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俗语举例
[编辑本段]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气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挂羊头卖狗肉
官不大,僚不小
官船漏,官马瘦
光许愿,不烧香
贵人多忘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俗语的形成
[编辑本段]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编辑本段]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编辑本段]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5]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6]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9月
㈡ 穿条裤子吧你是什么梗
“穿条裤子吧你”用于形容某人举止轻佻,是网络流行词,源于电影《小时代4:灵魂尽头》里面的台词,被网友制作成了“穿件衣服吧你”表情包开始走红网络。
除了“穿条裤子吧你”之外,“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也被网友用来形容某人举止轻佻。“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来源于电视剧《回家的诱惑》,用于吐槽一个人很骚、举止轻佻,还可以表示“你怎么这么秀”的意思。
目前流行的一些网络词汇有:
1、疯狂打call,出自日本演唱会Live应援文化,用来表示对台上偶像歌手的肯定,粉丝跟着节奏挥舞荧光棒,营造热烈的气氛。
2、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绝地求生:大逃杀》游戏玩家相互厮打后,最终能活到game over的胜利者,屏幕上方就会显示这句“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3、戏精:原意指的是表演能力很突出的人。现在专门形容人戏多,很会给自己加戏,爱博眼球出位,甚至有丑人多作怪的用法。
㈢ 穿条裤子吧你是什么梗
没有什么梗,字面上的意思,叫被人把裤子穿起来。
梗(拼音:gěng),网络用语,常出现在综艺节目及网络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系对“哏”字的误用。
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画剧、动画电影、真人剧、真人电影、漫画 小说、电子游戏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裤子的面料:
1、棉
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纯自然健康的。此外含有少量蜡质、蛋白质、脂肪、水溶性物质等营养物质,是最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料。
棉纤维的强度高、耐热性较好,仅次于麻;对染料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染色容易,色谱齐全,色泽也比较鲜艳;耐碱不耐酸,在常温下耐稀碱,常利用20%的烧碱液处理棉布,可得到“丝光”棉布。
比较常见的缺点就是,纯棉织物在经过水洗和穿着后易起皱,变形,所以成衣类产品经常采用棉与人造合成纤维混纺制成的面料。
2、亚麻
亚麻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纤维,距今已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由于亚麻的天然、古老、高贵的优质,被人们誉为“纤维皇后”。
亚麻是纯天然纤维,由于其具有吸汗、透气性良好和对人体无害等显著特点。
在同等条件下,亚麻的透气、吸湿指数远远高于棉和桑蚕丝,再加上亚麻具有独特的纤维结构,人体出汗时,毛细孔会迅速将汗液和热量导出,从而保持皮肤的干爽清凉。
亚麻的高吸湿、排湿特质还可杜绝螨虫生存的空间,对细菌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3、涤纶
涤纶是世界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合成纤维品种,目前涤纶占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60%以上。涤纶具有极优良的定形性能,尺寸稳定性好,在使用中经多次洗涤,仍能经久不变。弹性好,弹性接近羊毛。强度高,耐磨、耐光、耐腐蚀。
4、涤棉
混纺:这种织物多用于轻薄的衬衫布、细平布、府绸等。涤棉布俗称“的确良”,它既保持了涤纶纤维强度高、弹性恢复性好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定型性,又具备棉纤维的吸湿性强的特征,易染色、洗后免烫快干。
5、锦纶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合成纤维品种,强度和耐磨性居天然纤维和普通化学纤维之首,使衣物穿着更加持久。
弹性回复力和延伸性好,易打理,染色性较好,不易褪色。较强的耐腐蚀性,不发霉,不虫蛀。
锦纶织物属轻型织物,在合成纤维织物中仅列于丙纶、腈纶织物之后,因此,适合制作登山服、冬季服装等。
㈣ 俩人穿一条裤子是什么意思
褒义呢,就是说两人是很好的兄弟或者姐妹,两人意见一致
贬义呢,就是说两人一个鼻孔出气,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意思
㈤ 两人穿一条裤子的来由
听老师讲:以前的人们非常穷,常常买不起衣服,所以一户人家,通常只买一条裤子,轮流出门,轮流穿。
㈥ 裤子是一个什么梗
裤子是一个嘲讽梗。
解释分析:“裤子”的完整说法是“穿条裤子吧你”,之后在各平台评论区缩写为“裤子”,意思也就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对方没穿裤子,或者提醒对方“穿条裤子吧你”;用于形容某人举止轻佻;源于电影《小时代4灵魂尽头》里面的台词,被网友制作成了“穿件衣服吧你”,表情包开始走红网络。
类似的网络梗:
除了“穿条裤子吧你”之外,“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也被网友用来形容某人举止轻佻。“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来源于电视剧《回家的诱惑》,用于吐槽一个人很骚、举止轻佻,还可以表示“你怎么这么秀”的意思。
在剧中“你怎么穿品如的衣服”这句话是由男主角说出的一句台词;因为在听到女小三的答复后,男又接着说了一句”你好骚阿“,因为剧中说此台词时表情诙谐,于是被广大网友制作成表情包,一旦说出”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这句话时,潜台词就是想跟对方表示”你好骚阿“。
㈦ 你俩穿一条裤子是什么意思
记得在湖南老家有“你俩穿一条裤子”这么一种说法,意思是因为俩人亲密无间,任何东西都可以分享互用,连裤子这种私人物品都可以借穿。所以这是形容私交甚好,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意思。
㈧ 请问~为什么用"一条裤子两个人穿"来形容两个人感情好
人们常用树连根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同寻常.而裤子正如树分开的两叉.所以有此一说
㈨ 我和你或穿着一条裤子是不是脏话
这句话不是脏话,老一辈人的一句一句老俗语就是形容。你和他两个人走的很近的话就说你们两个。像是穿着一条裤子。就说是关系非常好。
㈩ 被人家说你和谁穿同一条裤子是什么意思
穿一条裤子:
(1) 比喻两人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①贪官和这些奸商穿一条裤子
②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汤富海知道县老爷和朱老虎穿一条裤子,穷人有天大的理,现在到啥地方去讲呢?”
(2) 遇事持同样的态度,比喻串通一气。
①刘绍棠《田野落霞》:你们穿一条裤子,早编好了哄我的话。
②老舍 《神拳》第三幕:“平日,你跟张家穿一条裤子,看不起我们田 家!”
(10)两个女人穿一条裤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穿一条裤子”的近义词:
1)穿连裆裤 [chuān lián dāng kù]
比喻相互串通、勾结。
陶尔夫《伐木者的旅行》:“我们暂时利用把头,是因为他们掌握和控制了一些工人,甚至有少部分工人和他们穿连裆裤呢!”
2)串通一气[ chuàn tōng yī qì ]
暗中勾结,互相配合:他们俩~来算计我。
3)沆瀣一气[ hàng xiè yī qì ]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朝有个主考官崔沆,录取了他的门生崔瀣。当时有人嘲笑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后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4)臭味相投[ chòu wèi xiāng tóu ][ xiù wèi xiāng tóu ]
①〈成〉指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彼此迎合,互相结合在一起。
②[ xiù wèi xiāng tóu ]
〈成〉形容人的思想兴趣相同,彼此很投合。臭味:气味。
5)狼狈为奸[ láng bèi wéi jiān ]
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6)一丘之貉[ yī qiū zhī hé ]
一土山里的貉。比喻都是同类。《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后比喻两者是同类的坏人。貉(h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