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於丹的介紹
於丹 ,是一位中國當代知名文化女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1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中共黨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共十八大代表23。先後擔綱《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正大綜藝》、《環球》等電視欄目撰稿人;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
『貳』 於丹飽受非議,蒙曼卻一路受捧,她有何魅力你看看老梁說了什麼
於丹是一個飽受非議的專家學者,也可以理解為她是一個過了氣的「學術超女」。關於她飽受爭議的地方,主要圍繞在兩方面:一為學術,二為人品。這兩方面一直是於丹飽受爭議的地方,可以說是於丹的「羅生門」。然而,與於丹同時期火了的蒙曼,很少聽說有爭議,甚至於些許微詞都很少見。於丹飽受非議,蒙曼卻一路受捧,她有何魅力?對此,你可以看看老梁說了什麼。老梁的一些看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中肯的,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而又不失偏頗。小編就藉助老梁的觀點,為大家分析一下於丹與蒙曼不同的人生境遇。
蒙曼參加節目溫文爾雅
其實,老梁的點評歸根到底就一個核心,作為專家學者型教授,蒙曼的學術宗旨是遠離市場化,而於丹對於市場那是曖昧不清。專家學者型教授最忌諱的就是與市場曖昧不清,這一點誰碰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結合老梁的看法,於丹飽受非議,在於親近市場,蒙曼卻一路受捧,在於遠離市場一心搞學術。蒙曼作為真正的學者,她有何魅力?你看看老梁說了什麼,其實就八個字「學術立本,遠離市場」。想必百年之後,神州文化史上,蒙曼教授擔得起「先生」美譽,而於丹則很有可能被人遺忘。
『叄』 還記得「國學女大師」於丹嗎當年被北大學生趕下台,後來怎樣了
我想很多喜歡文學的人,在心中都會有一塊干凈的地方,裝著文學夢,那裡是神聖的,美好的。提到文學,不得不說到「國學女大師」於丹,她有自己獨到的對於論語的認識和解讀,就是這樣的國學大師,竟被北大學生趕下台,她後來怎麼樣了呢?
從於丹的這件事情中,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還是要腳踏實地,謙虛低調做事才能取得成功!
『肆』 蒙曼穿旗袍,氣質不俗,於丹一身職業裝,「學術明星」的范兒足嗎
蒙曼是一位傑出的專家學者,常年在中央民族大學擔任歷史系教學任務,是一位很有修養的教授。她為傳播文化做出了許多的貢獻,熱衷於傳播傳統文化。她參加一些節目,或者做演講,總是穿一身旗袍,看起來氣質不俗的樣子。提到蒙曼就不得不提起於丹,這也是一位非常有名氣的教授,人家每逢一處總是一身干練的職業裝,「學術明星」的范兒很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說法人不可貌相,這句話說的是沒錯,可是通過一個人的衣品,還是能夠看得出自身的文化素養。小編就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大家說說蒙曼與於丹的文化素養的區別。
於丹
蒙曼穿旗袍,氣質不俗,這是真正的專家學者,該有的模樣。反觀於丹,一身職業裝,「學術明星」的范兒很足。搞學術就應該有搞學術的樣子,顧此失彼沒有搞學術的樣子,就不是那個味兒了。所以,平心而論,網友多敬重蒙曼而輕於丹,從其衣品上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學術明星」紅一陣子就不紅了,而先生如蒙曼,則是歷久彌新,恰似一壇老酒。
『伍』 從國學大師到製造文化騙局,於丹到底做了什麼
因為於丹所做的一些文學不夠嚴謹讓人覺得錯漏百出而且逐漸變得商業化所以到最後竟然成了製造文化騙局。說起於丹曾經有一段時間於丹被很多人奉為「國學大師」更是將她碰上神壇。或許是站得越高摔得越慘於丹也因為一些不當行為如今被人們排斥和反感。
因為於丹根本就沒有權衡利益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逐漸跌下神壇從國學大師變成文化騙子。而那些曾經被人奉為經典的語錄最後也成為了於丹熬制的毒雞湯。時至今日提起於丹很多人對她也不再那麼尊敬反而覺得反感。可以說是於丹在追名逐利時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所以才有了如今這樣的結果。
『陸』 詳細介紹於丹,謝謝
於丹中文網專業提供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講稿,於丹莊子心得視頻下載,於丹游園驚夢視頻下載,於丹博客,照片,文集等資源與信息
於丹介紹:於丹目前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於丹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央電視台研究處客座研究員、中國新聞研究會、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顧問。
『柒』 聯名反對於丹的十名教授叫什麼來著
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最大禍患不是來自外來文化的侵蝕,而是來自於那些打著振興傳統文化旗號的無知者。他們荒悖無知,對傳統文化殊無敬畏,他們的一切行為,往往都是在有意無意地對中國人進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體對於這類人的狂吹熱捧,等於是把廁所當客廳。
