,具体操作如下:
所需材料:棒针、毛线。
1、首先,在领窝处挑起针,然后一直往上织。
(3)梅花帽子钓法视频扩展阅读: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纹、“人”字纹,清楚地显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还发现陶钵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约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条经过刮磨加工。这一时期的编织工艺也相当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种有篓、篮、箩、筐等。
汉代以蔺草(又名马蔺、马兰草、灯心草)编织为席,产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河东(今山西夏县)等地 。唐代,草席生产已很普遍,福建、广东的藤编、河北沧州的柳编、山西蒲州(今永济、河津等地)的麦秆编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品。其中广东藤编还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
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帽子编织
『肆』 古代帽子上镶嵌的绿色的圆的东西是什么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称“一块玉”。吴语“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属于帽子上的装饰物。多为正圆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两代使用较多。即过去有德之士镶在帽子上的饰物,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玛瑙等材料制成,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钻孔后缝缀在帽子前端。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清邃园《负曝闲谈》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儿上一块碧霞玺,鲜妍夺目。”其中“一块碧霞玺”,即指“帽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绉纱皮袄。。。。。。头上戴了一顶乌绒女帽,连帽准也没有一颗”。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四十二回:“俚几对珠花同珠嵌条,才勿对,单喜欢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来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现与帽子是分不开的,其本身的实质就是帽饰,民间俗称帽花。帽花是指装饰于帽上的饰物,多用于小孩出生或小孩满月、满周岁等喜庆节日,大小排列成组。还有一些妇女用的帽花,以团花、团寿、团鹤、福禄寿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图案为主。多为老年妇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寿时儿媳赠送的祝寿礼物。
帽正与一种便帽的关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种叫法。如"小帽"、"帽头"、"瓜皮帽"、"六块玉"等等。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因这种帽子是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之含义而盛行于京城了。清入关后,同样取"六合统一"这一吉利之词,同时这种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们喜爱,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宽上尖状,缝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边分有檐与无檐两种。有檐的即在底边上镶上1寸宽的小檐;无檐的只用缎子包个窄边而已。小帽在天热时,多选用黑纱为面;天凉时,则选用黑缎子为面。帽顶是用缎子编成一个"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盘结",颜色有红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钉上一块"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质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则用料器或金属片。 、梅花纹、荔枝纹等等,丰富多彩
『伍』 1,我有梅花镖了,还能不能用玄昊玉的套装2,86装备用玄昊玉那2个部件可以把下面隐藏的会心20显示...
套和梅花镖没关系的。自然还能用
『陆』 有帽子梅花和蛇的成语大全
貌美如花
【解释】相貌像花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出处】《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结构】偏正式。
【用法】用作形容女子姿容秀丽。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花容月貌、仪容俊秀、如花似玉
【反义词】面目狰狞
【辨析】~和“如花似锦”字面意思相近;但~形容美好、美丽。不同在于:①“如花似锦”形容美好、华丽;~可形容女子的美丽容貌;“如花似锦”不能。②“如花似锦”可形容美好的前程、前景、陈设、服饰;~不能。这两个成语不能换用。
【例句】
(1)这些~的姑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了。
(2)我有两个~的宝贝女儿。
『柒』 梅开二度和帽子戏法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
“梅开二度”是我们自己的成语,指同一件事情成功地做到了两次。所以我们把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里进了两个球称为“梅开二度”。这个成语则出自我国传统戏曲剧目《二度梅》。
后来帽子戏法就被引用到其他的体育比赛中,用来形容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接连得到三分的神勇表现。除了足球,在曲棍球,棒球的赛场上也有应用。现在除了在体育比赛中,“帽子戏法”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领域的连续三次的成功。
『捌』 梅花帽子封顶的教程一
2.5的钩针,起头6个短针
第一圈每针加一针——12针
第二圈隔针加一针——18针
第三圈隔2针加一针——24针
以此类推加了7圈共48针 开始钩织帽身
帽身部分:第一针里钩三个长针,然后一个辫子针,空一针在第三个短针里再钩三个长针,依次钩完一圈,接下来的钩法与第一圈相同,只是钩长针的位置与上一圈钩花错开 帽身长度自己的需要为度
『玖』 一个帽子一个梅花一只海鸥一朵小花的成语是什么
貌美如花 发图才好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