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問一個電視節目
不太確定,你是只看了一個預告片么?
我倒是知道一個,但是和你那個時間不太吻合,向你推薦一下吧,應該是你喜歡的那種類型。
見證影像志發現民間
http://vsearch.cctv.com/tvls.php?q=%BC%FB%D6%A4%D3%B0%CF%F1%D6%BE%B7%A2%CF%D6%C3%F1%BC%E4%A3%A810%A3%A9%D0%A1%B3%CC%C3%F1%BC%E4%D2%D5%CA%F5%B4%E5
⑵ 沙琪瑪是什麼民族的食物
是滿族的特產,薩其馬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滿族入關後,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是當時重要的小吃;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
近年來,通過對山東沂水縣傳統食品「豐糕」的製作工藝和民俗學探源,發現這種食品是沙琪瑪的延伸,當地居民甚至將這種類似沙琪瑪的豐糕作為中秋節的貢品之一。
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並且在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
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薩其馬」。
⑶ 北京老字型大小的基本信息
北京老字型大小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歷史傳統文化現象。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使全聚德成為北京的象徵。而京城民間歇後語,如東來順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嘗過、同仁堂的葯--貨真價實、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等,生動地表述了這些老字型大小的品牌特色。
過去老北京人諞富有句口頭禪: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這里說的「腳踩內聯升」,是說能穿上內聯升做的鞋,是對身份的一種炫耀。 北京老字型大小(Peking's time-honored brand)一覽表
柳泉居 1567年 黃酒鋪
大順齋 1640年 糖火燒
烤肉宛 1686年 烤牛肉
同仁堂 1669年 葯鋪
都一處 1738年 燒麥
天福號 1738年 醬肘子
信遠齋 1740年 酸梅湯
砂鍋居 1741年 京味白肉、沙鍋
正明齋 1751年 糕點
白魁老號 1780年 清真
一條龍羊肉館 1785年 涮羊肉
長春堂葯店 1795年 葯鋪
馬聚源 1817年(1811?) 帽
龍門醋坊 1820年 醋
同和居 1822年 家常菜、三不沾
謙祥益 1830年 絲綢布匹
大成齋鞋店 1842年 布鞋
同春樓 1842年 山東風味
正陽樓 1843年 螃蟹、涮羊肉
烤肉季 1848年 烤羊肉
寶蘭齋 1851年 奶油類糕點
內聯升 1853年 鞋
鴻賓樓 1853年天津,1953進京 清真風味
便宜坊 1855年 燜爐烤鴨
步瀛齋 1858年 鞋
惠豐堂 1858年 山東風味
天興居(會仙居) 1862年 炒肝
老正興 1862年上海,1956年進京 上海風味
全聚德 1864年 掛爐烤鴨
泰豐樓 1876年前後 山東風味
王麻子刀剪鋪 1651年 剪刀
張順興刻刀鋪 1880年 刻刀
吳裕泰 1887年 茶葉
豐泰照相館 1892年 照相
瑞蚨祥 1893年 絲綢布匹
榮寶齋 1672年 字畫
東興樓 1902年 山東風味
厚德福 1902年 河南風味
全素齋 1904年 宮廷素菜
成文厚 1904年濟南,1935年進京 帳簿文具
張一元 1910年 茶葉
精益眼鏡 1911年於上海 眼鏡
慶仁堂葯店 1912年 葯鋪
同升和 1912年天津,1933年進京 鞋帽
東來順 1914年 涮羊肉
來今雨軒 1915年 紅樓風味
亨得利 1915年鎮江,1927進京 鍾表
戴月軒 1916年 文房用具
慶林春 1917年 茶葉
瑞珍厚 1917年 清真風味
功德林 1922年於上海1984年進京 素菜
樂仁堂 1923年 葯鋪
五芳齋 1924年 江蘇風味
森隆飯庄 1924年4月17日 江蘇風味
麗豐祥 1924年8月18日 絲綢布匹
仿膳飯庄 1925年 宮廷菜
錦芳小吃店 1926年 京味小吃
普蘭德 1927年上海,1956進京 洗衣
同春園 1928年 山東風味
萃文閣 1930年 字畫篆刻
豐澤園 1930年 山東風味
西來順 1930年 清真菜餚
永仁堂葯店 1933年 葯鋪
永安茶莊 1935年 茶葉
元隆顧綉綢緞商行 1936年 絲綢布匹
大明眼鏡 1937年 眼鏡
萃華樓 1940年5月16日 山東風味 詳
延吉餐廳 1943年 朝鮮冷麵
又一順 1948年8月8日 清真風味
聽鸝館 1949年 宮廷
康樂餐館 1950年 江南風味
馬凱餐廳 1953年 湖南風味
晉陽飯庄 1959年 山西風味
清秘閣 宋末元初 字畫
淮揚春 1940左右 淮揚風味
永安堂 明朝永樂年間 葯鋪
萬全堂 明代永樂年間 葯鋪
鶴年堂 明代嘉靖末年 葯鋪
千芝堂 明代末年 葯鋪
黑猴兒帽店 明朝末年 帽
曲園酒樓 清代中葉長沙,1949進京 湖南風味
文盛齋 清嘉慶年間 宮燈
森泰茶莊 咸豐年間(1851-1861年) 茶葉
浦五房 咸豐年間,1956年進京 南味肉食
致美齋 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 山東風味
吳肇祥 光緒年間 茶葉
新豐樓 民國初年 山東風味
六必居 明中期 醬菜
青雲閣 乾隆年間 多種北京老字型大小小吃 同仁堂中醫葯文化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北京景泰藍製作技藝
剪刀鍛制技藝
北京龍順成中式傢具廠
