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曹操居然戴了一顶类似皇冠的帽子,这合乎情理和礼仪吗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国,是可以戴这种帽子的。况且他当时是军政一把手,没人管得了他。
东汉建安元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国。
秦地近西陲,与戎杂处,很难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装的烙印。中原列国目之为戎狄,也并非仅囿于其军政礼制上不与华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强化尊卑而已。汉初承秦制,大体沿袭,直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别等级主要标志的冠服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秦汉时期男子主要穿着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为曲裾与直裾。前者即战国时的深衣;後者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它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还有一个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汉代妇女礼服是深衣,还有穿襦裙和裤,这种裤有点像现在的套裤,仅两只裤管。她们一般都将头发往后梳,绾成一个髻,样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以巾裹头。汉代的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古代的服饰制度始终贯穿着礼的“分等级,定尊卑”的精神。《后汉书:舆服志》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所谓“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维护的是古代社会等级中人与人之间贵与贱、上与下的系统排列,身份地位异,则“冠履异,则衣袋异,则环佩异……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
历代王朝以帝王冠服为主线、以各级官吏为从属,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严,不得逾越。颁布各种服饰禁令,对下级官吏,特别对平民庶人的服饰做出种种限制 。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为贵也。
《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纩紞。从冃,免声。古黄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长六寸,前狭圆,上广方,朱绿涂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纩紞,黄色也,以黄绵缀冕两旁,下系玉瑱,又谓之珥,细长而锐若笔头,以属耳中,无作聪明,虚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浑言之也。此云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则士无冕可知矣。周礼。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诸侯之缫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馀如王之事。缫斿皆就。戴先生曰。实六冕而曰五冕者,陈采就玉之数止於五也。亦以见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无旒也。槩举诸侯又申之曰缫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数九。公侯伯子男无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纩。䆳,深远也。延者,郑云冕之覆。周礼弁师。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纽。谓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为之。故尙书,论语谓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传作綖。垂瑬,详玉部瑬下。紞纩,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悬瑱也。瑱亦谓之纩。详糸部紞下。据许紞系於延左右。据周礼注。王后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紞悬瑱。是专谓后服也。然左传。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从冃。免声。亡辨切。按古音当在十三部。读如问。许书无免字。而俛勉字皆免声。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无免兔之分。俗强分别者,非也。冕之义取前俯。则与低头之俛关通。古者黄帝初作冕。大平御览引世本曰。黄帝作旃冕。宋衷注云。通帛曰旃。应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诸乾坤。
大将军官职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义,项羽,为指挥重大战役的临时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日后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设。
西汉直到汉武帝,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又设大司马,作为将军的加官,如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早期丞相的权力过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自汉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汉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西汉末年,取消作为加官的大司马,设立单独的大司马职位。
东汉时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东汉末年,又开始设置大司马作为掌武事最高官员,位在大将军上。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关内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数等。
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
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曾出土了纱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所以汉代又用绶作为官阶的标志,不同等级的官员之绶的颜色、织法、密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这时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但它和西周时佩玉之组实一脉相通。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山述",即在梁与展简之间,高起如山形者。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
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按远游冠汉以后历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废。
《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於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晋书·舆服志》:“远游冠,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馀但青丝而已。”
《新五代史·刘鋹传》:“ 鋹於内殿设帐幄,陈宝贝, 胡子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鋹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於胡子 。”亦省称“ 远游 ”。
三国 魏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
Ⅱ 三国演义里面真人版曹操煮酒论英雄里面带的是什么帽子是什么冠
“平天冠”,俗称冕旒。
五梁冠,是一种有五根横脊的礼冠。属于进贤冠系列的一种。
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
史籍记载:《后汉书·法雄传》:“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绶,党众浸盛。”
《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
《宋史·舆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见上由东阶上,而大_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从。窃疑之。”
Ⅲ 三国时期,名将众多,为何独独关羽整天戴“绿帽子”,这顶帽子是干嘛用的
这个要说明一下,关羽戴绿帽子这件事,十有八九是因为影视作品对于人物形象先入为主,给人们带来的一个错误印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了一位天神,至少死后肯定是封神了,活着的时候因为一生忠于刘备,大义当先,再加上武艺高强,万夫莫敌,战绩威震华夏,所以被后世不断称颂,供为武圣。
东汉末年,纺织技术虽然已经有了,但染色技术并没有多么先进,所以很难染成我们想象中那样的鲜艳的颜色来,一般都是相对较暗的色系。所以,关羽的帽子或头巾就算是绿色,那也是暗绿色,发灰的那种。
退一万步说,三国时期,绿色,还只是绿色原本的意思,没别的引申义。
Ⅳ 三国演义关羽的帽子叫什么帽,里面关羽的儿子带的那种布头叫什么
关羽根本没戴帽子...那是绿色的头巾(巾帻)是围的巾帻,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关平也是一样的,不是帽子也是巾帻。而像那种半圆状叠加起来,后面还垂了两根带子下来的帽子的名字叫武弁大冠,谢谢采纳!
