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裡有賣高清國畫圖庫和高清油畫圖庫的,近現代的和古畫的都需要,清晰度必須要高的。
此為 古籍閣 里收藏的,可打包下載的中國各大博物館藏以及國外各館藏在內的各類中國歷代古畫,有些是精品修復版的古畫,非常珍貴,裡麵包括了各種山水畫、花鳥畫、字帖經文、人物、唐卡、佛像、羅漢、浮世繪,等,還包括一些名家、大師一生所畫的所有畫作全集,
本文件全部是原畫掃描製作的超高清的原圖文件,有些單張畫都有2G多大小,一共約3700G的內容,
是目前網路上能收集到的最全的超高清古畫可 古籍閣 里打包下載
對中國古畫熱愛或者對中國古畫有研究的朋友不要錯過此豐富的資源
館藏-東京館藏
館藏-中國畫珂羅版
館藏-二玄社
館藏-其他館藏
館藏-北京故宮
館藏-北京故宮(新)
館藏-南京博物館
館藏-台北故宮
館藏-吳昌碩紀念館
館藏-天津(新)
館藏-天津館藏
館藏-安徽上海博物館
館藏-旅順安徽(新)
館藏-旅順館藏
館藏-日本畫
館藏-日本畫2
館藏-神佛唐卡
館藏-美國波士頓、大都會館藏
館藏-榮寶齋
館藏-遼博(新)
館藏-遼寧館藏
館藏-齊白石畫集
② 誰有高像素的古畫圖片
http://photo.163.com/photos/gyzxh/20399930/
http://photo.163.com/photos/wood-327dyg/15915431/
http://photo.163.com/photos/wuxihongshan/15961415/
http://photo.163.com/photos/ziseyingtao/15894809/
http://photo.163.com/photos/yhjie2/15081593/
http://photo.163.com/photos/langmingnihao/12493802/
http://photo.163.com/photos/zs407/11206415/
http://photo.163.com/photos/lygzhaiweiguo/10316656/
③ 古代美女圖,典識
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一、結鬟式
結鬟式梳編法,先把發攏結於頂,然後分股用絲繩系結,彎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兩側,有巍峨瞻望之狀,再飾各種金釵珠寶,高貴華麗,多用於神女、後妃、貴婦與處女。如李公麟《維摩詰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屬此類發型。八十七神仙圖卷,永樂宮壁畫中,這種發式很多,一般有高鬟、雙鬟、平鬟、垂鬟等幾型式,變化甚多:
飛仙髻多是兩側結高鬟。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凌雲髻屬於高式的單鬟。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詔後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這些皆屬高鬟式。「飛天介」則是結三鬟於頂,聳立直上。據《宋五行志》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古之「百花」發式亦屬這種類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發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發式標志。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這種發式靈活旋動,很助美姿。據《采蘭雜志》記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圖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紈扇仕女圖亦屬於這類發型。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隨雲髻」類似側擰之形式,其髻如隨雲卷動。據《國憲家猷》記載:「陳宮梳隨雲髻。」這種發式生動靈轉,頗為仕女所好。
「凌虛髻」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發式如雲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朝雲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這種發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發式。
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發式。
盤疊式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兩側,稱為「螺髻」。在《凝宮詞》里有「螺髻凝香曉黛濃」之句,這種發式在唐代興起流行,從存世的唐代繪畫、墓壁畫中皆可見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畫及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之仙女,皆類似這種發式。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其變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單螺、雙螺、百合髻、盤恆髻等形式。
單螺其梳編法是將發股集結,盤疊如螺。置於頭頂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槨內西面北次間之雕飾,亦有些類發式。
