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蔣氏旗袍蔣明

蔣氏旗袍蔣明

發布時間:2022-01-17 05:30:38

1. 誰能幫我詳細介紹一下旗袍

旗袍有300多年的歷史,和很多中華文化相比,算不上是特別的長。但旗袍在這300多年的時間里,蘊育出了一道享譽全世界的靚麗風景線。我們既然熱愛我們的中華旗袍,對於她的歷史,應當有所了解。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款式和面料的選購

——我們要認識旗袍,必須知道旗袍選購方面的知識。待我們了解相關的選購知識以後,在今後選購旗袍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自己的見解。

一、款式的選購

旗袍在選購時,要注意款式新奇,穿著後不僅優柔素雅、婀娜多姿,同時線條流暢、瀟灑大方。另外,應從式樣和面料上加以注意:

1、在式樣上,應以大圓襟、立領、裝袖、上身和下擺貼身緊俏的式樣為佳。其身長一般在小腿之下,長袖的長度至於手腕和肘關節中間,中袖長至肘上。

2、在面料上,宜選購質地柔軟、色澤高雅的高級面料。可根據自己的喜愛、打扮風格、身材、職業等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面料。

採用深墨綠、紫醬紅色縫制的高級花絲絨旗袍,顯得莊重華麗,文雅豐潤。

採用針織滌綸縫制的旗袍,則具有挺括、平整、光滑、端莊之感,且價格適宜。

用織錦緞、古香緞等面料做成的旗袍,花型典雅,富有民族氣質,是中青年婦最適宜的搶手貨。

真絲印花綢、柔姿紗等面料做成的旗袍,穿著舒適、涼爽、大方,顯得自然、俏麗。

二、面料的選購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 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便可。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孫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非同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整理、洗燙、收藏

——旗袍的保養對於擁有旗袍的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看體態選旗袍
——我們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一件最適合自己的旗袍。

旗袍是我國婦女的傳統服裝,它的線條明朗,貼身合體,充分展現了女性的曲線美,現代旗袍更是我國婦女最為理想的禮服,甚至連一些外國婦女也爭相穿著。

旗袍緊扣的高領,給人以雅緻而莊重的感覺,微緊的腰身時裝與體型篇體現出腰臀的曲線;特別是兩邊的開衩,行走時下角微輕飄動,具有輕快活潑之感。日常穿用可選用花素全棉府綢或滌棉細布製作的旗袍,既樸素又大方。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做的旗袍,可表現出溫柔、穩重的風格。選用織綿緞、絲絨製作的旗袍,是迎賓、赴宴最華貴的服裝,集莊重典雅於一身。近年來,蠟染、扎染、手給等工藝用於旗袍,更使旗袍步入高檔時裝的行列。

旗袍在袖型上有無袖、短袖、中袖和長袖之分;領型上有傳統領和無領之變;經改良的旗袍裙也深受女士們的喜愛。

旗袍的穿著有講究。旗袍是禮儀服裝,做為飯店的工作服顯然是不合宜的;有人穿旗袍騎自行車,很不雅觀;穿旗袍必須穿連褲絲襪,以防襪頭從開袒露出不雅;著旗袍後要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翹腿、叉腳、抬腿蹬凳子等都是不雅觀的。

選擇旗袍,要從年齡、體形、季節等多方面考慮。年齡大些的婦女,面料顏色應稍深些,款式要寬松一點,以體現莊重文靜、典雅大方。中年婦女,宜選色彩富麗高雅,乃至綉花、滾邊的旗袍,體現雍容華貴。年輕女性,則宜選用絢麗優美的色澤花式、活潑俊俏的款式,體現青春健美,朝氣勃勃。就季節來說,春秋兩季,天氣涼爽,應選薄毛料或厚實的中長纖維的旗袍,穿著保暖又挺括。初夏天氣漸熱,可選化學纖維面料的半袖旗袍,輕便、涼爽,價格便宜。盛夏時節,燥熱難當,應選薄花布或絲綢製成的無領無袖旗袍,穿上涼爽宜人,如扇在身。冬季也可以穿旗袍,不過得絮上絲棉、駝絨之類,製成旗袍,如鑲上皮毛,就成了皮袍了。

旗袍緊扣高領,顯得莊重雅緻,但要看體態而選。脖子細長的人,用緊而高的領子;會突出脖子的欠缺,領矮些、寬些,才能彌補這個不足,旗袍下擺的開衩,要跟身高成正比,身材修長,開極大些,走起路來風度翩翩,煞是好看,開衩小了,便裹腿難行。矮個短腿,擺衩要開的小些,才能諧調適當。

旗袍是最能展現體形美的服裝,穿著要特別合身才行。挑選現成的旗袍,一定要在試衣室仔細試穿。不僅長短、肥瘦要合適,領圍、肩寬、胸圍、腰圍、臀圍都要合身才行,甚至於腰節長、乳距以及腰到臀部的距離,都要合適,過緊的行動不便,過於寬松的,難以呈現女性的形體美。

