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贡嘎山的地质地貌编是怎样的
贡嘎山地区地质构造活动频繁,产生了许多褶皱和断裂。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东西两坡形成高差近5000米的峡谷。贡嘎山主峰有四条主山脊:西北山脊、 东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南山脊。由于该地区岩层以花岗岩为主,加上长期冰蚀作用,狭窄的山脊犹如倾斜的刀刃,坡壁陡峭,岩石裸露,坡度多大于70度。贡嘎山地区又是横断山系中高峰集中区,在其附近聚集了2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山区约有冰川45条,面积达290平方公里,主要以山谷冰川为主,悬冰川和冰斗冰川也有分布,长度达10公里以上的冰川有5条,最长的海螺沟冰川,是中国著名的冰川公园,拥有一切冰川奇观。其中的大冰瀑布高宽均达 1000米以上,尤为壮观。由于气候的影响,贡嘎山冰川活动剧烈,冰川的最下端最低处向下延伸到海拔2800米处。在雪线以下,山谷和山坡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有珍稀植物40余种。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在这里生活着400余种高山动物和森林动物。山中活动性断裂带上还分布有多处温泉,并建有各种旅游服务设施。
Ⅱ 龟峰地质构造
龟峰风景区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境内,属丹霞地貌,北部山体较低,山峰逶迤粗犷,气势雄厚,西南部山体较高,山峰峻峭矗立,突兀而立,气势宏伟。其区域构造处于华南褶皱系与扬子地方的接合部位,为白垩纪地层,形成于8000-l3500万年前,今天人们看到的象形剔透的丹霞精品,是恐龙时代后地质构造运动,与流水侵蚀,切割共同作用的结果。 龟峰处处无山不龟,无景不龟。整个龟峰峦嶂山群就象一只巨大无比的神龟。深入到龟峰腹地,目极所至尽是龟形山垛,龟峰山石,有昂首龟、情侣龟、三叠龟;有人立龟、金龟、绿毛龟;有老龟、幼龟、醉龟等等,大小不一,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而这数百成千处龟山龟石之间的一个平地突兀处是一座可分眉须、拱揖打坐、泰如自若,酷似老人的山峰,象征人与神龟的互祝长寿,华夏之旅的长寿文化在这得到凝固与升华。明朝大旅游家徐霞客在他的《江右游日记》中留下了“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的旷世惊叹。
Ⅲ 地质构造
受测试手段的限制及后期构造变形的叠加和强烈改造,前寒武纪变形时代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在对变形构造特征论述中测试数据有限,有部分是合理的推断。
1.阿尔金地区变形特征
变形地质体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及青白口系,属阿尔金造山带结晶基底之上的盖层沉积,按照区域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图3-4)可分为:高绿片岩相长城系变形区;低绿片岩相蓟县系-青白口系变形区。
长城系变形特征 长城系为一套高绿片岩相副变质岩系,其构造变形是以S0为变形面的顺层掩卧褶皱,在弱变形域中有残留,顺层掩卧褶皱的轴面为S1面理;露头尺度控制岩性成分层。S2叠加在顺层流变掩卧褶皱层(层状无序)之上,为区域透入性片理,是长城系的主导面理,理顺、归并和改造了S1面理,使绝大多数以S0为变形面的顶厚流变褶皱、无根褶皱的轴面平行于S2面理,即S1平行S2,S1顶厚流变褶皱顶端常被顺层剪切带截切,并见同构造分泌脉的贯入。S2片理产状南倾为主,倾角40°~82°。在其强变形带(区)中,早期面理被彻底置换,同构造变质矿物平行S2片理定向排列。由S2构成的韧性剪切带呈网结状将长城系变形体切割成不同构造岩片,在区域上呈北东向菱形块体被韧性剪切带包绕,剪切带内发育不同类型的糜棱岩、方解石、石英脉体,其旁侧构造指示为左行走滑。
图3-4 普尔错-胜利达坂昆仑-于田剖面
