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衣食住行的變遷
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一、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近代民俗變遷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近代民俗變遷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以下從禮儀、消費、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節日、婚喪等八個方面進行概括,大致可以窺見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1.禮儀習俗的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以體現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然而,開國以後,在沿海通商地區,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採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並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稱謂。1912年民國成立後,明令祭孔時「除去拜跑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註:《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報》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同年8月17日,民國政府公布了《禮制》,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新式禮節的合法地位(註:《東方雜志》第9卷第4號,1912年9月。)。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總之,脫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文明儀式」、「文明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2.消費習俗的變化: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對傳統消費習俗產生巨大沖擊,並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在鴉片戰爭後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不過開始僅限於通商口岸等少數地區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餘個,於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雲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裡,也可見到不少洋貨,包括各種哈剌呢、嗶嘰、羽紗、法蘭絨、鍾表、玻璃等,一應俱全,而且其售價「並非貴得驚人」(註:姚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頁。)許多「農民亦爭服洋布」,中產之家更是「出門則官紗紡綢不以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註:宋延齋:《蒲圻鄉士志》,轉引自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此外,賽馬、賽船、網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業余劇社、公園、室內音樂會、電影、電燈、電話、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內容均發生重大改變。此外,以上海為例,色情消費、游樂消費也成為商人、富人等消費方式中的重要內容。
3.服飾習俗的變化:中國服飾習俗源遠流長,各時代都有絢麗多彩的服飾。至清代中國服飾則多以長袍馬褂為主,女子則穿旗袍。民諺有「孔雀翎,馬蹄袖」之說。服飾具有體現等級森嚴、褒衣博帶特點,這些弊端與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為此,部分中國人開始接受西式服飾。在19世紀50年代,香港、廣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華商更多有穿洋裝者。戊戌時期康有為力倡「易服」。20世紀初,當時青年穿西服的人漸多起來。1903年胡漢民任教的廣西梧州中學允許學生可以在歲時年節「披洋衣揖孔孟」(註:《胡漢民自傳》,〔北京〕《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可見在學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數。當時的出「洋」留學生更多著洋裝。清亡後,曾出現過「洋裝熱」,在通都大邑,人們「趨改洋服洋帽,其為數不知凡幾」(註:《潘月樵請用國貨》,〔上海〕《申報》1912年3月4日。),在偏遠小城,「文武禮服,冠用氈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歐式」(註:民國《慈利縣志》卷17,風俗。)。此外,洋式襯衣、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都漸漸普及推廣,總之,中國服飾中的西方因素不斷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裝則是近代中西服飾合璧的最典型標志。
在廣義的服飾民俗中,穿著和「打扮」是有機的統一體。例如紋身、化妝、發式、飾物、纏足等。鴉片戰爭前後,西方人到中國,首先看到的就是蓄著長辮子的男人和裹著小腳的女人,「許多年來,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註:〔英〕哈利:《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王維周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頁。)。男人拖著大辮子、穿著寬大的褂袍,女人裹著小腳,這是清代中國人的基本裝束。然而,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人這種裝束形象有了顯著改觀。首先,一批來華的傳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維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對纏足,主張放足,1883年康有為在廣東南海縣成立不纏足會,1896年又在廣州成立不纏足會,1897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纏足會,不久不纏足會遍及東南沿海地區。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還發出上諭禁止纏足。1901年慈禧太後下達了勸禁纏足的懿旨,1912年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辮發雖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標志,但卻是滿族習俗同化漢族的結果,在外國人面前,卻又成為中國人的民族標志了,而這種民族標志,在近代又成為與開化世界趨向短發的世界大潮相背馳的「落後」、「不開化」的標志而體現的。
戊戌時期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的《請斷發易服改元折》中公開要求清政府「斷發」易服,一般開明人士也發出了剪辮的呼聲。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許官民自由剪發了。辛亥革命爆發後,辮子陸續剪掉。當時甚至出現了眾多的理發店取代了眾多的「剃頭匠」。連袁世凱也剪掉了辮子。民國的成立更帶來了短發的普及。