從2007年2月7日開始,某報連續7天,以半版的篇幅對於丹進行「關注」。編者聲稱,「在 『於丹現象』的背後,我們隱約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當今中國百姓心靈深處對於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論的強烈渴求。我們也分明感到,『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國有著多麼廣闊的前景。」同時,編者表示,之所以要關注於丹,是因為, 「在21世紀的當今中國,在人類面臨越來越多物質挑戰和精神困惑的當今世界,開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座富礦,讓其發揮出特有的啟迪心智、砥礪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們認為,對一個憑借強勢媒體的巨大影響力,以閹割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樂事的高學歷文盲,予以如此不恰當的「關注」,其結果只能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走向衰亡。妄圖通過對於丹的關注,來針砭面臨越來越多物質挑戰和精神困惑的當今世界,無異於緣木求魚。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表,該報此舉殊欠妥當,某些編輯記者缺乏起碼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養,於此更是表露無遺。如果主流媒體都對意淫、猥褻中國文化的行為唱起贊歌,那麼,不待外來文化的侵略,中國文化註定了必將覆亡。
中國文化已經到了最危急關頭。同鴉片戰爭時期、新文化運動時期相比,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形勢更嚴峻,也更隱蔽。因為,這一次她所面對的是那些打著要「開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座富礦」的旗號的人們,他們巧言令色,諂視媚行,實際卻偷偷為中國文化掘好了墳墓。當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塗抹崑曲時,人們不知已在釜上;當安意如用說詩詞的方式去意淫中國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時,人們不知水已燒開;當於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時,人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煮熟。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裡,我們除了嗅到死屍的臭氣,何嘗掬得一絲傳統文化的芬芳?如果這也算一種文化基因改造,那麼就等於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牆拆了也許還可以重建,但一旦人們連對傳統文化的最後一絲敬畏都消失時,亡國亡天下的日子還會遠嗎?
這絕非危言聳聽。現代民主社會,在文化上往往發生許多不健全的現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學問充盈的人士會變得很窮,而那些最淺薄的作者,卻可以通過廉價推銷作品獲得大大的財富。當然,在民主時代,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學者雖然沒有錢,但是學問自身的愉悅足以補償一切;如果在社會生活比較有標準的地方,於丹之流會很富有,但沒有社會地位。因為主流的聲音會告訴世人,他們有錢但並不值得尊重。然而,這一次,無良媒體人加入到為於丹之流推波助瀾的行列中,社會生活的標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想想看,像於丹這樣一個古漢語知識連初中文化水平都達不到的「影視學博士」,僅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獲得社會榮譽,誰還會關心那些引導我們靈魂向上的力量?誰還願意從事那些艱辛的然而卻是真正有益於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研究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來能夠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任何妄圖通過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傳統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謬的。世上沒有哪一種知識不需要經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和實踐就可以被掌握。我們從來不會反對人文理論的通俗化,但通俗絕不等於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劉逸生先生的《唐詩小札》、《宋詞小札》、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區別在於,通俗是用易於使人理解的方式講述正確的知識,而庸俗和媚俗則是根據一般無知者的接受程度,傳播錯誤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論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們,要麼是因為別有用心,要麼是因為極度無知。於丹是後者。當無良媒體人吹噓於丹的書賣到二百五十萬冊時,他們也許忘記了飯島愛的性愛光碟的發行量遠不止這個數。
為了中國文化的命運,我們不應再對無良媒體人表示沉默。正所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們謹此呼籲,所有有良知的媒體人,應對社會輿論予以正確引導,我們更希望,《百家講壇》應立即讓於丹下課,並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只有這樣,中國人才能夠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國文化才能在新世紀里重鑄輝煌,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諧。
再不要鬧出把廁所當客廳的笑話了!