旗袍的領,扣,襟,袖,擺,邊

——旗袍的領,扣,襟,袖,擺,邊都有特定的說法,我們不妨也了解一下。

領型: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開襟:斜襟、 中開襟、半圓襟等

扣型: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單滾邊、另外還有:雙滾邊等

袖型: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另外還有: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擺型:寬擺、直擺、 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鋸齒擺等

滾邊:雙滾、單滾

旗袍的品牌
——一件旗袍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和做工有關的。定做一件旗袍,工本費占據很大的費用。我們平常看到的旗袍更多的是成品旗袍。一件成品旗袍的質量也是和做工有關的。有些好看的旗袍,中看不中穿的。拿到一件旗袍,仔細觀察一下她的領子,袖以及其他縫合的部分。然後穿著旗袍是否舒適。如果以上這些都到位了,那這件旗袍應該算是比較不錯了。現在國內有很多的旗袍廠商。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現,旗袍也是有很多品牌的。

旗袍品牌:

高檔品牌的代表是「楊成貴」。中檔的品牌有南京的「陶玉梅」和「繽紛秀」。 同等價位的中檔旗袍還有「唐錦」、「格格」這些都是內地品牌。我所知道的品牌還有「唐朝服飾」「竹君」「慧霞旗袍」「馮氏旗袍」「東方旗袍」「衣福」「華藝」「伊秀」「匯苑」「唐之戀」「喜得寶」「孫家小姐」等。設計師蔣明也開創了自己的品牌「蔣氏旗袍」。其他還有很多的品牌,由於地域限制,我很多都還不知道。還有一個「古老」的旗袍品牌,就是「月份牌」。這是舊中國的一個品牌。

