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聖羅蘭的愛情寓意是什麼
在復雜多變的世事面前,願望總是顯得不堪一擊,人們的感情需要寄託。為了表達美好的願望和堅定的信念,人們往往賦予一些事物美好的寓意,就像設計水寶、福娃這樣的吉祥物是為了表達我們希望上世博會、北京奧運會圓滿結束一樣。關於幸運和愛情有許多有趣的象徵性事物。
10.半邊魚
10
半邊魚外形獨特,呈長橢圓形,身體一側凸起、有鱗,另一側扁平、光滑、無鱗,像半個身體的魚,故而得名。雄雌半邊魚成雙生活,常出現在廣西西北部花坪國家自然保護區一帶。更有趣的是,每當它們在前進中遇到險灘,雄魚和雌魚就將身體扁平的一面緊貼在一起,兩條魚合二為一,齊心奮力溯流而上。如果其中一條魚游不動,另一條魚絕不會獨自離去。因此,當地人流傳有「愛情要像半邊魚」的贊美詩句,以此來比喻人們對待愛情的忠貞不渝,白頭偕老。半邊魚肉鮮美,常遭偷捕。
9.並蒂蓮
9
荷花一般只形成一個花芽,開一朵花。在受到某種特殊外界環境條件的刺激,或內部發生特殊變異時,生在一支莖上的花芽,便有可能分化成兩個像雙胞胎似的花蕾,從而在一支花柄上形成兩個花蒂,開兩朵花,結一對蓮蓬,這便是並蒂蓮。並蒂蓮屬睡蓮科,荷花中的千瓣蓮類,也有人稱它為並頭蓮、同心芙蓉、合歡蓮、瑞蓮。
在古代,人們視並蒂蓮為吉祥、喜慶的徵兆。「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蒂蓮。」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徵——同心、同根、同福、同生,喻意夫妻百年好合、永結同心。也用來象徵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8.相思子
8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相思子其實不是紅豆。從顏色上看,相思子半紅半黑,紅豆全紅。從分類上看,它們是同科不同族的兩類植物。按植物志分類,紅豆列在豆科蝶形花亞科槐族中,中國分布35屬,食用的紅豆屬於菜豆族;相思子列在豆科蝶形花亞科相思子族中,在中國分布4屬。紅豆是木本植物,大部分屬類為喬木,少部分為小喬木或灌木;相思子多為藤本植物,有少部分為攀援灌木或灌木。相思子的根、葉、種子一般有毒,種子毒性最大。我們食用的紅豆是海紅豆,又叫赤豆、紅飯豆,營養豐富。
7.摩天輪7
傳說一起坐摩天輪的戀人最終會以分手告終,但當摩天輪達到最高點時如果與戀人親吻,就會永遠一直走下去。傳說摩天輪的每個盒子里都裝滿了幸福。當我們仰望摩天輪的時候,就是在仰望幸福。幸福有多高,摩天輪就有多高。
設計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輪(Giant Wheel)的工程師叫喬治·費里斯(Gerorge W.Ferris),所以摩天輪又叫做「Ferris Wheel」。1893年,芝加哥要舉辦世界博覽會,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400周年。當時芝加哥的展會組織機構打算建造一個標志性建築,與法國的艾菲爾鐵塔媲美。艾菲爾鐵塔於1889年法國舉辦世博會時建成,並以此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100周年。最後組織方選擇了費里斯,讓他為世博會建造一座巨型摩天輪。這座最早的摩天輪直徑達76米,有36個座艙,每個能容納60人,乘坐一次需要50分鍾。1906年就被破壞了。後來Eli Bridge公司研發了更實用的可移動的摩天輪。
「新加坡摩天觀景輪」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摩天輪:高165米,相當於42層樓;輪體直徑達150米,共28個座艙,每個可容納28名乘客,相當於一輛巴士大小;一圈需要32分鍾。「南昌之星」是中國最高的摩天輪,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邊上的贛江市民公園。它總高160米,轉盤直徑153米,可以不間斷地轉動。北京朝陽公園計劃建造世界最高的摩天輪:地面高度208米,輪盤直徑約198米,共48個座艙,每個可載40人。原本應該2008年竣工開放,因為資金問題而擱淺。
