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中單

旗袍中單

發布時間:2022-08-12 16:45:06

Ⅰ 傳統的中式新娘禮服怎麼

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新娘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脖子較短的新娘適合穿無領的。
新郎如果很挺穿中山裝會很好看;西服會顯得新郎特別洋氣,建議不要選擇唐裝,會顯得老氣。在婚禮上,與中式禮服相配的發型必然是盤頭。發飾的運用和點綴對於一款盤發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發飾的顏色應是旗袍的同類色,這樣新娘從整體上會更顯統一、協調。
中式禮服最適合有懸垂感的珠寶首飾,珍珠、鑽石、紅寶石和金飾都可以成為新娘的明智之選,在耳墜的挑選上也要注意與臉型的搭配
如果婚禮來賓中有不少外國朋友,可以考慮珍珠和鑽石耳飾;如果來賓以長輩為主,建議選擇金飾;翡翠耳飾因其獨特的東方風情,漸漸成了新娘的新寵。

面料
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這樣的面料,非常容易起靜電。
建議如果是在春夏秋季節結婚,就應考慮用輕薄的料子比如真絲,冬天舉辦婚禮最好選用織錦緞,這種面料可以襯托婚禮的豪華。
色彩
大紅色:適合年齡稍大的新娘,因為大紅色可以顯出新娘的穩重大方。盡量避免飯店服務員所穿著的顏色。
玫瑰紅:適合年紀較輕的新娘,因為本身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紅色,可以使新娘顯得青春俏麗。
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
金色與橘黃色:也是不因循守舊的新娘可考慮使用的顏色。
鮮艷的顏色:代表喜氣洋洋,尤其適合膚色黝黑的新娘子,令她們看上去更加醒目,艷光四射。新娘選好了中式禮服那麼新郎該穿什麼呢,可以點擊http://www.wed114.cn/ask/q_21922.html了解下哦,希望答案能幫到你。

Ⅱ 中國古代服裝材料的特點

上古服裝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而傳說中老百姓民頭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圓筒高帽。傳說中的形象描繪可能是出自對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無記錄,確實難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於後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

魏晉服裝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 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北朝服裝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硃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 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西周服裝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 (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漢代服裝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 、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裡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寬為一尺二寸;
衫無袖;
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春秋戰國服裝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 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從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環、耳墜、項飾、笄、梳,以及絲綢、麻布和銅飾,分辨出精美的飾物和考究的衣物,但這些均為貴族所有。說明服裝與服飾體系正進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襪等服飾形制的不斷出現,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功能,向裝飾點綴方向發展,從而使古代服飾趨向完整和統一。

唐代服裝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代服裝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服裝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代服裝

到明代服裝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高貴。

有一種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後的專用服式。後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於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系,後來清代出現的馬甲,就是這種比甲的變形。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牙簽、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 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

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

清代服裝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可以說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傳統民族服裝 —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飾。現已成為中國的傳統服裝。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滿人初進關時,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間,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之後更逐漸演變為一種禮儀性的服裝,不論身份,都以馬褂套在長袍之外,顯得文雅大方。

馬褂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Ⅲ 為啥清朝早期滿族人的衣服沒有領子而明朝漢族中衣有立領旗袍的領子是受明朝影響嗎

清代的滿族平時服裝都是有領子的。

你說的那種無領的馬褂是一種禮服,套在外邊。里邊使用的是很硬的襯領,把襯領翻出來露在馬褂外邊顯的整潔。

立領最早出現在明代,是從明朝的褂子和襖上先出現的,後來傳到除日本以外的東亞各地,所以今天南到越南緬甸北到蒙古庫頁島,即便相格萬里都能看到同樣的領子。清代滿族服裝的立領也的確是受到明代服裝的影響。但是滿族服裝中的四開岔下擺、馬蹄袖、掐腰 則是自己的創意。

Ⅳ 怎樣選擇中式新娘禮服

中式結婚禮服:改良版旗袍—中西結合、精緻、典雅
大部分新人會走進這樣一個誤區,只有高個子才能完美駕馭旗袍,讓身材盡顯。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了!
改良旗袍可以由長變短: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新時代的氣息,更加凸顯女生凹凸有致的身材曲線,極具視覺美感。及膝的旗袍長度,就算是個子矮小的新娘子,一樣可以穿出旗袍的風韻。
改良版收腰明顯的X型旗袍:更適合身材粗大型新娘穿著,對過於豐滿的臀部能起到很好的修飾效果。當然,性格活潑好動型新娘也適合穿X型旗袍,在婚禮當天新娘的活動和行走就可以更加自如,不會因為傳統旗袍開叉過高而造成不便。

Ⅳ 中式婚禮有哪些禮服款式 龍鳳褂秀禾服最受歡迎

1、傳統的紅色旗袍 如果你不是確定自己可以有獨到的眼光,選擇一款亮眼的旗袍,那麼傳統的大紅色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喜慶同時,更是經典的百搭,更顯穩重大方,不容易出錯,而且紅色有提亮膚色的作用,會顯得氣色更好哦!搭配玫瑰金的耳墜或頭飾,紅色或裸色的婚鞋,有條件的新娘更是可以搭配一款冰種的翡翠手鐲,效果更佳!