2. 那個村有姓蔣的

(一)閩台蔣姓源流親情
福建蔣姓不是本土固有的姓氏,而是由中原、江蘇、浙江、江西等省蔣氏先祖因仕宦奉旨入閩後,子孫因留念江南風光秀色和良好生活環境而留下定居或因各朝代戰火天災所至,蔣氏人避亂或避災大規模南遷而遂漸移居到福建,千百年來在入閩大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至今,而寶島台港與福建隔海相望,台灣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很早就有福建人渡海到台港開墾生活,而台灣的蔣氏絕大部分則是由福建遷徙而繁衍的。
據史料記載,唐代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入閩平亂,先後有光州64姓和44姓子弟兵隨從,其後在漳州,龍岩等地屯田開發而定居,這些子弟兵中就有蔣氏伯齡的後裔。而據福建各地族譜載,大規模進入福建的蔣姓族人基本上查明,入閩蔣氏中發展,繁衍成族、成宗支的歸納為11支。其中唐朝入閩2支:是33世祖子慎公衍派,是48世祖雲陽侯默公之血脈,其子孫主要生活在閩東十幾個村落。第二支是高公衍派,是48世祖九江侯稔公之宗支,其子孫主要人仙繁衍後代遍布德化、永春、大田、尤溪等地幾十個村落並均有分支,後在閩西、閩北等地也有其後代繁衍。宋朝入閩6支;其中宋樞密直學士兼禮部侍郎堂公之五子淵公,任宋清源郡(今泉州)刺史,自江蘇宜興入閩,其六弟陸公待兄定居仙游東,至今莆仙境內蔣氏均為48世祖#亭侯澄公的宗支;第二支海澄衍派,始祖進公宋朝入閩,今漳州、龍海、南靖、華安、廈門翔安、漳平、幾十村落居住地多是其後裔;第三支連城衍派,94世祖十八郎公即山亭侯的宗支,公於宋朝從江蘇丹陽經江西入閩,今連城,長汀龍岩都都有其分支,第四支嶼頭衍派吉公,公於宋末從南京鳳陽府八角井遷入長樂三溪蓮池,後又遷徙嶼頭而人口大發,是全省蔣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鄉村,約有蔣姓族人8000
多人 ,還不包括遷往福州、連江、閩東、閩北、上海、台灣等地的蔣姓族人:第五支是浦城宗支,92世祖紿公於宋朝從江西廣光豐遷入浦城,其後裔廣播浦城各村落,紿公是48世祖山亭侯宗支;第六支德義支,公於宋元年間入閩後在福建、浙江輾轉後在霞浦、福鼎等地村落繁衍;第七支為鳳陽支,始祖范公、旺公由安徽鳳陽奉旨入閩仕宦官至福全正千戶,范公隨侄到泉州擇奇樹定居,今晉江福全、泉州、廈門、惠安各村落均有蔣氏後裔,人口多達萬餘人,第八支鍾英衍派,翠崗公於元明由漳州遷龍岩許多村落,漳州蔣氏有的則是由福州螺州遷徙而來,至今龍岩蔣姓分布許多村落繁衍成三個宗支。第九支為紹公衍派,公於明太祖時今吾將軍,封萬戶侯於永樂二年奉旨自江蘇金陵入閩,其分支只在永泰、閩侯幾個村落,繁衍緩慢。
台灣的蔣氏族人更不是本島上固有的。雖然台灣也有從江蘇、浙江、廣東以及其他省市蔣氏人在不同年代遷徙台灣,但是遷往台灣最早,人數最多的公認為福建蔣氏族人。特別是閩南各地的蔣氏族人。
據《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認定台灣姓氏至少有1027個,而相對集中於87個大姓,其中閩南人、客家人最多。佔台灣居民人口中的85%是來自福建,而且台灣盛行閩南語。在基隆、台中、台北、南投、雲林、桃園幾個縣市的「大姓」幾乎都在87個大姓中,而蔣姓也都有,人數也不少。據有在資料統計台灣蔣姓人口有3300多人,在全島87個大姓中排行第66位,其他位顯赫。蔣姓台灣的源頭據台灣史書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姓族人遷台最早的是明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的在鄭氏中任副總的蔣毅庵(蔣毅庵死後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和一位鄭成功中的蔣姓部屬,定居台灣墾港東西勢庄。追隨鄭成功的蔣姓族人已被認為蔣姓遷徒台灣的始祖。《福建史》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他是莆田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由中原來泉州教書,後來定居下來,成為閩南蔣氏的開山祖。