6.鴛鴦
6
鴛鴦,又名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鴛指雄鳥,鴦指雌鳥。《詩經》里有借鴛鴦歌詠君子的詩歌:
「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乘馬在廄,摧之秣之,君子萬年,福祿艾之。
乘馬在廄,秣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餒之。」
古代還曾把鴛鴦比作兄弟。《文選》中有「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商」,「骨肉緣枝葉」等詩句。以鴛鴦比喻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一詩中「願做鴛鴦不羨仙」一句,贊美了美好的愛情,以後一些文人競相仿效。
鴛鴦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餘生。其實這只是人們看見鴛鴦在清波明湖之中的親昵舉動,通過聯想產生的美好願望。事實上,鴛鴦在生活中並非總是成對生活,配偶更非終生不變。在鴛鴦的群體中,雌鳥也往往多於雄鳥。
5.千紙鶴
5
千紙鶴源於日本,最初用來表達希望病人早日康復的願望,後來人們為了祈禱其他事情如願也這樣做。傳說一天折一隻,堅持一千天,就可以給自己喜歡的人帶來好運和幸福,這也就是它們名字的來源吧。這個傳說來自二戰一個故事。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在廣島上空爆炸,1.7公里之外就是一個名叫佐佐木貞子的小女孩的家。當時,兩歲的小女孩被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拋到屋外,幸運的是沒有受傷。她和媽媽倖存下來,但是受到滿含輻射塵的黑雨傷害。1954年9月,她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1955年1月,醫生說她最多能再活一年。1955年8月6日,醫院准許她離開醫院,與家人一起參加和平追思儀式。但在去公園的路上,她的牙齦開始出血,不得不返回醫院。
這時候,從名古屋送來各種顏色的紙鶴,掛在醫院里鼓舞病人。許多病人受到激發,也開始折疊紙鶴,佐佐木也是其中之一。不到一個月,她就折了一千隻紙鶴,把每隻紙鶴用線串起來,掛在病房的天花板上,然後繼續折下去。1955年9月底,她的病情越加惡化,已經不能自己走路了。10月25日她永遠合上了雙眼。人們被佐佐木的勇敢所感動,把她和紙鶴塑成雕像。今天,千紙鶴已經成為勇氣的象徵,鼓舞人們在不幸的命運面前迎難而上。
川端康成1952年的作品《千隻鶴》講了別樣的故事,但讓紙鶴更出名了。
4.流星
4
傳說在流星墜落時許願,願望就能實現。這已經是美好的願望了。
晴朗的夜空幾乎每晚都能看到流星,因為地球在各種天體構成的宇宙中穿梭,總會有星際物質與地球插肩而過。最早記載流星的文字見於《竹書紀年》:「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說的就是流星雨了。每年的流星雨會按規律出現,規模大小不同,可以預測。北半球有三大流星雨,每年比較穩定地出現,容易觀察,分別是:1月上旬的象限儀座流星雨、8月中旬的英仙座流星雨、12月中旬雙子座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出現在11月中旬,平常年份每小時只有十幾顆。它著名的地方在於每33年左右會出現一次高峰期,流量可達數千百顆,下一次在2032年左右。
按照國際流星組織(IMO)今年的流星雨歷,英仙座流星雨在8月13日達到高峰,每小時天頂流星數100顆,雙子座12月14日達到高峰,每小時天頂流星數120顆。但是月光可能影響觀察效果。
3.星沙
3
