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民國旗袍孔夫子

民國旗袍孔夫子

發布時間:2021-10-15 02:01:27

1. 關於孔夫子

解密:中國落後西方,誰是禍首?

孔夫子作為中國儒學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封建社會被奉為經典,受人推崇,歷代君主都要大力宣揚儒學思想(是這么一回事吧?)。我覺著單從論語這本書來看,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可是,為什麼新文化運動開始後,要批判孔子呢?為什麼要批判這位大聖人呢?如果他的思想是錯誤的(盡管我看不出來呀!)那為什麼如今又重新推崇開了呢?

簡單說,一切變化都來自於中國近代的不自信,也反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水準。

1。孔子是個善良的可愛小老頭,有點象胡耀邦,他的思想好壞,對錯,都沒什麼大不了的,當時是「百家爭鳴」,有老子,墨子等等更牛比的人。

2。漢朝「獨尊儒家」,是為了借用孔子的部分東西以鞏固統治,孔子的本意被歪曲了。無論如何儒教正式從此一統江湖,就如武俠小說一樣,哪個流派得到政府支持,這個派別就會成為武林盟主。但是,這個時候的儒教不等於孔子。

3。隋唐有了科舉。儒教是考試內容。儒教進一步獨大。

4。宋朝:科舉,儒教,科舉,當官,三位一體,徹底壟斷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

5。明朝:把宋朝的變態理學列為科舉內容。這也許是因為宋朝的理學發明者性「朱」,而明朝皇帝也姓「朱」,也許和理學更適合維持統治。注意,這個時候的「儒教」或者「理學」,與孔子思想更是相差甚遠,明朝曾經禁止孟子的學說,後來因為知識分子反抗,把儒家另一個大人物孟子的書刪改80餘處,才可以發行。刪改的是孟子說了「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

6。清朝和明朝類似,到了晚期廢除科舉。

7。民國:孫文,魯迅這些憤青,學識不怎麼樣,但敢於藉助日本等列強的勢力「革中國人的命」,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徹底否定,包括孔子,也包括中醫。

8。五四運動,憤青繼續否定傳統文化,後來的文革和此類似。

9。我朝:毛時代,批孔是反封建,但同時更是另有所指,反孔是個借口和幌子。

現在,市場經濟,金錢第一,道德敗壞,有的人希望用傳統文化恢復社會風氣,但我覺得這和學雷鋒一樣,首先是上層人當「雷鋒」做「孔子這樣的聖人」,否則,百姓會學么?

更有甚者,某些人希望用儒教代替馬列主義,讓儒教再次成為中國的國教。還有一個原因,中國人喜歡跟風,似乎傍上古人就顯得自己深沉有內涵有知識;最後是經濟效益,能掙到錢能出名,當一次「芙蓉姐姐」又如何?

中國文化落後了,是事實。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科技,思想,藝術等等。但是,造成落後於西方的罪魁是儒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中國再沒有其他學派的土壤,和先秦比,漢朝之後基本是一直在衰落,和什麼「外族」入侵沒什麼關系。漢朝之後,朝代好好壞壞,但再好也無法和先秦相提並論,沒有本質差別。

為什麼中國再也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輝煌?戰亂年代或者和平年代,都沒有了。關鍵是儒家排斥其他學派,最明顯的例子是,先秦時代的古籍文化,保存到今最完整的是儒家的玩意。其他學派早被邊緣化,直到有的消失了。

儒家一統人們的思維,科舉,當官和儒教三位一體,而西方人沒事的時候可以作實驗玩玩。

我認為,唯一和春秋戰國時代有點類似的,是元朝,是真正的世界領先,不那麼獨尊儒家,也因此,現在被儒教弟子罵的很慘。

儒家和漢武帝確實是禍首。漢朝的科技和政治體制不如古羅馬帝國,唐朝和宋朝的科技不如伊斯蘭帝國.而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後來的啟蒙運動幾乎是把所有這些好東西加起來,更有創新。

歐洲文藝復興的時候,正是明朝時代,明朝知識分子在玩理學的八股科舉,或者寫寫黃色小說,中國怎麼能不落後於西方?

下面這個文章很好:
-------
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20年目睹之怪現狀

李零

(一)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這是我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大家身邊非常熱鬧的問題。

前一陣兒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紅心鴨蛋」事件。鴨蛋為什麼這樣紅?事情比較簡單,質監局一查就查出來了,鴨蛋裡面放了蘇丹紅。但我們要談的事可不一樣,後邊的背景很復雜。

台灣有家報紙,登過篇文章,題目是《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它是學我們的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這是個敏感問題。不了解前因後果,不能理解它。比如,於丹為什麼這樣紅?知識分子的眼睛為什麼這樣紅?不管是高興的紅,生氣的紅,嫉妒的紅——電視廣告詞:酸不溜丟的山裡紅。

現在,《論語》走進千家萬戶,民工發,監獄學,領導高興,群眾歡喜,知識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絕於領導和群眾。

