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稱呼圖書管理員
如果是學校的圖書館,我想應該稱其為老師更合適!學校是育人之地,喻有書生子弟之稱!稱呼,其義也是對對方一尊重的叫法!如果是校外的圖書館,則是以最簡單的「你好」 自己和對方也不會感到別扭……(本人去書城看書,買書的時候幾乎都這么稱呼對方)呵呵
② 去書吧看書,被管理員說不能穿睡衣進去,請問書吧有這項規定嗎
這個肯定有,這是一個人要不要臉的問題,你光著身子滿大街跑路人管不到你,最多說你有病而己。你光著身子去飯店、書吧等公共場所,人肯定不讓你進!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但你穿睡衣和光著身子受阻是一個道理!文明社會,注意形象!
③ 求一本穿越到明朝的小說主要內容是說一個圖書管理員還是什麼文檔員的被電擊瞭然後他電腦里知識都到他腦里
大學士
④ 求:圖書館員職稱論文
尋求資訊是人類的本能,不管任何的時代、任何社會、任何文化,人們都會為了自身的需求而去搜集資訊。事實上,資訊尋求行為有極為長遠的歷史。從史前時代起,原始人就已開始搜集諸如何處是棲息的地點、何處打獵、如何治病療傷、如何夜觀天象占卜吉凶等等的資訊;漸漸地資訊才藉由人的記憶收集,並以口述方式傳遞。等到書寫系統發明,藉由石頭、泥板、紙草,還有紙筆,原本的口述資訊才得以用視覺化的方式整理。雖然早期資訊多半集中於統治者、貴族、祭司之手,但資訊已被有組織的儲存,成為收藏,也造就了圖書館的誕生。隨著技術的進步、資訊量的增加,尋求資訊也更需要組織化的方法,因而有了圖書館學中的編目、索引、摘要等學問(注1)。
我們可以說,圖書館的催生和圖書館學的精進,人類對資訊的渴求此種原始本能實在功不可沒。按理說,圖書館對於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應有極深入的研究,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事實上卻不盡然,圖書館受限於人力或是技術上的限制,對讀者的了解往往不是很深入,工作的重心也常常是放在組織內,而非組織外。即使在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今日,圖書館有了比以往更強大的工具、更多元的能力,和讀者之間互相的了解是否增加,仍是一個疑問。
資訊科技改變了讀者的資訊尋求方式,也改變了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圖書館在規劃服務項目之前,了解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是必要的。可惜的是,圖書館對於電子化的探討多半集中於科技或多是所能提供的資源類型,容易給人一種印象,以為圖書館傳統的服務在電子環境中變得不需要了、多餘了;許多對電子圖書館的探討也多半強調資源,而缺乏對圖書館員和提供服務這方面的重視(注2)。資訊科技的應用未能使圖書館更重視服務和讀者,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我們需要更了解讀者,而不是收集更多的電子資源,想要發揮資訊科技帶給圖書館的好處而不浪費成本,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讀者。要了解讀者的想法,他們尋找資訊的方式,背後的學術傳播方式等等,才能真正提供它們想要的、需要的資訊。本文以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生為主要對象,並輔以外國針對相同學科領域讀者的研究,探究國內外的讀者資訊求尋求行為的異同之處,並提出一些探討和疑問,希望透過這些初步的努力,能使我們更重視讀者資訊尋求行為和讀者服務之間的關系。
貳、資訊尋求行為界說
資訊尋求行為是一套立即性、連續性的過程,更涉及了心理認知層次的問題。大致上可以分成資訊需求的產生、完成資訊尋求的要素、資訊尋求程序、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原因等四方面來看。
一、資訊需求的產生