也叫星星沙,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五角星的沙子(不是來自星星的沙子哦)。可能有的人是因為暢銷小說《雨夜裡的星星沙》而熟悉這種東西的。關於星星沙,不得不提兩件事。其一便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雨神美貌的女兒愛上了星之子,就是星星的兒子。但他們僅有一面之緣,隨後再沒機會相見。牽腸掛肚的思念讓她鼓足勇氣走進了星星王國,去尋找星之子。終於,在宇宙之巔,她找到了傾慕的他。不久,星之子也愛憐上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子,雙雙墜入愛河。可是天界不允許戀愛。雨神知道後,勃然大怒,不準女兒再與星之子見面。但是愛情的力量無比強大,他們決定離開天界。雨神是掌管水域的天神,每一滴雨水都是他的眼睛,只要她下令,雨水便可輕而易舉地找到他們。所以他們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兩個人分別化成星星和雨水結合在一起,幻化成了一顆顆極小極小亮晶晶的星星,分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樣,他們既在一起,又可以躲過雨神的眼睛。一天夜裡,雨神調動了所有的水域,去追捕小星星。整個世界頓時大雨瓢潑,幾乎所有的小星星都被雨滴一一搜捕出來,只有餘下很少一部分。它們落在了沙灘上,溶進了細細的沙子里。因為結合後的小星星本身就具有一些水分,所以時間一久,星星與細沙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大家口中所說的星星沙。
另外必須提到的一點是「星星的故鄉」塞班島。說塞班島是「星星的故鄉」,是因為這里的海灘以星星沙出名,當夜晚看著星星撥開雲霧籠罩夜空,你會相信這里就是星星的故鄉。塞班島是北馬里亞納(Mariana)最大的島嶼,東瀕臨太平洋,西臨菲律賓海,與關島和天寧島相鄰。
想來,星星沙的成分與普通沙子無異,人工製品多於天然品。
2.風鈴
2
風鈴可謂土生土長的中國吉祥物。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歧王宮中竹林中,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碎玉子相觸聲,即知有風,號為至占風鐸。」古人將碎石懸在一起,風吹玉振,叮叮當當發出清脆的聲音,稱為「占風鐸」,目的是測風、知風。這是最早的記錄,「占風鐸」應該是風鈴最早的起源。
中國人的鈴、鍾、鐸,與西洋人的「bell」「chime」,雖然不等於風鈴,但在造型、聽覺和原理上,相差無幾。中國古人懸掛風鈴,是以「風吹玉振」的聲音,達到警示、靜心養性或祈福的目的。而現代人則更欣賞風鈴悅耳清脆的聲音,以及它造型豐富的美感。
風鈴還常見於寺廟。「鈴」在佛教上含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常掛在佛教的法器、樂器上,以及殿堂、寶塔檐角下,隨風吹動發出響聲,具有辟邪、祈福意味。每一陣響聲被視為一次祈福,類似於藏傳佛教徒用轉經筒代替誦經祈福一樣。在日本,人們夏天會去寺廟進行「風鈴祭」,就是希望「賞心悅耳」的鈴聲為他們消暑減災,寄託他們的心願。
唐朝時,「河北用兵,常夜作聲以鳴緩急」,說明風鈴還有示警之用。一些商店門口懸掛鈴鐺的作用類似於此:輕輕推開門,首先歡迎你的便是一陣清脆的鈴聲,隨之便是一聲溫柔的「歡迎光臨」……
風鈴還被用來預測風水。現在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風鈴,自製風鈴也很簡單。掛在門窗院落等通風處的風鈴可以增添樂趣,作為裝飾掛在室內的風鈴則可以表現獨特的創意和情趣。在亞洲很多地方,人們認為風鈴能帶來好運,但也有人認為其會招魂,不宜擺放。
1.幸運草
1
三葉草不是一種植物類別,多是統稱酢漿草、苜蓿、車軸草等通常長有三片葉子的植物。它們偶爾因為基因變異,長出四片葉子,甚至五葉、六葉,越多當然越少見。因為一般這些植物都只有三片葉子,四片葉子出現的幾率大概是十萬分之一,所以找到四葉草是十分幸運的事,這樣的四葉草就成了「幸運草」。一說真正的四葉草葉是片上帶白色條紋的白車軸草。
2009年5月10日刷新了吉尼斯世界記錄:世界上葉片最多的幸運草共有56片葉子。此前的記錄也是由這個人創造的:2008年6月他發現了21葉的幸運草。