2、花樣旗袍 很多熱愛時尚的新娘希望自己的婚禮旗袍更有個性,那麼性感大膽的花樣旗袍正在等你駕馭,相信一定可以嗨翻全場,除了驚艷還是驚艷!亮紅色立領旗袍鑲滿了亮片和刺綉,閃光全場,想不成為焦點都難哦!搭配上不妨大膽嘗試把頭發都梳起來,然後在頭頂偏左側裝飾一定大大的布藝發飾;首飾方面顏色一定要夠素,款式也一定要簡單。


3、亞麻色花朵旗袍 復古亞麻色底無疑是打破了傳統的大紅旗袍成為近年來的新寵,不僅適合任何膚色的女孩,更是透露出文藝的味道,看起來更加優雅有不失個性,搭配一套啞光珍珠配飾,氣質絕對不一般。 以上就是wed114結婚知道整理的中式婚禮旗袍款式的介紹,準新娘們在婚前可以參考下,挑選合適的旗袍禮服。

Ⅵ 中國古代衣服所用材料的變化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明代主要以棉布為主。
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Ⅶ 盛唐的老百姓穿什麼衣服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1.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唐朝服裝.

由於通西域,外族服飾文化對唐宮產生的影響,還反映在思想觀念上的變化。西安出土的石刻上記載著婦女胡裝的模樣,就是極好的見證。唐代從西域傳來的胡歌舞;從中亞傳來的胡騰舞;表演時急轉如風的胡旋舞,舞者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稱作胡服.

2.唐朝軍人及老百姓的服飾.3.唐朝的流行服裝.

唐裝常用為襦、襖、衫、裙、等品類。我們現在唐服中頗具特色的「半臂」和「披帛」以說明。

「半臂」是一種上衣,曾是唐時期男女通裝的形式,又叫「半袖」,是有里子的夾外衣,對襟式樣,功用於擋風塵,是一種袖子齊肘,身衣很短,類似現今?臂的服飾,起源於隋。《中華古今注》記載,「尚書上溥,射馬周上書雲,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請中單上加半臂以為得禮」。意思是說,當時的中單為內衣,外面加上外衣比較體面。《高丞事物記》說「實錄又曰,隋大葉中,內服多服半臂,除卻長袖也,唐高祖減一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但舊唐書《輿服志》,《中華古今注》,明史《輿服志》中卻記載「背子有袖,固與半臂不同」。半臂形制於南北朝時期的倆襠略同,身比倆襠長,倆襠無袖而半臂有短袖。而「背子」則根據《事物紀原》所說「秦二世?衫上朝服加背子,其制袖於衫,身於衫齊而大袖」。這種背子是宮廷中的禮服。此服因無形象證實,不能先詳述,但可以估計這二者有相似共同之處,因此才得以上印象。

「披帛」是唐時女子肩臂上經常圍披之物,與今圍巾相似。只是較圍寬而且長而已。六朝時期稱為「斜領」。舊唐書《輿服志》記「圍巾護項,偏壓垂之,曰『斜領』」。一般採用輕薄的紗質,原料可在?用彩繪和手銹方法,點綴圖案花紋,頗有柔美富麗之感。《中華古今注》雲「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帛,至今然披」。有詩記載「倡家寶沫蛟龍披」。意思是說妓女的?子均銹有龍的圖案。《霍小玉傳》雲:「著舊石榴群,紫檔,紅綠披子」。意思是說霍小玉所著之衣為名服蓋襠,和石榴群及綠色披子。

4.唐朝官員的服飾.

5.唐朝帝王的服飾.

6.唐朝宮廷里的女人穿什麼衣服?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7.唐朝的鞋子、帽子是什麼樣的?

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初帷帽話興廢

隋唐時期,服飾仍有不少因襲兩漢南北朝,婦女服裝喜歡模仿北方少數民族,此時最典型的女裝是「羃蘺」。

「羃蘺」比面衣寬大得多,象一個紗罩,可以把全身障蔽起來,與今天的阿拉伯面紗相似。是宮娥美女外出的常用服飾。而民間的貴婦出行,則戴用「帷帽」。從唐代古墓出土的陶俑和文字記載,帷帽的大概式樣是一頂帽子垂下一層薄紗,「拖裙到頸」可擋住迎面而來的風沙烈日,更重要的是防止旁人偷窺,以免有違禮教。到武則天時期,這種服裝已經非常盛行,是當時婦女出行的時裝。到了中唐,盡管朝廷多次明令倡導,但由於唐時婦女地位的提高,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帷帽的垂簾「漸次淺露」,越來越短,帷帽逐步被另一種服飾代替,那就是「蓋頭」。

8.唐朝人的飾品.

