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男子要三次加冠才算是真正的成年,这三次加冠分别是什么
在古代,成人礼可以说比现代的婚礼还要隆重,古代人十分看重成人礼,在成人礼上男子要三次加冠才算是真正的成年,那么这三次加冠分别是什么?每次的含义是什么?
当然这只是一般士人的加冠礼,对于贵族或者皇帝来说,还有第四冠甚至第五冠,因为他们在古代的地位要高很多。当然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撑起这场加冠礼,即使是在士人之中,嫡长子和庶子的加冠礼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本科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戴的帽子是学士帽,硕士研究生毕业戴硕士帽,博士研究生毕业戴博士帽。虽然这些帽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但是流苏颜色不同,学士帽是黑色的黄颜色的。相应的服装也有不同,具体随所在学科不同而不同。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学位帽为方型黑色,博士学位帽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帽流苏为深蓝黑色,校长帽流苏为黄色;学位袍:博士学位袍为黑、红两色,硕士学位袍为蓝黑、深蓝两色,校长袍为红、黑两色,饰边处按文、理、工、农、医和军事六大类分别为粉、灰、黄、绿、白和红色。
不同学科的学士服的区别主要在于饰边的颜色,下面介绍一下学士服颜色的分类:
绿色:农学学士
灰色:管理学学士,经济学学士,理学学士
黄色:工学学士
粉色:法学学士,文学学士
白色:医学学士
红色:军事学学士
③ 成人礼的汉族成人礼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清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正在逐渐恢复 。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不过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但是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9.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笄者)着幞头(加钗冠)。
11.三拜:冠者(笄者)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
13.醮子:冠者(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
14.字冠者(笄者):给冠者(笄者)取“字”。
15.聆训:冠者(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16.揖谢:冠者(笄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17.礼成:冠者(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④ 汉朝成人礼二加冠应戴什么帽
古时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弱冠
弱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古时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加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⑤ 古代的成人礼是什么呢
冠巾礼、上笄礼、出花园、成人节,都是成人礼。自古以来,成人仪式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这种教育,力图使一个人从思想认识上完成从童年到成年的人生飞跃,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社会人生的各种知识,通过学习各种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彻底摆脱过去的不成熟状态,将该民族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技能继承并世代相传下去。古今中外,在不少地区、民族中,都曾有过这种象征社会成员步入社会的礼仪。
中国最早的成人仪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学家们经过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发现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早期分布区,就曾出现过“凿齿”的习俗,这被视为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成人仪式。“凿齿”习俗,又称“折凿”、“拔凿”、“打牙”,这种习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成因就与民族成员获得成丁或成婚资格有关。大汶口之后,中国东南部、马家浜、良渚等文化,以及华南的印纹陶文化分布区的古代居民,也一度流行这一习俗。在古代越、僚、乌、濮等民族中,也曾长期流行此俗。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仡佬族、高山族中仍保留拔牙习俗。
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人礼仪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冠巾礼和上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族成人礼仪,流行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而且还流传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冠巾礼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男子加冠前称为“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龄称为“弱冠”,为举行“冠巾礼”年龄。据《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加冠后的人,方能使用字、号。加冠这一年,称“冠年”或“及冠”加冠时,要隆重设宴,宴请宾客,宾客则以礼物相贺。加冠的年龄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清代山东等地男子16至20岁,随时皆可加冠;安徽的一些地区,一般在15至16岁加冠。清代中期以后,加冠移至婚娶前夕进行。加冠后,方可入本族祠堂。上笄礼也称“上头礼”,为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曾流行全国各地。