幸運草可以追溯到愛爾蘭。聖帕特里克是一位英國傳教士,他將基督教信仰帶到了愛爾蘭。公元五世紀,基督教已是羅馬帝國國教,那時英國屬於羅馬帝國,愛爾蘭則不是。此時的愛爾蘭是個充滿暴力、野蠻和殘忍的異教國家,甚至存在人祭。三葉草在愛爾蘭隨處可見,聖帕特里克為了解釋清楚基督教 「三位一體」的理論,就用它作比喻,即「父是神,子是神,聖靈是神,卻非三神,乃是一神」。後來更多傳教士受他感召,追隨他的足跡來到愛爾蘭。愛爾蘭人為了紀念他的貢獻,把他去世的日子——每年3月17日,定為「聖帕特里克節」,三葉草則成為愛爾蘭的象徵。流傳到現在,「聖帕特里克節」成為了西歐及北美基督教徒的重要節日,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穿上帶有綠色三葉草裝飾的衣服,集中遊行,舉辦餐會,參加教堂活動。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徒們意外發現這種植物存在四葉的形態,酷似十字架。他們就認為四葉的三葉草是具有魔力,是上帝賜予他們驅趕魔鬼的寶器;發現四葉草的人具有特異功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而那些事物可能會帶來災難。所以四葉草就被當時的人們公認為是幸運的信物,稱為幸運草。
另有傳說認為亞當和夏娃把幸運草從伊甸園帶到了人間。也有的說,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夏娃決定找回四葉苜蓿,以此紀念失去的天堂的生活,因此,如果發現了這樣的苜蓿,就相當於擁有天堂的一部分。這四片葉子分別代表名譽、財富、愛情和健康。一說三片葉子分別是希望、付出、愛,而第四片是幸福,所以需要尋覓。
傳說連續找到三片四葉草後遇見的第一位異性極可能是你的人生伴侶。
國內:楊潔:義大利國際男裝品牌 POKPOKER 主設計師,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全球傳遞服裝北京服裝學院 男裝設計主講紅都品牌 設計顧問2010年起攜手凱迪拉克跨界設計合作年作為主創設計師設計了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全球傳遞服裝作品《盛衣》勝出赴巴黎參加WSN展覽參與設計「60周年國慶」方案服裝設計代表中國軍威的「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員服裝參與設計義大利著名品牌「LA PERLA」女裝系列;泳裝系列;童裝系列同期參與設計義大利著名流行趨勢《A+A》男裝系列POKPOKER致力於打造中國自己的,國際化高端新銳男裝設計師品牌。品牌文化根源於全世人人皆知的POKER(撲克),將撲克豐富多樣而樂趣橫身的識別性符號巧妙的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為28—38歲的各行業領軍的時尚知性男青年提供高水準設計感且高品質的男裝,與國際豪華汽車品牌凱迪拉克攜手「以設計拒絕平庸」的跨界合作,更是凸顯了POKPOKER提倡設計的價值與品位。POKPOKER除了一如既往的把撲克元素符號貫穿整個品牌的設計之外,在三個系列中分別將抽象繪畫、蒙德里安色塊、及解構主義建築構造在遵循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美學並輔以趣味性的細節設計、巧妙的融入到年輕時尚且高品質的POKPOKER男裝中,重新定義當下的男裝審美。讓每位身著POKPOKER男裝的消費者都別具一格,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如同明星般自信而星光璀璨。劉洋(廣東東莞東越服裝有限公司YISHION·S品牌設計總監)走出與企業、品牌相結合之路劉洋說:「我出道時就以時尚、前衛定位,事實上,很多企業與我合作後才知道我做市場的經驗很豐富。我對市場有自己的感覺,我自己評價是既會做秀也能做市場的設計師。經過這么多年的沉澱,我追求的是通過自己的設計體現一種美感,能讓很多女性穿上我設計的服裝實現一個夢想,所以我現在喜歡的是高級成衣和成衣的設計。我不否認高級時裝的魅力,只是目前我更喜歡做市場的東西。」郭培中國高級訂制的極致北京玫瑰坊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內高級定制服裝設計師,申奧代表團形象大使楊瀾、鄧亞萍的服裝都出自她手。