婦女發髻的演變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左1圖為隋代婦女的發髻;左2、3圖為初躺婦女的發髻。左4、5圖為盛唐婦女的發髻;左6圖為中唐婦女的發髻。左7圖為中晚唐婦女的發髻;左8圖為晚唐婦女的發髻;右圖為五代婦女的發髻。至於旗袍配西式短外套,旗袍加披肩,旗袍外罩各種大衣、風衣及相應地配套的皮鞋、綉花鞋、軟底鞋,都能表現成熟、穩重與優雅,不過旗袍的厚薄及質感必須與相配的衣服相稱,同時千萬不要穿了高貴的旗袍,再穿一雙拖鞋式的時裝鞋在街上遛達。

Ⅷ 外穿和內穿的襯衫的區別

內穿型襯衫合體,穿著嚴謹,凡襯穿在外套內的應選穿內穿型襯衫;而外穿型襯衫較寬松、穿著隨意,適合於直接以襯衫為外衣的場合。目前,國內市場上普遍是內外兼穿的傳統型襯衫,內穿型的極少。

襯衫是一種穿在內外上衣之間、也可單獨穿用的上衣。中國周代已有襯衫,稱中衣,後稱中單。漢代稱近身的衫為廁牏。宋代已用襯衫之名。現稱之為中式襯衫。

(8)旗袍中單擴展閱讀:

襯衫選購:

膚色選擇

膚色較黑的人穿綠、灰色調的襯衫會顯得更黑更黃並且會造成有些臟的感覺;皮膚白皙的人穿亮麗的襯衫能將皮膚襯托得很白皙,但這往往會使男人顯得太女性化,缺少陽剛之氣。

胖人穿小方型襯衫會顯得有些拘泥、局促,應該選擇帶尖的大領襯衫更合適。高大端莊的人穿襯衫不要選擇那種領子上綴有裝飾紐扣的襯衫,雖說現今為止正流行。

臉型選擇

不同臉型在選購襯衫時,應注意以下差異:通常圓形臉的人,最忌諱穿半圓形荷葉領或緊扣所有紐扣的圓領襯衫;方型臉的人,應穿著如新月般的絲瓜領型襯衫,以柔化輪廓,切勿穿著立領或旗袍領襯衫。

長型臉的人,建議穿著標准襯衫領,以免拉長臉部輪廓。倒三角型臉的人,建議穿著小圓領襯衫調和臉部稜角,切忌穿著過於細長的尖領襯衫;蛋型臉的人,介於長型臉與倒三角型臉之間,適合各領型襯衫。

Ⅸ 古代服裝與現代服裝的區別

1、顏色不同

現代的衣服顏色多種多樣,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顏色的衣服。

2、款式不同

現代衣服分為上下兩件衣服,古代服裝大都為從上到下整體,一般為長衫。

3、功能不同

古代時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與之相對應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錯。到了現代人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衣服來進行穿搭。

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為主,而現在則有各種各樣的布料來做衣服。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

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漢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筒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9)旗袍中單擴展閱讀:

隋唐時期的服裝特色: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女裝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

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

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Ⅹ 水滸108將排名及職業隋唐英雄排名

呼保義宋江
人喚「及時雨」。早先為山東
鄆城縣押司,整日舞文弄墨,書寫文書,
是一刀筆小吏。晁蓋等七個好漢智取生辰
綱事發,被官府緝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
。晁蓋派劉唐送金子和書信給宋江,宋江
的老婆閻婆惜發現宋江私通梁山,趁機要
脅,宋江怒殺閻婆惜,逃往滄州。被迫上
梁山。後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領。
受招安後,被宋徽宗封為武德大夫、
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最後被高俅用
毒酒害死。

盧俊義
職 位∶總督兵馬副元帥
武 器∶麒麟獸(寶馬)、麒麟黃金矛、麒麟黃金甲
排 名:坐第2把交椅。
籍 貫: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
綽 號:玉麒麟。
天 罡:天罡星。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大地主、員外。
上山原因:宋江慕其出身富豪,又是位好漢且武藝高強,便與吳用設計誘其上山小住,盧俊義回大名府後因別陷害私通梁山被判死罪,後被宋江救上樑山。
梁山職務:總督兵馬第一副元帥。
[編輯本段]主要事跡
盧俊義,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排名第二。周佟的徒弟,綽號「玉麒麟」,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雙,善使矛。原為一員外大戶,浪子燕青是其家僕,如書中所言「盧某生於北京,長在豪富之家;祖宗無犯法之男,親族無再婚之女;更兼俊義作事謹慎,非理不為,非財不取」,其人家世清白,為人謹慎,世居大名府。
宋江慕其名,為壯大梁山聲勢,欲將其誆上山。軍師吳用與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與啞童子,前往盧府為其算命。聞其生於「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時」,吳用大驚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內,必有血光之災:家私不能保守,死於刀劍之下」,勸其前往東南千里之外避災,並在牆上題下「蘆花叢里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游。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的藏頭反詩。
盧俊義中計,欲前往泰安州避禍。途經梁山時中埋伏,與梁山英雄大戰,盧俊義不敵,乘船逃走時被浪里白條張順活捉。盧不願在梁山落草為寇,宋江也未強迫,將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賈氏已與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誣陷其勾結叛匪,告到大名府梁中書那裡。盧屈打成招,被打入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眾好漢等先後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後,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義堂前亦豎起了「山東呼保義,河北玉麒麟」的大旗。