4.飲食習俗的變化: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發達的國家,至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川、粵、魯等各種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風味菜餚及小吃。至鴉片戰爭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飲食習慣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但隨著西方文化的進一步滲入,西方的一些飲食也逐漸傳入中國,至19世紀中葉以後西式飲食開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開設在上海虹口一帶的西餐館有「華人間亦往食焉」(註:葛元煦等:《滬游雜記·淞南夢影錄·滬游夢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館也相繼開設,名聲愈來愈大。翻閱這一時期的《大公報》,常可看到「品升樓」、「德義樓」等「番茶館」的廣告,稱它們專辦「英法大菜」、「請得巧手外國廚房精調西菜」(註:《大公報》光緒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飯店檔次很高,象「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註:胡樸安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一,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頁。),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間。辛亥之後,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為一種時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濱竹枝詞》中寫道:「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又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註:顧柄權:《上海風俗古跡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頁。)。總之,在以「洋」為時尚中,具有西方風味的食品漸受中國人的歡迎,如啤酒、香檳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麵包、西點、蛋糕等皆被國人接受。說明西式飲食已引起了中國飲食習俗的較大變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習俗的變化:中西居住習俗差異較大,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問題,也有不同的風俗問題。皇家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傑出代表,不過它與民居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和土樓、北方草原的氈包等,都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典型形態。通常中國傳統民居以平房為主,這主要與中國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建築材料、建築技術落後有關。在近代,由於受西式建築風格的影響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國人也開始建築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現「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風尚。鄧子琴在《中國風俗史》中稱,「晚清園亭,亦參以西式建築,而通都大邑,幾於觸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樓漸漸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為當地居室建築的新潮流;在沈陽「建築宏麗,悉法歐西,於是廣廈連雲,高甍麗日,綿亘達數十里」(註:《奉天通志》卷97,禮俗三、居室。);在青島,「市內住屋多屬歐式建築」(註:袁榮叟:《膠澳志·民社志》,第72頁。);在漢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廠肆,角勝爭奇」(註:民國《夏口縣志·序》。);在上海除了興建了大量西式建築外,還出現了西洋建築風格影響下的中國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響,漢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島等地也相繼在租界、碼頭、商業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與西式建築的引進,鋼鐵、水泥、機制磚瓦、建築五金、自來水、電燈等也大量應用。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生重大變化。
6.出行習俗的變化:出行習俗是與交通工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傳統社會,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肩輿(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交通落後,必然造成社會的落後。在近代,隨著西方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的引入,逐漸導致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出行一下子就由「鄉人」而變成「國人」。汽車興起後,「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被打破了「男女雜坐不以為嫌」(註:民國《夏口縣志》卷二,風土志。)。使傳統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7.節日習俗的變化:中華民族的節日習俗獨具特色,近代的歲時令節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自古以來的民間形成的節慶習俗,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但這些節日是依據傳統歷法而來,屬於封建農業文明的產物,且多有傳統民間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適應近代工業社會的落後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清末已有改歷的呼籲,梁啟超於1910年就撰寫《改用太陽歷法議》一文,主張採用太陽歷代替陰歷(註: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頁。)。民國政府成立後,斷然於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國改用陽歷,以求與國際上通行歷法相一致。改歷後,必然引起歲時節日習慣的變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義的新式節日、紀念日相繼出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國初年的新紀念日除了民國成立日(元月1日)和國慶(10月10日)紀念以外,還有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國恥日(5月9日)、植樹節(清明節)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國際婦女節(3月8日)、兒童節(4月4日)、國際勞動節、學生運動紀念節(5月4日)、教師節(8月27日)等等。特別是受西俗影響,聖誕節、情人節等也在城市中普及。這些都為中國的節日時令習俗增添了異彩。
8.婚喪習俗的變化:婚禮是標志與慶賀結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漢族主要的婚姻形態仍然是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受男女平等觀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響,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少數與外國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禮結婚的現象,「前日為春甫婚期,行夷禮」(註: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頁。)。光緒年間,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婚姻論財不問門第的現象,西式婚禮漸有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明結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開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註:徐珂:《清稗類鈔》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頁。)。文明結婚,除婚禮地點不在教堂,不用牧師主婚外,許多儀式大致從西禮中移植過來,雖然雜有中國傳統婚禮的某些內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總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鎮「文明結婚」的流行,畢竟反映出中國婚俗的變化,代表著晚清婚俗變化的正確方向。