2006年度最佳禮服設計獎郭培高級成衣作品層疊的釘珠、多變的手工刺綉、精巧的配飾、縹緲的透紗與流蘇,以及貼身的剪裁,郭培的服裝將女人的性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用動中有靜的中西合璧,變與不變的時間螺旋,闡述著玄妙的服裝哲學。郭蓓說:「高級訂制是不斷地追求質的過程,我們在一件衣服上花費的工時也越來越高,以前一件衣服花費30個小時的工時,現在要花費40-50 小時。開始我做訂制是追求服裝的外在,面料好、版型好,客人穿起來漂亮,對裡面的東西稍有忽略。但前年我在英國接觸高級訂制,從那裡學到了要做好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超過別人能看到的地方。一個好字不是外在的,是一層層撥開看到的。」郭培設計的每一件衣服,製作工藝幾乎都十分繁復。層層疊疊的釘珠,豐富多彩的手工綉花,裝飾精巧的配飾,若隱若現的雪紡,縹緲浪漫的流蘇,都是她表現女性美麗的武器。設計風:要的就是格調「如果一件衣服沒有格調,就像一個人沒有格調一樣,就不會有價值。用心、用時間去完成的衣服,消逝的生命時間都融化在這件服裝里,它自己就有了生命。」這是郭培的設計信條,她這樣去做,慢慢形成了自己高級定製的客戶群,而且客戶回頭率幾乎百分百。自稱是完美主義者的郭培做了20年的設計師,設計風格早已自然而然形成,她不會刻意去追求另類,而是很成......餘下全文>>
③ 不給胖子留活路的Saint Laurent為什麼照樣俘獲了時尚
而從年初傳出Hedi Slimane離任Saint Laurent Paris的消息,Hedi Slimane四年合約到期,將不再續約,也就意味著這個消息板上釘釘了。
不過自從2012年Hedi接手之後,可謂是重塑了聖羅蘭的形象,首先聖羅蘭(Saint Laurent)不再公開舉辦高級定製時裝秀。而是變成了在法國左岸的Hotel Senecterre由Hedi親自設計,且只有得到Hedi認可才有資格,不是說你有錢就買得到。即使時尚圈質疑聲不斷,也不能阻止Hedi Slimane執掌下的Saint Laurent追隨者接踵而來。不少明星大咖和時尚界人士愛上了Saint Laurent。現在Saint Laurent的業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年輕人,而如今的Saint Laurent標志性的單品相信知道這個品牌的人都有所了解。
④ 劉野油畫作品有哪些
1、《Lolita》
老人和狗面對的方向應該是家的方向,人物身上的補丁,說明這依然是一個悲慘世界的故事。溝壑中流淌過的是歲月的長河,翻黃的皮膚上夕陽的余暉,他曾經見證了多少光輝歲月,經了幾多似水年華。
劉野,1984年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8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
藝術風格
美麗、可愛、明亮,但又不像一幅卡通畫那麼簡單,在早期的創作中,他經常使用畫中畫的手法,與典型的劉野風格的圓頭圓腦的小孩出現在一起的,有蒙德里安的方塊、DickBruna的小兔子、馬格里特的超現實主義帽子或者范·艾克的古典主義聖母——他以此向喜愛的大師致敬。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麗的背後,卻總讓人感到一絲邪性,比如他的畫筆下的淚眼欲滴的阮玲玉、自殺的羅密歐、有點SM盡頭的女教師、抱豬的女孩……
⑤ 中國有名的服裝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品牌嗎
國內:
楊潔:義大利國際男裝品牌 POKPOKER 主設計師,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全球傳遞服裝
北京服裝學院 男裝設計主講
紅都品牌 設計顧問
2010年起攜手凱迪拉克跨界設計合作
年作為主創設計師設計了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全球傳遞服裝
作品《盛衣》勝出赴巴黎參加WSN展覽
參與設計「60周年國慶」方案服裝