吳用
字學究,是《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排名第三。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滿腹經綸,通曉六韜三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在財主家任門館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須長。善使兩條銅鍊。與晁蓋自幼結交。
與托塔天王晁蓋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書給蔡京獻壽的十萬貫生辰綱,為避免官府追緝而上樑山。
為山寨的掌管機密軍師。梁山幾乎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由他一手策劃的。受招安後,佐宋江 、盧俊義征伐遼國、田虎、王慶和方臘等,功績卓著。授武節將軍,武勝軍承宣使。後因見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當道,恐刑戮及身,遂與花榮一同自縊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宋江墓前,屍身葬於宋江墓側。
排 名:坐第3把交椅。
籍 貫:鄆城(今山東省-鄆城縣)。
綽 號:智多星。
星 號:天機星。
使用武器:銅鏈
出場回目:第14回(在劉唐和雷橫交鋒時)
出場時外貌描寫:似秀才打扮,戴一頂桶子樣抹眉梁頭巾,穿一領皂沿邊麻布寬衫,腰系一條茶褐鑾帶,下面絲鞋凈襪,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須長。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鄉學先生、知識分子。
上山原因:在晁蓋的率領下,設計劫取生辰綱後,造反上山。
梁山職務:機密軍師。

公孫勝
公孫勝的出身及綽號:公孫勝 ,復姓公孫,單名勝,道號「一清先生」,生得一雙杏眼,落腮鬍須,身長八尺,相貌堂堂,乃薊州人氏,自幼在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大家都呼他為公孫勝大郎。後來師從羅真人,學得一身道術,善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他做「入雲龍」。
公孫勝上樑山的緣由:為給岳父蔡京慶壽,大名府留守梁中書大肆搜刮民財,共得十萬貫金珠寶貝,名曰「生辰綱」。公孫勝得之消息後激於義憤,往投晁蓋獻劫奪之議,在晁蓋庄遇劉唐、吳用、阮氏兄弟,風雲際會一拍即合,七星聚義,又有」白日鼠」白勝加入,遂成「智取生辰綱」之舉。石碣村一戰,運用所學道術,巧運長風火燒官軍戰船立下頭功,上樑山後助晁蓋火並王倫,開水滸寨基業。後中途省親回家,宋江大戰高唐州為高廉妖法所敗,戴宗、李逵上九宮縣二仙山相請,奉師父羅真人之命,二次下山大敗高廉,石碣天文位列天閑星,與吳用一起共為軍師,共輔梁山大業。

關勝
小說中人物,《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之一,梁山排名第五。
排 名:坐第5把交椅
籍 貫:運城(今山西省-運城市)
綽 號:大刀
武 器:青龍偃月刀
星 號:天勇星
相 貌:堂堂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髯,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唇若塗朱。
原 型:南宋初,劉豫任濟南知府,金軍攻濟南。劉豫受金人利誘,殺守將關勝,降金。這段故事被清陳忱加以演義,寫入了《水滸後傳》。此關勝可能就是小說中的原型。
出場回合:第063回
後代:關鈴,在《說岳全傳》出場,岳雲的義弟。
關勝乃漢末三國義勇武安王關羽嫡傳子孫,長相與關雲長頗為相似,也使一把青龍偃月刀,精通兵法,人稱為大刀關勝,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原來是蒲東的巡檢,後被蔡太師調往梁山泊攻打宋江。關勝一人大戰林沖、秦明兩人。後用計擒住張順、阮小七。宋江不能取勝。呼延灼用假投降的辦法引關勝兵馬進入宋江的大寨,被撓掛鉤拖下馬鞍活捉。關勝感到宋江有膽識重義氣,便歸順了梁山。關勝念及宋江及梁山諸英雄的狹義,以及朝廷的昏昧,奸臣弄權而投靠了梁山,並招降了單廷珪 、魏定國等人。 蔡京調兵進攻梁山,關勝和聖水將單廷圭幾十回合,後用拖刀計殺敗單廷圭,勸服使之投降了梁山。受招安後,關勝被封為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在梁山泊英雄中排馬軍五虎將第一位,總第五把交椅。在攻打遼國、方臘的戰斗中表現卓越。

