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使用止血带止血时不能采取什么措施
使用止血带止血时,不能捆扎的时间过长;不要捆扎头部、颈部或躯干部;不能长时间的利用止血带捆扎肢体;不要遮住捆扎在肢体上的止血带,最后一定要及时检查血液的循环情况。
1、止血带会阻断血液的流动,捆扎的时间过长会严重损伤组织——甚至于导致肢体坏死。
2、止血带只能用于捆扎四肢,绝不要捆扎头部、颈部或躯干部。
3、也不要用其他的物品覆盖,更不要遮住捆扎在肢体上的止血带。如果你不得不把患者一个人留在营地中,在他的头,用签字笔或者是口红,写上捆扎的时间和工具箱的位置。
4、检查血液的循环情况。绷带包扎完毕后,应经常检查脚趾或者手指,看看它的末端是否有发乌的紫斑,以及该处的体温有无下降等现象。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应该松开布带,否则时间一长,会引起组织坏死。
5、出于同样的原因,不能长时间的利用止血带捆扎肢体,除非是在施行动脉结扎手术的时候,迫不得已才那么做。一般止血时,应先尝试直接是压法,然后是用施压位点法,直到使用在伤口处保持直接施压的方法。如果伤口位于肢体的末端,可以将伤处抬高。
(1)上肢出血时如何用橡皮带止血扩展阅读:
止血带止血原理:
止血带止血是用于四肢大出血急救时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它通过压迫血管阻断血行来达到止血目的。但如使用不当或使用时间过长,止血带可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造成残废,为此,只有在出血猛烈,用其它方法不能止血时才能应用止血带。
止血带以橡皮条或橡皮管为好,不宜用布带、电线等无弹性的带子。绑扎位置应在伤口的上方(近心端),并尽量靠近伤口,以上臂的上1/3和大腿上中部为好,小腿和前臂不能上止血带,因该处有两根骨头,血管正好走在两骨之间,上止血带起不到压迫血管的作用。上臂的中1/3部位亦不能上止血带,因它可能引起神经损伤而致手臂瘫痪。
『贰』 伤员上肢出血,采用什么止血方法
伤员上肢或小腿出血,且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时,可采用屈肢加垫止血法。上肢结扎于伤员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伤员上肢出血,且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时,不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
『叁』 止血带止血法有几种方法
止血带止血法,主要是用橡皮管或胶管止血带将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止血方法较牢固、可靠,但只能用于四肢动脉大出血。
1.
止血带结扎法
橡皮止血带使用方法:左手拿橡皮带、后头约16cm要留下;右手拉紧环体扎,前头交左手,中食两指挟,顺着肢体往下拉,前头环中插,保证不松垮。如遇到四肢大出血,需要止血带止血,而现场又无橡胶止血带时,可在现场就地取材,如布止血带、线绳或麻绳等。用布止血带止血时,放平入环,拉紧固定。用线绳或麻绳止血时,可绞紧固定。
2.
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
(2)
上止血带前,先要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
(3)
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易损伤神经,过松则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
(4)
结扎时间过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h(上肢或下肢)放松2~3min;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h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
(5)
要有上止血带的标志,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用止血带止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置,防止出血处远端的肢体因缺血而导致坏死。
『肆』 止血带止血是用弹性的橡皮管、橡皮带,上肢结扎于伤员上臂上______处
是近肘端的三分之一,或在穿刺点向上10CM上
『伍』 简单止血的方法
一、包扎止血
一般限于无明显动脉性出血为宜。小创口出血,有条
件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绷
带或三角巾包扎。无条件时可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
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
如果创口较大而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包扎
的压力应适度,除达到止血而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为度。
包扎后若远端动脉还可触到搏动,皮色无显变化即为适度。
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造成伤口一步污
染,而且使下一步清创带不困难。
二、指压法止血
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手头一时无包扎材
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可用此
法。
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
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
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
常用压迫止血点:
(1)头面部:
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
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见图一、Ⅰ及图二所示)
压迫颌外动脉—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
角前下方2—3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见图一
Ⅱ图三)
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
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
(见图一、Ⅲ)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
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
起呼吸受阻。
(2)肩部和上肢出血:
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1、3处按到动脉搏动
后,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
(见图一及图四)
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沟骨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
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见图五)
(3)下肢出血:
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
骨上,可上下肢出血。(见图六)
三、止血带法止血
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且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应上
止血带。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均可。
上肢出血: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禁止扎