有人說,孔子死了,2500年才出了個於丹,太可愛,太可愛;就她把孔子講透了,講活了,了不起,了不起。這是捧。

有人說,此人活像一說書的,講的全是心靈雞湯,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論語》有什麼關系?夫子之道,全讓她糟蹋了,我們得保衛孔子,保衛他的道。這是罵。

還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說人民群眾讀《論語》,傳統文化被發揚,畢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論語》也分雅《論語》和俗《論語》,人民群眾歸你管,知識分子的地盤你休想進。我們知識分子講《論語》,那是另一番天地,我才不帶你玩兒。

這三種反應,和我無關。

不錯,我是知識分子,但最不樂意戴這頂帽子。儒這個林大了,什麼鳥沒有。

填表,我是群眾(群眾是集合概念,其實應叫群眾分子,和知識分子一樣)。群眾有什麼了不起?人多勢眾,未必真理在握。我還是群眾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們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們。

一本書,一人讀,想不到鬧出這么大動靜。我讀《論語》,就是我讀《論語》,自己寫點讀書筆記,講點個人想法,誰也不代表,犯不著綁上一堆人說事。

現在,舉國若狂,復古一邊倒,不正常。我的聲音太小,但我要大聲說給你們聽,請大家認真想一想,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二)什麼是傳統?

「傳統」這個詞兒,現在地位很高,高得嚇人,除了過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誰敢說個不字?

大家記住了,這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神話,將來肯定是笑話。

傳統是什麼?不就是過去,好的壞的,一鍋亂燉,跟現在沒什麼兩樣,用不著拔高,用不著貶低。《蘭亭序》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兒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東西,什麼沒有?你別以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才叫「孝」。楊伯峻說,「道」是正面的東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來的東西,合理的,三年不許改,三年以後就可以改了嗎?難道我們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嗎?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寶貝,最大一件寶貝,是中國人。古今中外,一切遺產,都是為我所用。人吃飯,人是主體。不管什麼飯,總是被人吃。飯不能分體用。「中餐為體,西餐為用」,那不是笑話?但我們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渾身的毛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好壞都不能拒絕。比如我爸爸的禮物是震顫,我他*的禮物是過敏。遺傳病,年輕沒事,年紀大了才暴露。可見就是體,也是好壞參半。

傳統,誰都有。比如美國,立國不過200年,家家藏槍,就是傳統,所以老有校園槍擊案。當然了,溜門撬鎖的也要小心,私闖民宅,人家會開槍。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別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虧的是自己。西方人,開口閉口,言必稱國際,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國際二字,背後有霸道,但他們四海為家,氣魄比我們大。

(三)西化有什麼可怕

全盤西化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大家最愛爭。我講全盤西化,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事實判斷。不管好不好,愛不愛,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睜眼看一看,周圍的一切,幾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國產自己造。

我們中國人,特別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歷史上,我們特別能化人。古書上講的「柔遠能邇」、「遠人來服」、「歸義」、「歸化」,都是講這類事。就連最不濟的宋以來,漢族兩次被異族統治,我們還是把他們給化了。還有,抗戰時,我們講四大發明,國人稱為文化饋贈,很自豪。但結果怎麼樣?人家學了,卻拿船堅炮利來還禮,我們又學他們。

可見,老師和學生是換著當。

中國人的心態很簡單,我化別人,我愛聽;別人化我,絕不行。近代中國,明明已經被人化了,有人還在幻想,說蒙元怎麼樣,滿清怎麼樣,那麼大的塊頭兒,不也叫咱們漢族給化了?多少年後,還會大翻盤。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文懷沙說,王魯湘,你的唐裝是滿服,我穿和服,才是唐裝,日本把中國滅了,沒關系,結果是,中國多了個日本族,第57個少數民族(這話,不僅中國人聽了生氣,日本人聽了也生氣)。

現在的日本,現在的美國,你給我化化看,別做夢了。想不到這種明擺著的事,照樣有人犯糊塗。

誰化誰,表面是爭誰的文化更優越,其實是爭支配權。我佔有這個勢,怎麼化都行,什麼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沒有,才分彼此,才爭高下。想不通的事,換位思考,道理很簡單。

中國近代史是部挨打的歷史。中國人挨打,中國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個國學來,我叫「國將不國之學」。二是剩下一堆國粹,其實是全盤西化還來不及化,或化而不動,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好像熬葯,葯被人喝了,留在砂鍋里的,全是葯渣。原汁原味,本來是葯,沒有葯,只好拿葯渣說事。所謂國粹,其實很多是國渣。前一陣兒,各地申遺,什麼都申,很多就是這類東西。其實不少是這兩年剛造出來的東西。

還有一樣,令人自豪,則是我們的國寶。這是真正的寶貝,西化化不動的東西,只能毀而不能造。造出來的都不是國寶。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明輝煌,當然很自豪。古跡、古物和古書,盡管使勁糟蹋,留下的東西還是不少。物質文化遺產,實實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虛虛假假。

古董,很多本來也是普通玩意兒,日用的東西,家家都有。毀的毀,棄的棄,最後剩下來,全是寶貝。保古和西化,如影隨形。西化的破壞,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價。

文物,擺進博物館的展櫃,都是稀罕玩意兒,無所謂精華糟粕。糟粕精華,只有進入現代生活的東西,還在使用的東西,才有這類問題。我們把古董擺進展櫃,但不必把自個兒也擺進去。

(四)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

前一陣兒,國學網選國學大師。尹小林問我,哪些人算國學大師。我跟他說,舉國若狂談國學,大師不大師,暫且擱一邊兒,咱們先得問一下,什麼叫國學?