林沖
外號豹子頭,東京(現河南開封)人。生性耿直,愛交好漢。武藝高強,慣使丈八蛇矛。林沖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他從一個安分守己的禁軍教頭當了「強盜」,從溫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樑山聚義廳,林沖走過了一條艱苦險惡的人生道路。
林沖這個人物家喻戶曉,他的故事廣為流傳。然而,林沖這個人物不是青天白日里從半空中掉下來的,他是從深厚的封建土壤中產生的。
林沖生活的北宋末年,這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國土面積偏小,四周有強敵侵擾,國內社會動盪,烽火四起,民不聊生。面對國家的危難,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有志之士想通過變法來改善國家的困境,由於政治腐敗,奸臣當道,變法慘遭失敗。封建統治者便變本加厲地盤剝人民。宋朝天子宋徽宗腐化不堪,不務正業,為了粉飾太學,大興土木,建明堂、修道觀、造假山、征發役,國力耗盡,人民苦不堪言。宋徽宗從江南徵集奇花異石,用大船運往京城,花石綱使無數家庭傾家盪產。宋徽宗成天歌舞游盪,貪圖玩樂享受,生活糜奢,夜宿娼門。他遠賢人,近小人,重用蔡京、高俅等人。這些奸臣在皇帝的支持下,放縱親朋,魚肉百姓,在朝中狼狽為奸,翻雲覆雨,敗壞朝政,殘害忠良,把國家推向滅亡的邊沿。林沖生活在這個腥風血雨的朝代里,成為官場腐敗的犧牲品。
林沖出身槍棒師家庭,他屬於統治階級的一員,原先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過著安分守己的小康生活。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林沖的女人偏偏被高衙內看中,由於他是封建統治者中的底層官員,難以保護自己。高俅父子似虎狼,為達到霸人妻室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要人性命。林沖再三忍讓也不罷手,非把他置於死地不可,於是,一連串的打擊傾瀉到林沖頭上。
林沖上山經歷了一個十分痛苦的曲折歷程。作家寫林沖的故事並不是一筆完成的,而是由遠及近,一步步走來,整個故事圍繞人物的命運展開,首尾相連,步步緊跟,變化多樣,驚險迭出,引人入勝。
林沖出場是陪夫人到岳廟進香,這是一個人群雜亂的地方,他當時又離開了女人,跑到大相寺的菜園子看魯智深打拳來了。你看林沖生得什麼模樣:只見牆缺邊立著一個官人,頭戴一頂青紗抓留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獺尾龜背銀帶,穿一雙磕爪頭朝樣 靴,手中執一把折疊紙西川扇子,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的年紀。林沖這個打扮和相貌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就是這樣的蓋世英雄,偏偏遇到尷尬事。號稱花花太歲的高衙內,正在青天白日里調戲他的娘子。這還得了,林沖何時受過這樣的打擊,正要動手,一見是高衙內,先自軟了。高衙內是何等人物?在東京倚勢豪強,專一愛淫垢人家妻女,京師人懼怕他,一個小小的教頭,不在他的眼裡。他想怎樣,就能怎樣。
故事一開始,矛盾一出現,就提出一個決定林沖命運的大問題。如果林沖是貪生怕死、卑鄙屈膝的小人,他會用一紙休書把娘子抖手送給高衙內,可他恰恰不是這樣一個人。他和高衙內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不能化解,無可救葯,只能一步一步激化,達到高峰。作者在措寫這一忠奸的矛盾時,直線上升,一氣呵成。
陸謙是高衙內的一條咬人的走狗,他把林沖騙走吃喝,又叫人騙走林娘子,演了一場調虎離山計,幸虧女使及時報信,林娘子才免遭姦汙。一計不成,又來一計。高俅這條老賊親自出馬,插圈設套,豹子頭上當,誤入白虎堂,結果是充軍滄州。在去滄州的路上,董超、薛霸這兩個賊子受人銀兩,在野豬林要害林沖性命,多虧魯智深搭救。到了滄州,高俅還是不放過林沖,又派陸謙前來,火燒草料場,要燒死林沖。林沖忍無可忍,打死了陸虞候等人,雪夜上樑山,故事到了頂點。
《水滸傳》從七回到十一回的五回中,表現了林沖上樑山的全過程。在這五回中,林沖的曲曲折折、一漲一落、一張一弛,處處扯動讀者的心,無不為林沖的命運擔憂。林沖的每個故事都十分精彩,下面來看林沖和洪教頭比武一節:林沖想到:「柴大官人心裡只要我贏他。」也橫著棒,使個門戶,吐個勢,喚作「拔草尋蛇勢」。洪教頭喝一聲:「來、來、來!」便蓋將下來。林沖往後一退,洪教頭趕入一步,提起棒又復一棒下來。林沖看他腳步已亂,便把棒從地下一跳,洪教頭措手不及,就在那一跳里,和身一轉,那棒直掃著洪教頭臁兒骨上,撇了棒,撲地倒了。這一段描寫十分簡潔明了,形象地表現了林沖的武藝高強。
林沖是一個最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他十分冤枉。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本應活得很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厄運來到他的頭上。高衙內采上他的女人,緊接著便是攔路調戲,哄騙誘奸,栽贓,發配充軍、暗殺。一連串的打擊,都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總想尋找一個避難所,繼續過他教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但是,林沖還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結交天下英雄豪傑,比如像柴進、魯智深等,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加上他對統治者有一定的認識,吐露出「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於小人之下,受這般窩囊氣」的不滿情緒。
林沖是一個自身充滿矛盾的人,正義感和忍讓在他身上同時表現得很強烈。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樑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斗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樑山。
林沖上樑山經歷了一個由忍讓到絕望的過程,對統治者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從以後章節里可以看到,在梁山這支隊伍中,林沖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會真心招安,對招安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招安不過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設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林沖的意見沒為宋江所採納。他惱恨、痛苦、無奈,最後默默地死去。
林沖性格特徵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他使我們認識到了宋代「亂自上作,亂自下生」的歷史事實。林沖這個人物形象是典型環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遭到人民的反抗。從鄭屠戶一類的地痞流氓到陸謙一類的惡吏,以及梁中書一類的貪官,還有蔡京、高俅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無能的宋徽宗,形成一個龐大的壓迫階級。官逼民反,各個階層的受壓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沖是受壓迫者中的一員,像他這樣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場,何況一般平民?所以出現方臘、宋江、王慶等農民起義軍也是自然的,亂自下生的根源是亂自上作。