起草人:
徐晉如(中山大學博士生)
共同發起人(以簽名確認先後為序):
劉根勤(中山大學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韜(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
楊暘(北京師范大學學士)
李森(北京大學碩士生)
王進(中山大學博士生)
附:我們為何要不遺餘力地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文:猛安謀克熊貓)大學生互動門戶/p;wj1l;V[ oxW
對我而言亦師亦友的晉如兄最近發起簽名活動,吁請媒體停止對於丹之流的過分炒作。我甘附驥尾,參與了這次簽名。我無心作一個代言人,卻也不想我們共同的立場因措辭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為口水戰意義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話要說。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在雅典公開法庭上有意以蔑視的態度激怒了陪審團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終令得一代大哲飲鳩而亡,以死證明了希臘民主制度的荒謬——這個自稱言論自由的社會,公眾因他的言論反民主而處死了他。這是蘇格拉底自己設計的迂迴戰術,很巧妙,也很悲壯。最終,他「贏得」了審判,雅典輸了。今時今日,這種戰術並不適用於我們。我們不能期待若干年後,待到中華文明散落成片之後,期待史家給予我們嘆惋的贊賞。換而言之,我們可以「贏」,但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沒有輸的退路。
先說個簡單的例子。譬如一個人生了病,去醫院看病,對於選擇門診的醫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位醫生的學歷如何、資歷如何、醫術如何,因為治療的有效性和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於這位醫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風趣,是否能把那些難以理解的醫學術語給你解釋清楚,這些大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根據人們的日常經驗判斷,治療疾病是一種專門的知識,光靠一張嘴的赤腳醫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說言論自由,我沒學過醫,我就覺得風趣的醫生說得好——我個人以為這種情況應該是少數的個案。
但同樣的事情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譬如最近兩年熱起來的作為一個文化現象的《百家講壇》。人們關注它,追捧它,不是因為這個節目講述了多少真知灼見,也不是因為這個節目所邀請的主講人在學術界有多麼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學術發明,原因很簡單,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為什麼我們的公眾一方面寧可聽一位好醫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說些不知所雲的專業名詞,另一方面卻對通俗易懂的信口開河津津樂道?我們的文化,作為一種專門的知識(當然絕不僅僅作為一種專門的知識),就理應受到輕薄的待遇么?
我不諱言,我,我們,是一群受過專業訓練和正在接受專業訓練的人群,我們有資格在一些專業問題上發言正如我們沒有資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學討論相對論。這條簡單的思路來自於《理想國》,也是蘇格拉底獲罪的口實之一。王小波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後來他的雜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數》。後來我寫過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數人》,篇幅不長,茲錄於下:
毫不諱言,寫下這個題目本身就帶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並不是天才,真誠的言說、狡黠的氣質加上遵從於邏輯的思維,成就了這個生前不為人所知死後卻擲地有聲的名字。北島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作一個人」,王小波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還沒有死,他看到那麼多自稱「王小波的門下走狗」時,心裡該是怎樣一種尷尬。
於是「大多數」放棄了沉默——喧囂中,聚義廳的牌匾悄然換作了忠義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飄揚。
於是必須有人選擇沉默,哪怕是少數。沉默,作為無聲的言說,將是我們守候家園的最堅不可摧的防線。
劉心武意淫《紅樓夢》的時候我們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國》的時候我們沉默了;但當有人抱著「尼姑的光頭,別人摸得我摸不得」這種心態,把手伸向《論語》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只能涌現出孔夫子的諄諄教誨:「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順便說一下,孔子對於原則問題從不「溫良恭謙讓」,如果於丹女士把她的書名改作《天書奇譚》而不是《<論語>心得》,我個人也不會如此生氣。
在大學讀書許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沒見識過。越是在專業方面水平高的講座去的人越少,這幾乎成為了一種鐵的定律。所以當有人詰問我們:「有本事你們也把你們的見解寫出來和於丹比一比呀」之類的話,我無言以對。這個無言不是理屈詞窮,而是類似於聊QQ時經常用到的「無語」。很慚愧,《論語》我只看過朱熹的《四書集注》和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聽說最近於丹在講《莊子》,這個我的發言權要足一點,前前後後也看過七八個本子,像郭象的《莊子注》、王夫之的《莊子解》、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世說新語》劉孝標注釋裡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參考過……。顧炎武的祖父曾經教育他:「著書不如鈔書」,讀讀這些書,真感覺這是石破天驚的大妙語。我以上提到的幾本書,大型一點的新華書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滯銷書。可見所謂某些高呼「復興傳統文化」的人,不過是好龍葉公的隔世再傳。