㈡ 一道高中歷史題目。急啊!~~~~~~
生產力的變化
生產關系的變化
政策的變化
對外開放的變化
AND SO ON
對著試題抄吧
不對算我的
㈢ 中國唐朝至今服裝的發展史
隋唐服飾鑒賞
引言: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後,統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後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飾
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階段為中、晚唐時期。各個階段,按照等級制度的差別。裝飾內容,一般色質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飾,又固著裝環境與場合的不同,分為祭、朝服,公服與常服,笄、絳紗單衣,向紗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帶金鉤、曲領方心,絳紗蔽藤白襪,烏皮屐。劍、雙佩、雙緩、 貢囊等,各人按官職的大小再各有減少。在唐代李賢墓的壁畫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從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塑望謁見時的服飾。具體的形制是:冠、 、笄、絳紗單衣等。唐使君集像中頭戴進德冠、手執笏板,腰間佩有 貢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後來就固天子用赤黃袍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黃袍了。亦規定親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綾羅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綾羅袍;六品以上穿黃絲布交棱雙。
在服色上,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穿黃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時用赤黃色交綾袍,唐高祖李淵則穿赤黃色的袍一戴黃巾作為常服。自這開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黃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黃色,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雖其中各有變化,但大致以紫、緋、綠、青四色來確定品的尊卑。
隋唐時袍衫等服飾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出許多新的式樣來。與前面各朝不太一樣的式樣:圓領,在衽、窄袖、領袖下擺處設有緣邊。此外,這時期有特色的袍衫還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斕袍、 斕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斕袖、 漂、作為士熱人的土服,是一種衣裙連屬的袍衫形式,與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領,大袖,並且在頸子,袖子、衣服下擺處都有邊,突出了是下擺處有很寬的橫斕裝飾。
缺 袍,缺胯衫所謂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們今天稱為「擺縫」的地方開放,這樣較便於人行動,也正由於它的這些特點,被作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勞動者的服飾之一,又因為這種式樣便於行軍騎射,又成為戒服之一。
黃袍,是赤黃色,繹色的紋綾裁製的袍。式樣為右衽、大袖、領子、袖子、褪長至膝下或到腳,這是隋唐時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裝。也從這時開始。
銘袍,即「迴文銘袍」是用金錢,銀以迴文為紋樣綉在袍子上,銘袍的式樣是右衽、圓領、大袖、前有鳥獸花紋,背後有銘文。
穿用胡服,遠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一了漢到北朝,胡服已成為朝服。常服了,隋唐時,已忘記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和少數民族飾和印度,等國外服飾,它具有衣長到膝部、頭戴毛氈或皮帽,腳上穿靴子,領式為圓領,翻折領。
這種胡服在唐帶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賢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溝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還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隋唐時,將長袖減短而形成了一種合領,對襟、無袖或短袖的長衣叫半臂、它長到膝部、胸前系帶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節的服飾。半臂與背子同屬一類,知識各時期的稱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時期的男子的服飾中,還有襖裙、褲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紳士老者,仍以大袖寬身的單衣,長裙為最常穿用的服。
婦女服飾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他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 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 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他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裝,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長裙,腰系卡帶,肩披長巾,腳穿高頭鞋碌。窄袖長到手腕。上衣短少僅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畫中,唐代婦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長披帛。長裙。這種上衣極短而下裙拖長的服飾、更能顯示出比例上的節奏感而表現出體態美,可見唐代婦女的綽綽風姿。
唐代時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是貴族婦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式樣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對襟衫,長裙,肩披批帛,飾有織文和綉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帶系結,大膽地誇張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現在朝鮮婦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長。面料一般是紗羅織品。所謂的『綺羅纖線見肌膚』,又是唐代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即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體現了唐代文化開放的特點。宋代婦女也穿紗,羅衫襦,但從穿著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無法以唐代比,隋唐時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擔化,露 部裙長可拖地,並且造型瘦俏。從隋唐壁畫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長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從緋、紫、黃、青等為最流行。當是唐弦宗的楊貴妃最愛穿一種黃裙,這種裙子用陰金香草染成,色澤如花,特別鮮艷,不怕日曬,而且可以發出芬芳的清香。這種黃裙逐漸在宮繽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陰金裙」。就說明了這一點。