秦明
排 名:坐第7把交椅。
籍 貫:開州(今四川省-開縣)。
綽 號:霹靂火。
星 號:天猛星。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青州兵馬統制。
上山原因:原為朝廷命官,圍剿清風山時,中計被俘後投降。
梁山職務:馬軍五虎將。
武 器:狼牙烽火棒。
主要事跡:
有萬夫不當之勇。宋江去清風寨投靠花榮時,被清風寨文官劉高陷害,宋江與花榮被黃信捉拿押往青州,又被清風山好漢燕順截住相救。青州指揮司統領本州兵馬,統制秦明得知花榮謀反,點起五百人馬前去捉拿。秦明性情急躁,外號「霹靂火」,有勇無謀,同花榮鬥了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折兵損將後,秦明掉入陷坑被捉,秦明不肯歸順梁山,仍要回青州,奉青州知府命,率領人馬往青風山捉宋江等;夜走瓦礫場,妻子被殺,無家可歸,卻被花榮用計斷了退路投降宋江。宋江又將花榮的妹妹許配秦明為妻。
結 局:
梁山歸順朝廷後,秦明跟隨宋江出征大遼,掃平田虎,剿滅王慶,憑手中狼牙棒,戰場交鋒,屢立戰功,從未折了梁山的銳氣。最後,平定方臘的過程中,在睦州城下與方臘之侄、少年勇將方傑陣前交鋒,不分勝敗,不料方傑副將杜微暗放飛刀,秦明躲閃不及,被方傑趁勢一戟刺於馬下,血染沙場而亡。

呼延灼
排 名:坐第8把交椅。
籍 貫: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綽 號:雙鞭
星 號:天威星。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汝寧郡都統制。
上山原因:原為朝廷命官,圍剿梁山,兵敗被俘後,被宋江招降。
梁山職務:馬軍第四名五虎將。
武 器:雌雄虎眼鞭(雌鞭12斤,雄鞭13斤),烏油七星鏈,踢雪烏騅馬。
必殺技:呼延家傳三十六路猛虎鞭法,連環甲馬陣。
主要事跡:宋朝開國功臣呼延贊嫡派子孫,忠於宋王朝,上樑山後支持宋江「招安」。宋江兵馬殺了高俅的弟弟高廉後,高俅推舉呼延灼作兵馬指揮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用連環馬連敗宋江兵馬。金錢豹子湯隆獻計徐寧用鉤鐮槍可以破連環馬。吳用設計派時遷去東京偷了徐寧的雁翎鎖子甲,騙徐寧到了梁山。徐寧的鉤鐮槍果然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呼延灼單槍匹馬逃到青州,青州知府讓他帶人攻打桃花山、二龍山。梁山泊人馬趕到桃花山、二龍山救援,用計把呼延灼騙到陷坑 里活捉。呼延灼投降梁山,為梁山泊馬軍五虎將中第四員大將