國學是個混亂概念。

什麼叫國學?研究中國的學問就叫國學嗎?不是。第一,沒有西學,無所謂國學,國學是對西學而言,鄭玄不是國學家,戴震也不是。第二,人家外國有漢學,同樣研究中國。比如20世紀上半葉,法國漢學很牛。漢學不能叫國學。他們從周邊國家講中國邊疆,從中國邊疆講中國內陸,比世界眼光誰大,比精通語言誰多,我們的大師(如陳寅恪),毫無優勢可言。當時,五大發現,全和外國人有染,真讓國人氣短。陳寅恪、傅斯年,他們到外國干什麼?就是出去偷藝。他們心裡,全都憋著口氣:人家看不起,暫時不說話,三十年後,再與他們爭勝。

我的看法,國學雖刻意區別於西學,但實質上是「國將不國之學」。它跟西學爭勝,越爭氣越短。新學,就連國學家也學,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學——明著不學偷著學。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幾乎沒有,其實都是不中不西之學,不新不舊之學。所謂大師也很簡單,全是推倒重來,白手起家,創建各門新學術的人。

現在,一般人的印象,讀古書就是國學。比如章太炎、黃侃,楊樹達、余嘉錫,還有錢穆,這樣的人才算國學大師。如果這才叫國學大師,很多人都不能算,國學的陣容很可憐。

我的意見,近代學術,有些太新,不算國學,最好歸入西學;有些太舊,也不算,最好歸入清代學術。比如考古學(archaeology),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國學問,絕不是宋人講的考古學;還有歷史比較語言學(philology),也是地地道道的外國學問,絕不是清代的小學和考據學。李濟、夏鼐,不算國學家;李方桂、趙元任,也不算國學家。

大家說的國學,很多都是不新不舊之學,什麼算,什麼不算?標准很難定。如所謂羅(振玉)、王(國維)之學,材料是五大發現,全是新材料,他們和法國、日本的學者有不少交流,眼界也很新,這種學問,大家叫國學。但中國邊疆史地的研究算不算,好像不算(地理系,現在歸理科)。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算不算,讓哲學系一講,當然算,特別是近代尊孔的名人,更是絕對沒跑,肯定都是國學大師,就連釋道二藏也算是國學。

大家都知道,史語所的「史」,是用考古學改造傳統的經史之學;「語」是用歷史比較語言學改造傳統的小學和考據學。這樣的學問,都是不新不舊。還有清華國學研究院,所謂國學也是不新不舊,有些還是嚴格意義上的新學。

現在,最奇怪的是,連季羨林都成了國學大師。人家自己都說不是,好事之徒,還要把這頂帽子扣在他的頭上。這也反映了國學概念的混亂。

(五)國粹多是國渣

國粹是個可笑的概念。

中國古代,兩河文明,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要發達一點。從前的中國,頭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況反過來,「鬼子」從海上來,現代化從東南往西北推,屁股變成頭。最先進的跟最落後的湊一塊兒,反而成了歡喜冤家。西化越凶,才越講國粹。

古人說,楚地多巫風,江南多淫祀。明清時期的閩越還是如此,拜拜的風氣最濃。我們的同胞,漂洋過海,把這些文化帶到香港,帶到台灣,帶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最中國。他們成了中國的窗口。唐人街,舞獅子,舞獅子是漢代傳入的外來藝術。港台好武俠,武俠是人文幻想加義和團,專打外國人。好多人說,禮失求諸野,求出來的禮,很多都是這類東西。

中國的國粹是什麼?很可憐。全是西化剩下來的東西,有些城裡化了,鄉下沒化,沿海化了,內地沒化。中醫中葯,國劇(京劇)國術(武術),還有中國菜,數來數去沒幾樣。

我們,身上穿的,屋裡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見的,幾乎全是洋的。我們的詞彙,留下了一堆「洋」:點燈用洋油,燒飯用洋火(或洋曲燈),穿衣用洋布,就連梳頭洗臉,也是洋瓷臉盆洋胰子。