資訊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基本上需求的產生,是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收集資訊,也就是確認了在「己了解」和「必須去了解」之間有道隔閡必須去跨越(注3)。陳欽智教授則認為資訊需求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用來說明人為何去尋找、發現、和利用資訊。而krikelas則將資訊的需求分成立即的需求(immediate needs)與延緩的需求(deferred needs)二種,也就是連續與不連續的需求,用以描述問題發生的接續或告一段落(注4)。
而資訊需求的種類又可以依以下數種標准來分:
(一)依目的性來分
1、應用的需求( Applicational Needs)
是指針對一些特定( Specific )的問題,去尋找可供解決的答案。
2、營養的需求( Nutritional Needs )
是指用來維持個人本身能力的需求。
(二)依時間先後來分
1、立即的需求( Immediate Needs )
是指必須立即獲得滿足的需求。這種需求通常是針對一些比較特定 ( Specific ) 的問題而言。
2、可延緩的需求( Deferred Needs )
可說是一種潛在性的需求( Potential Needs );由於尚處於混沌模糊的狀態,因此不會立即付諸行動獲取資訊的滿足。
(三)依連續性來分
1、連續的需求( Continuity Needs )
是指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新的問題又接續產生,遂又產生需求。
2、不連續的需求 ( Discrete Needs )
則指一個問題解決了即告一段落。
(四)依表現與否來分
1、表現的需求 ( Expressed Needs )
蘭開斯特( F. W. Lancaster )認為讀者表達出來的需求為資訊要求( Information Commands );其通常無法完全反應內在的資訊需求 ( Information Needs )。因為表現的需求是經過轉換與再述的,易遠離真正的內在需求。
2、潛在的需求 ( Latent Needs )
讀者的潛在需求才是讀者心中真正的資訊需求 ( Information Need );這種潛在的需求常無法用言詞清楚的表達出來,是一種模糊曖昧的狀態,但卻最能代表內在真正的需求,是一種不能忽視的需求(注5)。
而其它研究者在探討資訊需求的發生時,亦多半將趨力集中於有知識不確定性或沖突的情況、或是意識到自己的知識有了某些問題而不足以解決異常的情況、又或是概念不協調時,便會產生資訊需求。(注6)根據Robert Taylor 的先前研究,Belkin, Oddy和Brooks建構了一套資訊尋求的模式(model)其基礎為資訊尋求者的「知識不規則狀態」(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ASK),用於說明資訊需求的產生過程。此一模式將資訊需求分為四個層級(注7) :
1.內藏式(Visceral)層級的需求:
已意識到資訊需求的存在,但仍然十分模糊,而且不夠明確。
2. 意識化(Conscious)層級的需求:
已可以將需求予以特徵化,但仍只是處於不明的和紛亂的狀態。
3. 正規化(Formalized)層級的需求:
已以可進行對問題作清楚的探討,而且是處於一個合理的、清晰的狀態。
4. 修正(Compromised)層級的需求:
問題已可以被正規化的方式轉化成為檢索系統可以接受的辭匯。
綜合來說,資訊尋求的任務就是要將上述四個階段的前三個階段轉化為第四個需求。
二、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原因
在現實世界裡,影響讀者資訊尋求行為的原因很多,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以下數方面的原因,例如文化體系、政治體系、學會組織、諮商團體、正式組織、心理因素、法律經濟因素、正式資訊系統等因素。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因素,可以有下列五種:
(一)溝通的方式:
使用者找尋資訊的溝通方式會影響到找尋的結果。無論是透過口頭的、會議的、電話的、書信的、或是資訊系統的方式,都有它各自的優缺點(注8)。
(二)個人因素:
包括了年齡、年資、教育程度、學科背景、工作的角色與功能,這些都會影響到資訊的尋求行為,無論是在過程或結果上。
(三)成本效益(Cost/benefit)與獲取資料的容易程度(least-effort):
前者指的是希望以預期的成本,得到預期的效益;後者則是希望以最少的努力及費用得到資訊,強調資訊的可獲取性(Accessibility)。此二者是選擇尋求的途徑時最常被考慮的兩大因素。
(四)工作環境:
由於工作環境的不同,如研究單位與生產機構的不同、或是學校與行政單位的不同,都會造成資訊尋求行為的差異發生(注9)。
三、達成資訊尋求的要素與條件
對一個資訊尋求者而言,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才能進行檢索,又或是有那些資訊源圍繞著尋求者,是相當錯綜復雜的。大抵上,資訊尋求者可以分為富經驗的(Experienced)與生疏的(Novice)兩種,通常富經驗的使用者有較豐富的檢索經驗,也曾參與圖書館或系統商的訓練課程,生疏的尋求者則通常缺少此類訓練(注10)。
大抵而言,一個尋求者需要具備四種知識,分別是:一般的知識、對資訊檢索系統的知識、對所進行的資訊尋求任務的知識、以及對所需尋求的主題的知識。此外,也有人將所需的知識簡化為三種層次(注11):
(一)概念性的知識:將資訊需求轉化為可搜尋的查詢行動。
(二)語意性的知識:為特定的搜尋系統建構一個查詢行動。
(三)技術性的知識:在特定的搜尋情形下輸入查詢。
總結的來看,在一個尋求者進行搜尋的歷程中,可能有11種資訊可能產生的來源或觸媒,分別在尋求者的周遭次第發生,情形可能有(注12):
1.發生在尋求者內在的:
(1)展開搜尋的理由。
(2)對資訊檢索系統的看法。
(3)搜尋的目的。
(4)搜尋的特殊目標。
(5)有關搜尋目標的知識。
(6)有關搜尋系統的知識。
2. 由搜尋者自己所產生的:
(1)搜尋目標的語言表述。
(2)由使用者所選擇用以表述目標的實際檢索語言。
3. 發生在尋求者外在的:
(1)用以協助使用者的指引機制,例如求助視窗等。
(2)系統所採用的檢索詞彙 ,例如控制字匯。
(3)系統實際上所收集到和所能提供的資訊。
四、資訊尋求的程序
資訊尋求的步驟,基本上是一種動態的程序,且深受每一個查尋任務本身性質的影響。就程序或步驟而言,各家說法並無太大差異,其精神與要旨是一致的。一般來說資訊尋求的程序可分為六個步驟(注13):
(一)初始化階段(Initiation Stage):
資訊尋求者意識到他需要一些知識或了解。這些需求是不清楚、不確定的,主題和取得途徑都尚未定義。
(二)選擇階段(Selection Stage):
資訊尋求者開始去釐清特定的主題,並開始探索能符合資符合資訊需求的最佳途徑。
(三)探索階段(Exploration Stage):
資訊尋求者已開始認真的探討主題,並搜集資訊。但仍然有一些困惑感產生,因為收到的資訊十分雜亂甚至矛盾,自己尚不能釐清。
(四)正規化階段(Formulation Stage):
此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尋求者開始去建立所欲探索的焦點,不確定感亦告消失。尋求者亦開始評估手中的資訊,而不只是收集而已。
(五)收集階段(Collection Stage)
資訊尋求任務的焦點已經十分清晰,而資訊尋求者此時只收集和明確定義的主題相關的資訊。
(六)呈現階段(Presentation Stage):
在此一最後階段,資訊的尋求已告完成,但成功與否仍需視其它因素而定。此時尋求者的注意力會轉向將所得資訊摘要、結合、組織、以及報導出來。
此外,也有人把資訊尋求的階段分成判斷那些資訊是需要的、釐清資訊需求、選擇資訊來源、將資訊需求轉化為具體概念、設定為檢索策略、實施策略並加以評估等七個步驟(注14)。但我們可以說這和前述的六階段程序其實差異不大,都是一套由寬到窄、由模糊到清晰、由需求到實際操作的連續過程。
參、物理科研究生的資訊尋求行為探究
