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服装知识 > 中山装的裤子叫什么

中山装的裤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18 05:52:08

❶ 民国男性装扮是什么样的

你这是民国上层的打扮吧,占人口98%以上的平民阶层可不是这么回事。

❷ 部队除了迷彩服和常服,那个中山装叫什么丛林迷彩服和荒漠迷彩服有什么区别

中山装款式是士兵冬常服。采用的是关领结构。军官为驳领。在07式军服列装之前,军官和士兵的冬常服都是关领结构。此次为了和国际接轨,军官的冬常服做了改动。 07式的作训服一般包括:林地迷彩(也就是俗称的通用迷彩)、荒漠迷彩、城市迷彩(空军)、岛礁迷彩(海军、海军陆战队)

还有二炮配发的丛林迷彩。 丛林迷彩最早是为陆军研发,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成了二炮专用。还有特种部队使用的 特战迷彩。 荒漠迷彩是冬季迷彩,林地迷彩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陆军和空军都有配发的。

照片上的是士兵的冬常服,领子为关领式。军官的是那种能看见领带的驳领。

❸ 传统中山装上衣几个口袋

中山装一共有8个口袋,上衣的衣服外有4个口袋,衣服内部有一个口袋,裤子前面有两个口袋,后面屁股位置有一个口袋。

中山装,顾名思义,是由被尊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创造和设计的。

辛亥革命,以颠覆封建体制为最终目的的变革,不止结束了世袭制帝制统治,并打破了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思想,开始确立中华人民一律平等。

其实早在革命之前,孙中山便注意到了服饰问题。他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的服装过于陈旧、拖沓,那时起,他就开始致力设计新服装。

另外,孙中山摒弃西装,还有一个原因。据老同盟会员回忆,孙中山认为“穿西服就得用外国的衣料,那样就要花我们本国的钱,使我们的黄金白银外流”。最后,他就把华侨中流行的一种学生服的式样,加上一个翻领,口袋改为四个,这就是中山装的雏形。



对于中山装而言,最初的设计,一是美观,其次最注重的是实用性:

孙中山先生曾说,他在原有服装上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加上软盖,是为了防止袋内的物品丢失。

中山装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❹ 中山装是如何起源的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❺ 中山装的来历。

中山装的来历: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为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5)中山装的裤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可以凸显男人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增添一份儒雅之气。

改良后的中山装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外,还有驼色、白色和蓝色等。在不同场合穿用,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一些。

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可以随意一些,中山装可以搭配亮色的衬衫,衬衫领可外露一些白色,但不宜露得太多。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❻ 中山装的来历

在满清政府统治末期,由于孙中山领导反满清革命运动,遭清朝政府通缉,被迫长期在国外流亡。他在国外看到人们穿着生活劳动都很方便而又美观的服装,而当时中国社会上还流行长袍马褂,头上加上一顶不伦不类的瓜皮帽。这不仅样子难看,而且生产和生活都不方便。因此,孙中山早就下决心,一旦革命成功,一定要对中国服装也来一番改革。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革命军一举推翻了满清王朝,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一来,孙大总统有条件实现他对服装改革的夙愿了。

此时,孙大总统想起了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荣昌西服店的裁缝师傅王财荣。

王财荣是浙江省奉化县江口镇王淑浦村人。自小便跟人来上海学裁缝当学徒。他聪明、勤奋而且好学,几十年的磨练,学得一手好手艺,而且积蓄起一笔钱。他在当时还很偏僻的南京路西藏路口开了一爿荣昌呢绒西服店,生意也颇为兴隆。由于他和蒋介石是同乡,关系较熟,经蒋介绍,孙中山也常到荣昌西服店做衣服。孙中山知道王财荣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在服装设计和制作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因此,就带着如何改革服装这个问题来找王财荣。见面后,两人就热烈地讨论开了。

开始王财荣从自己的生意考虑,提出不穿长袍马褂改穿西装。孙中山先生认为西服固然有优点,但在中国难以推广。因为这时中国人还很穷,绝大多数人只能穿布料做的衣服,如果普及西装的话,服装改革一定会失败。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合中国人穿着的新式服装。后来,孙中山想起在日本看到日本军校学生穿的士官服。它单立领,上下左右都有口袋,前门襟上有9个排扣。青年人穿上它,又方便又精神。王财荣希望孙中山的先生拿一套来作参考,孙中山欣然同意,并表示尽快送来。