另據《福全蔣氏宗譜》載,泉州地區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有九世祖蔣學文遷居台灣(系君齊公、良材之次子),還有15世蔣彩應家庭遷徒台灣漳化縣芝遴保管事厝庄(系五房天應之子),還有四房素齋廳蔣城移居台灣,泉州福全蔣明俊隨先祖遷徒台灣桃園。據廈門翔安澳頭《蔣氏族譜》載,廈門翔安(原同安)澳頭村蔣孟育,福全派下蔣旺後裔,孟育公是明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補國子監祭酒,南京史部左侍郎,由澳頭遷徒金門西山前社。後裔在1958年「8.23」 炮戰後,有1千多蔣氏族人遷入台灣居嘉義、高雄等地。金門至今仍有後裔300多人,另據《同安縣志》載,澳頭遷台始祖有二人,即蔣士魏遷台北淡水,蔣本大居高雄,他們也成為台灣蔣氏的又一宗支。據莆田蔣姓史料載,在清末民國年間莆田很多人赴台灣經營或開發,其中有不少蔣姓族人,如莆田秀嶼區厝村蔣文瑛因仕宦居台北,有蔣亞欣兄弟、蔣九樵、蔣亞紹、蔣金龍等遷台灣,有莆田忠門半島南部,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蔣氏村落和居點三十處之多,他們都是莆仙始祖淵公、陸公後裔,後來不少人遷徒台灣,所以與台灣蔣氏乃連理之枝。宗門半島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故鄉。據漳州華安縣《蔣氏宗譜》載,有蔣宗清《紫林》華安首任長官代縣長,1931年調省城任職後帶其子女等郡定居台灣。據尤溪族人。另據《閩連族譜》載,也有長汀蔣坊、蔣道訓在台灣任官,長汀蔣承龍蔣承為家人均居台北,蔣美蘭、蔣美礅等居淡水。據長樂嶼頭《蔣氏族譜》載民國初期海軍總司令蔣拯上蔣後裔蔣銘、蔣秀瑩、蔣秀光等居台北,蔣亨灝帶部分子女和蔣氏宗親由上海遷台北蔣開慧、蔣心德也居台北,連江蔣書告蔣啟弼等一家也住台北,他們都是嶼頭吉公子孫,48世祖稔公子後裔。在台灣的蔣姓還有從浙江遷去的蔣中正家族和其他蔣氏族人和江蘇沐陽跟隨蔣介石赴台的蔣志勇家族。在不同時期,赴台士宦、經商、開發立基創業,千百年來傳宗接代,塑成了今日寶島之繁榮。以上足以證明閩台蔣氏不僅同根共祖,而且一脈親情。

(二)尋根問祖一脈血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祖國大陸和平盛世,國富民強,到處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台灣人民紛紛回大陸尋根認祖,我們蔣氏家人也隨之潮流,千方百計繞道香港回鄉尋根認祖。福建台灣一水相隔,親人最多,從台灣回鄉尋根探親最熱。這里略舉幾例。如十八年代起就有在台北的蔣亨灝之妹蔣秀珠帶侄兒、侄女回老家長樂嶼頭尋根認祖時,他們與宗親們談及先祖義姑為撫侄兒、侄女回老家長樂嶼並沒有尋根認祖時,他們與宗親們談及先祖義姑為撫侄終老不嫁的美德神話般故事談及在台北的福州蔣氏族人每年按家鄉風俗舉辦春酒,宴請福州在台北的蔣氏家人足有十桌之多,以此來寄託血脈親情;有遷徙台灣的蔣拯之孫女蔣秀瑩與其夫代表在台灣的弟妹蔣銘、蔣秀榕家人回榕尋根認祖並拜竭祖父蔣拯之墓,並於2006年冬在長樂嶼頭村領導和宗親們的支持蔣拯之墓遷回嶼頭,實現了先祖落葉歸根之夢想,並且蔣銘因此將於明年率蔣氏族人組團回鄉祭拜;有連江縣蔣啟弼蔣書誥宗親在回連江尋根認祖之際,蔣啟弼宗親還捐巨資建宗祠、修族譜、辦;如泉州奇樹在台灣蔣氏族人組團尋根放祖,成立明星集團董事會捐巨資修宗祠、辦學校(明星華僑中學、明星小學),辦明星華僑、辦工廠為公益事業造福子孫後代,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有晉江市福全蔣明俊等回鄉尋根認祖時談及在台灣桃園縣有幾千蔣氏宗親,所以那裡有條聞各台灣的「福全街」,後來他不回大陸辦,此後他都要帶宗親們回鄉探親;再如惠安、華安兩地每年蔣氏宗親回家鄉燒香拜佛之際都來尋根探親,他們還談及台灣的竹製蒸籠就是先祖從惠安帶過去的手工藝為經營生活之道,至今台灣家家戶戶用的蒸籠都是莆田傳去的,再以浙江為例,2000年蔣以國之子蔣孝嚴第一次回浙江奉化溪口尋問祖,辦十桌酒會了同宗支的蔣姓族人,據宗親們回憶他個頭不高,人很隨和,很有禮貌,臨走時還到每桌敬酒與每個族人握手道別。終於尋根問祖的蔣孝嚴隨著南來北往的探親客流,再一次勾起中國人的尋根熱,回台後他為閩台兩岸三通作出了巨大貢獻。台灣蔣氏族人的尋根問祖有力地證明了閩台兩岸一脈血緣。

