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摺扇與團扇
南宋是繪畫較為普及的時期,這一時期繪畫已逐漸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貴族豪門、文人雅士的專利。南宋的花鳥畫基本保持北宋工細寫實的畫風, 所不同的是北宋以坡石、花草、禽鳥俱全的表現宮苑小景的大幅卷軸畫為主流,而南宋則是以表現折枝、局部和尋常花鳥的扇面、冊頁和燈片小品為主流。雖然這些小品的氣勢大不如前,且往往在畫面的邊角做文章,但是,這些小品的特點卻十分突出,如注意特定和瞬間的意境和情態的表現,形成構思新奇、主題鮮明、描繪生動、筆墨精妙、手法多樣的風格,給人以清新優雅之感。根據史料記載,南宋有不少知名的花鳥畫家,但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花鳥畫作品卻多數沒有名款,因此,當時的多數畫家現在難以利用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
東漢時,扇子開始流行,民間有纖巧玲瓏的竹扇、蒲扇。隨著絲織手工業的發達,出現了一種以絹製成的紈扇,形狀有如一輪明月,稱為「團扇」或「紈扇」,也叫 「合歡扇」;也有長圓、梅花、葵花、六角等形狀,扇柄用骨、木、竹等材料,雕刻精緻;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三國第一次出現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是北宋宣和年間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扇面書畫成為一種重要的繪畫樣式,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總結宋代的扇史,竹扇和蒲扇是最平民化的扇子,仕女用的仍是精緻的團扇。南宋時許多花鳥、山水、人物小品都採用團扇形的構圖形式。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也興於此。
一般搭配團扇是比較好看的,古代女性性格中帶著很多的嬌羞,團扇的作用就是用來遮羞的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漢服搭配團扇,給人一種朦朧美也可以在夏天用來扇風使用,兩者搭配必不可少。
『叄』 穿旗袍演講拿什麼扇子合適
具體來說,拿那種中間是紗的,然後用木製的撐起來的摺扇,很淑女,很娟秀。有氣質。
希望對你有用
『肆』 穿旗袍拿摺扇好還是團扇好
不知道你是不是用於舞蹈中,
如果是用於舞蹈中,
比較優雅古典的音樂可以拿團扇,如果是像夜來香或夜上海這樣的音樂建議你拿摺扇,那種毛絨絨的摺扇最好
『伍』 古典美團扇 我想搞個旗袍秀,怎麼樣拿團扇走秀呢
用於舞蹈中,
比較優雅古典的音樂可以拿團扇,如果是像夜來香或夜上海這樣的音樂建議你拿摺扇,那種毛絨絨的摺扇最好
『陸』 寶釵撲蝶用的扇子,到底是團扇還是摺扇,有什麼依據
清朝時期,清宮最常見的圓形團扇,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尺寸,通長44cm,扇面經16.5cm,也就是說這個扇子帶柄長44cm,扇面最寬的是地方是16.5cm,這是清宮圓形團扇的常規尺寸,看過清宮戲的都知道,清朝女子服飾相對寬松,不似我們現在穿衣服這么合身。所以,這樣一種規制的扇子完全可以放進袖中。
不能因為寶釵是從袖中取出了扇子,就認定為扇子一定是摺扇,且如果是摺扇,雖然方便放入袖中,因為材質(竹木或象牙)的原因,其實並不一定方便保管,而如果是團扇放入袖中,因為是絲織品,很輕巧,很容易保管。
綜上,從寶釵撲蝶的美感,從富察明義詩句里的文字,從扇子的尺寸,以及生活中的便捷性來看,寶釵撲蝶用的扇子應該是團扇,而非摺扇。
『柒』 灰色旗袍搭什麼顏色扇子
搭配古風團扇,旗袍顏色較為素凈,扇子顏色可以亮一點。
『捌』 旗袍走秀的基本手勢有哪些
旗袍走秀的基本手勢
1.叉腰
叉腰可以說是旗袍走秀的基本手勢,有單手叉腰或者雙手叉腰,不是為了叉腰而叉腰。或者是雙手交叉,右手放於左手上。叉腰的一隻手要放在身材最細的部位,才能更有曲線感,背要挺直,稍微向後仰,顯出端莊大方。
叉腰這個動作雖然模特的經常性動作,但絕不是隨意發揮的,為了展示服裝,最重要的是要顯示服裝的特性。
『玖』 摺扇和團扇的區別
摺扇與團扇的區別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摺扇可以折疊,團扇不可以折疊。
二者之間有很大差別,比如在樣式、用途、製作方式等等都有所不同,下面是「凌雲扇廠」家的摺扇和團扇圖片,試著對比一下。
摺扇
『拾』 民國女子用的扇子是摺扇還是團扇
民國時期
女子用的扇子
一般的都是團扇
很少用摺扇
男人用摺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