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② 在古代哪個族的女人是穿旗袍的,男人是扎小辮子的
旗袍的話是滿清才有,男人扎小辮子的話好象中國周邊的游牧民族都扎,不過有的不是清朝那種金錢鼠尾,有的是垂耳雙辮
③ 跪求一本書名,是講古代穿旗袍的女人的一個個短篇小說的合集。 貌似有很多穿旗袍的女人,還有一篇好像叫《
古代穿旗袍,就是清朝
正宗的旗袍是慈禧太後那樣的,現在的是西方裙子改制的,據說是宋氏三姐妹的發明,那時清朝已經結束了
④ 古代女人旗袍走姿
古代女人不穿旗袍
古代這個詞的定義,起碼是1911年滿清覆滅以前了,而旗袍,是在1911年滿清覆滅後才發明的。
旗袍真正的發明原因實際上並不那麼光彩。1911年民國建立,滿清八旗沒有了鐵桿莊稼(固定的每月下發的生活補助)。
沒有任何勞動技能的滿清八旗子弟迅速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為了謀生,八旗女子們不得不將自己的家改裝成窯子,開門接客。
但是,旗人女子普遍並不像滿清辮子戲裡面那麼漂亮,大多數旗人女子的相貌實際上很一般。為了招徠客人,旗人女子們於是設計製造出了旗袍。
旗袍確實是偉大的時裝發明,穿上旗袍再加上一雙高跟鞋,能夠輕易的將普通女子裝扮成美女,美女裝扮的國色天香---------於是,旗人的窯姐們成功的招徠了生意。
不過,其實這也算不得什麼丟臉的事情,事實上,胸罩、三角蕾絲褲、女用高跟鞋、晚禮服這些現代主流服裝,全部來自於19世紀歐美高級妓院的發明。
最後,在中國歷史方面,古代、近代、現代的分別如下:
1840年以後一般被稱為近代(國際歷史上則大多以法國大革命為分界線);
1911年以後一般被稱為現代;
1949年以後一般被稱為當代;
而古代一詞,起碼是指1840年以前。
而1911年後才發明並推廣的旗袍,肯定在古代沒有女人穿著的。
⑤ 穿旗袍的女人是什麼年代的
四五十年代上海,香港最流行了.
⑥ 古代人穿旗袍,裡面穿什麼
中衣,我看著覺得像現在的睡衣,當然了,女人的話,應該還有個肚兜
⑦ 古代人穿的旗袍是什麼樣的
古代人穿旗袍,男人一般是天藍色的,女人是花的,
⑧ 喜歡穿旗袍的女人是什麼性格喜歡古典的東西
穿旗袍的女人看上去比較優雅,身材好看,比穿普通的衣服跟有氣質和女人味,只是女人愛美的通性,我感覺穿旗袍不穿旗袍跟性格關系不大。喜歡古典的東西就更談不上了,只要是好的東西美的東西是人都喜歡,女人也一樣。
⑨ 古代女人既保守為什麼穿開衩旗袍
只有清代女性才穿旗袍,清代以前中原地區不穿旗袍。清代旗袍和我們印象中的旗袍很不一樣,旗袍內還穿了一層褲子,旗袍也是長袖的、旗袍下擺能蓋住腳。
我們今天看到的旗袍是民國時期逐漸演化的,有些我們今天看到的旗袍甚至是現在才設計出來的,與民國時期也不一樣,短袖或者無袖,下擺短,可以當裙子穿。
現代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