⑥ 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帽子上的穗各是什么颜色
学位帽为方型黑色,硕士帽博士帽流苏为红色。
不同学科的学士服的区别主要在于饰边的颜色,硕士学位袍为蓝黑、硕士,并呈自然下垂状,各种学位的人都可以戴、博士的衣服是一样的、红两色、垂布等四部分组成,但是细节上有不同、学士袍为黑。
⑦ 古代成人礼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别叫什么
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7)成人礼帽子都是什么颜色扩展阅读: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⑧ 成年礼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日本: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传统的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都穿上传统服装,庆祝成人。 韩国:成年礼较简单。男孩将长发束成顶髻,并受赠一顶传统式的马尾帽;女孩则将长发编成发髻,并将一支长长的装饰性发簪将发髻插定于脑后。 ==== 以下是中国各民族的成人仪式 普米族:兰坪、宁范等地的普米族每年过年都要为年满十三岁的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的成年礼仪式,亦即“成丁礼”。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给男孩穿上长裤,给女孩换上百裙长裙。举行过成丁礼的少男少女,标志着已长大成人,开始成为家庭的成员,可以参加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可以恋爱、结婚。 高山族中,成年礼只属于男性。在他们看来,成年是步入一生最辉煌的转折点,意味着成熟、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各族群都非常重视成年礼仪,虽然仪式繁简不同,但都以崇尚勇武奋进为宗旨,鼓励青年人磨练成材。 泰雅人的成年礼比较简单。大约在每年的11月间,成年男丁由家长更换成年服饰,穿上红绒编织的上衣 、花色丁字裤,柬发于顶,红丝方鬓,择吉日良辰,携弓箭、刀予、酒糕等,到头目庭院聚集,聆听头目追述祖先的丰功伟绩,传授围追堵截、埋伏、设陷阱等战术要略,并宣誓恪守祖训,发扬光大。最后,饮宴歌舞。这些宣誓过的男孩就成了成年人了,于是便可以参加部落性的征战、耕猎等重大活动。 布农人的成年礼选择在丰年祭的这一天同时举行。成年男子挽手成圈,环绕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聆听他回顾祖先征战的历史和英雄事迹,然后捧出一大杯新酿的粟酒轮流豪饮。饮酒前,每人自报姓名、家族系谱,然后高举酒杯一饮而尽,能一口气喝完大杯酒的人才称得上是男子汉。 阿美人的成年礼,因部落而异。其中有一种是以赛跑力仪式的内容。也通常在丰年祭时举行。赛程约五六里,路途坎坷不平,有山庄、平原和沙滩。小伙子们身戴避邪的姜叶环饰,赤裸上身,腰间围着白色丁字裤,神态威武。一声令下,小伙子们个个争先,犹如奔腾的骏马,展开激烈的角逐。沿途有亲属或恋人呐喊助威,并携带糕点、酒以备犒赏。后面有一勇士督阵,一手拿着长矛,一手提着白鸡,用持予的手不停地拔毛,朝落后者的后背抛撒,祈神禳助。同时高声喊道:“祖灵与你同在,吉祥随神俱来,跑呀!”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夺魁的男子被任命为成丁年龄级别的首领,然后率领大家沐浴海滨,祈求海神净化身心,赐予无敌的力量,同时也让长矛沾洗海水,借以拭去污秽邪气,得到无坚不摧的灵气。从此,几经过赛跑考验的男子,还要加入会所严格训练,逐级晋升。 曹人的成年礼也在丰年祭上举行,届时成年小伙子要接受“杖管”的考验,即由部落长老持藤杖逐一拍打小伙子们的臀部,并厉声训斥道:“勿贪玩,如偷懒,牢记祖先遗训!”小伙子们要默然接受杖打,不能流露出痛苦的样子,然后随长老绕村一周,再回会所歌舞尽兴,通宵达巴。从此,更换成年服饰,戴鹿皮帽、胸兜、披肩、胸衣,腰佩长刀,俨然上个勇士。 卑南人一生中要经历两次成年礼,第一次成年礼又称少年晋级会所礼仪,也就是猴祭,通常是在早稻收成后的11月间,为期十天,主要仪式有:清扫道路后,各持棍棒挨家挨户进行驱邪活动,并接受青年级杖臂训戒。第三天举行庄严的杀猴祭。晋升少年会所后,正式围上黑色腰巾。第二次成年礼是在“猴祭”盛典后的第十天举行。成年祭又称大猎祭,主要让青年重新回到祖先战斗过的山林体验团猎,从而获得狩猎技能和传统道德教育。这次狩猎为期五天,首先由长老带领青年队伍进山,搭建起供老人食宿的茅棚和祭台。当夜,在狩猎营地点燃篝火,老人为青年举行庄严的“换巾”礼,即解下黑色腰巾,换上一条宽二尺半、长三尺,象征成年的蓝色腰巾。然后受命围猎,捕获的猎物当场宰杀祭神后,送给成丁的男子食用。第二天,青年们分赴深山密林,各自狩猎,充分展示自己的狩猎本领。狩猎过程必须遵守规定,饮食起居有严格的限制,而打猎的范围只限于山诸、鹿、樟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通过这次磨练,青年们才被承认为成年人,族人会在家乡等待他们的归来,欢庆又一批青年成长起来了。
希望采纳
⑨ 十八岁成人礼帽子的戴法
时尚型。
运用此法,需要先把头发烫好然后分区,把后脑勺的发梢梳顺将头发扭成一些小条,用发夹将头发固定好,将前面的头发分区,露在外面的头发编成一股小辫子然后固定在后脑勺后,鬓角的碎发也要一并弄上去的,配上时尚的贝雷帽子,搭上白色婚纱,时尚感十足又不减优雅,照出来的婚纱照可是美呆了。
复古型:把所有头发都用发胶固定好,用皮筋固定在一侧,将绑好的头发分成三股,把头发打毛,把打毛好的头发包成发包,把表面梳光,可以配合着搭配一些鲜花发饰,再配上复古的帽子,拍出来的婚纱照,肯定会让你赞不绝口。
⑩ 中老年女适合什么颜色的帽子
中老年妇女适合深红色、紫红色的帽子。因为深红色的帽子比较沉稳,显得中老年女人年轻俏丽,又不失稳重感。紫红色的帽子沉稳中带着一丝妩媚,娇而不艳,适合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