衣,中國傳統,特重發式和衣冠,披發束發,左衽右衽,所以別蠻夷。滿人入關,為爭這口氣,死了很多人。衣服的進化,全世界差不多。早期,裁剪技術不高,全是拿片布,往身上一裹;第二步,才寬袍大袖。緊身衣,類似運動裝的衣服,往往和軍事、體育有關,特別是騎馬,我們叫胡服。所謂深衣、漢衣冠,早就沒了。真國粹,有,農民穿的土布衫、免襠褲,大家不愛穿。

食,我們以為特國粹。其實,打新石器時代就粹不起來。烹調方法不說,材料是五花八門。五穀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產,水稻是南方原產。歷史上,多少動植物,都是引進。比如各種瓜,除了香瓜,多半都是外來。現在的東半球,據說1/4的食物,全是來自西半球。比如辣椒從哪來?煙草從哪兒來?西紅柿從哪兒來?紅薯從哪兒來?都是來自美洲。沒有辣椒,還有什麼川菜?

住,古城,秦始皇銘功刻石,自詡墮壞六國城郭,我們比他還厲害,拆;城裡的胡同四合院,拆;這些年,農村的老房子,也都扒了。我回老家,就連北方的土炕(從新石器時代就使用)也都扒了,年輕人要睡席夢思。

行,也是汽車、輪船、飛機的天下。就連自行車,也是外來,我們老家叫洋車子。

祖宗留下的,還有什麼?我是說,生活層面的東西。抓耳撓腮,大家想到了語言。中國文學,總得用中國話寫中國人,汪增祺如是說。但就連這事,也要打折扣。研究外來語的都知道,我們的漢語,很不國粹,哲學術語、科學術語、軍階官銜、制度名稱,幾乎全是外來語(很多都是日本傳來的假漢語),甚至語法也大受影響。

唉,就連最最國粹的漢字,也被簡化了。港台的同胞想不開。

(六)國寶要保不要造

中國歷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寶貝多。古人說,地不愛寶,稍一動土,就有發現。

古跡古物,和我們的萬里河山分不開。保護自然生態,保護文化生態,是我們肩上的重任。

我們的地面遺跡,長城、大運河,很宏偉。長城斷斷續續,運河斷斷續續,保護起來最費勁。後者的現狀非常慘,我親眼目睹,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調,古的變新的,不像話;不利用南水北調,又沒有錢。

中國的考古發掘,年年大豐收,但盜掘也十分猖獗。

傳世品和出土品,書畫、陶瓷、青銅器,博物館的收藏很豐富。近兩年,全國都在蓋新館。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場。

地面遺跡,《封禪書》、《郊祀志》、《水經注》等書所載,如甘泉宮、後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遺跡。岳鎮瀆海的廟,也有存留。古建,山西最多,主要是元大德癸卯年地震後的劫後餘存。

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跡,一定要保。

假古跡,也不少,用《紅樓夢》上的話說,很多都是「從敬愛上穿鑿出來的」東西。比如陝西的黃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廟,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東的少昊陵,紹興的大禹陵,江蘇的泰伯祠,還有各地的關廟,等等。這些古跡,歷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跡。但各地公祭,燒香磕頭,十分滑稽。不僅如此,為了尋根問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各地還拆了不少真古跡,造了不少假古跡,十分荒誕的假古跡。保護真的沒錢,造假倒有錢。

現在的中國,文物古跡大破壞,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賴文革。中國的地方官、旅遊部門、施工單位,考古文博單位,都有責任。

中國的幹部隊伍,底色是農民。文物古跡被破壞,主要是管不住農民和地方官。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把博物館交農民辦,會辦成什麼樣。肯定不是女屍,就是長著五條腿的驢。

中國傳統再偉大,也不能靠毀真造假來發揚。推而廣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樣的問題。真孔子,沒人愛。大家更愛假孔子。

(七)五四運動,光芒萬丈

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不是孔子。孔子安然,孔子無恙。當時的非聖疑古,表面上是傳統中斷,其實是傳統重建。它對中國新學術,有不可估量的貢獻。不僅西方科學的引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軍事學,是全面佔領。人文學術,也革舊鼎新。從舊經史之學到新史學,從舊子學到中國哲學史或思想史,從舊集部之學到新文學,革新是全面的。

中國的新學術,不光是靠點滴積累,一磚一瓦往起壘,更重要的,是文化立場的突破。

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前輩,感謝魯迅,也感謝胡適。五四的遺產是多方面。明年是五四運動90周年,很多問題,要全面總結。

五四有兩個遺產,和胡適有關。

第一,是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運動。這個運動,很多人都認為是中國史學現代化的標志。它和胡適的影響直接有關。胡適和顧頡剛,都很重視崔東壁,美國的Arthur W。Hummel也很重視。顧頡剛對崔東壁很佩服,但明確指出,他和崔氏不一樣。崔東壁尊孔衛道,他不是。正因為不是,所以顧先生才敢懷疑聖人,懷疑孔子時代的聖人(堯、舜、禹)。這是了不起的突破。雖然,在方法上,顧先生沿襲了崔氏的方法,沒有反省這類方法的不足,在古書體例的研究上沒有突破。其實,宋以來的辨偽學,辨偽考實乃禁書之策,考據是為了保衛孔子的道,並不是純粹的方法,裡面也有意識形態。《古史辨》留下的問題,今天也還是問題。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他們的族團說,都破顧說,問題的爭論,一直沒斷,即使今天,也還在爭(如關於斷代工程的爭論),可見影響多麼大。