除這之外還有一種由兩種式兩種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縫制而成的一種長裙,又叫間裙著種裙子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隋唐時,不分貴賤尊卑,婦女都和愛穿中唐以後漸漸少見。
隋唐時,婦女喜歡穿胡服,而且愛穿男子的服飾,這時的胡服特點是:領、袖和下擺處有錦邊裝飾,應邊忖襟,折領式圓領窄袖,頭戴高頂氈帽,系束帶且帶上有多種飾物,下穿帶堅系的小口褲,腳穿尖失的綉花鞋式半呦軟貨。胡服革帶上的掃飾物在三國就傳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為了武員必佣之物,佩掛的飾物有算袋刀子,礪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種俗稱「 」,開元以後,朝遷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掛了,可在民間卻更流行了,只是後來有去了原來的七事,只有窄皮條代替掛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飾可以從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畫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還有一 種四 服裝流行在宮廷和上層貴婦之中,著種服飾為頭戴綴滿珠寶裝飾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領窄袖上袍,袖口與領邊都有綉金的金飾,腳穿軟線貨。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裡面穿的有綉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姿顯露得淋漓盡致。背子、半臂、背子、輛襠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很相似,後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所以將上述服飾單獨來介紹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來說,是對襟,在兩腋及肩後都垂有帶子,因為是對襟,所以需要用帶子系束,並飾在胸前。交領或盤領式的背子,多與盤領式的公服配套使用,這是背子使用於難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從史料上著。男子穿的背子還不能作為正式服飾來穿,雖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這種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禮儀場合穿用的。士大夫們平時雖然也有隻穿背子見客人的,但必須戴帽子,並把下兩腋根垂帶系在胸前作為禮節。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單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婦女背子必須是腋下有開衩的才叫背子,否則可能是長襦,因為背子長到膝部。腋下開衩也很長,約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處一直卡到底邊。領式有斜領、直領、盤領、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長。胸前有帛帶打成結作為禮節,也有把兩腋下的雙垂帶橫著系的,後來去掉了設的雙帶。由於時間的演變,穿著者的不同或長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別也是很嚴格的,貴族婦女的背子衣或是僅次於大袖禮服的帶禮服。比較正式的場合穿正式禮服,梳髻,一般的場合則穿背子和裙。如皇後回娘家時穿背子,皇後在節慶日時第三杯酒後可以換上團冠、背子,說明背子作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們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說媒時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處的。難子只作便服,女子卻能作次等禮服或常服。
半臂本來是武士們穿的,因為它便於行動。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裡等不正式的場合也穿半臂的領有團領、交領、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減去。婦女也有穿半臂的,這種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長就成為了背子,如果減去袖子,就類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裡面,如薴布背心。
輛襠有軍上穿的輛襠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輛襠杉。輛襠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裝
(1)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襇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於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襇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後來及作為弔慰凶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襇衫,衫下加一條橫襇,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襦襖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飾,這兩者的差別並不很大,後來就「通稱了。直掇、道衣、鶴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較寬大的服飾,直掇是長衣而衣背上的中縫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專指道土穿的服飾,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樣是斜領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緣邊,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樣,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時,有時用絲絛系住腰。鶴氅本是用鶴羽等鳥的羽毛捻成絨織的貴重裘衣,在晉和南朝的時候就有了。式樣是穿袖、大身,後來把這種寬大的衣著叫鶴氅。這三種服飾比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領交裙,而鶴氅則是直領下垂至地的一種形式。
宋代有一種叫貉袖的衣服,這種衣服的特點是便於騎馬,袖在肘間而長短與到腰間,是一種比較短小緊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種雨具、是用草編成的,唐代張志和《漁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句子,可見唐時已有蓑衣。
腹圍與前而說的袍(抱)肚不一樣,是一種圍腰間的服飾附件。宋代人喜歡用鵝黃色的腹圍,稱這叫「腰上黃」。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定作為「凶服」外,其餘的沒有什麼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約衣料,這樣既便於行動,又誇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在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綉邊裝飾。翻領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裡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裡穿。這種習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綉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時婦女的貼身內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隻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
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飾
