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主席一件睡衣補了又補

主席一件睡衣補了又補

發布時間:2021-06-06 06:09:17

⑴ 革命前輩生活清貧的例子

周恩來的「衣」
1941 年春到 1943年夏,為實現國共合作抗日,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的全權代表,留在燈紅酒綠的重慶,繼續同國民黨談判。當時,他還兼任國民黨軍隊政治部的中將部長,又是國民黨軍隊參政會的參政員,每月薪水幾百元,加之寫文章的稿費,收入很可觀。但是,周恩來總是勤儉節約,每月薪水只用去很少一點,剩下的全部交了黨費。他有一條藏青色嗶嘰褲子,穿了多年,磨得光光的,就因為褲子上還沒有打補丁,所以,只有出席會議或會客時才捨得穿它。有一回,工作人員發現這條褲子邊磨毛了,便勸他買條新的,可他執意不肯。一位同志說:國民黨官員們都是穿的嶄新的高級毛料衣服,您經常和他們打交道,穿得太破也說不過去呀。周恩來立刻嚴肅地說:我們是共產黨、八路軍,怎麼能和他們比呢?他們的錢是剝削勞動人民得來的,我們是為人民利益工作的,怎麼能增加人民的負擔呢?要比,和解放區的同志比,他們穿著粗布衣裳在前線流血流汗,我們在這里的條件好多了,穿得乾乾凈凈就行了。就這樣,周恩來那條褲子的褲腳破了三次,縫了三次,褲子越縫越短,周恩來都照常穿著它迎賓會客。
1951 年周恩來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褲,顏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補,再破再補,一直穿到他逝世。一條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補了14塊補丁,住院時,還把它當枕巾。一頂帽子都破了,他還捨不得扔掉。一雙夏天穿的黃顏色的皮涼鞋,一雙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補過多次,由於沒有多餘的皮鞋可換,工作人員幾次給他換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覺的時間修理的。周恩來穿的襪子,都是織補了又織補。一個補襪板,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用的,從西柏坡帶到北京,一直留著織補襪子用。
有一次在沈陽接待外賓,周恩來幽默地說:「今天該穿那套『禮服』啦。」工作人員拿出來一看,上衣後腰上有一處是刮破後又用線織補上的。這位同志十分感動地說:「總理,您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周恩來笑著說:「這就滿好的啦。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又說:「穿補丁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
周恩來的「食」
建國以後,在中南海里經常召開國務院工作會議,出席者都是部長以上的幹部,有時因為時間較長。需要准備工作餐。周恩來規定:工作餐即家常便飯,四菜一湯。主食一般是大米飯、饅頭;副食都是普通蔬菜和豆腐、粉條之類。一次晚餐也是這樣的飯菜,賀龍元帥望了一眼每張桌子上的飯菜,風趣地對周總理說:「國家經濟好轉了,這飯桌上怎麼沒有體現出大好形勢來呀。」周恩來笑著說:「大好形勢是靠大家奮斗得來的。將來國家富強了,也不能丟掉艱苦樸素的傳統啊。」有時在周總理家裡開會,就餐時常常是周總理自己掏錢,自己的一份工資開銷完了,就用鄧穎超的錢,吃完以後,周恩來就補一句:「這次是鄧大姐請客。」在周恩來家裡吃這種合餐,還常常用一種「盆菜」,即一大盆菜里放上多種原料攪在一起,味道很濃,花樣也多,也很省事。周恩來常常說這種盆菜營養很好,經濟實惠。
周恩來吃的飯菜很簡單。通常是兩個普通的菜,一個湯,每周吃兩頓粗糧。困難時期,周恩來提出領導幹部必須帶頭節儉,有幾樣東西不能吃:魚、肉、蛋,肉製品也不行。他說,毛主席在黨中央帶頭,我在國務院帶頭。一次,管理員偷偷買了點香腸,切成碎末拌在鹹菜里,周恩來發現後,馬上叫鄧穎超到廚房裡去查看,並說服大家不要買了,還把剩下的香腸分給工作人員。周總理語重心長地對管生活的同志說:「現在全國人民都在憋著一口氣戰勝困難,你給我弄好的吃,我怎麼能咽得下去呢?」他還常常到中南海食堂排隊買窩窩頭和菜湯,和同志們一起吃飯。
周恩來外出工作,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1961年 5月,周總理到河北省武安縣進行調查。5月3日,他一到伯延村,就同公社、大小隊幹部和群眾進行談話,詢問莊稼長勢和群眾生活。中午12時多了,他堅持要去視察群眾食堂。在食堂里,周總理看到鍋里還有剩下的玉米麵糊糊,就對炊事員王三貴說:「在你們這吃飯行嗎?」王三貴一聽周總理要吃飯,看了看鍋里的糊糊,為難地說:「這……」周總理和藹地說:「這就可以嘛!群眾能吃的我就能吃。」王三貴看總理真要吃,就拿起碗來准備給總理盛飯。這時在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把碗要過去,從口袋裡掏出手絹准備給總理擦碗。總理說:「這沒關系。」又把碗接過來送給了炊事員。總理高興地喝完了玉米糊糊。在四天的視察中,總理堅持和群眾同吃一鍋飯。
1964年春,周恩來出國訪問後回到成都,第一餐飯是四菜一湯,周恩來一看,就說:菜多了,吃不完浪費,要注意節約,吩咐服務員端一個下去,晚餐再熱上來吃。有一天夜裡,工作人員看他工作到深夜還未睡,就做了一小碗銀耳羹端上來,周總理一面感謝,一面說:「這個價太高,我不吃,以後不要搞了。」服務員說以後不搞了,這一回請總理吃了吧。結果,周總理還是未吃。
1973 年9月 16日下午,周恩來來到杭州西泠印社的樓外樓就餐,他請姜師傅做一個醋魚,並對姜師傅說:「有醋魚就可以了,這是你們的名菜,再搞兩個菜就行了,不要搞多了,我們就這幾個人,搞多了,吃不完,浪費。」姜師傅隨即到廚房安排去了。用餐時,周總理向隨同人員講他過去來過樓外樓的情況,並稱贊樓外樓的醋魚味道鮮美,做法很好。當乾菜肉、霉千層上桌時,周總理高興地說:「這是家鄉菜,你們大家多吃一點。」飯後,周總理叫秘書結帳,而自己一邊服葯片,一邊批閱文件。秘書結完帳後,周恩來問付了多少錢,當知道菜館只收了10元多一些錢時,就對姜師傅說:「那麼便宜,那不行。」他向秘書交待,再去加錢,要按全價付足。這時姜師傅表示再收5元。周總理又說:「不夠的,不要騙小孩那樣,你收不足錢,我就不走了。」姜師傅只得又收下了 10元錢。可是過了一個多小時,杭州機場來了電話,說是周總理上機前留下10元錢,補付今天午飯錢。原來周恩來上飛機前唯恐樓外樓菜館沒有收足錢,又拿出 10元錢,托省接待處同志轉交。這樣,周恩來三次共交了30多元錢。於是,樓外樓菜館只好將周總理午餐用的飯菜按市價—一計算,用料除魚、蝦、雞價格較高外,其餘乾菜、豆芽、霉千層等都是極普通的,算完細帳,總共才19元多一點。菜館於17日給周總理詳細地寫了一個報告,並附上菜價清單,把多收的錢請有關部門的同志轉交給周總理辦公室。
周恩來的「住」
周恩來從西柏坡進北京城以後,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那是一座老式舊平房,年久失修,牆上的磚有不少斑痕,牆皮老舊出現了鹼印;柱子上的油漆大部分脫落,有的柱根已要糟朽;地面是大方磚,每到夏天就泛潮;窗戶裂著大縫,冬天還要用紙糊窗縫;天花板也很陳舊;廁所不在卧室,上廁所還要走一段路。由於房屋潮濕,周總理常鬧腿病。有關部門幾次要給周總理修房,均遭到周總理的拒絕。他說:「這個條件,比起延安的窯洞好多了。我們經濟還很困難,又在抗美援朝,怎麼能為我花這個錢?」
周恩來的「行」
周恩來的專車是紅旗牌。在我國的解放牌汽車生產出來之後,周總理指示要自力更生盡快研製出我國自己生產的轎車。紅旗牌轎車剛研製出來,他就將這種車定為自己的專車。他說:「我喜歡坐國產車。」當工作人員勸他說:「這種車剛研製出來……等產品完全定型後再說。」周總理笑著說:「我是試用,不保險才試用,保險了還談什麼試用?我坐上了可以促進他們改進,促進我們的民族工業發展。我坐了紅旗車,就是為他們做廣告。」後來,國家又進口了一批高級賓士車,有關部門想給周總理換一輛賓士車,周總理嚴肅地說:「那個賓士車誰喜歡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車。」
周恩來的「用」
周恩來辦公室的陳設十分簡陋,室內只有寫字台、小會議室桌各一個和幾把椅子,連沙發都沒有。周總理不允許給他購置辦公用品。兩只落地台燈是中南海的工人用鐵管子、洋鐵皮做的。兩個筆筒,一個是價錢最便宜的普通玻璃杯,另一個是山水玻璃筆筒,破碎後,里外用橡皮膏粘合繼續使用。
周恩來戴的手錶是上海牌。自從我國自己能生產手錶起,周總理就買了一塊上海牌手錶戴著。有一次,這快手錶壞了,送去修理,有的同志看到周總理戴這樣一塊普普通通的上海牌手錶,懷著對周總理崇敬的心情,給他送來了一塊外國新型表。但是周恩來微笑著搖搖頭,退了回去。