設計代表中國軍威的「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員服裝
參與設計義大利著名品牌「LA PERLA」女裝系列;泳裝系列;童裝系列
同期參與設計義大利著名流行趨勢《A+A》男裝系列
POKPOKER致力於打造中國自己的,國際化高端新銳男裝設計師品牌。品牌文化根源於全世人人皆知的POKER(撲克),將撲克豐富多樣而樂趣橫身的識別性符號巧妙的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為28—38歲的各行業領軍的時尚知性男青年提供高水準設計感且高品質的男裝,與國際豪華汽車品牌凱迪拉克攜手「以設計拒絕平庸」的跨界合作,更是凸顯了POKPOKER提倡設計的價值與品位。
POKPOKER除了一如既往的把撲克元素符號貫穿整個品牌的設計之外,在三個系列中分別將抽象繪畫、蒙德里安色塊、及解構主義建築構造在遵循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美學並輔以趣味性的細節設計、巧妙的融入到年輕時尚且高品質的POKPOKER男裝中,重新定義當下的男裝審美。讓每位身著POKPOKER男裝的消費者都別具一格,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如同明星般自信而星光璀璨。
劉洋(廣東東莞東越服裝有限公司YISHION·S品牌設計總監)
走出與企業、品牌相結合之路
劉洋說:「我出道時就以時尚、前衛定位,事實上,很多企業與我合作後才知道我做市場的經驗很豐富。我對市場有自己的感覺,我自己評價是既會做秀也能做市場的設計師。經過這么多年的沉澱,我追求的是通過自己的設計體現一種美感,能讓很多女性穿上我設計的服裝實現一個夢想,所以我現在喜歡的是高級成衣和成衣的設計。我不否認高級時裝的魅力,只是目前我更喜歡做市場的東西。」
郭培
中國高級訂制的極致
北京玫瑰坊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內高級定製服裝設計師,申奧代表團形象大使楊瀾、鄧亞萍的服裝都出自她手。
2006年度最佳禮服設計獎郭培高級成衣作品
層疊的釘珠、多變的手工刺綉、精巧的配飾、縹緲的透紗與流蘇,以及貼身的剪裁,郭培的服裝將女人的性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用動中有靜的中西合璧,變與不變的時間螺旋,闡述著玄妙的服裝哲學。
郭蓓說:「高級訂制是不斷地追求質的過程,我們在一件衣服上花費的工時也越來越高,以前一件衣服花費30個小時的工時,現在要花費40-50 小時。開始我做訂制是追求服裝的外在,面料好、版型好,客人穿起來漂亮,對裡面的東西稍有忽略。但前年我在英國接觸高級訂制,從那裡學到了要做好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超過別人能看到的地方。一個好字不是外在的,是一層層撥開看到的。」
郭培設計的每一件衣服,製作工藝幾乎都十分繁復。層層疊疊的釘珠,豐富多彩的手工綉花,裝飾精巧的配飾,若隱若現的雪紡,縹緲浪漫的流蘇,都是她表現女性美麗的武器。
設計風:要的就是格調
「如果一件衣服沒有格調,就像一個人沒有格調一樣,就不會有價值。用心、用時間去完成的衣服,消逝的生命時間都融化在這件服裝里,它自己就有了生命。」這是郭培的設計信條,她這樣去做,慢慢形成了自己高級定製的客戶群,而且客戶回頭率幾乎百分百。
自稱是完美主義者的郭培做了20年的設計師,設計風格早已自然而然形成,她不會刻意去追求另類,而是很成熟地固定下自己的風格。她的設計風格比較女性化,很細膩,追求工藝的完美。
羅崢(深圳市歐萌實業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第10屆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羅崢作品《21克》
羅崢的設計風格以唯美浪漫著稱,此次發布的服裝靈感來源於蝴蝶蘭花用盡全部生命幻化成蝴蝶的動人故事,通過國際化的手段展示民族元素,色彩上以米色、米白以及高雅的灰紫為主,面料則多採用精緻的綃紗。淺金、拼接、鑲嵌等精湛而獨特的工藝,突出了不同肌理的碰撞與融合,創造出美輪美奐的效果,用靈魂深處最真實的感受展現出永遠精緻極美的生命體驗。
堅持唯美風格的勝利