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
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
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工藝
王致和腐乳釀造技藝
六必居醬菜製作技藝
東來順涮羊肉製作技藝
鴻賓樓全羊席製作技藝
月盛齋醬燒牛羊肉製作技藝
北京烤肉製作技藝
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北京二鍋頭酒傳統釀造技藝
北京二鍋頭酒傳統釀造技藝
菊花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北京宮毯織造技藝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鶴年堂中醫葯養生文化
裝裱修復技藝
古籍修復技藝
北京豆汁習俗
北京宮廷補綉
戴月軒湖筆製作技藝
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
北京宮燈
壹條龍清真涮羊肉技藝
紅都中山裝製作技藝
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
京式旗袍傳統製作技藝
馬聚源手工制帽技藝 字型大小牌匾上的字也有講究,通常商家鋪戶的匾額以飽滿端莊的楷書為佳。一來,楷書容易辨認;二來飽滿厚潤的楷體字,象徵著物阜年豐,財源茂盛之意。縱觀京城老字型大小的牌匾多以楷書為主。那些筆走龍蛇的草書或干癟枯瘦的字體不宜用於匾額。
北京老字型大小匾額多出自於壽石公、陸潤庠之筆。現代名人題匾較多的是郭沫若、趙朴初、董壽平、溥傑、啟功。保存下來有名的老字型大小牌匾有:大柵欄「樂家老鋪」為壽鎧所書。「瑞蚨祥鴻記」茶葉店為吳春鴻所書。「稻香村南貨店」為壽石公所書。琉璃廠的「榮寶齋」為陸潤庠所書。「商務印書鋪」為鄭孝胥所書,「韻古齋」古玩鋪為寶熙所書,「中華大葯房」為馮公度所書,「億兆百貨店」為張伯英所書,「靜文齋南紙店」為徐世昌所書。「步瀛齋」鞋店為毛昶熙所書。「西鶴年堂」的匾,相傳是嚴嵩之子嚴世藩所書。「都一處」燒麥館的虎頭牌匾為乾隆所題。
北京的許多老字型大小牌匾,在「文革」時被砸,有的已失蹤。能保留下來的實在是鳳毛麟角,許多匾額是後來由名人題寫的。
現存的老字型大小匾額由郭沫若題寫的很多。在當代書法家中,郭老的字堪稱翹楚。郭老題匾從沒收過「潤筆」。他為人比較隨和,有時請他吃頓飯就能討塊「匾」。當然,郭老也看字型大小的名氣大小,不是隨便亂題的。「都一處」的匾出自郭老之手。有一次,郭老和夫人到「都一處」品嘗燒麥,跟經理欒壽山和幾位職工聊起乾隆寫的虎頭匾的故事。
⑷ 旗袍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一,目前旗袍還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申報並未成功。
二,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1,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⑸ 沙琪瑪的由來
薩其馬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滿族入關後,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是當時重要的小吃;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
近年來,通過對山東沂水縣傳統食品「豐糕」的製作工藝和民俗學探源,發現這種食品是沙琪瑪的延伸,當地居民甚至將這種類似沙琪瑪的豐糕作為中秋節的貢品之一。
⑹ 北京有什麼特色的東西
北京特色傳統文化(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6)京氏旗袍擴展閱讀: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
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鞋子搭配:
1、淺色旗袍,可以配白色的高跟鞋;深色旗袍,可以配黑色高跟鞋。如果是其他顏色的旗袍,可以搭配同色系的鞋子。
2、銀色、金色的高跟鞋是百搭的,都可以配,關鍵要看旗袍的質地、樣式和自己的膚色。不妨去商店試一下,適合自己最重要根據你旗袍的面料來選擇。
3、如果是綢緞就配亮片型的鞋穿如果是棉布類就配碎花型的鞋子穿。
4、如果是比較素的顏色,建議穿白色高跟鞋就行,反之,則選一雙顏色比較亮的,顏色跳點的。一般是搭綉花鞋,喜鞋。
發型搭配:
1、古典美人發型:
搭配彰顯女性優雅、大方的氣質的發型,讓人的氣質充滿著強大的感染力,即使不經意間你都可以感受到魅力。
2、民國復古發型:
旗袍發型充滿著上海灘女性的魅惑力,紅色的唇妝充滿著男性難以抵抗的誘惑力。
3、京式奢華發型:
發型讓人看上去一朵含苞欲放,含羞答答的清秀純潔的白蓮花。
4、時尚花苞發型:
發型上選擇比較新式的丸子頭。在後面較高的地方扎打出一個大大的花苞,光潔的前額彰顯女性優雅,大方的氣質。
⑻ 簡述民俗的特徵。
1、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淀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4、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徵。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
5、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
6、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
⑼ 薩其馬為什麼叫薩其馬