⑵ 革命前輩生活清貧或節儉的故事

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周恩來同志非常注意保持艱苦樸素作風.他規定自己主食吃三分之一的粗食.一雙布鞋底磨穿三次,還要縫起再穿.

1935年1月,蘇浙皖根據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在率領紅軍先遣隊北上抗日途中被捕。當時,抓住方誌敏的兩個敵人暗想:這么大個官口袋裡一定有很多錢,這下可發大財了。結果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支鋼筆和一塊舊懷表外,什麼都沒有。方誌敏雖然官高權大,但一生清貧。他認為,清貧、儉朴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贊同.

⑶ 鄧奶奶給周總理補睡衣時的神態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老花鏡,安詳地坐在沙發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塊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線了,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哪!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笸籮。笸籮里放著剪刀、線團、布頭和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的窯洞,從重慶的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⑷ 什麼是一件打補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陳列著兩樣引人注目的東西:一樣是兩件睡衣,一樣是一雙拖鞋。兩件睡衣,毛主席已經穿了好多年了,線開了,縫一縫再穿;破了,就用布補起來。也不知縫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員趁毛主席休息之機,給他換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時,毛主席發現睡衣被換了,很不高興地問:「我原來的那件睡衣呢?給我搞到哪裡去了?」

工作人員支支吾吾地不肯說,毛主席更不高興了:「快給我找回來,哪個叫你們換了的!」工作人員見勢不妙,趕緊把換走的舊睡衣又拿了回來。

毛主席接過舊睡衣,邊穿邊說:「習慣了,還是這件睡衣好穿。」

結果,這兩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員把它們作為陳列品收藏時,特地數了數上面的補丁:一件上有67個,一件上有59個。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個洞,鞋面也開線了。工作人員幾次要給扔了,毛主席總是不讓,說修一修還可以穿。工作人員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師傅看了都直犯難:「都壞成這個樣子了,還怎麼修哇!」