图例同图2-7
蓟县系-青白口系变形特征 其典型构造样式以填图尺度的等厚褶皱为特征,分布于阿中地块北部。以S0为变形面,形成线状等厚的背、向斜构造,褶皱轴线总体走向北东东,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南部为对称宽缓褶皱、发育间隔状轴面劈理,北部背斜南翼缓(35°~55°)、北翼陡(60°~78°),向斜则相反,呈水平斜歪褶皱。靠近变形地层体底部,剪切滑脱带形成南倾北倒的倒转褶皱,直至轴面向南缓倾的同斜-平卧褶皱。上述褶皱翼部多发育露头尺度,伴生层间牵引褶皱,顺层剪切劈理。变形区南部,地层变形明显增强,变形层次趋深,一般在能干岩层(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变基性火山岩)区,褶皱形态呈两翼长短不齐的不对称斜歪褶皱;能干岩层与软弱层相间地区,能干层发育成不对称非圆柱状褶皱和膝折状褶皱,软弱层顺层片理化,发育紧闭-同斜褶皱,并形成一些同构造分泌脉,呈黏滞型石香肠或残存的钩状褶皱存在于片理间。以软弱岩层为主区段,所夹的能干性岩层表现为横向置换,发育断续的、形态不对称的N型和S型褶皱。
2.昆仑山地区变形特征
变形地质体有白沙河岩群、小庙岩群、苦海岩群及万宝沟岩群,构造形迹表现为北西南东向或北西西-南东东向构造片麻理或片理、透入性的韧性剪切及相关的剪切褶皱(见图2-7)。
白沙河岩群晋宁期变形遗迹 叠加于白沙河岩群片麻理上的片理、韧性剪切带是该期变形的产物。韧性剪切带中糜棱面理发育,糜棱面理在不同区段产状略有变化,东部一般与构造片麻理平行,产状20°~60°∠60°~80°,面理上拉伸线理近水平,产状295°∠5°。宏观韧性剪切构造常见眼球状、透镜状、扁豆状的长石单晶和长英质集合体,被外围的构造面理包绕定向排列。不对称眼球体及S-C组构显示平面右旋韧性剪切。显微尺度的长石石英集合体显示σ型碎斑系、石英颗粒核幔结构、云母扭折弯曲发育。在中西部,糜棱面理主体产状4°~10°∠70°~85°,糜棱面理上的矿物拉伸线理295°∠35°。花岗质片麻岩中浅色长英质脉体发育塑形流变褶皱,变形过程中有钾质的带入,常形成钾长石眼球体,片柱状矿物多数平行流变面理排列,石英晶内塑性变形、核幔结构、拔丝结构常见,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边界多呈锯齿状。不对称长英质眼球体、碎斑系及S-C构造岩,总体剪切流动方向为右行。1∶25万阿拉克湖幅对白沙河岩群拉忍沟北西西-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试,其中两件构造片麻岩样品获得Pb-Pb年龄811~776 Ma,可大体代表该期变形的时间。
苦海岩群晋宁期变形特征 东昆仑南部苦海岩群该期变形是叠加在早期片麻理、片理和塑性流褶皱之上的区域性片麻理、水平分层韧性剪切带和伴生的顺层掩卧褶皱等。顺层面理置换和透入性韧性剪切带是主体构造样式。沿顺层韧性剪切带发育不同类型糜棱岩带。在以长英质为主体的高级变质岩区,发育花岗质、长英质片麻状糜棱岩、眼球状糜棱岩,眼球体的不对称形态组构显示总体为右旋平移韧性剪切,即平面上的右行走滑,剖面上的韧性逆冲。在大理岩层区,发育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定向流动构造平行片麻理,一些粗粒方解石、辉石、闪石等矿物构成残斑,并发育方解石的e双晶,沿片麻理面上发育矿物拉伸线理,显示片麻理既是变质作用产物,也是变形作用形成的面理,记录了顺层片麻理的差异剪切运动的方向和强烈程度。区域上苦海岩群构造面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构造面理倾向南西,倾角50°~70°。在哈拉郭勒,产出于苦海岩群中的变质侵入体(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含钾长石斑晶的片麻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及片麻状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理产状为185°~225°∠60°~85°,较明显的截切了苦海岩群早期片麻理,说明苦海岩群有过两期变质变形。