(三)共同信仰驗證親情
據華安《蔣氏宗譜》載,1998年2月台灣嘉義市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管理委員會羅、賴兩先生帶領幾十名蔣氏鄉親到華安仙都大地尋根認祖,到大地上帝殿進香並與上帝殿碑文校對,說明台灣的玄天上帝信仰和三姓公信仰是由大地傳承的。1900年2月28日,台灣蔣氏族親再次隨團又來大地玄天上帝殿進香,並迎接玄天上三尊金身到台灣。據莆田史料記載,莆田忠門半島南部,在廟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蔣氏村落和居住地三十多處,他們都是莆仙始祖蔣淵公、蔣陸公後裔與台灣有蔣氏乃連理宗支。忠門半島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之故鄉,神話中媽祖林默淵源就在蔣氏居住地瓊山,今台灣居民普遍信奉媽祖,並建有宮廟3000座,信徒達1700萬之眾。改革開放以來,來自台灣進香的旅遊團駱繹不絕,批次和人數逐年增加,2006年旅遊聖地眉洲島接待海外內外遊客超150萬人次。福州閩劇、泉州高甲戲、莆仙戲劇的閩音韻律還不時在阿里山上空唱響。事實證明海峽兩岸蔣氏共同文化、共同信仰不難看出閩蔣氏的血緣親情。

兩岸心聲期盼統一
自蔣介石1949年12月10日,一行抵達台北,在大陸統治了22年的蔣介石,自此退縮到台灣偏了26年。他到台灣以後,盡量在台灣以後,盡量在台灣保持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灌輸「台灣民眾根在大陸」的理念。要求台灣學生對大陸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中國課本上,提供蔣母教誨自己的文章供學生背誦;成功地進行了兩岸群眾都能溝通的「國語」。另外,他在居所宮邸及住館,要求有類似浙江奉化的景緻。他的思想之情異常濃厚。他還堅決反對「台獨」,臨死前曾想兩岸談判,1975年春節,香港的報紙發表陳立夫的文章中歡迎毛澤東、周恩來訪台,與蔣介石重開談判,造福人民;呼請毛澤東「以大事小」,「不計前嫌」,開創「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局面。據說,陳立夫的這個「意思」是受命於蔣。只惜兩個月後,89歲的蔣介石病逝,此事未有「後話」蔣介石病逝後,靈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別野」。「慈湖」在台北南60公里處,蔣介石生前曾常來此小住,並曾指示自己百年後暫厝於此。所謂「暫厝」,意即日後還要送回大陸安葬。不久蔣經國亦病故。1996年7月8日,蔣緯國在國民黨中央直屬第六次會議上,提出蔣介石、蔣經國靈柩移大陸臨時動議案,提議成立「移靈奉安委員會」,以「安民心,促進和平統一」,造成兩岸間的震撼。現在,兩蔣的靈柩由保護著。台灣本土人士稱,平心而論,蔣介石對台灣並非沒有貢獻,和當今的「台獨」不能相提並論,更何況他完完全全認同中國文化,認同自己的故鄉,認同自己的根源。他要求返鄉安葬,完全可以理解。據台灣-媒體1996年7月25日一篇文章吐露,1993年蔣緯國赴美為宋美齡祝壽時曾談及蔣介石「入土為安」的徹底解決方案。宋美齡提出她的看法:「若蔣介石能歸葬南京紫金山或是南京附近的方山、四明山等昔日蔣鍾愛的名山大澤,則她在百年之後亦頗願意歸葬大陸,和她的母親※桂珍葬在一起。假使蔣介石不能歸葬南京紫金山、四明山、方山等地,而能歸葬浙江奉化老家,那麼她百年之後,願意和蔣遺骨一起歸葬奉化溪口祖祖墳。」這篇文章還說,宋美齡表示,在兩任「總統」歸葬大陸前提下,她亦願意「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是炎黃子孫額傳統。就算經過時間、空間的阻隔,政治因素的分歧,還是能夠打破任何對立的意識的藩籬。加上大陸繁榮昌盛,呈現出巨大商機,已潛移默化地消彌著兩岸的分歧和對立,二蔣,不,三蔣(包括蔣緯國),不還有宋美齡百年後,歸葬大陸,回歸故里,自在情理之中,有何不可呢!正因如此,「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是十六達台灣團代表、浙江省政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聯誼會長陳昭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一番感慨。
在大陸莆田有個小學生名叫蔣偉凡於2007年2月18日寫信給胡錦濤主席,抒發了兩岸親情,講述了台灣子女們與大陸孩子們的骨肉至親,大家頭頂一片天,共命運,共同珍重「追本溯源」的優良美德。倡議炎黃子孫大聯合、大團結成立「海峽青少年聯誼會」目前不少台灣青少年來閩過夏令營生活,兩岸中學生還在閩舉行演講比賽。連閩台青少年都發出內心的呼聲:為振興中華、富民強國而共同奮斗,攜手共創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然而台灣陳水扁確不認祖宗,否認根祖在福建,還欣起一股「去蔣化」、「去中華化」的惡浪,宣揚什麼「入聯公投」等歪門邪論,這一切都遭到台灣人民的痛罵。罵阿扁搞「台獨」殘害百姓,那是痴心妄想,決不可能得逞的,陳水扁一再想搞台獨是與和平統一背道而馳,自取滅亡,並將成為歷史的罪人載入史冊。
同根共祖,同一血脈,同一文化,同一信仰,同一心願,把海峽兩岸同胞兄弟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早日實現。