盡管這樣,毛主席還是不叫扔。工作人員只好自己用針線縫一縫,再擺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來、毛澤東這樣的偉人,他們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決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幾十年的革命生涯鍛煉出來的。幾十年來,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才使中國革命從勝利邁向勝利。他們也深知這是一個好傳統,所以才堅持不懈。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偉大人物的偉大胸懷,也自覺地投身於艱苦奮斗創業中去。

⑸ 寫毛澤東節約的小故事有哪些

我從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裡管這個家,主席的家要說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錢不拿,也不過問你怎麼花。要說不好管,該花錢的地方,必須花,主席買盒火柴、買包手紙都要花錢,一分錢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結賬的,在大會堂也一樣。主席的工資原來是610元,後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主席帶頭把自己的工資降下來了,404.80元,江青的工資是243元,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從我這兒支出,他們倆是AA制,每個人有一本明細賬。
主席有幾大項開支。吃飯,100元左右,包括他請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別多,黃培炎、章士釗等這樣的請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錢。另一個開支是抽煙,每個月將近100元,還要有幾十元的茶葉。那時李敏、李訥上學,費用都從這邊出。原來一個孩子一個月15元,隨著物價的上漲,提高到30元,花起來很嚴格,這個月花多了,要從下個月扣回來。江青有一個姐姐叫李雲露,也是30元,從主席這里支,她有時幫主席縫縫補補。
另一個大項開支,是房租、水電、傢具租用費,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個豐澤園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傢具都是租來的,這些費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費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還有一筆開支,是老家來人,有經濟困難要補貼的,有來看病的,他們的交通費,吃飯費,走時還要給一點。所以錢很緊張,我說這個家不好當。錢不夠用,怎麼辦呢,只好從稿費中開支。主席的稿費是單獨管理的,我要用時得打報告,後面附上賬單,一筆筆,清清楚楚,主席簽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別會計室去取錢。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這12年裡,主席買書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裡的錢一直比較緊張,但不管怎麼說,首要的任務是主席吃飯,要保證老人家的健康。主席從來不吃補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從他一生的吃飯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領袖。他有個小灶,他對他的家裡人說:「小灶是人民給我安排的,你們都無權享用。」他的女兒、姐姐,都和我們一樣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隊打飯,他們家一個星期團聚一次,周六晚上團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麼好做的,主席嚴格要求他們。每次吃飯時,在社會上聽到什麼要講給爸爸聽,讀了什麼書也要講出來,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緊接著布置任務,還要讀什麼書,下個禮拜再來講。這頓飯一般吃的時間比較長。
主席吃飯四菜一湯,一個葷菜,一個魚是必須的,一個半葷半素,一個全素。主席有兩難,吃飯難、睡覺難。你不叫他,他不吃飯,文件沒看完,他不放下。你說:「主席,吃飯了。」「等一下。」他還跟你商量:「再等一會兒吧。」你不能幹擾主席的思路,這一等就沒准了,菜就涼了,又不能反復熱。後來,我們專門訂做了瓷器,盤子上碗上加個蓋,保溫,也衛生。後來有人傳言主席有專用的瓷器,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我們另一個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輕,他捧一天的書了,手很累。主席原來用的碗都是景德鎮的,有一次他說:「我們湖南有個醴陵,那個地方的瓷器很不錯。」我們很快訂了醴陵的瓷器,他們讓最好的工匠來製作,一個碗重124克,很輕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紅為主。主席第一次拿這個碗很高興:「這好啊!」鄉情啊!主席很愛他的家鄉。主席吃飯跟國內外形勢也有關,我們每天翻大參考,一有大事,以素為主,這時主席吃不下飯,葷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歡吃魚頭,另外喜歡吃魚雜、雞雜,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魚,我們就去買來,把魚頭弄下來,魚身子再去賣給食堂,我們就這么管理,一分錢不能浪費。主席愛吃小魚小蝦,愛吃肉皮,他沒有補過鈣,吃得很簡單,有時我們說:「主席,加點菜吧。」「我吃這個很好了,很多人還吃不飽飯哩。」他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國家的不花錢,部長們、省長們、村長們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為形成了廉政的作風。他沒有一杯茶是不付錢的,吃的用的,都是照價付款。困難時期是怎麼渡過的?跟老百姓一樣,誰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腫?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點肉,主席發脾氣。主席也有供貨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糧食定量17斤,如果有餘下,就給孩子們補貼。為什麼困難時期能渡過,主席就是這樣過來的,這就是人民的領袖。
送給主席的禮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這些禮品我們不可能不給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來散步,換空氣,我們就把這些禮品擺上,寫上數量給他看,吃的東西數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錢給人家寄回去。數量少就送給司機班,或是別的地方。沒有一次聽說是送給李敏李訥的,沒有一次。那時,錄音機、手錶,金手錶,瑞士的、羅馬的,很稀罕,還有金銀首飾,看著也喜歡,誰不喜歡呢?他的孩子也會過來,拿起來看一看,然後再放回去,從來沒有拿過。重要的禮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禮品庫。禮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條。
說一個借條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沒有手錶,重慶談判時,一下飛機,郭沫若一看主席沒有表,為了讓主席掌握好談判的時間,他就把自己的表從腕子上摘下來,主席欣然地戴上了,這塊表一直用到1969年,這個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說:「我這個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東興借一塊表,給主席暫用,汪東興從禮品庫中拿了塊金錶,主席說:「借東西要打個借條,這塊表修好了再還回去。」借的表用了兩個月,就還回去了。
在主席的倉庫里,最好的東西是他出訪蘇聯時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級不過的東西了,但是從出訪回來就從來沒穿過。20多平方米的倉庫5個櫃子,主席3個,江青2個,還有一個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東西,倉庫大量是舊東西,他的內衣好多都是縫縫補補的。他的倉庫里沒有棉被,進城以後他就沒有棉被。天熱一個床單,春秋天兩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疊在一起,睡覺時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個補丁,補丁用的都是舊毛巾。太舊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樣,幾乎哪一條毛巾被上都有補丁。主席的襪子大多都是我們補,我們補的針腳就大一些,我們就動員主席買點新的放著,要不接見外賓,一拉褲腿,針腳就露出來了。主席有一件毛衣,還是在延安時江青織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塊。最後送主席到八寶山時,打開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舊衣服,這就是一個國家執政黨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兩樣東西一直放著,一個是宋慶齡送他的鴨絨枕頭,另一個是他長征時帶來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著書,他躺在床上辦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墊著那條毛毯,我們要換他不讓換,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來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個大國養不起一個毛澤東?