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有没有比较好看的衣服
就我看来,中华历史五千年,好看的服装不胜枚举。
我个人介绍一点,提到中国古代服饰,其中最为著名、现今拥护者最多的,应该就是汉服。
汉服,顾名思义,起源于汉朝时期,算是十分古老的一种服装。
所谓气势比外貌更甚的衣着,我想莫过于此。
题外话:所谓好看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下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决定的,服装尤是。换句话说,再加上从众性,这和古服在现今社会上的普及性关联太大了。
然而,在为铭记并维持这些古老服饰而努力的人,即使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也有很多。
虽然我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但也借此向他们献上敬意。
⑵ 我想做一件古装,汉服(里衣+加中衣+外衣),大约要花多少手工钱
自己做的话 不是很贵的料子 曲裾大约300左右 襦裙200左右(外衣) 价格参考 http://tieba..com/f?kz=479183807 推荐几家好的店店 本人强烈推荐 "如梦霓裳" 的 高腰襦裙 (物美价廉) "双玉瓯" 的 曲裾 (做工精美 但价格不菲) "重回汉唐" 的 男装 (比较正常的一家 还不错) 汉服商家集合 http://tieba..com/f?kz=332042231 女装简介 http://tieba..com/f?kz=470347977 裁剪图 曲裾深衣(女装)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0&ID=219553&page=1 襦裙(女装)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0&ID=64609&page=1 直裾深衣(男装)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0&ID=219547&page=1⑶ 古代人身穿什么衣服
古装....
什么朝代的衣服都略有不同.汉朝 汉服,唐朝 唐装 清朝 有旗袍 皇帝穿龙袍,官员穿官服,官靴 读书人,有钱人穿长杉,丝袍,劳动百姓穿马褂布鞋,草鞋,长裤.
⑷ 汉服有哪几种
常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朱子深衣
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⑸ 古代女装样式名称
汗巾儿,(白藕丝)对襟衫,(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紫绡翠纹)裙,银鬏髻,珠花玉簪,凤嘴鞋,这些大多是明代的,其实衣服样式只有几种,重点是对花色的描写
⑹ 古代唐装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
正宗唐装(女装)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
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http://ke..com/view/37326.htm
⑺ 古代男女的衣服分为哪些
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中国服饰艺术包括衣裳、冠帽、鞋袜、发型、妆面和饰物几类内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饰的主体部分,中国古代称为体衣。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称为襦,有长短之分,有单夹之别。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为贵,多为贵族穿用。贫贱者所穿为褐,多用野兽皮毛或粗麻制成,故多称贫贱者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绔、几种。裳为裙,绔为裤,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套裤,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是有裆的裤,又叫穷裤。
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上下连在一起的衣裳,当时称为“深衣”,以后逐渐演化成袍。唐宋时的袍服,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马褂与旗袍,都与其有承继关系。
中国历史上服装的沿革,多在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和短衣缚裤、窄裙革靴两方面不断摇摆。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袍大袖,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时着短衣缚裤的胡服。
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是对服饰艺术的一大发展。女装旗袍初期较为宽大,以后腰身渐趋紧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终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样式。
(2)冠帽鞋靴
中国古代,人们把饰在头上之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冠是方代贵族戴的帽子,汉代时的种类就达十几种之多。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冠,常在最庄重的场合下使用。继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场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两种,前者为文冠,后者为武冠。
帻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或巾帻,或称帕头、头或头。帻开始时在百姓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南北朝时,出现了将布裁成4个角戴在头上的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成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乌纱帽。清代,官吏则戴圆锥形的礼帽。
中国的靴鞋历史也极为悠久。夏商时代,出现了用草编织的草和以动物皮制成的即拖鞋。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即麻鞋。春秋时代,出现屐等各式鞋子。丝织品缝制的鞋子也开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时,把单底的鞋叫“履”,复底的鞋称“舄”。秦汉开始,木屐在社会上开始流行。南北朝时,南方仕宦仍穿丝履,北方人则足蹬短靴。此后,皮靴丝履就成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种类。