元人以白、藍、赫色最為流行。蒙古人喜歡尚白色,以白為潔;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質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漢話譯為「一色衣」,與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較緊、窄,
而且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有無數褶襇,造型像現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橫襇,領式多是右衽交領,方領、盤領。下身是小口褲,腳穿絡縫靴,腰間開始時用氈毳革作裝飾,後來用擰絲金線或用紅紫帛捻成線,橫纏在腰上,這樣騎在馬上,束緊腰圍就出了體型的輪廓。衣飾的紋樣有:日、月、龍、鳳等紋。質以服用青、紅色綿做的較多,在衣的肩背間綴以大誅作為裝飾。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圓領領袍和宋代的交領袍,頭戴宋式中,貧苦的勞動人民則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帶,衣式多為右衽、交領,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飾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區別,如還有深衣,襖子,褡護,羅
衫,貂皮裘,汗衫、錦衫,披襖,團襖,氈衫,油衣,出袖,軍撤……不可盡數,由於距離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圖像和出土文物來了解它們的大致情形。
(4)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後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裝
明代一些男子服飾主要在罩甲、電 等。
罩甲是明代內官、都 史、軍人、巡撫、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種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節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於行動。罩甲上有紋樣刺綉,有的下擺處,還有絲惠來裝飾。
申 ,源於元代的質孫服,也與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沒有折襇,明
代內臣穿的軍 有長而窄袖子,下擺開氣,盤領或方領,上衣有橫襇,下裳旁側有馬甲褶,即現在的百褶。當時穿軍 的人除了內臣外,還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這是一種輕捷而便於行動的服飾。
當時還有一些服飾如衫、襖、裙子等都和襲唐朝宋的服制,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6)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
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
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嚴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裡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交領或對襟,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
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
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
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
(7)清代男子服飾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飾在馬褂,領衣、馬甲、褲、套、褲等。
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種較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為穿這種衣服活動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勝褂」;後又因它常穿在長袍的外面,所以叫「補褂」。馬褂的結構多是圓領,對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馬褂在嘉慶年間往往用如意鑲衣緣作為裝飾,後來漸漸普遍了起來。
領衣,梧州人稱為「牛舌頭」。因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頭,它從力頸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間,並且夾在腰帶里,呈白色,而且綉著花紋,這種服飾使肩部誇張地突出而腰部則顯得窄,從而體現出寬肩細腰的健美的體型。
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這是人們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種無袖上衣。不論
男女老少,尊卑貴賤都喜歡穿馬甲。這種服飾從魏晉時期的袖襠變成馬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點。清代的馬甲是以襟的各種方式和扣襟的裝飾及花紋的組織為個性,吸收了北方騎射民族服飾上的裝飾風格,比如多紐扣的多紐馬甲,即巴圖魯坎肩。
清代男子服裝,由於受滿族和北方騎射民族的影響,早已沒有穿裙裳的習慣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褲為主要服裝套式。清代男子的褲式是高腰,合襠,褲腿肥闊。後來也有在褲腳上鑲罩緞子邊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褲腳處用扁而闊的帶子扎住褲口,這樣既保暖,行動又方便。
套褲,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種服式。兩條褲腿不連在一起,穿的時候套在里
面褲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後部,有點像現在的雨褲,褲腳上部較窄。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江蘇農民在水稻田裡勞動時穿一種極短的「牛頭褲」,形狀像牛頭,
便於在泥里、水田裡勞動,與漢代的「犢鼻褲」比較相似。
(8)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
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中國服裝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進化。得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遼闊無邊。通過服裝,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創作的文明成果從中得以體現。越是熟悉,我們越慚悔。我們立志向先哲學習,為祖國的發展與進步作出突出貢獻,以慰先祖之靈!
很長自己慢慢看吧
㈣ 中國從晚清到現代的變化
具體的:
社會生活的變化 清末民初,經過辛亥革命的沖擊,中國社會風尚急劇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剪去了發辮。清朝強迫漢族男子束發留辮,晚清的進步人士把辮子視為民族的恥辱。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動員群眾剪除發辮。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發布法令,要求人們剪辮易服。其次是服飾變化。封建社會,以服飾區分人們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後,千百年來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會廢棄,於是人們的服裝樣式開始多樣化。當時人們對沿襲已久的纏足之俗進行了嚴厲批評,出現了不纏足運動,各種不纏足團體和禁纏足宣傳,遍及全國。1912年3月13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勸禁纏足文》,對改變纏足陋習起到重要作用。南京臨時政府還發布了《嚴禁鴉片通令》,嚴厲禁煙。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國社會眾生相 服飾變化與衣冠之治的解體 從習俗和觀念的變化看中國近代社會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出現了鼎新革故的社會潮流,社會風尚新舊並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領域廣泛、氣勢之大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清末民初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