3. 淑慎皇貴妃是誰

淑慎敦宜榮慶皇貴妃(1859年12月24日~1904年4月13日)沙濟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員外郎鳳秀之女。

生於咸豐九年臘月初一,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選秀入宮,冊為慧妃,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十五日,晉封皇貴妃。

光緒帝即位,奉兩宮太後之命,皇貴妃富察氏加尊號「敦宜」。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月,慈禧太後六十壽辰,大封六宮,敦宜皇貴妃加尊號「榮慶」,是為敦宜榮慶皇貴妃,為有清一代唯一擁有四字徽號的皇貴妃。

家庭成員

父 :鳳秀,惠吉次子,任員外郎,光緒二十年官至刑部右侍郎,正紅旗蒙古副都統,光緒二十二年七月病故。除淑慎皇貴妃,還有一女曾在光緒年間參加選秀。

母:鑲藍旗漢軍蔣氏,知府蔣明遠之女。

4. 誰能幫我寫個藏頭詩表白 蔣明婷

思美人兮天一方
蔣郎正白山泉香
明年滿眼春容好
婷成勝日好風光

愛你一生是真心
蔣侯山人有古文
明年平原芳草綠
婷闈和氣即如春

思量也是多情物
蔣君子孫皆物故
明年春色自歸來
婷前為報仙桃樹

愛民心事藹春風
蔣氏秋色太多情
明年芳草青門道
婷戶幾時風雨橫

愛君樂事佳興發
蔣師曾此雨天花
明年春風誰是主
婷砌森森長玉華

念排雲漢將飛翻
蔣人風骨已雙全
明朝芳草東西路
婷樹無風月滿軒

思量應合識秦人
蔣生貴婿正嬌春
明朝花落歸鴻盡
婷宇清華氣象新

念君情意只如初
蔣學紅泉不著書
明年春風二三月
婷院清風竹自呼

念起澄清賢聖基
蔣席宏開太平期
明朝又有明朝事
婷雲望極思依依

念念出生成佛祖
蔣君子孫都物故
明月有情天若慳
婷前一種紅蘭樹

5. 莆田秀嶼姓蔣的是在哪個村

(一)閩台蔣姓源流親情
福建蔣姓不是本土固有的姓氏,而是由中原、江蘇、浙江、江西等省蔣氏先祖因仕宦奉旨入閩後,子孫因留念江南風光秀色和良好生活環境而留下定居或因各朝代戰火天災所至,蔣氏人避亂或避災大規模南遷而遂漸移居到福建,千百年來在入閩大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至今,而寶島台港與福建隔海相望,台灣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很早就有福建人渡海到台港開墾生活,而台灣的蔣氏絕大部分則是由福建遷徙而繁衍的。
據史料記載,唐代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入閩平亂,先後有光州64姓和44姓子弟兵隨從,其後在漳州,龍岩等地屯田開發而定居,這些子弟兵中就有蔣氏伯齡的後裔。而據福建各地族譜載,大規模進入福建的蔣姓族人基本上查明,入閩蔣氏中發展,繁衍成族、成宗支的歸納為11支。其中唐朝入閩2支:是33世祖子慎公衍派,是48世祖雲陽侯默公之血脈,其子孫主要生活在閩東十幾個村落。第二支是高公衍派,是48世祖九江侯稔公之宗支,其子孫主要人仙繁衍後代遍布德化、永春、大田、尤溪等地幾十個村落並均有分支,後在閩西、閩北等地也有其後代繁衍。宋朝入閩6支;其中宋樞密直學士兼禮部侍郎堂公之五子淵公,任宋清源郡(今泉州)刺史,自江蘇宜興入閩,其六弟陸公待兄定居仙游東,至今莆仙境內蔣氏均為48世祖#亭侯澄公的宗支;第二支海澄衍派,始祖進公宋朝入閩,今漳州、龍海、南靖、華安、廈門翔安、漳平、幾十村落居住地多是其後裔;第三支連城衍派,94世祖十八郎公即山亭侯的宗支,公於宋朝從江蘇丹陽經江西入閩,今連城,長汀龍岩都都有其分支,第四支嶼頭衍派吉公,公於宋末從南京鳳陽府八角井遷入長樂三溪蓮池,後又遷徙嶼頭而人口大發,是全省蔣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鄉村,約有蔣姓族人8000
多人 ,還不包括遷往福州、連江、閩東、閩北、上海、台灣等地的蔣姓族人:第五支是浦城宗支,92世祖紿公於宋朝從江西廣光豐遷入浦城,其後裔廣播浦城各村落,紿公是48世祖山亭侯宗支;第六支德義支,公於宋元年間入閩後在福建、浙江輾轉後在霞浦、福鼎等地村落繁衍;第七支為鳳陽支,始祖范公、旺公由安徽鳳陽奉旨入閩仕宦官至福全正千戶,范公隨侄到泉州擇奇樹定居,今晉江福全、泉州、廈門、惠安各村落均有蔣氏後裔,人口多達萬餘人,第八支鍾英衍派,翠崗公於元明由漳州遷龍岩許多村落,漳州蔣氏有的則是由福州螺州遷徙而來,至今龍岩蔣姓分布許多村落繁衍成三個宗支。第九支為紹公衍派,公於明太祖時今吾將軍,封萬戶侯於永樂二年奉旨自江蘇金陵入閩,其分支只在永泰、閩侯幾個村落,繁衍緩慢。
台灣的蔣氏族人更不是本島上固有的。雖然台灣也有從江蘇、浙江、廣東以及其他省市蔣氏人在不同年代遷徙台灣,但是遷往台灣最早,人數最多的公認為福建蔣氏族人。特別是閩南各地的蔣氏族人。
據《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認定台灣姓氏至少有1027個,而相對集中於87個大姓,其中閩南人、客家人最多。佔台灣居民人口中的85%是來自福建,而且台灣盛行閩南語。在基隆、台中、台北、南投、雲林、桃園幾個縣市的「大姓」幾乎都在87個大姓中,而蔣姓也都有,人數也不少。據有在資料統計台灣蔣姓人口有3300多人,在全島87個大姓中排行第66位,其他位顯赫。蔣姓台灣的源頭據台灣史書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姓族人遷台最早的是明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的在鄭氏軍隊中任副總的蔣毅庵(蔣毅庵死後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和一位鄭成功軍隊中的蔣姓部屬,定居台灣墾港東西勢庄。追隨鄭成功的蔣姓族人已被認為蔣姓遷徒台灣的始祖。《福建史》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他是莆田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由中原來泉州教書,後來定居下來,成為閩南蔣氏的開山祖。另據《福全蔣氏宗譜》載,泉州地區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有九世祖蔣學文遷居台灣(系君齊公、良材之次子),還有15世蔣彩應家庭遷徒台灣漳化縣芝遴保管事厝庄(系五房天應之子),還有四房素齋廳蔣城移居台灣,泉州福全蔣明俊隨先祖遷徒台灣桃園。據廈門翔安澳頭《蔣氏族譜》載,廈門翔安(原同安)澳頭村蔣孟育,福全派下蔣旺後裔,孟育公是明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補國子監祭酒,南京史部左侍郎,由澳頭遷徒金門西山前社。後裔在1958年「8.23」 炮戰後,有1千多蔣氏族人遷入台灣居嘉義、高雄等地。金門至今仍有後裔300多人,另據《同安縣志》載,澳頭遷台始祖有二人,即蔣士魏遷台北淡水,蔣本大居高雄,他們也成為台灣蔣氏的又一宗支。據莆田蔣姓史料載,在清末民國年間莆田很多人赴台灣經營或開發,其中有不少蔣姓族人,如莆田秀嶼區厝村蔣文瑛因仕宦居台北,有蔣亞欣兄弟、蔣九樵、蔣亞紹、蔣金龍等遷台灣,有莆田忠門半島南部,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蔣氏村落和居點三十處之多,他們都是莆仙始祖淵公、陸公後裔,後來不少人遷徒台灣,所以與台灣蔣氏乃連理之枝。宗門半島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故鄉。據漳州華安縣《蔣氏宗譜》載,有蔣宗清《紫林》華安首任長官代縣長,1931年調省城任職後帶其子女等郡定居台灣。據尤溪族人。另據《閩連族譜》載,也有長汀蔣坊、蔣道訓在台灣任官,長汀蔣承龍蔣承為家人均居台北,蔣美蘭、蔣美礅等居淡水。據長樂嶼頭《蔣氏族譜》載民國初期海軍總司令蔣拯上蔣後裔蔣銘、蔣秀瑩、蔣秀光等居台北,蔣亨灝帶部分子女和蔣氏宗親由上海遷台北蔣開慧、蔣心德也居台北,連江蔣書告蔣啟弼等一家也住台北,他們都是嶼頭吉公子孫,48世祖稔公子後裔。在台灣的蔣姓還有從浙江遷去的蔣中正家族和其他蔣氏族人和江蘇沐陽跟隨蔣介石赴台的蔣志勇家族。在不同時期,赴台士宦、經商、開發立基創業,千百年來傳宗接代,塑成了今日寶島之繁榮。以上足以證明閩台蔣氏不僅同根共祖,而且一脈親情。