Ⅳ 锦衣花帽在《三国演义》的“蒋干盗伪书”中是什么意思
第十六回
蒋干盗伪书
周瑜次日将兵带,水陆并进好气派,
三江口外五十里,选个地方好下寨。
最是独特属诸葛,一只小舟且安身,
大小事情都备妥,等待时机就进军。
江东水师对曹军,不久首战打得急,
东吴先锋是甘宁,一箭射杀蔡瑁弟。
万箭齐发曹军败,蔡瑁张允被责骂,
曹操紧急下命令,水军训练力度大。
周瑜探看曹军寨,各种布局有章法,
蔡瑁张允受重用,水军都督是他俩。
蔡瑁名声不咋样,本是荆州一降将,
周瑜得知记心上,定将两人一扫光。
曹操首战就失利,满腹牢骚很生气,
连忙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情况急。
帐下幕宾有一位,名叫蒋干字子翼,
他与周瑜是发小,愿去江东劝周瑜。
蒋干来到周瑜寨,传告蒋干在帐外,
周瑜闻听已明白,笑言说客已到来!
他把众将叫跟前,低声吩咐不外传,
众将领命会心笑,纷纷退出未开言。
周瑜这才整衣冠,带领侍从数百名,
侍从各个好帅气,锦衣花帽好威风。
见到蒋干忙施礼,蒋干寒暄好热络,
周瑜一语就点破,来为曹操当说客?
蒋干心中暗吃惊,口上装作没事人:
多年未见真想念,过来看看好放心。
公瑾为何怀疑我,来当说客误会人,
既然你是如此说,我便返回也开心。
连说带笑拉胳膊,周瑜慢慢继续谈:
说你为曹当说客,只是为你把心担。
既然不是何必急,离开这里太短见,
赶快跟我进大帐,文武官员见见面。
周瑜传令文武官,鱼贯而入来帐下,
文官一律穿锦袍,武将一律披白甲。
周瑜一一作介绍,分成两边都落座,
公瑾帐中摆酒宴,席上先对众人说:
子翼是我同窗友,刚从江北到此来,
不为曹操当说客,诸位莫要胡乱猜。
周瑜继而解佩剑,转手交给太史慈:
你拿我剑当酒监,监听诸位口中词。
今天只是谈友谊,一个军字不许提,
谁敢违反就斩谁,军纪严明不可违!
连忙应声太史慈,抱剑坐下洗耳听,
蒋干心中暗吃惊,哪敢说军违命令?
诸位专心在吃喝,安排停当周瑜说:
自从带兵这些年,滴酒未沾如此过。
今天见了老朋友,大胆放心无猜忌,
多喝几杯破惯例,都因今日心中喜。
说罢起身哈哈笑,一杯一杯接一杯,
不知不觉过三巡,周瑜显得有些醉。
紧紧拉着蒋干手,走到帐外身摇晃,
卫士人人持戈戟,威风凛凛站两旁。
周瑜笑问可雄壮?蒋干忙答实在棒!
两人继而到帐后,粮草堆积如山冈。
周瑜忙问蒋干说:我的粮草可充足?
蒋干连忙把腔搭:兵精粮足真优秀!
周瑜装醉大声笑:想到咱俩读书时,
只知努力不偷懒,哪知咱们有今日?
蒋干忙把周瑜夸,恭维确实有才华,
闻听夸赞开口笑,又把蒋干手来拉:
堂堂丈夫活世上,难遇知心好主公,
君臣之间虽有别,其实不及兄弟情。
言听计从同甘苦,不怕张仪与苏秦,
即便他们口才妙,岂能说动我的心?
周瑜说罢又大笑,蒋干听后胆颤惊,
然后又拉蒋干回,继续饮酒好心情:
诸位皆是大英雄,人人来自大江东,
今天聚会实在妙,堪称帐下会群英!
这场酒宴好畅快,绵绵延延至深夜,
周瑜借口是老友,愿意同帐共安歇。
佯装大醉拉蒋干,趔趔趄趄入寝帐,
和衣就往躺床上,蒋干难眠心发慌。
军营打起二更鼓,周瑜鼾声如雷音,
蒋干爬起借灯光,查看公文与书信。
只见其中有一信,写着蔡瑁张允封,
蒋干心惊打开信,粗略浏览看分明:
蔡瑁张允投曹操,无可奈何不得已,
准备寻机杀曹操,提着首级见周瑜。
原来蔡瑁张允俩,早已私自通东吴,
不想心中也不怕,想到此处吃一惊。
蒋干将信藏衣内,还想继续偷偷看,
不料周瑜翻个身,蒋干吓得心胆寒。
急忙吹灯回床上,周瑜梦话已出口:
子翼子翼几天内,让你看看曹操头!