他事事節約,他說這么大個國家,不能有半點浪費。豐澤園院子舊,牆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沒跟他說修了,他生氣:「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怎麼花在這個上面?」主席抽煙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沒見他用過一個打火機。他講禮貌,從來不沖著別人劃火柴,都是朝里劃,這半邊用完了,再用那半邊。打掃衛生時,我們就把舊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問:「舊的哪兒去了,」他說:「那盒子還是好的嘛。」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就去買散的裝上,再用毛筆把磷刷上,他一看:「哎,這好!」他吃飯時,飯掉在桌上,他揀起來放在嘴裡,我親眼看到的,他說:「農民們現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領袖,他70多歲時有病了,還惦著讓人到門頭溝去了解煤礦工人是不是工作條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嚴格要求子女,要他們好好學習,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對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別好,不霸道。主席對他的孩子們說:「在我身邊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們的叔叔阿姨。」現在李訥見我還叫叔叔,我說快別叫了,我比你還小呢,「那不行,這是我爸立下的規矩。」她們出去跟老百姓一樣,看電影兩毛錢照樣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從來不到廚房吃一頓飯,他的孩子真好!現在她們都是自食其力,沒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國的藍圖繪製得好好的,後來的改革開放,其實,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備,他在1971年至1972年,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他的後期加速對外開放的窗口,包括改善與美國的關系,這都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主席的一生是勤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回憶起來,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們那時候天天見主席,怎麼看怎麼偉大,現在人們懷念他,是因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中國人民的今天。 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我從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裡管這個家,主席的家要說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錢不拿,也不過問你怎麼花。要說不好管,該花錢的地方,必須花,主席買盒火柴、買包手紙都要花錢,一分錢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結賬的,在大會堂也一樣。主席的工資原來是610元,後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主席帶頭把自己的工資降下來了,404.80元,江青的工資是243元,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從我這兒支出,他們倆是AA制,每個人有一本明細賬。
主席有幾大項開支。吃飯,100元左右,包括他請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別多,黃培炎、章士釗等這樣的請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錢。另一個開支是抽煙,每個月將近100元,還要有幾十元的茶葉。那時李敏、李訥上學,費用都從這邊出。原來一個孩子一個月15元,隨著物價的上漲,提高到30元,花起來很嚴格,這個月花多了,要從下個月扣回來。江青有一個姐姐叫李雲露,也是30元,從主席這里支,她有時幫主席縫縫補補。
另一個大項開支,是房租、水電、傢具租用費,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個豐澤園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傢具都是租來的,這些費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費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還有一筆開支,是老家來人,有經濟困難要補貼的,有來看病的,他們的交通費,吃飯費,走時還要給一點。所以錢很緊張,我說這個家不好當。錢不夠用,怎麼辦呢,只好從稿費中開支。主席的稿費是單獨管理的,我要用時得打報告,後面附上賬單,一筆筆,清清楚楚,主席簽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別會計室去取錢。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這12年裡,主席買書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裡的錢一直比較緊張,但不管怎麼說,首要的任務是主席吃飯,要保證老人家的健康。主席從來不吃補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從他一生的吃飯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領袖。他有個小灶,他對他的家裡人說:「小灶是人民給我安排的,你們都無權享用。」他的女兒、姐姐,都和我們一樣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隊打飯,他們家一個星期團聚一次,周六晚上團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麼好做的,主席嚴格要求他們。每次吃飯時,在社會上聽到什麼要講給爸爸聽,讀了什麼書也要講出來,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緊接著布置任務,還要讀什麼書,下個禮拜再來講。這頓飯一般吃的時間比較長。
主席吃飯四菜一湯,一個葷菜,一個魚是必須的,一個半葷半素,一個全素。主席有兩難,吃飯難、睡覺難。你不叫他,他不吃飯,文件沒看完,他不放下。你說:「主席,吃飯了。」「等一下。」他還跟你商量:「再等一會兒吧。」你不能幹擾主席的思路,這一等就沒准了,菜就涼了,又不能反復熱。後來,我們專門訂做了瓷器,盤子上碗上加個蓋,保溫,也衛生。後來有人傳言主席有專用的瓷器,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我們另一個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輕,他捧一天的書了,手很累。主席原來用的碗都是景德鎮的,有一次他說:「我們湖南有個醴陵,那個地方的瓷器很不錯。」我們很快訂了醴陵的瓷器,他們讓最好的工匠來製作,一個碗重124克,很輕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紅為主。主席第一次拿這個碗很高興:「這好啊!」鄉情啊!主席很愛他的家鄉。主席吃飯跟國內外形勢也有關,我們每天翻大參考,一有大事,以素為主,這時主席吃不下飯,葷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歡吃魚頭,另外喜歡吃魚雜、雞雜,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魚,我們就去買來,把魚頭弄下來,魚身子再去賣給食堂,我們就這么管理,一分錢不能浪費。主席愛吃小魚小蝦,愛吃肉皮,他沒有補過鈣,吃得很簡單,有時我們說:「主席,加點菜吧。」「我吃這個很好了,很多人還吃不飽飯哩。」他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國家的不花錢,部長們、省長們、村長們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為形成了廉政的作風。他沒有一杯茶是不付錢的,吃的用的,都是照價付款。困難時期是怎麼渡過的?跟老百姓一樣,誰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腫?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點肉,主席發脾氣。主席也有供貨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糧食定量17斤,如果有餘下,就給孩子們補貼。為什麼困難時期能渡過,主席就是這樣過來的,這就是人民的領袖。
送給主席的禮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這些禮品我們不可能不給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來散步,換空氣,我們就把這些禮品擺上,寫上數量給他看,吃的東西數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錢給人家寄回去。數量少就送給司機班,或是別的地方。沒有一次聽說是送給李敏李訥的,沒有一次。那時,錄音機、手錶,金手錶,瑞士的、羅馬的,很稀罕,還有金銀首飾,看著也喜歡,誰不喜歡呢?他的孩子也會過來,拿起來看一看,然後再放回去,從來沒有拿過。重要的禮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禮品庫。禮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條。