花榮,
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一員。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使一桿長槍,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楊的功夫。清風寨正知寨劉高陷害宋江,花榮得知後造反,大戰黃信、秦明,救了宋江。花榮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宋江三打祝家莊,花榮射落祝家莊的指揮燈,使祝家莊兵馬自亂。
受招安後,花榮被封應天府兵馬統制。宋江被毒死後,花榮到楚州看勢,和吳用一起上弔死在宋江、李逵墓前。
座次 9,天罡星
星名 天英星
綽號 小李廣
職業 清風寨武知寨
梁山司職 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
所用兵刃 長槍、弓箭 雪山飛龍槍 天地日月弓
職業 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之首龍驤大將軍
出場回目 第33回 (第22回第一次出現名字,32回再次出現名字,33回真人亮相)
花榮的出身及綽號:
花榮,上樑山前為清風寨武知寨,少年將軍,宋江的舊友。生得一雙俊目,齒白唇紅,眉飛入鬢,細腰乍臂,銀盔銀甲,善騎劣馬,能開硬弓,掌中一條銀槍,有著一身驚人的好武藝,射得一手好箭,能夠百步穿楊,人們愛其武藝,把他比做漢朝的名將李廣,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譽「小李廣」。
花榮上樑山的緣由:
花榮是宋江的結義好友,宋江殺惜之後來到清風寨投奔花榮,於路在清風山救了因上墳而被王英擄上山寨的清風寨正知寨劉高之妻。不料元夜觀燈之時劉高之妻恩將仇報,唆使其夫將宋江抓住拷打;花榮聞之大怒,搶回宋江並顯神箭風威嚇跑劉高軍士;劉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監黃信假做調解將花榮擒拿與宋江一並押解青州,路上為清風山好漢燕順、王英、鄭天壽救下並擒殺劉高。黃信逃回清風寨寫信求救,知府得信後命本州兵馬總管秦明帶兵征剿清風山,花榮出陣與秦明大戰箭射秦明盔纓,後設計收降秦明、黃信等人一同投奔梁山;路過對影山恰逢呂方、郭盛比武,兩枝畫戟上的豹尾彩絛糾結不開,花榮一箭射去分開兩戟,藝驚眾人;上樑山後晁蓋聞之不信,恰好天邊有雁群飛過,花榮弓開之處,弦響雁落,從此,滿山之人無一不敬佩花榮。後梁山英雄排座次花榮位列為百單八將之九,成為梁山泊馬軍八驃騎將軍之首。

柴進,
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滄州橫海郡人,精通武藝,人稱柴大官人,江湖上又喚做「小旋風」。後周世宗皇帝柴榮的嫡派子孫,因陳橋讓位有德,宋太祖敕賜丹書鐵券在家中。仗義疏財,喜愛交結天下英雄,曾幫助過林沖、宋江、武松、杜遷、王倫等人。長得龍眉鳳目,皓齒朱唇,三牙掩口髭須。因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弟殷天錫仗勢要奪柴進的叔父柴皇城的住宅,柴皇城以有朝廷發的「丹書鐵券」保護,與其論理,竟被他毆打。柴皇城召其侄柴進回來,繼續與之論理時,殷天錫又欲毆打柴進,李逵在旁憤極,將其殺死。高廉便將柴進拘捕入獄,將其打入死牢。梁山好漢為救柴進,起兵攻打高唐州,由李逵從高唐州大牢後的枯井中將其救出。柴進被救上樑山後,為山寨掌管錢糧頭領。隨宋江去東京看燈時,柴進簪花入禁院,從睿思殿的御屏上剜下了御書四大寇中「山東宋江」四字。受招安後,隨宋江、盧俊義征討遼國、田虎、王慶。征方臘時,柴進化名柯引帶著燕青到方臘處做卧底,深得方臘信任。

李應
李應,梁山泊第十一位好漢,同柴進一起掌管錢糧財物。李應原是李家莊莊主,江湖人稱「撲天雕」,使一條渾鐵點鋼槍,背後藏有五口飛刀,能夠百步以內傷人。時遷偷吃了祝家莊酒店一隻公雞,惹出事來,被祝家莊人馬捉拿。楊雄、石秀求李應搭救時遷,李應就寫信給祝家莊的祝彪,想要祝彪釋放時遷,可是祝家莊祝彪不給李應面子,李應和祝彪交戰,被暗箭所傷。宋江攻下祝家莊,李應卻不肯投奔梁山。後來李應被知府捉拿,多虧宋江率兵馬相救,李應終於上了梁山。受招安後,李應被封為中山府鄆城都統制。
性格:仗義幫人、遵紀守法、精明、膽大心細。
鄆州李家莊莊主,與祝家莊結盟。三打祝家莊時吳用設計騙上樑山,為山寨掌管錢糧二頭
領之一。第四十七回出場。
結局:李應因為是財主出身,善於理財,故很得宋江器重,負責管理山寨的錢糧,因而出陣較少。平定方臘之時,曾飛刀殺死方臘手下大將伍應星。平南回京後被授與中山府鄆州都統制。上任半年之後,聽說柴進等人辭官回鄉,於是也假稱風癱,上報朝廷,納還官印後回到家鄉獨龍崗李家莊,與杜興一起同為富豪而善終。

朱仝
天罡∶天滿星
職業∶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之四證南大將軍
武器∶九龍朝陽刀
排名∶天罡星十二
綽號:美髯公
鄆城縣人,富戶出身,曾為 鄆城縣馬兵都頭,為人極為重義氣,先義釋晁蓋等劫掠生辰綱的七星,後因義釋因打死白秀英的步兵都頭雷橫被刺配滄州。盂蘭盆大齋日之夜,因失卻滄州府小衙內(吳用授計,李逵執行。)被迫隨吳用等上樑山入伙,為山寨馬軍八驃騎兼八先鋒使之一。第十三回出場。隨宋江征遼,田虎,王慶,方臘。最後被封為保定府都統制。

