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知道和田人怎么样,,,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可能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除了这些,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
和田维吾尔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口品尝,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土馕坑里烤制而成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馕,无一不是从古堡似的土馕坑烧制而出的。大漠深处的维吾尔牧人还特别喜食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树枝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待大火灭了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吃了这种“库乃其”,据说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更有精气神吧。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化。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亮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那里的小伙,热情俊郎,浪漫风趣。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和田维吾尔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规格不限,有时给巴朗子起个名字、施个礼,甚至耳朵要扎个眼,亲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庆贺。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❷ 新疆人为什么戴帽子
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主要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
❸ 维吾尔族人戴的帽子怎么称呼
维吾尔族的帽子叫皮帽和花帽。
一、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二、花帽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3)和田人结婚戴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有:
1、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
2、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
3、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
❹ 和田维吾尔族的婚礼风俗习惯
维吾尔人的婚俗大体上由提亲、定亲、议婚、完婚等四个阶段构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阶段的具体步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过去人们讲究门当户对,或是亲上加亲,与非穆斯林不同婚。提亲前要有由亲戚和邻近的妇女受委托去女方家探听对方的 情况,通常是女方同意后,男方父母才正式出面去女家提亲,并 按惯例带定亲礼物,感谢女方的父母愿意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关系确定之后,一般由男方的父母主动 到女方家去提亲。提亲时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陪同,只有这 样女方家才会接待,并认为男方郑重其事感到光彩。履行提亲的手续反映了维吾尔族对婚姻的慎重。一些地区还流行婚前测试新人生活能力的风俗。对女婿的测验方法是劈树墩,女方父母以某种借口把未婚女婿叫到家里劈 柴,所劈之柴往往是盘根错节的树墩或半湿的柴火,在牧区则是 用刀卸羊脖子。男方测试未来儿媳妇的能力的方法是用玉米面做面条,在地毯或地毡上洗锅碗瓢盆,看她的动作是否麻利。这些 都是传统的“验婚”的遗风。议婚指的是商议婚礼的筵席,确定所要请客的桌数和人数,及是否要吹唢呐。男方往往恭敬地说你们把女儿养大了很不容易 由你们来决定吧。女方也说还是由你们决定吧。大多数情况下女 方坚持要吹唢呐搞得热热闹闹。有的地方反对吹吹打打,被称之为“哑婚”,多是主人怕招来许多不速之客,怕添乱,或者是为 了节省开支,或邻居近日有丧事完婚仪式。首先是在男方家召开预备会议,确定三位婚礼的组织者,一般是一位成年男子、一位成年女子和一位青年男 子,他们必须是在群众中有威望的、熟悉婚礼程序的、具有处 理事务能力的,思维敏捷能左右逢源的;还要请阿訇念经。按惯例,结婚这一天女方家要设宴招待去接亲的客人,男方必须 把请客所需要的用品提前送到。接新娘的队伍并不庞大,主要有新郎、伴郎、念经的阿訇和几位婚礼的组织者。婚礼上的关键程序是尼卡哈,由阿訇证婚,阿訇手捧《古兰经》诵念过经 文之后,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要连问三 次,连答三次才算“过关”。得到响亮而明确的回答以后,他高声赞美真主,用手指蘸一蘸碗里的盐水洒在馕上,新郎及其 伴郎、新娘及其伴娘一拥而上,争抢这个洒过盐水的馕,新郎 和新娘谁先吃到这块馕,在婚后的日子里就是谁当家。现在阿訇在主持婚礼的时候,他面前一边放着《古兰经》,一边摆放 着结婚证。尼卡哈仪式后,四位男青年抬着地毯的一角,把新 娘抬出门,这期间新娘的脚是不能沾地的,这是维吾尔人的婚礼中各地相同的习俗。新娘要坐在地毯里哭,新娘的母亲等跟 出来放声大哭,表示新娘与家人感情深厚。