說一個借條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沒有手錶,重慶談判時,一下飛機,郭沫若一看主席沒有表,為了讓主席掌握好談判的時間,他就把自己的表從腕子上摘下來,主席欣然地戴上了,這塊表一直用到1969年,這個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說:「我這個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東興借一塊表,給主席暫用,汪東興從禮品庫中拿了塊金錶,主席說:「借東西要打個借條,這塊表修好了再還回去。」借的表用了兩個月,就還回去了。
在主席的倉庫里,最好的東西是他出訪蘇聯時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級不過的東西了,但是從出訪回來就從來沒穿過。20多平方米的倉庫5個櫃子,主席3個,江青2個,還有一個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東西,倉庫大量是舊東西,他的內衣好多都是縫縫補補的。他的倉庫里沒有棉被,進城以後他就沒有棉被。天熱一個床單,春秋天兩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疊在一起,睡覺時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個補丁,補丁用的都是舊毛巾。太舊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樣,幾乎哪一條毛巾被上都有補丁。主席的襪子大多都是我們補,我們補的針腳就大一些,我們就動員主席買點新的放著,要不接見外賓,一拉褲腿,針腳就露出來了。主席有一件毛衣,還是在延安時江青織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塊。最後送主席到八寶山時,打開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舊衣服,這就是一個國家執政黨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兩樣東西一直放著,一個是宋慶齡送他的鴨絨枕頭,另一個是他長征時帶來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著書,他躺在床上辦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墊著那條毛毯,我們要換他不讓換,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來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個大國養不起一個毛澤東?他事事節約,他說這么大個國家,不能有半點浪費。豐澤園院子舊,牆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沒跟他說修了,他生氣:「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怎麼花在這個上面?」主席抽煙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沒見他用過一個打火機。他講禮貌,從來不沖著別人劃火柴,都是朝里劃,這半邊用完了,再用那半邊。打掃衛生時,我們就把舊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問:「舊的哪兒去了,」他說:「那盒子還是好的嘛。」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就去買散的裝上,再用毛筆把磷刷上,他一看:「哎,這好!」他吃飯時,飯掉在桌上,他揀起來放在嘴裡,我親眼看到的,他說:「農民們現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領袖,他70多歲時有病了,還惦著讓人到門頭溝去了解煤礦工人是不是工作條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嚴格要求子女,要他們好好學習,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對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別好,不霸道。主席對他的孩子們說:「在我身邊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們的叔叔阿姨。」現在李訥見我還叫叔叔,我說快別叫了,我比你還小呢,「那不行,這是我爸立下的規矩。」她們出去跟老百姓一樣,看電影兩毛錢照樣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從來不到廚房吃一頓飯,他的孩子真好!現在她們都是自食其力,沒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國的藍圖繪製得好好的,後來的改革開放,其實,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備,他在1971年至1972年,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他的後期加速對外開放的窗口,包括改善與美國的關系,這都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主席的一生是勤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回憶起來,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們那時候天天見主席,怎麼看怎麼偉大,現在人們懷念他,是因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中國人民的今天 在上私塾的幾年中,毛澤東對同學團結友愛,禮讓.為先。放學之後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學總喜歡搶頭,他卻從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澤東對人很有禮貌,但對於無理取鬧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對人說:「逢惡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澤東從韶山到外婆家去。當他走到一個山谷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雙手插腰攔住了去路,原來是當地一個姓趙的富豪子弟。毛澤東早就聽說,這個人經常在窮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貧。趙某橫在路上,傲慢地說:「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過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別想回去!」趙某接著說:「百家姓里的『趙錢孫李』分開如何解釋,合起來是什麼意思?」毛澤東稍加思索便說:「趙公元帥的『趙』,有錢無錢的『錢』,有理無理與『李』同音。大宋天子趙匡胤說過,有錢龜孫不講理!」趙某聽後滿臉通紅,又惱怒又尷尬,只得讓他過去。 徒步游學: 讀"無字書"
年青的毛澤東不但認真學書本,還經常出去徒步游學,讀"無字的書"。用今天的活來說,就是向社會學習,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游學,簡單地說就是一邊旅遊一邊學習。毛澤東在游學中學到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活知識,了解社會,了解百姓,從而立下了改造社會,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澤東從《民報》上看到一條消息,說的是兩個青年"徒步游全中國。他們已經走到了西藏不遠的打箭爐,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四川康定。
毛澤東看了這條消息非常激動,也非常羨慕。可是他一沒有錢,二沒有時間,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會學習,向民眾學習,於是在1912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學上學時的同學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學。
肖子升這時已經當了小學老師,一聽毛澤東要邀他一起去游學,就高興地答應了。還有一個叫肖蔚然的也答應和他們一起去。
三個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發了。他們換上草鞋,每人只帶一把傘,一個布袋子,裡面裝著換洗衣服、毛巾、筆記本,毛筆、墨合。出了長沙的小西門,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滿山蒼翠,很是高興。
他們首先到了寧鄉,在一個叫王熙的同學家住了兩個晚上。
在寧鄉的兩天他們幹了些什麼呢?
他們拜訪了勸學所,相當於現在的勞動敬養院;給所長寫了副對聯;
游歷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農民宋冬生了解農村的一些情況。
給一位老翰林寫一首詩,換了40個銅板;
經過回龍山給白雲寺的和尚送了對聯,在黃材鎮給一些店鋪寫了招牌,了解了當時的情況;
又到了同學何叔衡的家,看到他們喂養的大肥豬和整齊茂盛的大菜園。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澤東與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們找來兩塊又大又平的石頭當枕頭,毛澤東風趣地說:"沙地當床,石頭當枕,藍天為帳,月光為燈",還指著一棵老樹說:"這就是衣櫃",順手把包袱和雨傘掛在了老樹上。
到了益陽縣城,他們想起原來一師的一位老師張岡鳳,現在當了縣長,就表演了一場"乞丐訪官吏"的喜劇。他們穿著草鞋短褂來到縣衙要見縣長。年輕的衙役要把他們哄走,大喊:"滾開"!他們倆就坐在衙門口的石凳上不走,擺出一副見不到縣長不罷休的樣子。年輕的衙役要把他們抓到大牢里,一個年長的衙役通報縣長……
一個多月時間的游學,途經5個縣,行程近千里,回去以後寫了許多筆記和心得,一師的同學和老師們看了都贊譽毛澤東是"身無半文,民憂天下"。毛澤東和肖子升開還穿著草鞋短褂到照像館歸照了一張照片留作紀念。
這樣的游學,毛澤東還去了多次,收獲很大;了解了社會,觀察了民情,對他以後進行革命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⑹ 有關毛主席的故事