思想觀念的更新 南京臨時政府發布法律,要求民眾革除前清腐朽生活習俗,革新禮儀稱謂,廢除叩拜、作揖、請安、打千、拱手等舊式禮節,改行鞠躬、脫帽、握手、鼓掌等禮節。婚喪禮節也改為新式,廢除舊式婚喪的各種落後禮俗。人們的稱謂,不再使用「大人、老爺」,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稱。傳統觀念逐漸被新觀念代替,認識到封建君權、神權、族權、夫權是對個人人格的摧殘,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鎖,給人民平等權利和地位。 晚清帝國的「市民社會」問題
南京臨時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給各種職業的人們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權利,取締買賣人口及賣身契約。當時全國反對賣淫納妾,要求實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財產獨立權,個人自立,不苛待傭工等。各種以人道主義、解放人權為宗旨的社會團體紛紛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錮人的個性發展的封建枷鎖。這時,人們開始對國事政事發生興趣,各種集會、結社、選舉活動得到廣泛發展。知識婦女也開始投身於政治。
當時人們重視工商業的作用,認為辦實業是救國的重要手段。人們打破了傳統的四民觀念,為發展實業殫心竭慮,投資設廠,各地出現工商業大發展趨勢。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學大倡,學生選擇專業,考慮其實用價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報考,傳統的作詩填詞、習經讀史、心學理學,不再受人重視。社會上也出現了追求奢侈浮華的風氣,社會各類消費性行業得到發展,對封建社會傳統道德倫理觀念進行沖擊。與此同時,中國固有的學術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清末學術觀的變革 晚清學術分科觀念及方案 學術史:清末民初的顯學 王國維:國學與西學 晚清國學大師王國維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與敦煌學的發展
文學藝術的繁榮 清末民初出現了揭露社會腐朽黑暗的「譴責小說」,如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和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揭露了清朝各級官吏、衙門的腐朽黑暗。還出現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說,如《廣州亂事記》、《新漢演義》、《血淚黃花》,描寫了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
知識分子積極研究和宣傳歐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現了許多譯著,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約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從中吸取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文藝作品也被大量翻譯,莎士比亞、狄更斯、巴爾扎克的作品,陸續翻譯出版。最著名的翻譯家是林紓,他根據別人口譯,把外國作品翻譯成中國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學與現代性 莎士比亞全集 狄更斯作品選 巴爾扎克作品選
此外,出現了現代話劇和新式音樂,當時「學堂樂歌」的創作大為盛行,出版了不少課堂歌曲的教材。在美術方面,涌現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於創新的畫家。如李叔同、吳昌碩、高劍父、劉海粟等。蔡元培則第一次提出了必須對國民進行美術教育。
新聞出版業的進步 清末民初,西學得到很大發展,加上新印刷技術的普遍使用,新聞出版業步入新的發展時期。1897年,夏瑞芳、鮑咸恩等人聯合創建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時只有印刷所,後成為集編輯、印刷、發行為一體的綜合性出版企業。1921年1月,陸費逵、戴克敦、陳協恭、沈知方等人創辦中華書局。它集編輯、印刷、發行為一身,是民國初年影響極大的近代出版企業。民營出版發行業的發展,很快就超過了教會和官辦的出版機構。
革命派在活動期間,也促進了出版活動。如1902年陳范創辦《蘇報》,聘請章太炎任主筆,發表了大量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刊《民報》,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據推算,當時全國的各種報刊雜志有1000餘種。中國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興起和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分不開。 清末民初的中國文化情形(圖片)
近代教育的發展 清朝末年開始建立新的教育體制。1903年清朝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了在全國范圍內實際推行的學制,稱為「癸卯學制」,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礎。章程頒布後,各類學堂迅速發展,到1909年,全國各類小學已達5萬多所,高等學校123所。在創辦新式學堂的同時,清朝廷還先後派遣青年學生和官員出國留學,民間也大量出現自費留學生。留學生在在國外大大開闊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識,成為中國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分子。 張之洞與晚清學部 京師大學堂章程
民國政府對清末的教育體制又進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設置新教育機構。如將學堂改稱為學校,男女可以同校,廢止讀經,禁用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禁止體罰,取消清朝貴胄學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學部教育宗旨中關於「忠君、尊孔」的內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訂學制。初小4年為義務教育,高小3年,中學4年,大學本科3年或4年,師范學校本科4年等。又陸續頒布各種學校令,補充已公布的《學校系統令》,全稱為《壬子癸丑學制》。民國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中國新式教育的快速發展。
簡略的:
剪發辮易服飾,改稱謂廢跪拜,禁纏足倡女權,大眾傳媒的興盛,物質文明的進步,民族工業的發展,社會習俗的變化,新式教育的發端,科學技術的發展,思想文化的演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756304.html 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一、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近代民俗變遷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近代民俗變遷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以下從禮儀、消費、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節日、婚喪等八個方面進行概括,大致可以窺見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1.禮儀習俗的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以體現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然而,開國以後,在沿海通商地區,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採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並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稱謂。