第二,是中國哲學史的建立。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舍上古聖人不談,直接講諸子,直接講老、孔,當時人以為學問不足,但他的路是對的。這書是真正的開山之作。胡適之後,馮友蘭是大家,書比他多也比他厚。胡不講六家,馮講;胡否認王官,馮加限制而肯定;胡以老在孔前,馮以老在孔後。這些分歧,現在也還是爭論的話題。一般認為,這門學問,馮氏才是真泰斗。我的看法不一樣。我認為,胡適的考證誠多可商,但文化立場,佔位卻比馮氏高。第一,他強調,中國哲學史,不能用西方哲學史的概念和框架來剪裁,馮氏反之;第二,他是把孔子從聖人的位子上請下來,和諸子平起平坐,馮氏卻是尊孔派。胡適指出,馮氏爭孔、老先後是信仰問題,看得很准。即使今天,胡適的看法也是解毒劑。

五四代表的新文化,後來分為兩叉。1949年後,更被海峽隔絕,判若兩個世界。

1998年,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編過《新史學之路》。什麼是新史學?不光梁啟超,不光傅斯年,派別很多。他們說的新史學,只是新史學的一支(現在去蔣,還講什麼傅斯年)。史語所的最大成就是考古發掘。這個隊伍,海峽兩岸各一半,不能只算一邊。我呆過的社科院考古所和歷史所,很多老人都是參加安陽發掘和西北考察的舊人。我的老師張政烺就是史語所的人。羅王之學的傳人,絕大多數也在大陸。史語所的研究,強調的是動手動腳,找各種實證材料,這種材料,新東西全在大陸,研究是由大陸的學者在繼續。過去的研究根本沒法比。超越這類研究,打散了研究,提高了研究,還有不少東西,比如社會史的研究,也和共產黨關系更大,即使走過曲折的路,也還是有很多貢獻。

新史學的各派,成敗是非,可以慢慢討論,來源是什麼,很清楚,根本沒法按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分疆劃界。它們的共同來源,都是五四。

厚誣五四,是數典忘祖。

近年,余英時說,郭沫若抄錢穆,引起軒然大波。錢穆和郭沫若,分屬不同的營壘,分屬海峽兩岸各一邊。他們的政治立場和為人怎麼樣,可以另外評價。政治觀點不同,當然不一樣。但他們倆,學術成就怎麼樣?自有公論。錢穆,學問太舊,格局太小,根本無法和郭沫若比。中央研究院選第一屆院士,他們對郭沫若的政治立場很不滿,但學問沒商量,還是承認,照樣提名。傅斯年說了,只要不是。

其實,學術就是學術,即使羅振玉的書,我們也要讀。他有學問,還是有學問。

這才是公允的看法。

(八)文化斷裂和復古風

現在的中國,復古成風,動言斷裂。斷裂和復古是自古有之。藝術尤其明顯。我有一本書,叫《鑠古鑄今》,就是講這個問題。

張光直先生有個說法,西方文明是斷裂的文明,中國文明是連續的文明。最近,法國的沙義德(John Scheid)教授來北大講羅馬的皇帝崇拜,他說,他不同意這一說法,歐洲歷史也有連續性。

西洋史,斷裂多,不然不會有他們的階段說、形態說。但羅馬推崇亞歷山大,很多方面繼承希臘;蠻族入侵,滅羅馬,只是西羅馬亡了,東羅馬還在。東羅馬一直有希臘之風。亞歷山大滅波斯,也接受波斯文化,不光女人和地盤。

歷史,都有斷裂,也有連續,就像《三國演義》上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就算連續性強,也還是有很多斷裂。他們有斷裂,更不用說,否則還有什麼文藝復興。

現在,時興講文化斷裂,好像只是中國大陸斷了,香港、台灣沒有,日本沒有,歐美更沒有。斷裂的罪魁禍首,據說是五四運動。這是危言聳聽。

斷裂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根本原因是現代化。這不是哪個國家、哪個地方、哪個時段偶然發生的問題,而是幾百年來,帶有全球性的普遍問題。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是斷中世紀的傳統,接希臘、羅馬的傳統;日本的脫亞入歐,也是斷中國傳統,接歐洲傳統。誰都是爸爸不親爺爺親,反認他鄉是故鄉。這是風水輪流轉和歷史時裝化的普遍規律。