2006中國時尚大獎頒獎典禮上,羅崢獲得第10屆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
舞台上的羅崢,優雅、陽光、無憂無慮。可羅崢說自己雖然看起來無憂無慮,其實吃的苦並不比別人少。對於服裝行業的苦,羅崢深有體會,但是夢想一直支撐著她不斷堅持。她堅信自己是有翅膀的,她的夢想就是要飛翔。羅崢在一次采訪中曾經說過,無論生活有多難、多苦,我們都要在重壓下優雅前行。
中國服裝業最具影響力的十大設計師之一。2002年,她憑一場取名「炫舞」的時裝秀,奪得中國十佳設計師第一名、中國十佳設計師專業獎、中國最佳女裝設計獎等多項大獎。她的作品,得到包括法國前總統蓬皮杜的夫人等名流在內的首肯。
設計風:傳統也可以現代
她追求靈動、變化與渾然天成的設計風格,作品充滿了浪漫、朦朧的美感。在老外眼中,羅崢是個很中國的設計師。但她卻一直認為,在當今審美越來越西化的今天,過於強調傳統的元素,會被看成落伍。所以,她一直堅持,將傳統的審美精華用現代高雅的感覺表現出來。
張肇達
中國時裝設計界的領軍人物,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中國十佳設計師之首。他是中國時裝設計師成功闖入歐美時尚界的第一人。
兩屆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得主張肇達高級成衣作品《西藏》
設計風:民族情結
從「東方晨彩」、「貴魅驚艷」、「大漠」,到「紫禁城」以及「江南」,張肇達的設計靈感,始終沒有離開東方民族風。這也造就了他華美、高雅、大氣恢宏的設計風格。這次從西藏歸來,他的創作顯得很輕松,他說:「有12件不是我做的,而是神做的。」說完大笑,絕無抬高自己的意思,而是感嘆自然的偉大。
馬艷麗
11月25日出生於河南,身高179公分,1986-1990河南周口地區體校(排球專業) 1990-1993河南省水上運動學校(賽艇專業)。連續兩年當選為中國最佳職業模特。從名模到設計師,她成功完成了自身形象的轉換。1999年底馬艷麗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DDMary Ma後,已經在1999年和2000年的兩屆中國時裝周、2000年的上海國際時裝界上舉辦了三次個人作品發布會,輿論評價很高 。
馬艷麗的高級定製走的是高端路線。
馬艷麗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韌性和人生智慧,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一個從賽艇運動員、超模、著名時裝設計師的三級跳。
馬艷麗高級定製時裝
設計風:人衣合一
「高級定製固然追求與眾不同,但其本質還是穿在人身上,所以我的一切設計都是從顧客本身的特色和需求出發,漂亮的不一定合適,只有又合適又漂亮的,才是適合自己的。」
祁剛
1998年畢業後先後輾轉上海逸飛服飾、北京中服集團,以及浙江驪谷服飾擔任設計師。2005年,他為高圓圓定製赴法國戛納電影節的特別禮服「喜上眉梢」驚艷全場,掀起一陣中國時尚風潮。2006年,祁剛成立創意工作室。
2006年度最佳風格設計獎祁剛高級成衣作品《閣樓》
設計風:面料再造
「原創是賦予面料生命力的最有效途徑!」祁剛說道,「面料,這個在服裝設計中成為載體的物品,關鍵看設計師如何運用。」祁剛認為太多的設計師頭腦禁錮在了自己已有面料的框框里,而忽視了自己動手改造面料的天分和樂趣。「設計就是要創新,它帶給設計師無與倫比的快樂,並且是這個世界的惟一。」
陸坤
陸坤的設計風格具有一種很絕對的自我特色,他不願意照搬其他國際知名設計師的作品,而是非常專注的致力於創立一種真正代表現代中國的獨特風格,那將是一種全新的生動的形式,既融合了現代中國的風韻,影響和創造力,也把這些元素和古典的設計元素適當結合,給人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視覺享受。
新一代獨立設計師,自2002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後,獲上海服裝聯盟頒發的「中國最佳青年設計師」獎項和2004年度中國時尚新銳設計師稱號。
設計風:成熟的年輕