魯智深,
原名魯達。智深,是他出家做和尚後的法名。又稱魯提轄,此名因他職位所稱。綽號花和尚魯智深。
魯達是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收服眾潑皮,倒拔垂楊柳,在相國寺與林沖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後魯智深得知林沖被高俅所害,於野豬林救起林沖,將他護送到滄州後離去。高俅懷恨在心,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梁山排名第13。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

武松
武松,稱號「行者」,因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縣(也有記載武松早是陽谷縣人,經歷史考證為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人)人,是《水滸傳》的一個主角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他是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是一個下層俠義之士,崇尚的是忠義,有仇必復,有恩必報,他是下層英雄好漢中最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梁山排名第14位。

董平:
小說《水滸傳》中人物,梁山泊第十五條好漢,馬軍五虎將第五名。
出場時間:
第69回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董平原是東平府兵馬都監,使一雙長槍,英俊瀟灑,勇猛無敵。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品竹調弦無有不會,山東、山西、河北皆稱他為「風流雙槍將」。為人極其自戀,一出戰便在箭壺中插一面小旗,上寫其招牌標語「英雄雙槍將,風流萬戶侯。」
宋江攻打東平府,先後遣韓滔、徐寧戰董平,不敵。便遣林沖花榮,用計騙董平到一村鎮里,用絆馬索絆倒董平,由扈三娘孫二娘二女將與其丈夫合力擒捉。董平感謝宋江不殺之恩,歸順梁山。回頭助宋江攻破東平府,殺上司程太守全家,強奪其女為妻。
東昌府沒羽箭張清善用飛石打人,彈無虛發,一連打傷宋江手下十幾員大將。董平才投奔宋江,急著立功,與張清大打出手,張清連發三塊飛石都被董平閃過。上樑山後,平清二人相交甚好,情如斷背。
攻打方臘時,董平在盧俊義帳下攻打獨松關,被炮火傷了左臂,和厲天閏、張韜交戰時,為救張清,被張韜一刀,剁成兩段。同張清、周通先後陣亡。
雙槍將董平小檔案
排 名:15。
籍 貫:上黨郡(今山西省潞城市,隸屬長治市)。
綽 號:雙槍將、一撞直(董一撞)
星 名:天立星。
上山前職位:東平府兵馬都監。
上山原因:宋江攻打東平府,董平和梁山軍交戰,中計被俘後投降。
梁山職務:馬軍五虎將。
武 器:出白雙銀槍。
配偶:《水滸傳》中為東平府太守程萬里之女,名不詳。

李逵
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滸傳》中最魯莽的人物。為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仗義疏財。
水滸傳人物
天殺星 李逵,長相黝黑粗魯,小名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宋江被發配江州,吳用寫信讓江州兩院押牢節級戴宗照應。李逵這時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認識。戴宗傳梁山假書被識破,和宋江兩人被押赴刑場殺頭。李逵率先揮動一雙板斧打去,逢人便殺,勇猛無比,救下了宋江與戴宗,三人一起上了梁山。上樑山後,李逵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此時其老母已瞎,翻越沂嶺時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怒殺四虎。後李逵請盧俊義喝酒,盧俊義想推辭,他卻要「眉尾相結,性命相撲」。他對宋江情分最重,對他的話言聽計從,可是當知道宋江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時卻絕不輕饒,要和他大動干戈,後來卻發現是一場誤會。
在眾好漢中,李逵一直反對招安。招安時,李逵不願受招安,大鬧東京城,扯了皇帝詔書,要殺欽差,還砍倒梁山泊杏黃旗,要反攻到東京,為宋江奪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李逵受招安後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宋江飲高俅送來的毒酒中毒後,想到自己死後李逵肯定要聚眾造反,怕壞了梁山泊的忠義名聲,便讓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塊兒被毒死了。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之一,綽號 「黑旋風」,具有農民的純朴、粗豪的品質,反抗性很強,對正義事業和朋友很忠誠,但性情急躁。是剛直、勇猛而又魯莽的人物典型,元代以來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故事。
人物:李逵
座次:22

與旗袍中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綠風衣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61
VlP視頻在哪能夠看 瀏覽:793
織女人棒針風衣 瀏覽:483
橘色上衣黑褲子配白色鞋子好看 瀏覽:884
高中校服看內衣 瀏覽:787
中長衣搭配什麼 瀏覽:500
小秘訣童裝加盟費多少錢 瀏覽:123
韓國美女大尺度愛情電影 瀏覽:864
中款羽絨服買合身好還是大一號好 瀏覽:137
與五十度灰差不多題材的電影 瀏覽:934
裙子無袖怎麼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396
12歲女生睡衣價格圖片精選 瀏覽:2
門口羽絨服 瀏覽:800
死亡擱淺帽子跟眼鏡走什麼用 瀏覽:679
誰殺了約翰尼完整版 瀏覽:40
翁虹演過的電影三級 瀏覽:79
怎麼把韓版外套改成修身款 瀏覽:591
看電影多大孩子免票 瀏覽:401
褲子跟衛生紙一起洗了怎麼辦 瀏覽:963
好看的愛情電影電視劇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