蒋干连忙应几声,想问周瑜又入梦,
不知不觉近四更,听到有人进帐中。
那人进帐低声问:都督都督快醒来!
周瑜假装忽惊醒,急急忙忙把口开:
床上躺的是何人?整夜同我睡帐里?
昨晚都督请子翼,睡在一起怎忘记?
周瑜表示很懊悔:平日我本不喝酒,
昨天晚上已喝醉,言辞不当有没有?
那人报告说江北,已经派人来这里,
周瑜提醒要小心,而后轻声喊子翼。
蒋干只是假装睡,哪里有胆敢答应?
周瑜悄悄到帐外,蒋干竖起耳朵听。
有人悄声说张蔡,表白近日未得手,
后面话语声音低,蒋干无法听清楚。
片刻之后周瑜回,悄声又在喊子翼,
蒋干还是不答应,假装睡的很安逸。
周瑜只好脱衣服,继续睡觉不再问,
蒋干忐忑心中想:周瑜是个细心人。
明天早上不见信,一定怀疑我头上,
睡到五更蒋干起,轻喊周瑜心发慌。
周瑜依然假装睡,蒋干悄然溜出帐,
叫醒小童出辕门,心中打鼓甚慌张。
守卫军士忙问道:先生要到何处行?
蒋干谎称怕耽误,都督办理大事情。
军士未拦也未追,蒋干乘舟快如飞,
火速赶到曹营寨,面见曹操把话回。
曹操见到连忙问,事情办得怎么样?
蒋干详细说周瑜,十分顽固难劝降。
曹操听罢很生气,事情未成反受欺!
蒋干抱歉事未成,另有一事很出奇。
蒋干连忙取出信,交给曹操细说开,
曹操听罢即震怒,开口大骂张与蔡:
两个家伙不像话,如此无礼岂容他?
说罢急令叫张蔡,命令即可就出发。
蔡说水军不成熟,轻举妄动万不能!
曹操大怒高声吼:水军何时熟练成?
如果等到水军熟,我头早已献周瑜!
张蔡不知啥意思,心慌不知如何语。
曹操喝令武士到,推出张蔡将首枭,
武士不久返回来,两颗首级献曹操。
曹操一见首级到,惊呼早已中毒计!
众将见杀张与蔡,不明究竟何道理。
曹操虽知已中计,不敢承认撒谎言:
怠慢军法犯重罪,因此才把他们斩!
众将惊愕谁敢语?曹操重新选都督,
毛玠于禁被选中,接任张蔡搞替补。
探马急速告周瑜,周瑜心中且大喜:
我就担心张与蔡,现在心病已除去!
Ⅵ 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什么总是戴一顶绿色的帽子
其实关羽戴绿帽子在史书上面根本就没有记载,而在三国演义中让关羽戴上一顶绿色的帽子是因为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的鲜明,而且和他的一身绿色长袍更加的搭配。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绿代表的是正直勇敢,正好符合关羽的形象。关羽戴绿帽子是影视剧经过深入思考后做出的决定,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还是比较正确的。虽然很多人看到绿帽子就会笑的不能自已,但是这个形象的确鲜明的呈现到了人们的面前。
Ⅶ 三国时期的头巾和头冠的佩戴有没有身份地位的规定
有的,不同的冠代表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冠是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
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比如:小冠,獬豸冠,进贤冠,鶡冠,高山冠,委貌冠,远游冠,梁冠
Ⅷ 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叫什么冠
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有小冠、进贤冠、凉冠。
1、小冠:也称束髻冠,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进贤冠:也称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3、凉冠: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
Ⅸ 关羽为什么戴绿色帽子
关羽戴绿色帽子原因:《三国志》记载的关羽的形象就只有“美须髯”三个字,红脸绿袍绿帽子的形象,是金元之后由戏剧形象衍生开来的,然后整体形象在明清志怪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逐渐丰满起来,后人也逐渐以这个形象来作画和塑像,于是就进一步巩固了关羽的这个造型。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儒教尊为关圣帝君、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Ⅹ 文官头戴乌纱帽成为做官的标志从哪本书开始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
1.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东晋成帝时(公元334年),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后来到南朝刘宋时,有一位宗室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于是无论官民、不管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己。
2.乌纱帽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据《通典》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
据《中华古今注》载,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过诏书说:“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用的一种帽子。唐代白居易《感旧纱帽》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这说的是乌纱帽可以当作馈赠朋友的礼品。白居易《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还描写到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的歌妓,说明乌纱帽还可以戴在歌妓的头上。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宋代乌纱帽仍然是民间比较普通的便帽。
宋朝乌纱帽
3.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特有的标志性服饰。清代剃发易服后乌纱帽被顶戴所取代,但乌纱帽的称呼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