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滬劇旗袍緣茅善玉

滬劇旗袍緣茅善玉

發布時間:2021-07-16 10:42:17

A. 不覺得 旗袍更像花瓶瓷器的造型曲線嗎為什麼都覺得是滿蟲的衣服這是漢人改良的衣服,不要老覺得是蟎蟲

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

B. 旗袍為什麼會叫旗袍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最早清朝滿族女子的旗袍,有單、夾、襯絨和絲棉袍之分。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慈禧太後有一張照片:扮成觀世音菩薩的樣子,旁邊李蓮英太監扮成童子。這張照片裡面慈禧太後穿了一件旗袍,鑲滾嵌燙綉貼盤釘樣樣俱全,可以說是集旗袍工藝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長加長,兩邊叉開升高,腰身緊綳,顯示女性的曲線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袖長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沒有袖子,外形如流線型。上海女人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慶齡穿著碎花型的棉袍出現在閱兵觀禮台上,而上海廣告畫上的女子,也開始了連身旗袍的妙曼風姿。於是,名媛名太紛紛效仿,開始穿著旗袍出入社交場合。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將西式服裝的貼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寬松旗袍上,於是旗袍有了曲線,開始細沿主人的身材,細撫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緣上的細細花邊,也有了開叉。也盛行過開叉開到幾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見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從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里裊裊走來,滄桑而風情,會讓你看到什麼?那必是如柳的體態,旗袍的細致,還帶著十里洋場特有的奢糜繁榮和高傲不可親近的氣息。將旗袍穿出這樣風韻無限的,莫過於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緻,那一縷上海的精巧,那一絲繁榮下的世故聰慧,將女人的風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於一體。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其時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從頭到尾被23件花團錦簇的旗袍密密實實地包裹著,在美艷之下緊箍著情感,耐人尋味。這部電影一放之後,驟然興起了一陣旗袍熱,很多很多女子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畢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莊的,於是開叉又回歸到膝蓋處,袍身長及地面,行步間微露皮鞋的尖頭和細高跟,於是那種妖嬈那種微含的性感盡現其中。再後來,由於時局的不穩,再沒了那種如風扶細柳的心情心境,於是旗袍的擺線又上提。而寬袍大袖,也不再適合要做事的女人,於是衣袖也變得纖細合體。旗袍變得貼身精煉,而女人們,成熟的體態和優雅而不失干練的風度,也寫在了旗袍上。 旗袍的藝術:近代中國的兩位第一夫人——宋慶齡和宋美齡,她們在一些重要場合,都是身穿旗袍,不僅體現出東方女性的美麗,更將旗袍升華成了中國的國服。旗袍宋慶齡不僅自己愛穿,抗戰時期,她曾將旗袍作為國粹送給了斯諾夫人海倫�6�1斯諾。海倫�6�1斯諾的好友玻莉穿著這件旗袍,在美國為中國抗戰到處演講募捐籌款。海倫�6�1斯諾臨終前有個心願,要把這件中國旗袍完璧歸趙。1998年這件漂泊了六十年的旗袍終於回到「宋慶齡故居」。 滬劇當中好的旗袍,一般都是演員的私產。因為好的旗袍必須是度身定做,才能完美地將女性的東方美表現出來。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里的舞女,無論是她穿旗袍的樣子還是走路的姿勢,都會讓人眼前一亮。正是許多老藝術家的悉心輔導,將穿旗袍的規矩傳授給了年輕的後輩們,演員才能將舞女的這個角色演繹得如此生動而逼真。旗袍的產生同時也孕育了藝術。有了旗袍,才有了那世界上獨具特色、獨具魅力的東方氣質與東方美。而上海女人白皙細膩的皮膚,相對高頭大馬的洋婦要嬌小玲瓏。凹凸有致的身形,天生就是應該穿旗袍的!旗袍看似密實,其實最是性感。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只有東方人穿上才有那數不清道不盡的東方氣韻,才能恰如其分地襯托出東方人典雅、靈秀之美。