還有,古典教育衰落,也很普遍。歐洲,是20世紀衰落,二次大戰後,徹底衰落。拉丁文唱詩,如法國的天主教堂,1960年代後,也徹底不行了。

傳統為現代化騰地方,哪兒都如此。就連事後諸葛亮的保古,也是由現代化來買單,由現代化來挽救——盡管摧毀它們的也正是現代化。

我說過,保古的前提是舒緩現代化的壓力。這個壓力不減,全是空話。歐美日本比我們做的好,主要原因是,他們先下手為強,沒有這么大的壓力,敗家和瘋狂致富的沖動沒我們強。

中國的敗家,是和現代化拴在一起,是和現代化引起的各種政治沖突和社會災難拴在一起,參與其中的所有政治派別都有份,就連滿清王朝也有份。比如五大發現,為什麼都在世紀之交,就是中國敗家敗出來的。西域漢簡、敦煌文書,被「絲綢之路上的洋鬼子」搞到外國去了,那是清朝的事。內閣大庫檔案造了還魂紙,那是民國的事。這些都不是現在的事。

大家把氣撒在五四身上,五四和魯迅成了眾矢之的。眾怨所集,才有目前的各種發燒發狂。背後的台詞我不說,誰都知道。

(九)說經典閱讀

說起讀古書,我們會想起魯迅。

今人厚誣魯迅,主要因為他是左翼,是延安樹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後,在思想文化界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但我國知識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國的大老粗一般見識,以為只要沾個右字就好。毛澤東不是說,魯

2. 孔夫子舊書網的書畫是真跡嗎

古字畫、名人字畫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贗品。
確實有仿製水平較高的,比如上海幾個賣家、天津幾個(不好意思點名,有一個賣得火起來,去年下半年有幾個不明底細的新注冊的猛投,常在幾千元結拍,此人到年底竟然一起拍就是幾千元,開始蒙了幾個新人,後來再也沒人拍了。春節後他降低起拍價,還是沒人拍)。我認為水平高的仿製品,也可算是藝術品,幾百元、千元以內一副買回去裝潢門店可以,不算貴。那個總是批發海外迴流的,我注意過多次了,其零拍的作品,仿製水平不高。也許其中有珍品?很難說。還有一個將近一年了,總是起拍價數千元一幅,每天上十幾二十幾幅,常常連天累月沒人投拍,可對事兒了碰上一位新來的,也賣出去過。我看他的銷售額也不準夠管理費的。(他總是放在「珍本拍賣」,一幅三天1元「佔地費」) 有些省美協會員的作品,屬於地方名家,倒是真的,一幅四尺整的經常可以三~五百元拍下——當然也需要你的慧眼,是不是真品,再是確定價位多少是你的心理底限。

3. 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倫敦瑪莉蓮買了件旗袍送媽媽 莫斯科的夫 這是誰唱的

中國話
作詞:鄭楠、施人城 作曲:鄭楠
演唱:S H E

hebe: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she: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ella:倫敦瑪莉蓮買了件旗袍送媽媽
莫斯科的夫司基愛上牛肉麵疙瘩
s,h: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
ella:s,h: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
s,h: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讓扁擔綁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擔寬還是板凳長
she: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著一隻鵝
坡下流著一條河
哥哥說寬寬的河
弟弟說白白的鵝
鵝要過河河要渡鵝
不知是那鵝過河
還是河渡鵝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ella:紐約蘇珊娜開了間禪風lounge bar
柏林來的沃夫岡拿胡琴配著電吉他
s,h: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
ella: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
s,h:有個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打了醋
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擱下醋
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跑了兔
灑了醋濕了布
嘴說腿腿說嘴
嘴說腿愛跑腿
腿說嘴愛賣嘴
光動嘴不動腿
光動腿不動嘴
不如不長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說腿還是腿說嘴
she: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參考資料:

4. 孔夫子舊書網買書可靠嗎,會不會被騙啊

騙子賣家通過不發貨叫你乾瞪眼。所以切莫還是小心上當

5. 歌詞里含 「孔夫子的話」 滴歌曲名字

中國話
曲:鄭楠 詞:鄭楠,施人城
演唱:SHE

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倫敦瑪莉蓮 買了件旗袍送媽媽
莫斯科的夫司基 愛上牛肉麵疙瘩
各種顏色的皮膚 各種顏色的頭發
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吔~)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好聰明的中國人
好優美的中國話

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讓扁擔綁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擔寬還是板凳長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著一隻鵝
坡下流著一條河
哥哥說 寬寬的河
弟弟說 白白的鵝
鵝要過河 河要渡鵝
不知是那鵝過河(還是河渡鵝)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紐約蘇珊娜
開了間禪風Lounge Bar
柏林來的沃夫岡
拿胡琴配著電吉他
各種顏色的皮膚
各種顏色的頭發
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吔~)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仄仄平平仄仄平
好聰明的中國人
好優美的中國話

有個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 打了醋
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 擱下醋
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 跑了兔
灑了醋 濕了布
嘴說腿 腿說嘴
嘴說腿 愛跑腿
腿說嘴 愛賣嘴
光動嘴 不動腿
光動腿 不動嘴
不如不長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說腿 還是腿說嘴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6. 孔夫子的花越來越國際化這句話是哪首歌的歌詞