1912年民國成立後,明令祭孔時「除去拜跑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註:《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報》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同年8月17日,民國政府公布了《禮制》,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新式禮節的合法地位(註:《東方雜志》第9卷第4號,1912年9月。)。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總之,脫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文明儀式」、「文明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2.消費習俗的變化: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對傳統消費習俗產生巨大沖擊,並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在鴉片戰爭後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不過開始僅限於通商口岸等少數地區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餘個,於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雲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裡,也可見到不少洋貨,包括各種哈剌呢、嗶嘰、羽紗、法蘭絨、鍾表、玻璃等,一應俱全,而且其售價「並非貴得驚人」(註:姚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頁。)許多「農民亦爭服洋布」,中產之家更是「出門則官紗紡綢不以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註:宋延齋:《蒲圻鄉士志》,轉引自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此外,賽馬、賽船、網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業余劇社、公園、室內音樂會、電影、電燈、電話、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內容均發生重大改變。此外,以上海為例,色情消費、游樂消費也成為商人、富人等消費方式中的重要內容。
3.服飾習俗的變化:中國服飾習俗源遠流長,各時代都有絢麗多彩的服飾。至清代中國服飾則多以長袍馬褂為主,女子則穿旗袍。民諺有「孔雀翎,馬蹄袖」之說。服飾具有體現等級森嚴、褒衣博帶特點,這些弊端與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為此,部分中國人開始接受西式服飾。在19世紀50年代,香港、廣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華商更多有穿洋裝者。戊戌時期康有為力倡「易服」。20世紀初,當時青年穿西服的人漸多起來。1903年胡漢民任教的廣西梧州中學允許學生可以在歲時年節「披洋衣揖孔孟」(註:《胡漢民自傳》,〔北京〕《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可見在學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數。當時的出「洋」留學生更多著洋裝。清亡後,曾出現過「洋裝熱」,在通都大邑,人們「趨改洋服洋帽,其為數不知凡幾」(註:《潘月樵請用國貨》,〔上海〕《申報》1912年3月4日。),在偏遠小城,「文武禮服,冠用氈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歐式」(註:民國《慈利縣志》卷17,風俗。)。此外,洋式襯衣、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都漸漸普及推廣,總之,中國服飾中的西方因素不斷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裝則是近代中西服飾合璧的最典型標志。
在廣義的服飾民俗中,穿著和「打扮」是有機的統一體。例如紋身、化妝、發式、飾物、纏足等。鴉片戰爭前後,西方人到中國,首先看到的就是蓄著長辮子的男人和裹著小腳的女人,「許多年來,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註:〔英〕哈利:《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王維周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頁。)。男人拖著大辮子、穿著寬大的褂袍,女人裹著小腳,這是清代中國人的基本裝束。然而,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人這種裝束形象有了顯著改觀。首先,一批來華的傳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維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對纏足,主張放足,1883年康有為在廣東南海縣成立不纏足會,1896年又在廣州成立不纏足會,1897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纏足會,不久不纏足會遍及東南沿海地區。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還發出上諭禁止纏足。1901年慈禧太後下達了勸禁纏足的懿旨,1912年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辮發雖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標志,但卻是滿族習俗同化漢族的結果,在外國人面前,卻又成為中國人的民族標志了,而這種民族標志,在近代又成為與開化世界趨向短發的世界大潮相背馳的「落後」、「不開化」的標志而體現的。
戊戌時期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的《請斷發易服改元折》中公開要求清政府「斷發」易服,一般開明人士也發出了剪辮的呼聲。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許官民自由剪發了。辛亥革命爆發後,辮子陸續剪掉。當時甚至出現了眾多的理發店取代了眾多的「剃頭匠」。連袁世凱也剪掉了辮子。民國的成立更帶來了短發的普及。
4.飲食習俗的變化: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發達的國家,至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川、粵、魯等各種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風味菜餚及小吃。至鴉片戰爭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飲食習慣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但隨著西方文化的進一步滲入,西方的一些飲食也逐漸傳入中國,至19世紀中葉以後西式飲食開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開設在上海虹口一帶的西餐館有「華人間亦往食焉」(註:葛元煦等:《滬游雜記·淞南夢影錄·滬游夢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館也相繼開設,名聲愈來愈大。翻閱這一時期的《大公報》,常可看到「品升樓」、「德義樓」等「番茶館」的廣告,稱它們專辦「英法大菜」、「請得巧手外國廚房精調西菜」(註:《大公報》光緒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飯店檔次很高,象「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註:胡樸安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一,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頁。),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間。辛亥之後,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為一種時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濱竹枝詞》中寫道:「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又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註:顧柄權:《上海風俗古跡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頁。)