(二)尋根問祖一脈血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祖國大陸和平盛世,國富民強,到處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台灣人民紛紛回大陸尋根認祖,我們蔣氏家人也隨之潮流,千方百計繞道香港回鄉尋根認祖。福建台灣一水相隔,親人最多,從台灣回鄉尋根探親最熱。這里略舉幾例。如十八年代起就有在台北的蔣亨灝之妹蔣秀珠帶侄兒、侄女回老家長樂嶼頭尋根認祖時,他們與宗親們談及先祖義姑為撫侄兒、侄女回老家長樂嶼並沒有尋根認祖時,他們與宗親們談及先祖義姑為撫侄終老不嫁的美德神話般故事談及在台北的福州蔣氏族人每年按家鄉風俗舉辦春酒,宴請福州在台北的蔣氏家人足有十桌之多,以此來寄託血脈親情;有遷徙台灣的蔣拯之孫女蔣秀瑩與其夫代表在台灣的弟妹蔣銘、蔣秀榕家人回榕尋根認祖並拜竭祖父蔣拯之墓,並於2006年冬在長樂嶼頭村領導和宗親們的支持蔣拯之墓遷回嶼頭,實現了先祖落葉歸根之夢想,並且蔣銘因此將於明年率蔣氏族人組團回鄉祭拜;有連江縣蔣啟弼蔣書誥宗親在回連江尋根認祖之際,蔣啟弼宗親還捐巨資建宗祠、修族譜、辦企業;如泉州奇樹在台灣蔣氏族人組團尋根放祖,成立明星集團董事會捐巨資修宗祠、辦學校(明星華僑中學、明星小學),辦明星華僑醫院、辦工廠為公益事業造福子孫後代,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有晉江市福全蔣明俊等回鄉尋根認祖時談及在台灣桃園縣有幾千蔣氏宗親,所以那裡有條聞各台灣的「福全街」,後來他不回大陸投資辦企業,此後他都要帶宗親們回鄉探親;再如惠安、華安兩地每年蔣氏宗親回家鄉燒香拜佛之際都來尋根探親,他們還談及台灣的竹製蒸籠就是先祖從惠安帶過去的手工藝為經營生活之道,至今台灣家家戶戶用的蒸籠都是莆田傳去的,再以浙江為例,2000年蔣以國之子蔣孝嚴第一次回浙江奉化溪口尋問祖,辦十桌酒會了同宗支的蔣姓族人,據宗親們回憶他個頭不高,人很隨和,很有禮貌,臨走時還到每桌敬酒與每個族人握手道別。終於尋根問祖的蔣孝嚴隨著南來北往的探親客流,再一次勾起中國人的尋根熱,回台後他為閩台兩岸三通作出了巨大貢獻。台灣蔣氏族人的尋根問祖有力地證明了閩台兩岸一脈血緣。

(三)共同信仰驗證親情
據華安《蔣氏宗譜》載,1998年2月台灣嘉義市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管理委員會羅、賴兩先生帶領幾十名蔣氏鄉親到華安仙都大地尋根認祖,到大地上帝殿進香並與上帝殿碑文校對,說明台灣的玄天上帝信仰和三姓公信仰是由大地傳承的。1900年2月28日,台灣蔣氏族親再次隨團又來大地玄天上帝殿進香,並迎接玄天上三尊金身到台灣。據莆田史料記載,莆田忠門半島南部,在廟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蔣氏村落和居住地三十多處,他們都是莆仙始祖蔣淵公、蔣陸公後裔與台灣有蔣氏乃連理宗支。忠門半島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之故鄉,神話中媽祖林默淵源就在蔣氏居住地瓊山,今台灣居民普遍信奉媽祖,並建有宮廟3000座,信徒達1700萬之眾。改革開放以來,來自台灣進香的旅遊團駱繹不絕,批次和人數逐年增加,2006年旅遊聖地眉洲島接待海外內外遊客超150萬人次。福州閩劇、泉州高甲戲、莆仙戲劇的閩音韻律還不時在阿里山上空唱響。事實證明海峽兩岸蔣氏共同文化、共同信仰不難看出閩蔣氏的血緣親情。