S.H.E-中國話
曲:鄭楠 詞:鄭楠/施人誠
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倫敦瑪莉蓮
買了件旗袍送媽媽
莫斯科的夫司基
愛上牛肉麵疙瘩
各種顏色的皮膚
各種顏色的頭發
嘴裡念的說的
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
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
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好聰明的中國人
好優美的中國話
扁擔寬 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讓扁擔綁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擔寬還是板凳長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著一隻鵝
坡下流著一條河
哥哥說寬寬的河
弟弟說白白的鵝
鵝要過河 河要渡鵝
不知是那鵝過河
還是河渡鵝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紐約蘇珊娜
開了間禪風Lounge Bar
柏林來的沃夫岡
拿胡琴配著電吉他
各種顏色的皮膚
各種顏色的頭發
嘴裡念的說的
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
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
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仄仄平平仄仄平
好聰明的中國人
好優美的中國話
有個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 打了醋
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 擱下醋
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 跑了兔
灑了醋 濕了布
嘴說腿 腿說嘴
嘴說腿 愛跑腿
腿說嘴 愛賣嘴
光動嘴 不動腿
光動腿 不動嘴
不如不長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說腿
還是腿說嘴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7. 孔夫子舊書網上的民國舊書多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那裡的書是以舊書為主的,裡面有許多的民國舊書,在那裡買過幾本書,而且價格也不是很貴,所以對這個網站一點的了解,許多的民國舊書在那裡,到時你可以去搜一下,找找看有沒有自己想要的書!

8. 孔夫子舊書網是個什麼樣的網站

看來兄弟有點out了,那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孔夫子舊書網是以舊書為主要業務的網站,我在那裡買過許多的書,而且都是在市面上找不到的書,而且價格都不是很貴的!賺了大便宜了!那裡的書種類有各種各樣的,有傳統的文學類的,國學大家的書,國內外著名的圖書,還有一些民國及建國後的圖書,太多了。。有時間的話就去看一下,找找有沒有適合自己的書,找到的話,你感覺不錯就推薦給我一下,呵呵!

9. 古代夫子的服飾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很′安靜的感言: 謝謝!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採納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國歷史五千年,從傳說中的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共更替了18個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歷史中,各個朝代「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過了一把主角癮。他們演繹過的故事大多煙消雲散,而他們曾經穿過的行頭——歷朝衣飾,究竟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五帝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大部分人穿獸皮麻布,僅勉強遮羞保暖,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穿上柔滑細密的絲綢,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時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為主,並且逐漸規定了誰應該穿什麼樣的衣飾,使衣飾開始具備了區分等級地位的政治功能。因為生產力仍有限,夏商時代能用衣裳來臭美的只有少數的上層人物。大禹治水的時候,還經常穿著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現在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裝差不多。後來衣料越織越多、越織越輕便,衣裳才越做越長,終於一次性蓋住手腕和腳腕,使遮羞蔽體不再成為問題。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極為推崇的「周禮」,完善了衣飾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為主,但男裝的衣襟和腰帶比以前寬大很多,跟當時注重「文質彬彬」的禮儀不無關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群雄割據,百家爭鳴,既有魯國的古典禮服,又有趙國的短衣長褲(胡服),還有鄭國衛國的輕紗長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這個時期出現了上衣下裳相連的大袖交領曳地「深衣」(有將身體深藏的意思)——可稱為古代長袍,奠定中國服飾的基本樣式。當時深衣的衣襟做得極長,穿時在身上纏繞數道,每道花邊顯露在外,因之稱為「曲裾袍」,風格十分獨特。根據《論語》記載,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禮服、在家穿便服,已經非常講究,可知那時候物質水平總體上已經比較豐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來養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層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類似於現在穿西裝露出裡面的襯衫一樣。秦朝崇尚黑色,當時朝廷開會,用「黑鴉鴉一片」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據說秦國五分之一的人口是軍人,軍裝(跟趙國的胡服差不多)是當時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軍裝就相當精良。在無處不在的黑色與軍裝中,秦代的衣飾是比較單調的。
漢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裝樣式基本沿襲,只是顏色與裝飾豐富多了。漢朝中後期「絲綢之路」開通,各民族、各國交流活躍,衣冠服飾日趨華麗。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動,逐漸被衣襟豎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為主流。此時還出現了上身為短衫下身配長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兩千多年。由於漢朝比較開放,女性也沒有「三從四德」和「閨房」、「小腳」來約束,衣著自然色彩紛呈、紋路精美、千姿百態。
三國兩晉時期,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寫得很明白了。當時的盔甲戰袍精美異常,可以想見貂嬋之類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雲的。東晉顧愷之有一幅名畫《洛神賦圖》,描繪三國時曹植在洛水遇見洛神的情景。圖中洛女神綵衣飄飄,如燕子飛舞;曹才子長袍曳地,如玉樹臨風。衣服美則美矣,就是行動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國的倒有9個。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都掌過權,胡漢服飾進一步融合,增強了服飾的實用性。
隋唐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各民族、各國交往廣泛。受北方胡服的影響,初唐衣裙流行緊身窄小。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傳統審美觀念,衣裙樣式越來越寬大。唐代社會開放,當時的女裝微露酥胸,有一種雍容的曖昧,與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絢麗,造型豐滿。唐朝男裝是襆頭(裹住長頭發的頭巾)、圓領袍衫、平底靴,有鮮艷的色彩、華貴的圖案、寬大的樣式,表達了一種民族的自信、自強和大度。唐代的服裝有如一部《全唐詩》,格式漸漸推進,內容精采非凡,不負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風流倜儻,女的絢麗多姿,定然美不勝收。
五代十國只有50多年,北有五個朝代南有十個國家,走馬燈似地更換國號和皇帝,對衣飾的主要影響是使衣服漸漸趨向窄細合體——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名揚天下,一部《水滸傳》盡人皆知,現實的氣息無處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朝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新服裝:背子——窄長袖,衣長及膝,腋下開襟,男女皆穿。總體上,宋裝簡潔流暢,色彩明快,有規有矩,不事張揚,感覺跟宋詞差不多。至於與宋朝大致同時代的遼、金等國,都屬少數民族,服飾特徵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區別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窄袖、開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讓史學家有些尷尬的一個朝代,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更為之驕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制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個人感覺,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彷彿進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穿著唐、宋傳統的寬松圓領袍衫,穿長統襪、淺面鞋。但依照律法,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藍、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闆是貧農出身,奪得天下後對官史的要求很嚴,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就要砍頭。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後來法治鬆了點,但理學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裝反而拘謹質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後補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飾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調居多,標志著那個循規蹈矩的時代。