到三国时,袜子才由自夏代沿袭而来的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成的脚型,与现在的袜型相似。
(3)头式面妆
上古时代,小孩头发多成小丫角,称为总角。男于20岁行加冠礼后,要把头发盘成发髦,叫结发,这成为汉族人历代的基本发式。到清代,里人不论满汉,一律剃去额发,脑后拖一长辫。
中国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古代成年妇女的发型基本上可分两类:一为辫发型,分单辫、双辫。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女子多梳双辫。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单辫。此发型多为社会中下层末婚女子所采用。二为高髻型,有两种梳扎方法,一是假发髻,是先将他人之发或马尾等制成所需样式,用时戴于头上,一般为富人所用。二是用丝带束发,编成各种形状,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单环髻、双环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妆很有特色,春秋战国时有桃花面,逐渐演化成红妆。汉代始创花钿妆。唐代,花钿、额黄妆、时世妆部盛行很久。
在画眉技巧上,古代妇女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汉代产生了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三国时创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现了鸳鸯眉。
(4)首饰饰物
首饰,主要指头部装饰品和手、项、臂上的饰物,主要包括簪、钗、步摇、梳子、头花、耳饰、项饰、臂饰、指饰等。
簪即笄,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
钗为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头制成各种形状,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
步摇亦称珠滴,是饰有金玉花兽,并缀有五彩垂珠的簪钗,行步时随人摇动,故有此名。
佩饰是专用于佩戴在身上的各种饰物,有佩玉、佩带、佩绶、香袋、鱼袋、佩刀等不同种类。
佩玉,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古人佩玉,在于祈求吉祥,既单佩又多种玉合佩或杂佩。佩玉大多佩于腰间。
佩带一般是由丝、葛、兽皮制成并绣花的多彩带子,佩于腰间。宋明时官人上朝时要束金线圈结而成的琉璃装饰带或玉器装饰的红束带。古代女子出嫁时还系上称为“缨”的彩色带,以示人有所属。
佩剑习俗在中国历代流行。秦汉时文武百姓皆佩剑,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到宋、明时,男子佩剑之习俗犹存。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们将此类词语辑录如下: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黄裳:太子的代称。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所以缙绅代称高官。
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
南琛
春秋时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郐国,国君姓?,因为这个国家太小了,以至于到底是谁最先接受的的爵号都已经搞不清。这个小国的原址在河南中部,后来被郑国所灭。《左传?襄公二年》,曾记载吴记礼观乐于鲁,对各国的音乐都赞许有加,惟独在提到郐国音乐时说:“自郐以下,以其微矣,无讥矣。”大意是自郐国以下的国家国小政狭,只有置之不理。可见这个郐国还曾经是大小雇用之间的分水岭,后来常用“自郐以下”这句话来比喻不值一提的事。
说郐国是因为想说诗经中的郐风,《郐风》共有四篇,第一篇叫,第一篇叫〈羔裘〉,以前的学者谈起这篇都说是一篇讥讽之作,大约是说郐国国小力弱,国君却沉醉于服饰的追求,不思振作,这不太有说服力。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怨妇诗,是讲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理,这似乎更离谱。这两种说法大约都是产生于五四时期,不过本文不想讨论这首郐风的思想,倒是从这首不起眼的诗里可以看出一些春秋时的服饰。
郐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切切?????羊羔如膏,日出有照,岂不尔思,心中有悼。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也是人所以有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起先是为了最初的羞耻心和安全,后来发展为一种美化自身的要求,服饰的出现是对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古代的服饰,自有其独特的一面,历史也较悠久,从上面诗中可以看出,起码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服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诗中的裘指的就是皮衣,古文称求,也就是有皮毛的一面,意为下垂的形状。现代的皮衣都是将裘内向,不露于外,而古代刚好相反,有毛皮的一面象外,裘加上外衣,被称作?,穿的时候经常把?的袖子卷起来,露出皮毛,以显示其尊贵。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一个和服饰有关的典故。刘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草,也就是反穿着皮衣在背草,魏文侯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路人答:这是因为我爱衣服上的毛啊。文侯笑着说:你难到不知道一旦损坏了皮子,毛将生在何处呢?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由来。其实那人反穿裘衣,刚好和现代的习惯相同,也就是光滑的皮革在外,而有毛的一面在内,但在当时却使人看起来很古怪,并且衍生出一段成语,其实要按魏文侯的说法,现代人穿的皮衣才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本诗中所说的羔裘,狐裘,为古代通常所穿的皮料衣服,也就是羊皮,狐皮做的外套。可是古代动物众多,为什么单单是羊皮和狐皮成为做衣服的面料,而其他皮却很少用呢?