在中段,避免损伤桡神经。
下肢出血:止血带扎在大腿的中部。
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
并用软织敷料垫好局部,然后再扎止血带,以止血带远端
肢体动脉刚刚摸不到为度。
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适应和要领,如扎得太紧,时
间过长,均可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运障碍,
肌肉萎缩,甚至产生挤压综合症。如果扎得不紧,动脉远
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
更多。扎好止血带后,一定在做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
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
过久而坏死。上止血带后每半小时到一小时放松一次,放
松3—5分钟后再扎上,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
『陆』 止血带的使用方法简介
在现场急救中主要使用橡皮止血带和布性止血带。
橡皮止血带是一种特制的橡皮管,在现场可使用橡皮条、自行车内胎等替代。使用时要把止血带放在肢体适当的部位,如上肢要放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放在大腿的中下1/3处。先在上止血带的部位垫一层软布,如毛巾、口罩等以保护皮肤。救助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止血带的头端,右手将橡皮管拉紧绕肢体一圈后压住头端,再绕肢体一圈后将右手持的尾端放人左手食指中指之间,由食指中指夹持尾端从两圈止血带下拉出一半,使之成为一个活结。如果需要松止血带时,只要将尾端拉出即可。
布性止血带是用绷带或布条制成的止血带。现场急救时可用毛巾、衣物撕成布条代替绷带。将布带缠绕肢体一圈后打结,圈内插入一小木棍绞紧,边绞边看出血情况,动脉出血刚刚止住即为松紧适度。然后将小木棍用布条固定。
止血带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但使用原则较复杂。只有准确地掌握这些原则使用得当,才能起到挽救生命和肢体的作用,否则将导致截肢致残。
1.上止血带前,应先将伤肢抬高,促使其中静脉血液流回体内,从而减少血液丢失。
2.上止血带的位置应在有效止血的前提下,尽量靠近出血部位。但在上臂中段禁止使用止血带,因为该处有桡神经从肱骨表面通过,止血带的压迫可造成桡神经损伤,进而使前臂以下的功能日后难以恢复。
3.止血带不能直接绑在肢体上,准备上止血带的部位应先垫一层敷料、毛巾等柔软的布垫,用以保护皮肤。
4.用毛巾、大手帕等现场制作的布性止血带时,应先将其叠成长条状,宽约5厘米,以便受力均匀。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细绳等过细而且无弹性物品充作止血带,因为这些物品不仅止血效果不理想而且还损伤皮肤,为日后的治疗和康复带来麻烦。
5.绑止血带时其松紧度以刚压住动脉出血为宜。上带过紧易造成止血带处的皮肤、神经、血管和肌肉的损伤,甚至引起肢体远端的坏死,不利于今后伤肢的功能恢复;上带过松只压住静脉未压住动脉,血液只出不进,不仅达不到止血目的反而加重出血。上带成功的标准是,远端动脉性出血停止、动脉搏动消失、肢端变白。
6.上止血带的伤员要有明显标志,并在止血带附近或皮肤上明确写上上带时间。为防止伤肢缺血坏死,每隔40~60分钟放松止血带l~2分钟,松带时动作要缓慢,同时需要指压伤口以减少出血。如果伤员全身状况差,伤口大,出血量多,可适当延长放松止血带的时间间隔。但是止血带使用的总时间不能超过5小时,否则远端肢体难以存活。若已超过9小时伤员仍在运往医院的途中,则此后不再定时放松止血带,因其远端肢体已无生存的可能。坏死的细胞会释放出钾离子、肌红蛋白和肽类等有毒物质。肢体此时如果松解,这些有毒物质将随静脉流入全身,产生中毒,可导致心跳骤停而突然死亡。与此道理相同,在地震灾区急救时,如果伤员的肢体被埋压的时间过长,因缺血缺氧已发生组织坏死,为防止毒素回流全身,应迅速将被压肢体用止血带结扎,再清除被压物体,然后送医院作近一步处理。
『柒』 为什么上肢出血应用止血带时不应缚在上臂中1/3
这是因为上臂中三分之一处有桡神经通过,止血时在此结扎,会损伤桡神经,引起上肢麻痹。
『捌』 什么方法能马上止血
一般成人总血量大约4000毫升左右。短时间内丢失总血量的1、3时(约1300毫升),就会发生休克。表现脸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如果丢失总血量的一半(约2000毫升),则组织器官处于严重缺血状态,很快可导致死亡。
外伤后出血,分外出血和内出血。内出血如胸腔内、腹腔内和颅内出血,情况较严重,现场无法处理,需急送到医院处理。下面介绍几种外出血的简单止血法。
一、包扎止血
一般限于无明显动脉性出血为宜。小创口出血,有条件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无条件时可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
如果创口较大而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包扎的压力应适度,除达到止血而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为度。包扎后若远端动脉还可触到搏动,皮色无显变化即为适度。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造成伤口一步污染,而且使下一步清创带不困难。
二、指压法止血
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可用此法。
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
常用压迫止血点:
(1) 头面部:
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
压迫颌外动脉-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2-3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
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起呼吸受阻。
(2) 肩部和上肢出血:
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1、3处按到动脉搏动后,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
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沟骨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
(3) 下肢出血:
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可上下肢出血。
三、止血带法止血
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且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应上止血带。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均可。
上肢出血: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禁止扎在中段,避免损伤桡神经。
下肢出血:止血带扎在大腿的中部。
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并用软织敷料垫好局部,然后再扎止血带,以止血带远端肢体动脉刚刚摸不到为度。
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适应和要领,如扎得太紧,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运障碍,肌肉萎缩,甚至产生挤压综合症。如果扎得不紧,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扎好止血带后,一定在做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过久而坏死。上止血带后每半小时到一小时放松一次,放松3-5分钟后再扎上,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