另一種詰問是:「你們有精力在這里說這么多,怎麼不像於丹一樣多為復興傳統文化做一些努力呢?」當我面對這類言辭,不禁悲從中來。本次簽名活動的發起者徐晉如精於詩詞、諳熟京劇,為了將偉大的傳統薪火相傳,長年在許多高校開設詩詞創作、京劇導論等課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學距離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單邊的車程需要一個小時,但他堅持每周到廣外給那裡的學生開課,經濟上的所得只是一點可憐的課時費。06年末,他發起並組織首屆穗港澳大學生詩詞創作大賽。要知道,晉如現在只是一個在讀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學業,有自己生活上的負擔,但為了華夏文化之不頹,他就是那麼全身心投入地去做這些事情,在各種阻力面前恍入無人之陣。他沒有央視的平台,沒有炫文博眾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來珠與魚目是可以這樣地混淆起來!另一方面,「復興傳統文化」一句話聽起來是那麼的有誘惑力,對我也有同樣的誘惑力。可是在我看來,愛因斯坦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和一個蹩足的科普人員不可同日而語。每當我在學校圖書館古籍部看到那幾位熟悉的身影——幾位終年浸泡在圖書館的教授、老師,我的心裡會湧起無盡的敬意,我知道擇其善者而從之。
今天晉如將吁請書發到了天涯,我在眾多回帖中看到了許多激烈的言辭。這讓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裝》,我記得在我讀中學的時候續寫過這個故事,我說說出真像的小孩最後真實的結局是被街上的眾人打死,因為無忌的童言揭示了眾人的無知,這和蘇格拉底很像。我們現在的處境就像王朔在《頑主》裡面調侃的那樣:我想說我不能說可我還是要說。我也曾經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過「文化仇富」這個概念——經過近幾十年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放逐,知識分子和當年的地主一樣,實際上成為了天然應該受到歧視的一個名詞。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狀態——雖然我這樣說顯得有點自欺欺人,但無論如何,就算是我馬虺頹,我們也絕不放棄來吾導夫先路的堅持和勇氣。
有一次旁聽林崗先生(中山大學文藝學教授)的「中國美學史」,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的文明,未來極有可能像許多古文明一樣,擁有燦爛的過去,但最後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別的民族當中,但自身作為一個整體不負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極為通達之人,不會像梁思成一樣表現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無不黯然。希臘文明在波羅奔尼撒戰爭之後日衰,其破碎因於戰火。現在,於丹和眾多媒體明目張膽拆毀自家的長城,我們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魚兒言:閉門潛心修煉內功者和江湖擺攤賣大力丸者本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若大力丸堂而皇之地賣到天安門且拉起復興中華傳統武術的橫幅則未免有些蹊蹺。
魚兒是理工的,沒看過一集完整百家講壇,沒精研孔孟老莊,但憑直覺總覺得百家講壇像練攤說書,深入淺出和鏗鏘評書總有區別吧。
至於說到自毀長城,記得有一年的春晚,陳佩斯朱時茂弄了件領袖完好,其餘破爛的襯衫,上書「萬里長城」,實際的長城和所謂傳統文化也不過如此吧,旗袍都成了酒店工作服,京劇、武術、歷史、詩詞、文言、紅樓、大師,我們還有多少國粹沒被肢解、包裝、拍賣?主意打到孔孟老莊頭上,相當於長城磚抽到山海關了,支持本貼作者,但是當然無效。)
『捌』 於丹介紹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央電視台研究處客座研究員、中國新聞研究會、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顧問。
出版《形象 品牌 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專業職務: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影視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社會職務: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中國視協旅遊節目委員會學術顧問
中央電視台研究處客座研究員
中國新聞研究會
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
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
澳大利亞新聞集團(中國大陸區)首席顧問
電視頻道策劃
自2000年以來先後為中央電視台12個電視頻道中的近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參與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音樂頻道籌建,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西部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
傳媒運營策劃
近年來曾應邀為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四十餘家省市級電視台主持「生存策略研究」,並提供內容完備的建設發展方案。為2003北京國際電視周首屆DV影像國際觀摩論壇;天津廣播電視局主辦的「2004天津國際電視娛樂周」;2004首屆沈陽「清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策劃設計完備的建設運營方案。
城市形象策劃
自2001年至今,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資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戰略,先後為重慶、珠海、桂林、沈陽、麗江、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提供完備的城市整體品牌規劃及城市形象戰略方案,先後在重慶、麗江、沈陽市委多次授課,並專題講授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受到一致好評。