雙螺其梳編法是將發分為兩大股,盤結雙疊於兩頂角,亦名「雙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亦有這類發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其梳編法是凈發分股盤結,並合疊於頭頂。如圖所示。
「盤桓髻」其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於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今其法不絕。」
結椎式的梳編法是發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貫住,聳豎於頭上。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趙合德入宮卷發,號新興髻,孟光為椎髻。」皆類似於結椎式,結椎式蘊藉持重,溫文爾雅。從商周一直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延用,其變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拋家髻、墮馬髻等幾大類。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據《妝台記》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巍峨高聳,號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晉祠女塑中亦有這種發式。
「拋家髻」其梳編法是在頭頂挽椎成髻,兩鬢緩長,以澤膠貼而抱面。據《唐五行志》記載「貴妃假鬢為首飾,曰義髻,僖宗內人束發甚急為囚髻,唐末婦人梳發以兩髻抱面為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
傾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墮馬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古今中華注》也記有「墮馬髻惟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反綰式的梳編法是將發攏住,往後攏結於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如綰成雙刀,稱「翻刀髻」。綰成驚鳥欲飛,稱「驚鵠髻」。綰成元寶,稱「元寶髻」。反綰成高牆,稱「高髻」《簪花仕女圖》之發式。據《妝台記》記載:「開元中梳反綰髻、回鶴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歸真髻,貼五色花子。」這種反綰梳編較難,多流行於盛唐,為後妃貴婦之盛裝,如〈韓熙載夜宴圖〉中之一梳反綰式。其變化一般有「雙刀髻」、「驚鵠髻」、「朝天髻」、「元寶髻」等。
雙刀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往上攏結於頂,再反綰成雙刀欲展之勢。據《妝台記》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貞元中梳歸真髻,貼五色花子。」皆類似反綰式的發型。
「驚鵠髻」也是反綰式之一。其梳編法是將發攏上反綰,成驚鳥雙翼欲展之勢,生動而有趣。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
朝天髻也屬反綰式之一,其編法將發攏上,束結於頂。再反綰成高髻朝天。據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曰:不走落,號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晉祠女像,亦類似這種發型。
元寶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發籠蔽,呈元寶狀。據〈晉書〉記載:「用發既多,不可恆載,乃先木及籠上裝之,曰假髻或假頭。」唐張雄夫婦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類似這種發型
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發式。其變化一般有「雙丫髻」、「垂掛髻」、「雙平髻」等
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發,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
雙平鬟屬於雙掛式之梳編法,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於兩側。再束結成環,使其對稱而自平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在仕女圖中頗為多見,多用於未婚少女或兒童。
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系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發。使其自然垂下
蓮花冠:此圖錄於《太原晉祠女塑》之蓮花冠。其冠似蓮花,以金翠妝飾,束戴於頂髻上。唐宋婦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僅束髻,冠上多有花飾,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圖錄自唐寅〈孟蜀宮妓圖〉之花冠。