几天后,孙中山让人找到一套从日本带回来的士官服,并派人送到荣昌西服店,请王财荣以这套服装为基样,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人穿着的新服装。

王财荣根据孙中山意见,立即和店里伙计们反复商讨,最后决定把领子改成直翻领,胸、腹前做有两大两小有袋盖的4个贴袋。前胸两个小袋的袋盖做成山形笔架式,叫做笔架盖,寓意是革命要重知识。

衣服设计好了,王财荣便根据孙中山的身材做了一套。他带着新衣服,登门请教孙中山,并请他试穿。孙中山先生一穿,果然样式庄重大方,穿着舒适方便。他对王财荣设计的笔架盖尤其欣赏,称赞不已。

于是,孙中山首先穿上王财荣亲手制做的新式服装,穿着它出席各种会议。以后,只要是出席大型群众集会,孙中山必定穿着它去和群众见面,去演讲。

大家敬重孙中山的为人,加上看到他的新服装的确十分舒适美观,也就纷纷模仿制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它。于是,这衣服首先在南京、上海等地流行起来,以后在全国各地也普及开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服装上的改革精神,人们把这种服装叫做“中山装”。

❼ 这件中山装配什么裤子合适

小脚牛仔裤也挺好的,比较随性阳光,配西裤的话是另一种风格

❽ 中山装是什么

中山装 - 服装简介 中山装中山装为服装的一种。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式中山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人民大多穿中山装。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装和时装开始流行,中山装逐步被人抛弃。 中山装 - 形成发展 中山装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 - 造型特征 中山装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 - 材质做工 中山装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中山装 - 兴衰始末 中山装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当时的革命党人以身着“中山装”为荣,也正因为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便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穿着中山装,国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个世纪的自信。然而,这种自信心的建立,其实源于一个被神化了的领袖。当有一天神化的面纱被揭开后,中国人的信仰便开始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改革开放后,打开的国门让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繁华,也看到了30年被禁锢的悲哀。在中国的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形形色色的服装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装却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礼服的历史舞台。偶尔,传媒上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参加国际重要会议的身影,有某位美籍华人穿着中山装参加国际性颁奖典礼,等等消息。从这些有关中山装报道的凤毛麟角中,大家感受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山装最后的一点执着与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脉的传承中,其实早已有中山装深深的烙印。中山装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应该找到重新传承的文化血脉。当中华民族解开历史迷雾所制造的民族自悲情结,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视角来看待曾在中国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装时,就会发现中山装离人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复兴精神、它其实是唤醒集体文化记忆的最切实而有效的方式。 中山装 - 做工色彩 中山装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中山装 - 服装由来 中山装中山装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关于中山装的诞生,目前主流的说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山装是孙中山授意曾经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过隆生洋服店的黄隆生先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的特点,在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探讨修改后,于1923年正式定型,并命名为中山装。
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这便是第二种说法:1919年,孙文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 - 思想内涵
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文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❾ 中山装有什么意义

中山装(Zhongshan suit)

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山装的做工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中山装的色彩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与中山装的裤子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羽绒服能不能空气洗 浏览:999
威利短袖衬衫 浏览:916
旗袍老人图片 浏览:38
微信扫码送羽绒服 浏览:257
一条裤腿三条杠的裤子 浏览:750
给家人的围巾一般多少针 浏览:120
女裤亚麻阔腿裤品牌及商品 浏览:872
原浆牛仔裤脱浆后能缩多少 浏览:420
v领口衣领口收针 浏览:651
好看又时尚佝卫衣 浏览:281
内裤子奇缘目录无弹幕 浏览:16
衣上沾到果冻泥怎么办 浏览:268
落肩羽绒服显胖吗 浏览:493
旗袍上台表演 浏览:284
泡泡纱衬衫珠片 浏览:267
升旗穿校服长裤 浏览:697
湖州童装尾货批发市场可走份 浏览:928
包头羽绒服翻新 浏览:727
酒红色衬衫搭配西服男 浏览:708
羽绒服哪些好看图片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