根据不对称眼球体的形态组构及眼球体的拖尾,判断东哈拉郭勒地区的苦海岩群有由南向北的韧性逆冲变形。苦海岩群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年代学研究,在可可晒尔沟一带的苦海岩群中发育北西-南东向韧性剪切系,在其中的含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颗粒锆石Pb-Pb年龄为706 ± 17 Ma,可能是晋宁期的构造热事件信息。苦海岩群中由深熔事件形成的眼球状钾长石集合体内所产岩浆锆石,获得SHRIMP U-Pb年龄1000 Ma和单颗粒锆石核部2400 Ma的年龄信息及422 Ma的边部新生环带年龄(1∶25万冬给措纳湖幅)。这些锆石Pb-Pb年龄,既反映了古元古代的成岩信息,也明确了存在深熔继承生长成因的环带。而1000~800 Ma的年龄信息,则可能反映四堡-晋宁期的构造热事件,也应是结晶基底的主(峰)期变形、变质时间,422 Ma的边部新生环带年龄是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
昆仑中、新元古代变质侵入体变形特征 昆仑中新元古代变质侵入体主要在昆中和昆北发育,早期变形是侵入岩结构-构造的改变,由块状向片麻状过渡,显示为深层次塑性剪切流变,形成新生片麻理。第二期变形,为侵入体的构造平行化和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老侵入体边界与副变质地层面理趋于平行,或形成似层状构造。东昆仑那陵格勒河古侵入体发育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剪切带走向北西,由花岗质糜棱岩系列组成,构造岩有糜棱岩化条带状黑云斜长构造片麻岩、眼球状黑云斜长片麻岩、眼球状黑云钾长构造片麻岩、花岗质糜棱岩等,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糜棱状构造发育。构造面理走向北西西南东东,产状190°~210°∠50°~60°。结合糜棱面理产状和碎斑等运动学标志判断,该期韧性剪切带是由北向南的左旋逆冲。该剪切带被华力西早期岩体侵入,其变形特征有别于加里东期的韧性剪切带,结合区域古构造格局推断为晋宁期陆内俯冲-碰撞造山的变形。
此外,西昆仑长城-青白口系及古侵入体和东昆仑中、新元古代万宝沟岩群也遭受了晋宁期构造变形,共同特征是弱变形域残块中保留有片理和片麻理面和深层次塑性流变褶皱、同构造分泌脉的W→N→I型的露头尺度无根揉流褶皱。从弱变形域→强变形带,无根褶皱转折端形态,从W型→同斜紧闭N型→无根钩状逐渐消亡演变,反映剪切流变有递进变形和最终理顺平行化,逐渐被密集流劈理置换,形成从S-C型过渡为L-C型糜棱岩带的规律性。
Ⅳ 黑山谷的地质地貌
黑山谷景区位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黑山镇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8'26,北纬28°51'46,距万盛城区20公里,距离重庆主城区110公里。与南川金佛山、贵州桐梓柏箐自然保护区毗邻。
黑山谷所在山脉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娄山余脉,是重庆和贵州两省市的一座界山。
景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峡谷全长13公里,山顶与谷底高差最大1200米左右,景区内最高峰狮子峰海拔1973米,是直辖前重庆市的最高峰。河谷两岸坡度达70~80度。
Ⅳ 万山群岛的地质特征
万山群岛原来曾经属于广东大陆的一部分,是粤东莲花山脉经香港的西向延伸。在地质历史中,更新世晚期时万山群岛还是陆地上的一座座山峰,到了全新世中期,由于海面上升,淹没了山间谷地和低洼地区,才与大陆分开,形成了重重叠的座座岛屿。万山群岛在地质构造上,组成万山群岛的地层主要是晚侏罗纪的燕山期花岗岩,只有少量的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构造以断裂为主,发育有两组断裂,一组为北东向,另一组为北西向,但规模都不大。没有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出现。 .