这里又有一个典故。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这是狐死首丘,羊羔跪乳的缘故,也就是狐狸死的时候,头必向这出生的山丘,而羊羔喝母乳的时候,要跪下来喝,这符合孝义,这样,人穿上羊皮,狐皮衣服也就符合孝义。这当然是一种道德上的附会,实际上是因为古代羊皮和狐皮比较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保暖效果较好。羊一般有膻气,所以要用乳羊的皮,狐皮一般以狐白裘最好,当然这是指富有的人家,一般人也没资本来计较这些。狐白裘指的是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一般一件狐皮衣服要用很多只狐狸。〈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有这样的故事,孟尝君曾经被秦国囚禁,秦昭王想杀他,孟尝君便使人去秦昭王的妃子那里求情,那位妃子知道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便说:妾愿得狐白裘。但这件狐白裘已经被献给秦昭王,孟尝君无奈,只得派人潜入秦王宫再把它偷出来,这就是鸡鸣狗盗中“狗盗”的由来,鸡鸣也发生在这一事件中,那是后话了。一件狐白裘可以买通秦王的妃子,可见其价值不菲,一般人肯定穿戴不起。狗盗还有一种引伸含义,指披着狗皮作狗形状偷窃的人,这在战国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可见狗皮是比较低贱的,一般正常人不会拿狗皮作服饰。解放战争时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时候穿戴的全是狗皮,被关内人称为“狗皮帽子”,历史的变迁有时让人哭笑不得。
在古代和狐皮同样珍贵的是貂皮。貂是一种食肉小动物。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对貂皮的制作有具体的描写。一般制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只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风雪中而暖于宇下。”。捕貂的办法一般是用烟来熏,把貂熏出来,就可以捕捉,还有一种制作一个用木板做成的机关,栓上诱饵。另外有钱人打猎时貂也经常是猎物,这时是用猎狗去追,猎狗体力较好,能紧紧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过这里面娱乐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贵重还在于貂很难得到,这种小动物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在古代去一次东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参,乌拉草一起被称为东北三宝,清朝的时候专门有一个机构叫“打牲乌拉”,这个机构的职责就是专门为皇帝猎取貂皮。红楼梦里有多处关于貂皮的描写,王熙凤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带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可见貂皮是大户人家显示富贵的一种重要服饰。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和貂有关的帽子,史书中称为“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也叫作貂蝉冠,原来是王公贵族和武将所戴,后来貂蝉也被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陆游在〈草堂拜少陵遗像〉一诗中有“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句子。到了明代,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尾严重不足,于是出现了用狗尾来代替貂尾的做法,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说来也是一个和服饰有关的典故。
诗经〈桧风〉第二篇〈素冠〉讲了春秋时穿戴素服的一些事,诗中有“庶见素衣兮,我心悲伤兮。”这样的句子,于是一般认为素衣是丧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人不居丧也会戴素冠,着素服,〈孟子〉里就有多处在平时穿戴素服的记载。而在周密所写的〈葵辛杂识〉中,唐朝的皇帝在平时也穿素服,戴白纱帽,而国子声都要戴白纱巾。古乐府有一首〈白宁歌〉,有这样的句子: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这样的穿着,几乎全身皆白了。其实古代的丧服关键不在颜色,而是以布料的粗细为标准。丧服分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最重的叫斩?,用最粗的生麻制成,断处外露,不缝边,穿在身上有点象电影〈第一滴血中〉兰博直接用麻袋穿在身上的样子。这是儿子和未嫁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守孝的丧服,期限是三年。其次为齐?,用料和上同,但是要缝边,这是孙子为祖父母守孝一年,曾孙为曾祖父母守五个月的穿着。最轻的叫思麻,这时用的料也比较讲究了,比较细,制作也很精细,这是女婿为岳父母守三个月穿的。一般古文中说的素缟麻衣指的就是丧服,而所谓“麻衣如雪”讲的就不是丧服而是平时的正常穿着了。
帽子是冠的现代称呼。冠最早叫头衣,也就是给头穿的衣服,是披在头上皮或者布,一般是有地位的人披皮,一般人披布。最先是给幼儿用的,成年人是不戴的。后来因为成年人蓄发,结成的发暨露在外面太不雅观也不方便,于是也用皮或布把它包进去,这就是最早的帽子,古代叫冠,古语中二十弱冠,十八请缨,讲的都是年纪,实际与戴不戴帽没什么关系。
各个朝代的服饰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为少数民族所统治的时期服饰又大异于其他汉族统治的朝代,这里就不多涉及了,应该用专门的篇幅来讲述。
⑻ 古装剧里的男扮女装都很假,难道古代真的都是这样扮的
古代自然不是这样,古人虽然也会男扮女装但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好的化妆品和护肤品所以男人和女人的皮肤都差不多,而且古人没有现代人这样了解人体构造不太清楚女人和男人外在到底有什么区别,所以很多时候根本看不出对面的是男扮女装的人。
三、影视剧中将男扮女装的女性弄得浓妆艳抹其实是为了影视剧的气氛。
影视剧中男扮女装的演员都是画着精致的妆容然后涂一个大红唇穿着女装在街上大摇大摆的走,其实这样拍摄只是为了增添气氛然后告诉观众她是女的!虽然我们肉眼都能看到但导演和编剧还是怕某些不长眼的观众认为这个男人,所以为了让剧情的效果更好只能让男演员画的跟朵花一样。
⑼ 做一件古装需要用多少布料
大概是2——5米左右,必须看款式,比如说小旗袍2米——2米多点就够鸟,唐装要多一点布料哦,亲,您说的素什么款式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