鬥智
在上私塾的幾年中,毛澤東對同學團結友愛,禮讓.為先。放學之後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學總喜歡搶頭,他卻從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澤東對人很有禮貌,但對於無理取鬧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對人說:「逢惡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澤東從韶山到外婆家去。當他走到一個山谷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雙手插腰攔住了去路,原來是當地一個姓趙的富豪子弟。毛澤東早就聽說,這個人經常在窮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貧。趙某橫在路上,傲慢地說:「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過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別想回去!」趙某接著說:「百家姓里的『趙錢孫李』分開如何解釋,合起來是什麼意思?」毛澤東稍加思索便說:「趙公元帥的『趙』,有錢無錢的『錢』,有理無理與『李』同音。大宋天子趙匡胤說過,有錢龜孫不講理!」趙某聽後滿臉通紅,又惱怒又尷尬,只得讓他過去。

「牛司令」
毛澤東少年時代和同伴放牛時,經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來往往就誤了放牛,要麼是到了時間牛還沒有吃飽,要麼是牛跑到人家的田裡去啃莊稼。怎樣才能既保證放好牛,又讓大家玩得痛快?毛澤東和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他把同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讓它們吃了莊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輪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後天去采野果子。這樣,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時候,大家都回到了原來聚會的地方。看牛的孩子們,讓牛吃得滾圓滾圓的;割草的孩子們,都裝滿了一大簍子;采野果子的孩子們,從山裡帶回來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這時候,毛澤東就把草和果子拿來,合理地分給每個人。有時不夠分了,他就少分一點。而有剩餘的草,他就用繩拴起吊在樹枝上,誰能跳起來抓著就歸誰。和毛澤東一起,不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夥伴都樂意同毛澤東一起放牛,稱他為「牛司令」。
一代偉人毛澤東於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的上屋場。
韶山沖是個美麗的地方,群山懷抱,綠樹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這種房屋當地稱作「一擔柴「式民居。房屋的牆都是用土磚砌的,一多半蓋著青瓦,另一小半蓋著稻草。毛澤東就出生在那青瓦屋裡。這里叫上屋場。毛澤東的家門口有兩個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澤東的父親叫毛順生。毛順生只讀過兩年書,7歲就當家理事,但繼承的卻是一大筆欠債,不得已去當了幾年兵,回來以後在家務農。他聰明能幹,善於經商,還作糧食和豬牛生意,很快就還清了債,贖回了15畝稻田,日子越過越好。
毛澤東的母親叫文七妹,娘家離韶山沖只10幾里地,與韶山沖只隔著一座雲盤山,在湘鄉縣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長得清秀,圓臉龐,寬前額,聰慧又善良,勤勞又儉朴,樂於助人,每逢災荒之年,常接濟窮人,深得鄉親們的贊譽。
毛澤東出生以後,父母非常高興,滿月的時候做「三朝酒「,專門請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毛澤東「,字潤之。毛澤東滿月以後,母親文七妹把他帶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愛這個外孫。就請算命先生給外孫測了八字,說要平安長大成人,必須拜一個長壽的乾娘。誰長壽呢?外婆認為後山那塊兩丈多高的石頭最長壽。於是,選了個黃道吉日置辦了香燭酒醴,把毛澤東抱到那塊大石頭前面,讓他作了個揖,拜這塊大石頭為「乾娘「,還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石三「,按當地的習慣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捨不得外孫,毛澤東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歲。
毛澤東從小就聰明,人們都誇他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是個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歲的時候。過年了,外婆給他穿了一身新衣服,頭上戴著一頂紅風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喜歡跟孩子們逗著玩。他故意板著臉,翹起白鬍子,嚇唬小孩子們,說:「不許你們在這兒玩,我要割掉你們的耳朵?quot;
小朋友們一聽,都嚇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兒不動。白鬍子老頭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點都不害怕他,反而問道:「老阿公!你為什麼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鬍子老頭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經地說:「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點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做事要講道理。老阿公,你講不講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給你吃;你要是沒道理,我就扯掉你的鬍子。「
石三伢子邊說邊笑咪咪地望著白鬍子老頭,還把紅風帽子的扣解開,把耳朵露在外面。