万山群岛地势高差较大, 主要岛屿地形以丘陵为主,海拔200—30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1摄氏度,年降水量1 849毫米。8—9月多台风。多年平均风速6.5米每 秒。岛上植被以灌木、金竹、茅草为主。较大岛屿均有淡水源。
岛上峰岭逶迤,海岸陡峭,峡湾比比皆是。群岛最高峰大濠岛的大屿山海拔高935米。200米以上的山峰较为普遍,形成万山群岛起伏的低山丘陵。东部岛屿以侵蚀为主,基岩裸露,坡度较大,植被稀少。西部岛屿属堆积地貌,植被茂密,地形较缓。各岛古海蚀阶地和海蚀蘑菇等景观随处可见。万山群岛一般指东起九龙半岛南端与担杆岛的担杆头连线以西,西至崖门口西岸与大襟岛西岸连线以东;北自虎门,南到大襟岛南的三杯酒岛范围内的所有岛屿,共有大小岛屿300多个。主要岛屿有大濠岛、香港岛、三灶岛、横琴岛、南水岛、淇澳岛等10个大岛及佳蓬列岛、担杆列岛、三门列岛、高栏列岛等岛群,以大濠岛最大,面积141.6平方公里。整个群岛分布密集。
Ⅵ 五桂山区的地质地貌
五桂山区地形平面轮廓似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南北狭长,东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区、中部山地区和南部平原区。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68%,山地占25%,河流占7%。市境三面环水,境内主要水道从西北流向东南,5000多条河涌和人工排灌渠道纵横交织,互相连通,以冲口门为顶点呈放射状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华南准地台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气候变化和风雨侵蚀,形成了如今以冲积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台地错落其间的水乡地形地貌。
平原基底是花岗岩,属淤积浮生平源。全市平原面积约1242平方公里,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范围东起张家边,西至古镇,北达黄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积约850多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广阔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称金斗湾平原,南及东南与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门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积约11O平方公里,是市内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于磨刀门水道中游东侧,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地势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内低层土壤分布地区。
滩涂主要分布在市境东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过横门外侧,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26公里,濒临珠江口伶仃洋一带,大部分属淤泥质海岸,由于冲积物不断下冲沉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为新的冲积平原。低山丘陵台地位于市境中部偏南,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以五桂山为主脉,与周围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台地的主体,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间,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脉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长腰龙山、大尖山、南台山、周东坑山、白云迳山、五桂山、飞云洞山等9条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较连续,地势雄伟,东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区位于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门水道,面积较五桂山区小,基底以花岗岩为主,抗风化力较强,山势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达473米。五桂山区和竹篙山区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盖;在溪流发育的沟谷,乔木和灌木丛较多。山区丘陵外围,高度渐降,是广阔的丘陵和等高明显的台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张家边等镇。台地海拔一般在25至50米之间,风化层厚,多已开发成为果园、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地区。乡村聚落设置、公路取道,也多与台地有关。
Ⅶ 地质遗迹特征
公园的砂岩峰林地貌显示了独特的地质遗迹特征,体现出显著价值。
公园代表了地球站一个独特区域的自然地球过程,砂岩峰林地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形成演化机制,完整地体现了其发育与演化遗迹。
砂岩峰林所展现的发育演化历史是区域构造间歇性抬升、共轭垂直节理剪切、流水侵蚀切割、峰林演化形成的见证,反映了该地区一段完整的地质历史;保存在志留系—中三叠统的古生物化石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记录。尤其是地层剖面中所采的标准化石及标准化组合,可进行全球性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砂岩峰林地貌在张家界武陵源地区最先发现,为武陵源地所特有,其形成过程和现象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砂岩峰林地貌的地质多样性。
黄龙洞等岩溶地貌与公园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演化关系,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公园所在区域水文特征与演化,及其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演化中的作用。
黄龙洞及九天洞等岩溶洞穴地貌,造型优美、类型齐全。黄龙洞所产的钟乳石定海神针亭亭玉立,通过透明,高19.2 m,直径约0.6 m,直径与高度比为3%左右,世界罕见。
公园的生态环境系统代表了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砂岩峰林生态环境,内有多种珍稀濒危生物,体现了公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张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造型奇特、类型齐全,近乎完善的美学价值,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美学观念。
独特性、稀有性和引人入胜的地学景观与便捷的交通条件相结合,使公园既是世界上最好的地学科普教育基地,又是所在区域的重要旅游基地。旅游业已成为张家界市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现已基本查明公园所在地的砂岩峰林分布,确定的398 km2公园范围包含了砂岩峰林景观系列及其发育演化遗迹、砂岩峰林结构特点,能完整地展现砂岩峰林的形成过程和独特的演化方式。
围绕砂岩峰林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完整性、多样性和优美性,划分出4个保护级别区和用地结构,全面体现了开发、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关系与要求。张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与教育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等基本能得到协调实现。
公园的保护得到国家、湖南省的张家界的法律和法规的保证;地方立法机构专门为砂岩峰林的保护通过法规。地方政府保护砂岩峰林有较系统的法律法规依据,建立了确保公署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公园的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有20多年的历史,吸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士给公园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公园地质遗迹的管理保护经验也已走向世界,在保护、提供地球科学各学科信息的地质景观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Ⅷ 三皇寨的地质地貌
三皇寨是一处悬挂于少室山腰的天然山寨。整个景区山体陡滑,山顶平宽。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北恒之奇、南衡之秀等特点,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闻名中原。春夏绿林吐翠,百花芬芳;深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严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中国北方少有的自然景观,因人们为了纪念人祖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在嵩山一带开天辟地之功而命名,踏遍嵩山的寺庙宫观,唯有这里敬奉的神灵游离于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虔诚奉祀。曾有对联称:“跳出红尘三界外,人注白云一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