C. 近期我喜歡上了青年滬劇演員朱儉,有人知道他的一些信息嗎

《後台心語——小記青年滬劇演員朱儉》

作者:鈺雁

節選

朱儉,上海人,上海滬劇院國家二級演員,工小生,師從著名滬劇演員孫徐春,1992年畢業於上海戲曲學校,後加入上海滬劇院。

代表作有《我心握你手》、《董梅卿》、《碧落黃泉》、《啼笑姻緣》、《一文錢》、《石榴裙下》、《家》、《永恆的旋律》、《人間至愛》等。

朱儉將古典滬劇與現代唱法融合一體,表演細膩質朴,唱腔舒展飄逸,深受青年觀眾的喜愛。1993年,獲上海首屆青年滬劇演員大獎賽「十佳」稱號;1999年,獲第十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2001年,獲全國地方戲曲摺子戲暨青年演員大獎賽二等獎;2003年與程臻一起被推舉為「東方戲劇之星」。

劇照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B%A6%BE%E7+%D6%EC%BC%F3&z=0

視頻
http://video..com/v?word=%BB%A6%BE%E7+%D6%EC%BC%F3&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D. 滬劇起源於什麼

滬劇起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
滬劇是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復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早期戲班主要在鄉間流動演出,後來又在上海的茶樓、街頭演出。劇目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演員的裝束都是清代的農村服飾,這些劇目後來被稱為清裝戲。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茅善玉領銜主演滬劇《雷雨》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盪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文革後,滬劇逐漸得到復甦,著名滬劇藝術家重返舞台,煥發了藝術青春。滬劇舞台上陸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劇目,如《金綉娘》、《張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滬劇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滬劇團,首任院長為丁是娥,現任院長為茅善玉。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E. 比較有名氣的滬劇有那些個 (劇名)

庵堂相會,雷雨,陸買臣賣妻,阿必大回娘家,羅漢錢,石榴裙下還有新編滬劇董梅卿非常好看

F. 金沙醬酒旗袍緣酒商標注冊號是多少

應該是金沙醬酒吧,注冊號是12710481,詳細信息我截圖了,你看看是不是這個:

G. 演滬劇叛逆的女性女主角如不穿旗袍能穿什麼服裝

白衫黑裙以及西式女裝

H. 茅善玉的檔案

上海市人,1962年生。1974年進上海滬劇團學館學藝,1979年以優異成績結業後入該團青年隊。在《庵堂相會》中扮金秀英、《龍虎山奇緣》里飾張四姐、《小巷之花》中演曹倩,鋒芒初露,頗受好評。其後,又在《一個明星的遭遇》及電視劇《璇子》中主演三十年代影壇明星周璇,演出成功,聲譽雀起。她的表演感情真切,動作優美;演唱時嗓音甜潤,情深味濃,柔中有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在八十年代被認為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後起之秀。

I. 錦綉緣華麗冒險殷明珠穿的旗袍

樓主說的是電視劇裡面人物穿的旗袍吧,那些都是訂做的,其實你也完全可以定做一個和你說的一模一樣的旗袍,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預祝你早日能穿上自己喜歡的旗袍。

與滬劇旗袍緣茅善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牛仔褲門禁外翻什麼原因 瀏覽:89
男士皮衣海報 瀏覽:561
廣州哪有男裝尾貨批發市場 瀏覽:404
界首旗袍協會視頻 瀏覽:942
酒紅色短款風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636
黑色皮風衣里外穿什麼好看 瀏覽:636
懷孕文胸需要買大多少 瀏覽:582
黑色體恤搭白褲子圖片 瀏覽:885
螺螄灣批發裙子 瀏覽:269
編織帽子如何加層絨 瀏覽:203
ios馬甲app有哪些 瀏覽:748
刺激戰場抽風衣幾率高的時間段 瀏覽:455
帽子帶久了會怎麼樣 瀏覽:490
校服衣服太大怎麼改 瀏覽:495
商城男棉衣批發 瀏覽:383
什麼衣服搭配白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439
1000塊錢的羽絨服貴嗎 瀏覽:591
90後美女衣編織 瀏覽:273
蒙口羽絨服如何驗真假 瀏覽:896
幼兒園旗袍母親節手工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