資訊尋求行為雖然可以被化約、調查、研究、但各學科領域的資訊尋求方式和概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也深受學術傳播式變遷的影響,牽涉到其中成員對於如何尋找資訊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本文主要的訪談對象,系針對物理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研究生為主要的探討對象,研究其資訊尋求行為的特點,並深入其背後的溝通脈絡。而為求能充份了解物理學及其相關學科領域的資訊尋求行為的完整概況,本文亦探討國外物理學及相關學科的資訊行為研究,以期能收比較之效。
一、國外物理學研究生及教師之資訊尋求
雖然各種自然科學圖書館的館員已經從資訊科技的進展中獲益不少,並將科技應用於組織資訊和提供檢索,並提供豐富的資訊,但自然科學研究生對於辨識、找尋、劃分、以及有效利用資訊的能力仍是個問題。因此,在ALA的報告中,也建議要將研究重心放在資訊素養的養成上,並應用方法去各個衡量出讀者資訊能力與進步情況(注15)。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的圖書館員針對校內自然科學研究生的資訊素養與能力進行一項調查,其中包括了21名的物理學、天文學研究生。
調查結果其中頗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當研究生被問到平均花多少時間去尋求資訊,47%回答平均每天要花20分鍾到一個小時多去尋找資訊。而當被問到何時會感覺需要資訊,也是47%的回答是在特別的專案(Project)進行的時候。而當研究生被詢問到他們如何展開資訊收集的工作時,約有30%的人由作者姓名、OPAC的關鍵字,以及重要的二次資料去尋找;而有25%的人則回答由期刊、教科書、教授處、以及同學等地方展開;此外有高達50%回答期刊論文的參考書目是他們認為最好的資訊來源,36%認為教授們能給他們許多豐富資訊,但也知道教授們太忙,很難給他們幫助。而當被詢及尋求資訊所遇到困難時,約有31%的人表示困難包括有不知道正確的關鍵字、Internet不能運作、資料庫太復雜、書不在架上等等;也有42%的研究生表示他們了解透過各種線上資料庫能有效幫助他們找尋資訊,而認為UnCover、館際互借有幫助的比例卻不高。研究生被問到對於圖書館的各種指導服務的看法時,約有45%的人參加過指導課程,比率雖不到一半,但約有83%的研究生曾經在尋求資訊時諮詢過館員,而且印象還不錯(注16)。
事實上,不只是研究生,大學里的教授們對於圖書館的各種書目指導與教學上的實務(Pedagogical Practices)作結合,各學科的看法也不一致。也許是出於大學圖書館員和老師們對彼此的角色和期望並不了解之故(注17)。根據在Waterloo大學和Western Ontario大學的調查顯示,物理學老師對於自己的學生是否需要參加圖書館的書目指導活動,認為需要的比例遠低於運動學、化學、護理學、醫學等學科的老師;而物理學老師會在教學實務上告訴學生去圖書館找資料的比例也不及其他學科(注18)。
二、物理所研究生之資訊尋求
此一部份以淡江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班的研究生及台大物理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為對象進行訪談,以及了解他們的資訊尋求行為以及他們的態度,其中的1個人以當面面談進行,其餘則以電話訪談進行之(注19)。對於這些研究生所詢問的問題包括有以下數方面:
(一)他們會在那些地方獲取資訊
(二)他們會由那些點去思考獲取資訊
(三)是否滿意於資訊的質和量,是否有感到沮喪或挫折
(四)對圖書館的各種資訊服務和講習、書目指導的觀感
基本上來說,這幾位研究生的回答內容相當一致,而且僅管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但資訊尋求方向卻大致彷佛。
一般來說,大學圖書館既然是大學的心臟,就必須盡量滿足讀者的資訊需求,而圖書館也根據此一準繩,提供各式各樣的「通道」( Access ) 給讀者,如公用目錄 ( OPAC )、資訊檢索工具 ( Information Retrieval )、開架書庫、期刊目錄等等。但我們訪談的結果,發覺物理科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其實其搜集資料的方式和圖書館方面所設想的「善意」有落差,他們其實很少去利用圖書館所精心安排的各種資訊服務。以物理系研究生而言,他們在撰寫論文時,他們的資訊尋求行為( Information Seeking ) 往往是出乎圖書館方面意料之外的,通常他們解決資訊需求的方式有以下五種方式:
(一)先查專業領域內單一或少數幾種期刊之文獻摘要,然後由摘要中再找到其他相關的期刊文獻,如 Physical Review、Chemical Physical Letters 等。
(二)從教授指定的教科書或期刊後面的參考書目中去找尋其他有用的相關文獻。
(三)直接由教授或同學口中得知幾種學科領域內重要的期刊,然後直接去翻閱、找尋。
(四)至於網路資源部份,多半是由教授或同儕之間得知有那些重要的專業網站可用。
(五)參加研討會或聽演講,拿論文集、講義。
而在對資訊的質和量方面,所有的研究生都滿意於自己所得到的資訊,認為會遇到挫折的情形不多,換句話說就是認為自己的資訊尋求行為還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研究生都沒有參加圖書館的書目指導課程,既使曾求助於館員,問的也只是諸如列印機不動、書不在架上之類的簡單問題。
肆、現象探討
由以上四種物理系研究生的資訊尋求行為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幾乎都沒有經過任何的主動尋求過程,其資訊的來源完全都是來自領域內的師生們,而不是來自自身的主動尋求,圖書館方面的許多「良法美意」他們也都沒有用到。如第一項,他們只使用少數幾種期刊摘要,但他們卻又少使用各種中西文的期刊索引,如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Uncover等等;再談到第二項,他們由教科書背後的參考書目去擴大文獻搜集,但這在資訊檢索策略中屬於「引用文獻滾雪球」(citation pearl growing),而其他的檢索方法,頂多隻知道用關鍵字而已,其它的檢索方法或管道他們都未曾使用,這表示圖書館每年花大筆經費去訂購的各種線上資料庫、光碟資料庫等資訊檢索工具並未獲得他們的有效使用,殊為可惜。又如第三項,他們只使用幾種老師告知的期刊,這些專業領域內的重要期刊稱之為權威期刊,使用權威期刊雖然可以有效掌握重要訊息,但若不將文獻檢索范圍擴大,很容易掛一漏萬,遺失重要訊息。從文獻計量學的理論來看,權威性的文章未必一定會發表在少數的權威期刊上,所以只找尋幾種重要期刊是極其不妥當的。最後說到第四項,在網路資源的應用上,他們仍只是找尋少數已知的專業網站,並沒有有效利用各種整合性的網路資源檢索工具以擴大范圍。
由以上物理系研究生的資訊尋求行為 ( Information Seeking )來分析,可發現他們的行為和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二者方向不同。也就是說圖書館所提供的各種資訊服務和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有了差距。像上述物理系研究生的資訊尋求方式中竟然可以不用索引,這和傳統上圖書館員重視二次資料和工具書的心態大相逕庭,便是一例。這也可解釋為什麼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圖書館幫不了他們的原因。
事實上,由國內外大學的情況可以看出,圖書館對讀者的了解是有不足的。我們對每一學科的成員其內部如何傳播資訊和收集資訊的偏好也許配合度不夠;大致上來說可以從以下數種學科領域來劃分學術傳播的特性(注20):
一、自然科學(Physical Science): 該領域內用的研究方法、溝通的辭匯都有高度的一致性。有很標准化的方法、過程和研究目的,並且能用精確的字句去描述。傳播的過程很重視研究過程各階段的最新研究報告。
二、人文學(Humanities):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重視驗證和觀察,研究的過程和目標也並不常有很精確的描述,反而比較延伸和詮釋、深入研究目標背後的脈絡。傳播的過程比較倚賴回溯性的資料。