⑺ 毛主席感動人心的故事,要真實的!30字以上!要敘述清楚!沒有錯別字!幫幫忙!謝謝!

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我從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裡管這個家,主席的家要說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錢不拿,也不過問你怎麼花。要說不好管,該花錢的地方,必須花,主席買盒火柴、買包手紙都要花錢,一分錢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結賬的,在大會堂也一樣。主席的工資原來是610元,後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主席帶頭把自己的工資降下來了,404.80元,江青的工資是243元,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從我這兒支出,他們倆是AA制,每個人有一本明細賬。
主席有幾大項開支。吃飯,100元左右,包括他請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別多,黃培炎、章士釗等這樣的請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錢。另一個開支是抽煙,每個月將近100元,還要有幾十元的茶葉。那時李敏、李訥上學,費用都從這邊出。原來一個孩子一個月15元,隨著物價的上漲,提高到30元,花起來很嚴格,這個月花多了,要從下個月扣回來。江青有一個姐姐叫李雲露,也是30元,從主席這里支,她有時幫主席縫縫補補。
另一個大項開支,是房租、水電、傢具租用費,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個豐澤園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傢具都是租來的,這些費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費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還有一筆開支,是老家來人,有經濟困難要補貼的,有來看病的,他們的交通費,吃飯費,走時還要給一點。所以錢很緊張,我說這個家不好當。錢不夠用,怎麼辦呢,只好從稿費中開支。主席的稿費是單獨管理的,我要用時得打報告,後面附上賬單,一筆筆,清清楚楚,主席簽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別會計室去取錢。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這12年裡,主席買書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裡的錢一直比較緊張,但不管怎麼說,首要的任務是主席吃飯,要保證老人家的健康。主席從來不吃補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從他一生的吃飯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領袖。他有個小灶,他對他的家裡人說:「小灶是人民給我安排的,你們都無權享用。」他的女兒、姐姐,都和我們一樣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隊打飯,他們家一個星期團聚一次,周六晚上團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麼好做的,主席嚴格要求他們。每次吃飯時,在社會上聽到什麼要講給爸爸聽,讀了什麼書也要講出來,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緊接著布置任務,還要讀什麼書,下個禮拜再來講。這頓飯一般吃的時間比較長。
主席吃飯四菜一湯,一個葷菜,一個魚是必須的,一個半葷半素,一個全素。主席有兩難,吃飯難、睡覺難。你不叫他,他不吃飯,文件沒看完,他不放下。你說:「主席,吃飯了。」「等一下。」他還跟你商量:「再等一會兒吧。」你不能幹擾主席的思路,這一等就沒准了,菜就涼了,又不能反復熱。後來,我們專門訂做了瓷器,盤子上碗上加個蓋,保溫,也衛生。後來有人傳言主席有專用的瓷器,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我們另一個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輕,他捧一天的書了,手很累。主席原來用的碗都是景德鎮的,有一次他說:「我們湖南有個醴陵,那個地方的瓷器很不錯。」我們很快訂了醴陵的瓷器,他們讓最好的工匠來製作,一個碗重124克,很輕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紅為主。主席第一次拿這個碗很高興:「這好啊!」鄉情啊!主席很愛他的家鄉。主席吃飯跟國內外形勢也有關,我們每天翻大參考,一有大事,以素為主,這時主席吃不下飯,葷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歡吃魚頭,另外喜歡吃魚雜、雞雜,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魚,我們就去買來,把魚頭弄下來,魚身子再去賣給食堂,我們就這么管理,一分錢不能浪費。主席愛吃小魚小蝦,愛吃肉皮,他沒有補過鈣,吃得很簡單,有時我們說:「主席,加點菜吧。」「我吃這個很好了,很多人還吃不飽飯哩。」他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國家的不花錢,部長們、省長們、村長們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為形成了廉政的作風。他沒有一杯茶是不付錢的,吃的用的,都是照價付款。困難時期是怎麼渡過的?跟老百姓一樣,誰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腫?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點肉,主席發脾氣。主席也有供貨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糧食定量17斤,如果有餘下,就給孩子們補貼。為什麼困難時期能渡過,主席就是這樣過來的,這就是人民的領袖。
送給主席的禮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這些禮品我們不可能不給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來散步,換空氣,我們就把這些禮品擺上,寫上數量給他看,吃的東西數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錢給人家寄回去。數量少就送給司機班,或是別的地方。沒有一次聽說是送給李敏李訥的,沒有一次。那時,錄音機、手錶,金手錶,瑞士的、羅馬的,很稀罕,還有金銀首飾,看著也喜歡,誰不喜歡呢?他的孩子也會過來,拿起來看一看,然後再放回去,從來沒有拿過。重要的禮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禮品庫。禮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條。
說一個借條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沒有手錶,重慶談判時,一下飛機,郭沫若一看主席沒有表,為了讓主席掌握好談判的時間,他就把自己的表從腕子上摘下來,主席欣然地戴上了,這塊表一直用到1969年,這個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說:「我這個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東興借一塊表,給主席暫用,汪東興從禮品庫中拿了塊金錶,主席說:「借東西要打個借條,這塊表修好了再還回去。」借的表用了兩個月,就還回去了。
在主席的倉庫里,最好的東西是他出訪蘇聯時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級不過的東西了,但是從出訪回來就從來沒穿過。20多平方米的倉庫5個櫃子,主席3個,江青2個,還有一個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東西,倉庫大量是舊東西,他的內衣好多都是縫縫補補的。他的倉庫里沒有棉被,進城以後他就沒有棉被。天熱一個床單,春秋天兩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疊在一起,睡覺時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個補丁,補丁用的都是舊毛巾。太舊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樣,幾乎哪一條毛巾被上都有補丁。主席的襪子大多都是我們補,我們補的針腳就大一些,我們就動員主席買點新的放著,要不接見外賓,一拉褲腿,針腳就露出來了。主席有一件毛衣,還是在延安時江青織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塊。最後送主席到八寶山時,打開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舊衣服,這就是一個國家執政黨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兩樣東西一直放著,一個是宋慶齡送他的鴨絨枕頭,另一個是他長征時帶來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著書,他躺在床上辦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墊著那條毛毯,我們要換他不讓換,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來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個大國養不起一個毛澤東?他事事節約,他說這么大個國家,不能有半點浪費。豐澤園院子舊,牆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沒跟他說修了,他生氣:「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怎麼花在這個上面?」主席抽煙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沒見他用過一個打火機。他講禮貌,從來不沖著別人劃火柴,都是朝里劃,這半邊用完了,再用那半邊。打掃衛生時,我們就把舊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問:「舊的哪兒去了,」他說:「那盒子還是好的嘛。」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就去買散的裝上,再用毛筆把磷刷上,他一看:「哎,這好!」他吃飯時,飯掉在桌上,他揀起來放在嘴裡,我親眼看到的,他說:「農民們現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領袖,他70多歲時有病了,還惦著讓人到門頭溝去了解煤礦工人是不是工作條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嚴格要求子女,要他們好好學習,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對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別好,不霸道。主席對他的孩子們說:「在我身邊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們的叔叔阿姨。」現在李訥見我還叫叔叔,我說快別叫了,我比你還小呢,「那不行,這是我爸立下的規矩。」她們出去跟老百姓一樣,看電影兩毛錢照樣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從來不到廚房吃一頓飯,他的孩子真好!現在她們都是自食其力,沒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國的藍圖繪製得好好的,後來的改革開放,其實,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備,他在1971年至1972年,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他的後期加速對外開放的窗口,包括改善與美國的關系,這都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主席的一生是勤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回憶起來,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們那時候天天見主席,怎麼看怎麼偉大,現在人們懷念他,是因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中國人民的今天