鳳冠:此圖錄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鳳冠,為古代後妃及誥命夫人之禮冠,冠上飾以鳳鸞,真珠玉翠,多於大禮時戴用。
巾幗:巾幗是一種絲織品的頭巾,多束結在頂髻上,再用簪釵貫定,宋梁紅玉喜戴巾幗,故常把女中豪傑稱巾幗英雄
衣飾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獨立的上衣、下裳合二為一,卻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線,上下不通縫、不通幅。最智巧的設計,是在兩腋下腰縫與袖縫交界處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體化,可以完美地表現人的體形,兩袖也獲得更大的展轉運肘功能。據記載,深衣有4種不同名稱:深衣、長衣、麻衣、中衣。從出土廣物看,春秋戰國時衣裳連屬的服裝較多,用處也廣,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變式。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採的社會生活相關。
秦漢服飾(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啞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擻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 ,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江南水鄉服飾
生活在蘇州以東吳縣角直、勝浦、唯亭、陳墓一帶的農村婦女,依然保留著傳統購民俗服飾。她們歷來以梳願攝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擋褲、柬倔裙、裹卷膀、著綉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頗具江南水鄉特色,故有「蘇州少數民族」美稱。
水鄉婦女很重視願攝頭的梳理和裝飾,她們以烏黑的頭發、碩大的發留、眾多的飾品,輔以精美的包頭內和服飾,顯示出自己的心靈手巧和端莊秀美。其服飾的地方特色非常濃郁,傳承性穩定,但隨著季節的變化,年齡的差異和禮儀的需要,而有明顯的差別。一般來說,春秋來說,春秋季節服飾的特點尤為突出。春秋季服飾上裝以拼接衫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淺士林布為主要基調,色彩對比鮮明,鮮而不艷、艷而不俗,常用幾種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體,縫工精細,裝飾性很強,它的特點也是通過服裝的裝飾工藝宋體現的:有拼接、滾邊、紐攀、帶飾、綉花等。而褲於多用藍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藍印花布,褲擋用藍或黑色士林布拼接。這些服飾最初由於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時由實現實際需要的拼接發展到主觀意識的拼接,無不講究整齊均衡和對稱的形式美。腰部的矚裙也很有特色,長度齊膝,裙擱極細,擱面和裙帶上均有不同工藝的花飾,裙外面繫上一條小穿腰,穿腰是與蹋裙相聯的輔件。穿腰上縫著一個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帶上綉著各種圖案的花紋,是服飾中的重要裝飾物。裙的設計是很實用的,勞動時柬了倔裙,腰背不易受風寒,站立時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下擺較大,不影響行動,有利於水田操作,又方便於野外小解遮蓋,既實用又美觀。然而,水鄉地區鞋的特色也很濃。鞋的形式頗似小船,不分左右,故又稱船形綉花鞋,鞋幫兩劊合成,鞋面以綉花為主,色彩鮮艷,花樣豐富多彩。船鞋的做工精細耐看,堅固實惠,是水鄉婦女傳統的禮鞋。
④ 高清唐代古畫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fr=&pv=&word=%CC%C6%B4%FA%C9%BD%CB%AE%BB%AD&z=0&fm=rs7
⑤ 如何把美女照片p成古畫的感覺
建議ps
⑥ 很古老的仕女圖明清古畫求鑒定,工筆國畫絹本設色
畫風較古樸雅緻,然而題款及印均不佳。屬於工筆重彩畫。從時代來看應該是清末或民國的可能性更大。作者應該是一位善於畫人物畫的民間畫師。
⑦ 求古畫圖片網站
http://www.shufa.com/shop/shop_smallclass.asp?id=124
http://www.shufa.com/shop/shop_smallclass.asp?id=124
http://www.cacbo.com
網站為了賣畫或做宣傳是很少有夠大的圖片的,也是為了防止一些人復制後作為經營的。上邊這幾個網站僅供參考
⑧ 哪些網站能下載高清的古畫素材
其它的地方古畫素材我不清楚是不是你想要的高清素材,但是 古籍閣 是我看到過的古畫類別中單張的古畫能達到3G大小,而且古畫數量達到了兩萬多張,非常的高清,不管你用作什麼樣的素材基本都足夠你使用的
⑨ Elsa Anna 穿上中國旗袍,驚艷到你了嗎
Elsa Anna 穿上中國旗袍,驚艷到你了嗎
撐一把油紙傘,走在青石路上,就算是在現代的柏油路上,是不是從畫里走出來,訴說絕世風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裡,身著旗袍的女子,一回眸一笑,是一種怎樣的美,如若配上中國古詞是不更別有一番風味!
⑩ 線上哪裡有中國古畫高清圖的資源庫
中國高清古畫
這些都是中國古代高清古畫,非常的齊全,都是中國各大圖書館藏的超高清古畫,單張古畫達到了3G多的大小,都是適合超高清古畫保存的TIF格式