「讓高級成衣更年輕化。」是陸坤時常說的一句話。「我的客戶大多是30出頭的女性,她們有品味、眼光和消費能力,是未來購買高級成衣的生力軍。她們的穿衣風格影響著年輕女孩的審美,是她們的榜樣。」
吉承
吉承是一個有著細致性靈的小女人,她稱「設計」是做衣服,她說,我做的禮服一定是白色,還要有中國的元素。
「做」出來的衣服,像一大朵寫意的荷花,裙擺是長長的漂亮的荷葉邊,風吹起來的時候,它們都可以演繹輕舞飛揚,「它們能神奇的錯落有致,層層疊疊,設計的靈感就是來自花瓣」。
它無疑是極簡的,但是又有著那樣繁復的細部,而吉承無疑是有著細膩的感情,才能將奢華的氣度運用的如此樸素而內斂,內斂而澎湃的對比情節也將是她設計的符號。
吉承說衣服的靈魂其實是人,再華美的袍也美不過新娘
吉承是崛起於上海的年輕服裝設計師,是如今國內一批新銳設計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品牌LaVie已開始受到矚目,並已進駐外灘18號。
這一系列的設計靈感來自美麗的風箏,通過天然輕柔的面料來表現風箏的輕盈的感覺。吉承是崛起於上海的年輕服裝設計師,是如今國內一批新銳設計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品牌LaVie已開始受到矚目,並已進駐外灘18號。
設計風:中國式性感
西式的剪裁配上東方靈感,混合出一種幽默和靈動,這就是吉承的設計,帶著一種濃濃的中國式性感。她喜歡用破壞的方式詮釋自己眼中的中國,譬如用線條、滾邊來製造圖案;用素緞包邊來製造細致的軍大衣。雖然目前吉承大部分顧客是老外,但她卻始終認為她的設計更適合中國人。
計文波(利郎(中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中國男裝設計第一人
11月22日,中國國際時裝周2007春夏系列發布的最後一天,利郎(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明年1月利郎將攜著名男裝設計師計文波代表中國男裝品牌在米蘭男裝周做發布。這是中國男裝品牌和中國服裝設計師首次登上國際頂級男裝T型台。
設計靈感:計文波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秦代兵馬俑,秀場編排上將京劇和武術這些典型的中國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整場設計不但走在世界流行趨勢前沿,更將中國文化元素的精髓極至融合,也將「利郎」品牌對中國男人、中國精神及中國品牌的形象詮釋展示給眾人
王一揚(上海素然服飾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新銳設計的高度
王一揚作為上海新銳設計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年不僅在北京作秀,而且舉辦了作品的小型展。他以自己的兩個很有特色的品牌在服裝設計事業上路越走越寬。
王一揚說:「我希望『茶缸』能盡可能接近自己的真實狀態,能盡可能的自由。『茶缸』對我來說最大的誘惑來自於那些未知的區域。對ZUCZUG,我希望它更成熟、更完整,並能形成自我更新的能力。」
房瑩(房瑩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
⑥ 荷蘭風格派代表人物,繪畫風格以及主要特徵,代表作品,受何種哲學思潮影響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繪畫風格:新造型主義畫派或要素派。
主要特徵:把傳統特徵完全剝除,變成最基本的集合結構單體。
代表作品:灰色的樹
父親是清教徒和業余畫家,叔父是職業畫家,使得蒙德里安從小接觸美術。而宗教對蒙德里安來說更是他的啟發、轉變風格的關鍵。
(以上來源於網路。。噗。。)
⑦ 抽象派畫家代表是誰
1、康定斯基
其藝術在強調「神秘的內在結構」,即在具體的物象之外,為內在情感的需要而尋覓對等圖像的前提下,作品日趨抽象,於1910年率先創作了第一幅純抽象畫。此後,畫中全然抽象的點、線和色,棄絕了客觀對象和生活的內容,富有音樂韻律的構成給人一種奇異、悅目的感受。代表作為《和緩的躍動》等。
⑧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