⑻ 《周總理的睡衣》這篇課文護士捧著睡衣為什麼流淚了

《周總理的睡衣》一文中護士的眼淚是一種敬佩,尊重,感動之淚,因為作為一個國家總理,穿的睡衣都是經過多次補丁的,而且補丁又緊又密。說明了周總理節儉愛民,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本文被編入1993年人教版小學語文第5冊第16課,主要內容是:

新中國成立後,鄧奶奶已是花甲之年了,但她還在中南海戴著老花鏡為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原來已經有好多補丁了,在鄧奶奶的身邊,有一位工作人員看了覺得應該給周總理換一件睡衣了,然而鄧奶奶卻堅持不同意換,仍舊仔細認真的為周總理補著睡衣。

(8)主席一件睡衣補了又補擴展閱讀:

周總理一生日理萬機,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中,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

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⑼ 舉一位你所知道的革命前輩生活清貧或節儉的事例

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周恩來同志非常注意保持艱苦樸素作風.他規定自己主食吃三分之一的粗食.一雙布鞋底磨穿三次,還要縫起再穿.

1935年1月,蘇浙皖根據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在率領紅軍先遣隊北上抗日途中被捕。當時,抓住方誌敏的兩個敵人暗想:這么大個官口袋裡一定有很多錢,這下可發大財了。結果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支鋼筆和一塊舊懷表外,什麼都沒有。方誌敏雖然官高權大,但一生清貧。他認為,清貧、儉朴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與主席一件睡衣補了又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牛仔加絨馬甲 瀏覽:857
我叫mt褲子在哪打 瀏覽:209
八元女裝尾貨批發 瀏覽:213
黃格子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馬甲 瀏覽:646
牛仔外套怎麼像褲子改的 瀏覽:354
巴寶莉風衣弄上油了上哪洗 瀏覽:987
怎麼給褲子上顏色 瀏覽:841
男士配色時尚圍巾織法視頻 瀏覽:330
家庭如何洗的干凈羽絨服 瀏覽:505
長衛衣配什麼褲子圖片 瀏覽:90
黑色七分襯衫怎麼搭配 瀏覽:8
黑白條紋娃娃衫配什麼褲子 瀏覽:701
外套夾克男外套夾克男 瀏覽:307
民族舞練功穿什麼褲子 瀏覽:833
宋朝御醫帽子 瀏覽:870
軍綠色褲子搭什麼顏色最洋氣 瀏覽:393
荷葉邊半身皮裙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843
旗袍高領可以翻嗎 瀏覽:890
pu皮羽絨服碰到酒精了 瀏覽:401
富康車全套皮帶多少錢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