這個合集中收藏的所有超高清古事大小超過了7T,古代名畫基本都有收藏,
哪裡有這些7T容量的超高清古畫合集我就不多說了,注意圖中古畫的紅色印章、、、、、你應該懂得了吧
超高清古畫目錄:
天博009-賜蓮圖軸141x62.tif
天博010-雲峰樹色圖.tif
天博011-唐柳公權書蘭亭詩綠絹本26.5x365.3.tif
天博012-春山積翠圖軸.tif
天博014-周臣 香山九老圖.tif
天博015-雪山寒溪圖軸.tif
天博020-石濤 牡丹蘭花圖軸+紙本墨筆.tif
天博022-吳鎮 多福圖軸+紙本墨筆.tif
天博024-賜蓮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25-王謙 冰魂冷蕊圖.tif
天博027-岩阿琪樹圖軸..tif
天博028-通天帖+絹本+26.2x260.4.TIF
天博029-鎖諫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30-歲寒三友圖軸.tif
天博031-蘇漢臣 嬰戲圖頁rgb.tif
天博032-蘇漢臣 嬰戲圖頁.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圖卷32x107.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圖卷.tif
天博034-漸江 松溪石壁圖軸.tif
天博036-任伯年 雙鹿圖軸.tif
天博037-李流芳 疏樹孤亭軸.tif
天博038-董其昌 疏林遠岫圖軸.tif
天博039--明 丁雲鵬 釋迦牟尼圖軸紙本(出單)140.7×58.tif
天博039-明 丁雲鵬 釋迦牟尼圖軸紙本140.7×58.tif
天博044-金農 佛像軸200.tif
天博045-青山紅杏圖頁+絹本.tif
天博046-千岩萬壑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48-潑墨溪山圖.tif
天博050-蕉林酌酒圖軸.tif
宋 錢選 花鳥圖卷(全卷二版)紙本38x316.7天博.tif
弘仁.tif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軸絹本設色175x66.7天博.tif
明 王謙 冰魂冷蕊圖(絹本)186x111.tif
明 王鐸 王屋圖並詩卷(全卷)紙本29.9X639.8天津博物館.tif
明 王鐸 王屋圖並詩卷(全卷)紙本貨單29.9X639.8天津博物館.tif
明 王鐸 自書石湖等五首卷行書紙本27X253天博.tif
明 祝允明 行草書歸田賦紙本26.5X288天博.tif
│明 仇英-文姬歸漢圖扇面-X.tif
│明 劉原起-虎丘圖軸-X.tif
│明 周之冕-桃花鴛鴦圖扇面-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圖卷-1-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圖卷-2-X.tif
│明 周天球-蘭花圖軸-X.tif
│明 周天球-草書五言律詩軸-X.tif
│明 周天球-行草書七言律詩扇面-X.tif
│明 周臣-攜琴看山圖扇面-X.tif
│明 唐寅-行書扇面-X.tif
│明 孫克弘-蘭竹圖卷-X.tif
│明 孫克弘-墨竹圖軸-X.tif
│明 孫枝-溪橋林屋圖扇面-X.tif
│明 孫枝-秋江閑釣圖軸-X.tif
│明 孫枝-虎丘山圖扇面-X.tif
│明 張元舉-松亭看瀑圖軸-X.tif
│明 張復-溪山過雨圖卷-X.tif
│明 張宏-山塘短棹圖軸-X.tif
│明 張宏-金山勝概圖軸-X.tif
│明 文從簡-臨唐子畏女兒嬌圖軸-X.tif
│明 文伯仁-登山遠眺圖扇面-X.tif
│明 文嘉-春岸歸騎圖扇面-X.tif
│明 文嘉-竹明風恬圖扇面-X.tif
│明 文嘉-行草書冬日漫七律詩扇面-X.tif
│明 文彭-草書秋雨五律詩扇面-X.tif
│明 文徵明-文石喬木圖扇面-X.tif
│明 文徵明-行書軸-X.tif
│明 文徵明-古木蒼煙圖軸-X.tif
│明 文徵明-行書扇面-X.tif
│明 文震亨-行書軸-X.tif
│明 文震亨-行楷書扇面-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1-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2-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3-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4-X.tif
│明 祝允明-草書扇面-X.tif
│明 祝枝山-草書北郭訪友七言律詩軸-X.tif
│明 袁尚統-古樹棲鳥圖軸-X.tif
│明 袁尚統-維揚古渡圖軸-X.tif
│明 謝時臣-山水圖軸-X.tif
│明 謝時臣-蛾眉雪軸圖-X.tif
│明 錢谷-山水圖扇面-X.tif
│明 陸士仁-秋夜景物圖扇面-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1-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2-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3-X.tif
│明 陸治-山水圖橫幅-X.tif
│明 陳括-平安蓮瑞圖軸-X.tif
│明 陳道復-書畫軸-X.tif
│明 陳道復-草書五言律詩扇面-X.tif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浙博.tif
│南宋 梁楷 蠶織圖卷絹本27.5x513黑龍江省博物館.tif
│唐 殘篇 紙本楷書27X308.tif