教學科研
自1995年開始從事高校影視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北京師范大學先後執教本科生課程《影視學概論》《經典名片分析》《電視新聞采編》《中國古典文學》及研究生課程《電視理論思潮》等,並在北京大學、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學研究生班固定授課。作為骨幹教師參加「北京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科基礎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國影視美學叢書」等大型理論工程的編著工作,參與創辦北京師范大學「影視數字」實驗室,參與策劃推進「北京師范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方案」等多項教育教學工作。曾獲得1996年度北京市優秀教學獎;獲2000年度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師范大學優秀教學獎;2001年度中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2001年度北京師范大學勵耘獎;北京師范大學十佳優秀教師獎;2005年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此外被評為2004年度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2004年度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
傳媒研究
出版《形象品牌競爭力》等電視理論專著。2002至2004年間以首席研究員的身份主持中央電視台研究處科研項目:《電視頻道包裝研究》、《電視談話節目研究》等科研課題,並主持編撰《2004中央電視台製片人手冊》。作為骨幹成員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中國影視民族化理論研究》和國家級青年科研課題:《電視欄目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現代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南方電視學刊》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關於電視理論、新聞與傳播、傳媒產業等領域論文10餘萬字,引起了影視與傳媒學界的高度重視。並擔任《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編委。
影視實踐
自1988年從事影視創作及研究工作,先後擔任《在共和國史冊上》(中央電視台1989)、《太陽照常升起》(中央電視台1992)、《香港滄桑》(中央電視台1996)等20與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滄桑》獲1997年中國電視專題片優秀獎。自1990年以來先後為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中國報道》、《環球》等電視欄目擔任撰稿人,曾獲1994年、1996年星光獎最佳撰稿獎。自1999年以來,擔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社會經緯》、《今日說法》、《精品賞析》、《電視你我他》、《新聞調查》、《對話》、《藝術人生》等電視欄目策劃,擔任中央電視台《城市之間》欄目策劃、導演,擔任中央電視台教科文頻道策劃顧問,擔任光線傳播中心《中國娛樂報道》欄目總策劃(本欄目已在全國210家有線電視台播出),並擔任1993年中央電視台青少部春節晚會《紅紅火火迎新年》策劃人和撰稿人,擔任2003年北京市迎戰非典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
教育培訓
先後為遼寧、河北、浙江、安徽、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東、北京等20餘家省級電視台,為大連、青島、沈陽、長沙、武漢等20餘家市級電視台做業務培訓,授課獲得一致好評。在轉型時期中國電視運營理念、省級上星台生存策略、中國電視新聞發展趨勢、城市形象整體策劃、電視頻道整體包裝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2003年4月,促成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同澳洲知名學府南澳大學的聯合辦學,主持開設省市電視台·電視頻道總監高級研修班並授課。
其他經歷
多次應邀擔任中國新聞節目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社教節目獎,中國談話節目獎評委以及電視主持人「金話筒」獎年度評委,中國電視法制節目「金劍獎」評委等。
『玖』 於丹的人物簡介
於丹,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從1988年開始活躍在影視傳媒實踐的第一線,先後擔任《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滄桑》獲1997年中國電視專題片優秀獎。
先後任《正大綜藝》、《環球》等電視欄目撰稿人,獲1994年、1996年星光獎最佳撰稿獎。擔任北京市迎戰非典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參與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
於丹,1965年出生,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曾就讀於北京四中,本科就讀於北京聯合大學,碩士博士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現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
於丹在2006年「十一」長假期間在《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自己對於《論語》的詮釋,大受好評。2007年春節又從年初一到年初十連講10天的《〈莊子〉心得》,同年「十一」黃金周又連講7天的《游園驚夢·崑曲之美》。
2015年1月,出版書籍《於丹字解人生》。2016年1月22日,於丹獲2015「當當年度影響力作家」文化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