兩岸心聲期盼統一
自蔣介石1949年12月10日,一行抵達台北,在大陸統治了22年的蔣介石,自此退縮到台灣偏了26年。他到台灣以後,盡量在台灣以後,盡量在台灣保持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灌輸「台灣民眾根在大陸」的理念。要求台灣學生對大陸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中國課本上,提供蔣母教誨自己的文章供學生背誦;成功地進行了兩岸群眾都能溝通的「國語」。另外,他在居所宮邸及住館,要求有類似浙江奉化的景緻。他的思想之情異常濃厚。他還堅決反對「台獨」,臨死前曾想兩岸談判,1975年春節,香港的報紙發表陳立夫的文章中歡迎毛澤東、周恩來訪台,與蔣介石重開談判,造福人民;呼請毛澤東「以大事小」,「不計前嫌」,開創「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局面。據說,陳立夫的這個「意思」是受命於蔣。只惜兩個月後,89歲的蔣介石病逝,此事未有「後話」蔣介石病逝後,靈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別野」。「慈湖」在台北南60公里處,蔣介石生前曾常來此小住,並曾指示自己百年後暫厝於此。所謂「暫厝」,意即日後還要送回大陸安葬。不久蔣經國亦病故。1996年7月8日,蔣緯國在國民黨中央直屬第六次會議上,提出蔣介石、蔣經國靈柩移大陸臨時動議案,提議成立「移靈奉安委員會」,以「安民心,促進和平統一」,造成兩岸間的震撼。現在,兩蔣的靈柩由軍隊保護著。台灣本土人士稱,平心而論,蔣介石對台灣並非沒有貢獻,和當今的「台獨」不能相提並論,更何況他完完全全認同中國文化,認同自己的故鄉,認同自己的根源。他要求返鄉安葬,完全可以理解。據台灣-媒體1996年7月25日一篇文章吐露,1993年蔣緯國赴美為宋美齡祝壽時曾談及蔣介石「入土為安」的徹底解決方案。宋美齡提出她的看法:「若蔣介石能歸葬南京紫金山或是南京附近的方山、四明山等昔日蔣鍾愛的名山大澤,則她在百年之後亦頗願意歸葬大陸,和她的母親※桂珍葬在一起。假使蔣介石不能歸葬南京紫金山、四明山、方山等地,而能歸葬浙江奉化老家,那麼她百年之後,願意和蔣遺骨一起歸葬奉化溪口祖祖墳。」這篇文章還說,宋美齡表示,在兩任「總統」歸葬大陸前提下,她亦願意「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是炎黃子孫額傳統。就算經過時間、空間的阻隔,政治因素的分歧,還是能夠打破任何對立的意識的藩籬。加上大陸繁榮昌盛,呈現出巨大商機,已潛移默化地消彌著兩岸的分歧和對立,二蔣,不,三蔣(包括蔣緯國),不還有宋美齡百年後,歸葬大陸,回歸故里,自在情理之中,有何不可呢!正因如此,「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是十六達台灣團代表、浙江省政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聯誼會長陳昭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一番感慨。
在大陸莆田有個小學生名叫蔣偉凡於2007年2月18日寫信給胡錦濤主席,抒發了兩岸親情,講述了台灣子女們與大陸孩子們的骨肉至親,大家頭頂一片天,共命運,共同珍重「追本溯源」的優良美德。倡議炎黃子孫大聯合、大團結成立「海峽青少年聯誼會」目前不少台灣青少年來閩過夏令營生活,兩岸中學生還在閩舉行演講比賽。連閩台青少年都發出內心的呼聲:為振興中華、富民強國而共同奮斗,攜手共創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然而台灣陳水扁確不認祖宗,否認根祖在福建,還欣起一股「去蔣化」、「去中華化」的惡浪,宣揚什麼「入聯公投」等歪門邪論,這一切都遭到台灣人民的痛罵。罵阿扁搞「台獨」殘害百姓,那是痴心妄想,決不可能得逞的,陳水扁一再想搞台獨是與和平統一背道而馳,自取滅亡,並將成為歷史的罪人載入史冊。
同根共祖,同一血脈,同一文化,同一信仰,同一心願,把海峽兩岸同胞兄弟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早日實現。

與蔣氏旗袍蔣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殺了約翰尼完整版 瀏覽:40
翁虹演過的電影三級 瀏覽:79
怎麼把韓版外套改成修身款 瀏覽:591
看電影多大孩子免票 瀏覽:401
褲子跟衛生紙一起洗了怎麼辦 瀏覽:963
好看的愛情電影電視劇 瀏覽:193
這種帶帽馬甲能搭配什麼衣服 瀏覽:692
美好生活里徐豆豆的風衣什麼牌子 瀏覽:494
短款貂馬甲怎麼搭配 瀏覽:454
手機下載mp4的方法 瀏覽:788
日本裂變成小和尚的電影 瀏覽:35
熱帶雨林探險電影 瀏覽:869
泰國有一部電影是復仇 瀏覽:212
怎麼疊芭比娃娃能穿的裙子 瀏覽:790
白色褲子配什麼鞋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141
適合情侶看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888
羊棒球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27
能下載的色電影 瀏覽:783
曰本同志電影 瀏覽:151
主角叫少男的拳擊電影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