│唐(傳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絹本30x292徐悲鴻紀念館.tif
│宋 佚名 蛛網攫猿圖頁絹本60x101弗利爾美術館.tif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絹本(二)28.6x103.5 .tif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絹本(原)28.6x103.5.tif
│明 文徵明 萬壑爭流圖軸132.7X35.3 南博.tif
│明 謝時臣 仿王蒙山水圖58.5X31.2南京.tif
│明 黃道周 答諸友詩卷行草絹本25.6x270.5蘇州博物館.tif
│晉 王羲之 頻有哀禍 孔侍中 猶懸三帖24.8×41.8日本前田育德會.tif
│清 戴熙 石樑雨來亭圖卷紙本35X316.81克利夫蘭.tif
│清 錢維城 獅子林圖卷38.1×187.3 加拿大阿爾伯特博物館.tif
│金 佚名 太古遺民 江山行旅圖38.42x417.83納爾遜.tif
│提取文件夾名.bat
│目錄樹.bat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傳) 合樂圖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傳) 合樂圖(日單)芝加哥藝術學院.tif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傳)合樂圖41.9x184.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曉圖 絹本223×87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98巨然-湖山春曉圖-.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曉圖 絹本223×87大都會.tif
│ 巨然-湖山春曉圖-hx-李斌.tif
│ 巨然-湖山春曉圖-hx.tif
│
├─元 趙孟頫 止齋記
│ 元 趙孟頫 止齋記行楷紙本47.5X356.tif
│ 趙孟頫·止齋記.txt
│├─宋代
│││ 15馬麟層疊冰綃圖軸.tif
│││ 19宋 絲綸圖.tif
│││ 248宋 李嵩 花籃圖頁.tif
│││ 254宋 馬遠 踏歌圖軸.tif
│││ 261宋 佚名 蕉石嬰戲圖頁(最清晰版).tif
│││ 266宋 朱紹宗 菊叢飛蝶圖.tif
│││ 27宋 趙佶 聽琴圖軸【頂級版】.tif
│││ 309南宋 佚名 小庭戲嬰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最清晰版.tif
│││ 339宋 徽宗佶 戴勝圖頁.tif
│││ 340宋 徽宗佶 花鳥圖頁.tif
│││ 350宋 李唐 牧牛圖頁.tif
│││ 357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頁.tif
│││ 358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tif
│││ 359宋 林椿 葡萄草蟲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tif
│││ 364宋 馬麟 橘綠圖.tif
│││ 386宋 許道寧 雲關雪棧圖頁.tif
│││ 392宋 楊士賢 寒山飛瀑圖.tif
│││ 395宋 佚名 白頭叢竹圖頁.tif
│││ 396宋 佚名 碧桃圖頁.tif
│││ 484宋 佚名 游騎圖.tif
│││ 5:張萱 搗練圖(1級)【頂級版】.tif
│││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圖.tif
│││ 劉貫道 消夏圖 絹本(29.53 x 71.44 cm).tif
│││ 北宋 趙令穰 湖庄清夏圖卷 題跋.tif
│││ 北宋 趙令穰 湖庄清夏圖卷.tif
│││ 南宋 梁楷-潑墨仙人.tif
│││ 宋 佚名 歸去來辭書畫卷30 x 438.6 cm.tif
│││ 宋 佚名松月圖絹本 74X130.tif
│││ 宋 劉松年 天女獻花圖.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五色鸚鵡圖卷53.3 x 125.1 cm.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五色鸚鵡圖(波士頓).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1.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2.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3.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芙蓉錦雞圖》.tif
│││ 宋 秋林放犢圖.tif
│││ 宋 趙佶 竹禽圖.tif
│││ 宋 陳容 九龍圖卷之一46.3X675.16.tif
│││ 赤壁圖.tif
│││ 赤壁圖卷.tif
明 藍瑛-溪山秋色圖(全卷)絹本 23.8X180.tif
梅清 千峰雪色圖軸+綾本設色+178.5×48cm+天津博....tif
清 查士標 青山卞居軸91.5x55.4天博.tif
清 胡湄 鸚鵡戲蝶圖 絹本 98.2X50.3.tif
清 蔣廷錫 蜀葵宣花圖絹本76x39天博.tif
清 鄭板橋155x84.tif
王午生,柏松圖.tif
王震,簪花尋味圖.tif
王震,花禽圖.tif
王鹿公.tif
鄭板橋 竹半幅.tif
陳汝言 山水53-ok.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