三、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介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它不像人文學那樣重視詮釋和脈絡,但又不如自然科學精確;同時它又和自然科學一樣引入了不少量化和精密的研究方法,但是它的研究對象又很難被具體化、測量。可以是兼具了上述二個領域特色的一門學科,也是近來文獻增長速很快的一個領域。
四、藝術與設計(Art and Design):重視想像力,創造力,並要求獨立作業的技巧,對於資訊的要求並不強求最近最新的事物,而是重視經由和同儕的交流來獲得靈感,經由人際互動和想法來發展出原創性(注21)。
事實上,圖書館對於各學科領域如何傳播及收集資訊,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反而出現更迷茫的現象;筆者認為,經常出現的情形,就是有時過份低估讀者,有時又太過高估讀者:
(一)過度低估讀者:在資訊如發達的今日,許多讀者往往有許多管道可以得到資訊,對網際網路也許比館員更加嫻熟;再加上讀者對自身學科領域的掌握能力遠勝館員,使得館員不得不自慚形穢。國外也有研究顯示,當館員和讀者在查詢同一主題時,雖然讀者找到的資料量不及館員多,但是適用程度卻超過館員(注22)。也就是說,館員檢索的結果回現率(Recall)雖高,但精確率卻不及讀者。
(二)過份高估讀者:資訊科技大大改變了學術傳播的方式,使得圖書館在目昡神迷之際,常常以為讀者尋求資訊的方式必定也十分的「現代」。事實上未必如此。Katz便指出,縱使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己然形成,但是許多學術單位的讀者其收集資訊的方式仍然和平凡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注23),這一點在先前國外的的台大物理所的分析中也可以得到證明。
伍、結語—資訊傳布與尋求對圖書館服務的義意
圖書館是提供資訊的服務業,對讀者如何搜集資訊,對圖書館而言,其意義並不只是讓讀者更滿意而已,而是攸關圖書館營經的問題。圖書館為了跟上時代腳步,因應學術資訊傳布與收集方式劇烈銳變,不得不作出許多必要的措施,諸如改變圖書館的營運配置、提供遠距檢索、文件傳遞等等,但是學術界仍然充斥著許多學者寫的東西沒人要看,而許多人要看的東西卻沒人寫(注24)。圖書館是否已夠了解自己的讀者,是否已善盡溝通之責?
除此之外,大學圖書館的經費日漸缺乏,圖書出版量年年上升,而各種資料庫或檢索下載的授權花費也不少。根據ARL的估計,圖書館目前要花8%-14%的預算在電子式的新服務上,而在94年左右,全美主要的108個學術圖書館就花了五仟九百萬美元在自動化相關業務上,另有二仟三百萬美元花在電子資源上,而文件傳遞也花去四百多萬美元(注25)。如果我們對我們的讀者傳布、尋求資訊的行為不夠了解,我們只會更感到吃力,因為如果我們不知到讀者要什麼、怎麼要,我們就無法判斷那些服務是要提供或要加強的,而那些是可以不必提供的,能幫圖書館節省浪費的重點,就是了解讀者。
圖書館應當去了解讀者的資訊行為如何受到資訊科技的影響、去研究其學術溝通模式的變遷,而不是單方面的把所有的電子、非電子資源一字排開,便算是完成了讀者服務,這樣只會辜負了資訊科技帶給我們的優勢。相信在未來,圖書館應該會更重視讀者的資訊傳布和尋求行為,並且應用新的方法(如Data Mining )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畢竟資料不是我們服務的對象,讀者才是。
⑤ 男主從長輩手裡繼承圖書館管理員的小說叫什麼名字而且有系統,穿越各種世界帶女主回歸現實的!
這個你在網路上網路一下就能網路得的到。
⑥ 求一本小說書名。主角是圖書管理員,得到了一個光碟後,獲得了掌控他人穿越的能力,這本小說書名是什麼
神仙都在兜里揣
⑦ 如何稱呼圖書管理員如題 謝謝了
如果在學校應該稱呼叫老師,在一般的圖書館里看人一般稱阿姨,叔叔,大哥,大姐等等。
⑧ 求一本小說書名。主角是圖書管理員,得到了一個光碟後,獲得了掌控他人穿越的能力,這本小說書名是
類似的漫畫就有……無盡游戲
⑨ 一個女生在畢業的學校當圖書管理員以書為媒介穿越回了畢業前的故事叫什麼
一個女生在畢業的學校當圖書管理員以書為媒介穿越回了畢業前的故事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