薩其馬,是滿族的一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面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薩其馬是當時重要的小吃。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也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當年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的薩其馬奶油味最重,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那裡的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正明齋製作的最為有名。永興齋製作的薩其馬也有不錯的口碑。薩其馬以其松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滿洲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時至今日,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但當中熱量較高(脂肪含量約54%或一件約200卡路里)。縱然薩其馬味美可口,但仍應盡量少吃而為健康著想。在香港,人們慣稱薩其馬為「馬仔」。由於賽馬賭博俗稱「賭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指吃了薩其馬後,便可在賽馬賭博中獲勝。命名傳說一滿族淵源於女真。金為蒙古滅後,留居遼陽等地的女真逐漸漢化,留居今黑龍江依蘭一帶的女真則緩慢向南遷徙,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其中,建州女真接近漢地,社會經濟發展較快。至努爾哈赤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時,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公元1635年,皇太極出於政治需要,廢除女真舊號,定族名為「滿州」。滿族正式成為一個新的少數民族。約九百萬人,是我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之一。主要從事農業。信仰薩滿教。愛國將領王光宇、陳翰章、關向應等都出自滿族。旗袍是滿族特色飾。具有民族風味的「滿漢全席」馳名中外,小吃「薩其瑪」很受國人青睞。 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滿州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會吃一點點心,還不能重復!有一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的玩意兒」,若不能令他滿意,就准備回家吃自己。 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子一火大罵一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將軍吃了後相當滿意,他問這點心叫什麼名字。廚子隨即回答一句:「殺騎馬。」結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傳說二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而且被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薩其馬」。 傳說三較有根據的故事是在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一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那種點心味道好,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適合帶去行軍打杖。當努爾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贊賞,並把這種食物名命成「薩其馬」。 傳說四沙琪馬源自回族。相傳乾隆皇帝入新疆,親自品嘗此糕點後,驚嘆其松軟可口、味美清香而將其引入中原,並御賜「大救駕」美名。傳說五而最可靠的說法是「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在滿語里,「薩其」是「薩是非」、「馬拉本壁」的縮音,擁有「切」的意思,是因為「薩其馬」屬於一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在滿文字典中,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製成的一種砂糖果子(漢語稱為金絲糕)。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其馬」等等的稱呼。 演變舊時薩其馬的製作方法有記載於《燕京歲時記》:「薩其馬乃滿州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進,遂成方塊,甜膩可食」,指出了古時候薩其馬由冰糖、奶油、白麵粉等製作成;當中「餑餑」是北平方言,意指糕點或饅頭之類的食品。王世襄先生說,「據元白尊兄(啟功教授)見教:《清文鑒》有此名物,釋為「狗奶子糖蘸」。薩其馬用雞蛋、油脂和麵粉,細切後油炸,再用飴糖、蜂蜜攪拌沁透,故曰『糖蘸』。時至今日,薩其馬的製作方法已被改良:大約由雞蛋加入麵粉製成面條狀再下,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製成糖漿後與炸好的面條混合,待乾而成。 以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點心。有時也寫成「沙其馬」、「薩其馬」或「薩齊馬」(「馬」字亦作「瑪」)等。原來滿洲有一種野生漿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