清朝的統治者滿族入關後,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關內各個民族剃發易服。「衣服騎射,不可輕變」是皇太極入關之前的祖訓。清朝的服裝大部分是按統治者的意思去設計的,政治性(清代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開四衩,官吏開兩衩,平民不開衩)、實用性(主要是騎馬作戰的實用性)遠強於舒適性、觀賞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裡去。滿清統治了大約300年,他們的瓜帽馬褂長袍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響到民國,基本上把「寬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殺殆盡,使漢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國的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向西方學習,走的差不多是兩千兩百多年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一路子。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基本擺脫幾千年的繁重衣飾,開始輕裝前進了。我們應該感謝這次服裝的改變,它雖然沒有恢復各個民族的服裝,還帶有滿清的特徵(男子穿窄袖對襟馬褂長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卻奠定了我們今天穿沙灘褲、吊帶裙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間,中山裝與綠軍裝鋪天蓋地。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槍桿子里出政權,怎能不憶苦思甜?改革開放之後,服裝的國際化趨勢極為明顯。除了重要的會議和節日,各個民族已經極少穿傳統的衣服。從衣著上看,我們已經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歷史一頁頁翻過去,朝代一章章跳出來。各朝衣飾則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隨朝代所處的背景而演變。如果我們至今還穿著唐宋時代的大袖寬袍,未免太過不合時宜。只是我們應該記住那些真實而全面的歷史,記得曾經有過的衷心之喜和徹骨之痛。 ??「北京」在各個朝代的名稱 ??從古到今的朝代名稱是什麼?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誰有朝代從古到今的名稱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沒穿衣服的樣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樣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脫光衣服的樣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樣子古代衣服的圖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飾與代稱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
搢紳:搢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
紈袴: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
青衿:舊因以指讀書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作為婦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10. 孔夫子舊書網民國時期娘子軍宣傳娘子軍畫值多少錢

這個的話一般是加強不固定的,一般都是每天都欺負的,但是按理說這個的話應該是在幾萬塊錢應該是這樣。

與民國旗袍孔夫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八四能把米色褲子洗成白色嗎 瀏覽:580
羊呢子大衣女士外套 瀏覽:904
風衣面料是棉的好還是聚酯纖維的好 瀏覽:416
不規則外套衫 瀏覽:134
請問中老年褲子式樣 瀏覽:801
女裝冬天長棉包服外套 瀏覽:23
女黑花襯衫搭配 瀏覽:712
女裝大佬怎麼處理腿 瀏覽:874
175男生穿風衣好看嗎 瀏覽:124
旗袍走秀傘秀 瀏覽:515
童裝詳情頁多少錢一個 瀏覽:336
什麼牌的領帶奢侈 瀏覽:894
穿大衣如何戴圍巾教程 瀏覽:224
adidas女外套尺碼 瀏覽:141
重耳扮女裝是多少集 瀏覽:578
加厚衣外套女 瀏覽:330
平頂山曹鎮中學校服 瀏覽:249
jk制服是怎樣的 瀏覽:841
男裝白色褲子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385
灰色籃球鞋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