迎亲队伍簇拥着新 郎,分乘七辆彩车,过去都使用马车,现在城里人大多数改用大轿车、小卧车了,车上的男女青年兴高采烈,一路上吹着唢 呐,打着手鼓,载歌载舞,引得市井百姓纷纷驻足观看,热闹 非凡。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把魔鬼吓跑,保证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当婚车抵达男方门前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婚车门前铺上一 块红纱巾,等新娘双脚踏过纱巾后,小伙子们便一拥而上,抢 夺纱巾,顿时将纱巾撕成碎片。抢到纱巾碎片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也能娶上如花似玉的漂亮的妻子。新郎与新娘的家人还有争优势、争权威的风俗,明争暗斗几乎贯穿了婚礼的每个环节。新郎下马的时候要踩一脚新娘的马跳 下来,认为这样才能镇住新娘;在一对新人跨入自己家门槛的一 刹那间,藏在门背后的伴娘和新娘的女友要将新郎的脖子按一下,表示新娘取得未来家庭的主动权;新娘入洞房后,新郎要借 故爬上屋顶在新娘头上走一走,达到取得家庭的优势。把新娘抬 入洞房过门槛的时候,小伙子们往往要把新娘往门槛上暾一下,表示今后这是你的家了,为此新郎家的小伙子要抢着抬新娘。麦盖提县的刀郎人习俗特别,新娘在进婆家门的时候要从一堆火上跨过去,这缘自对火的崇拜。在洞房里新郎请新娘坐在好几层厚厚的被褥上,表示对新娘的特殊优惠,被褥底下要放一些石头、斧头之类的东西,表示新 娘在这个家将落地生根,安家落户。一对新人坐定之后要给他们 盛一碗稀饭,不给勺,让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吸着又热又黏的稀饭,象征新郎与新娘的结合天长地久。一位儿女双全、家庭和睦 的妇女要拿一些丝棉,把一头搭在新娘的脖子上,另一头搭在新 郎的脖子上,以此象征把他们的命运拴在一起,祝福他们永不分离。接新娘的时候,还讲究新郎的家人必须要从新娘的家里 “偷”一些小东西,诸如墙上的钉子、门上的锁子、一只茶碗,锁是为了表示将新娘的心锁住,碗则是转移“户粮关系”,钉子 是钉在洞房的墙上,象征着把新娘钉在这家了。揭盖头也称作“开面礼”,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由新郎的母亲手持筷子跳传统舞,然后挑新娘的蒙头盖布,而 伴娘赶紧给新娘盖上,如此连续三次。有的地方则是用擀面杖来 揭盖头,主婚人还要故意喊着:这么漂亮的闺女是谁呀?原来她就是今天的新娘呀!揭开面纱之后主婚人要说:新娘啊,你已经 是我们家的孩子了,用不着盖布了。揭开盖头之后,主婚人把新 娘和新郎介绍给彼此,因为在过去新郎和新娘在婚礼之前有的是没有见过面的。最后主婚人故意对新郎说:知道被子、枕头在哪 儿吗?赶快找到睡觉吧!然后与其他人一起离开洞房,没有闹洞 房的风俗。在婚礼上当众宣布和展示各家各户送来的礼品,是各地区通行的习俗。收到礼物越多、越贵重,就说明这一家人越有面子。 一提起结婚礼宴,汉族人的七碟八碗九大盘尽管上,管它是否能 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却很实惠,主人家只需好好地做一大锅抓饭和手抓羊肉来宴酬亲友。主人请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在大桌旁坐成一圈,先是喝茶,吃喜糖、干果、点心,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手抓羊肉,大家按传统习惯,以手指攫取羊肉、抓饭。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大家同吃同乐,十分得体。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绝对禁酒的,婚宴上若有老人在场,思想“前卫”的年轻人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维吾尔人的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个婚礼仪式还是比较隆重的。婚典通常要进行两三天。婚礼上音乐舞蹈是必不可少的,敲响了手鼓就是宣布婚礼开始,所有举办婚礼的人家都有人在屋顶上吹唢呐,敲纳格拉鼓,院内院外人们跳起欢快的麦西莱甫,成为整个村子或整个居住区的盛大节日。婚后的第一天早晨新娘家要给一对新人送早餐,第三天新郎的家人带着新郎和新娘去岳父家做客,新郎的母亲要提一包馕,馕中如果有一朵花就表示新娘是贞女,新娘母亲看到这朵花也由衷地感到喜悦。
❺ 和田人的婚礼习惯
不知说的那个民族的
❻ 和田维吾尔族的风俗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建筑
宗教习俗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地区改奉伊斯兰教。 13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14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公元10世纪末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饮食习惯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特色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总: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 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❼ 古时候结婚,女的带的帽子叫凤冠.男的头上带的叫什么啊
好象有种叫法叫 ”栩毓”,没有楼上的这种高论了,我是看小说的时候看到的.
❽ 和田人的风俗习惯是
1.他们的一些食物是在土馕坑里考熟的。比如:烤肉、馕、库乃其......
2.他们的衣服都晾晒在沙漠上
……
❾ 新人结婚,新人父母头上戴的手工制作的帽子叫什么呢 乌纱帽
哪个地区的阿?我们这就没有 你得说地方 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