。總之,在以「洋」為時尚中,具有西方風味的食品漸受中國人的歡迎,如啤酒、香檳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麵包、西點、蛋糕等皆被國人接受。說明西式飲食已引起了中國飲食習俗的較大變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習俗的變化:中西居住習俗差異較大,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問題,也有不同的風俗問題。皇家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傑出代表,不過它與民居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和土樓、北方草原的氈包等,都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典型形態。通常中國傳統民居以平房為主,這主要與中國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建築材料、建築技術落後有關。在近代,由於受西式建築風格的影響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國人也開始建築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現「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風尚。鄧子琴在《中國風俗史》中稱,「晚清園亭,亦參以西式建築,而通都大邑,幾於觸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樓漸漸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為當地居室建築的新潮流;在沈陽「建築宏麗,悉法歐西,於是廣廈連雲,高甍麗日,綿亘達數十里」(註:《奉天通志》卷97,禮俗三、居室。);在青島,「市內住屋多屬歐式建築」(註:袁榮叟:《膠澳志·民社志》,第72頁。);在漢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廠肆,角勝爭奇」(註:民國《夏口縣志·序》。);在上海除了興建了大量西式建築外,還出現了西洋建築風格影響下的中國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響,漢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島等地也相繼在租界、碼頭、商業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與西式建築的引進,鋼鐵、水泥、機制磚瓦、建築五金、自來水、電燈等也大量應用。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生重大變化。
6.出行習俗的變化:出行習俗是與交通工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傳統社會,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肩輿(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交通落後,必然造成社會的落後。在近代,隨著西方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的引入,逐漸導致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出行一下子就由「鄉人」而變成「國人」。汽車興起後,「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被打破了「男女雜坐不以為嫌」(註:民國《夏口縣志》卷二,風土志。)。使傳統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7.節日習俗的變化:中華民族的節日習俗獨具特色,近代的歲時令節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自古以來的民間形成的節慶習俗,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但這些節日是依據傳統歷法而來,屬於封建農業文明的產物,且多有傳統民間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適應近代工業社會的落後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清末已有改歷的呼籲,梁啟超於1910年就撰寫《改用太陽歷法議》一文,主張採用太陽歷代替陰歷(註: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頁。)。民國政府成立後,斷然於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國改用陽歷,以求與國際上通行歷法相一致。改歷後,必然引起歲時節日習慣的變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義的新式節日、紀念日相繼出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國初年的新紀念日除了民國成立日(元月1日)和國慶(10月10日)紀念以外,還有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國恥日(5月9日)、植樹節(清明節)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國際婦女節(3月8日)、兒童節(4月4日)、國際勞動節、學生運動紀念節(5月4日)、教師節(8月27日)等等。特別是受西俗影響,聖誕節、情人節等也在城市中普及。這些都為中國的節日時令習俗增添了異彩。
8.婚喪習俗的變化:婚禮是標志與慶賀結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漢族主要的婚姻形態仍然是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受男女平等觀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響,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少數與外國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禮結婚的現象,「前日為春甫婚期,行夷禮」(註: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頁。)。光緒年間,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婚姻論財不問門第的現象,西式婚禮漸有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明結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開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註:徐珂:《清稗類鈔》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頁。)。文明結婚,除婚禮地點不在教堂,不用牧師主婚外,許多儀式大致從西禮中移植過來,雖然雜有中國傳統婚禮的某些內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總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鎮「文明結婚」的流行,畢竟反映出中國婚俗的變化,代表著晚清婚俗變化的正確方向。
㈤ 環峰小學的燈迷答案是什麼
地名類: 1.春水縱橫送我還(打廣西一地名)——梧州 2.介胄之士(打湖北一地名)——武漢 3.北平解放之後(打四川一地名)——成都 4.全面整頓(打雲南一地名)——大理 5.美哉嘉陵(打雲南一地名)——麗江 字類: 6.不怕火(打一字)——鎮 7.床前明月光(打一字)——曠 8.飯(打一字)——糙 9.一點一點得知(打一字)——短 10.進水行不成(打一字)——衍 11.上下一體(打一字)——卡 12.干涉(打一字)——步 13.四個晚上(打一字)——羅 14.陝西人十分好(打一字)——附 15.送走觀音使不得(打一字)——還 16.半耕半讀(打一字)——講 17.單人床(打一字)——休 18.寫下面(打一字)——與 19.彈丸之地(打一字)——塵 20.鳳頭虎尾(打一字)——幾 21.後村閨中聽風聲(打一字)——封 22.另有變動(打一字)——加 23.異口同聲(打一字)——諧 24.宿鳥戀枝頭(打一字)——梟 日用品動物類: 25.一支香,地里鑽。彎身走,不會段(打一動物名)——蚯蚓 26.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打一動物名)——魚 27.兩眼外禿大嘴巴,有個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來相伴,綻放朵朵大紅花——金魚 28.背板過海,滿腹文章。從無偷竊行為,為何賊名遠揚(打一動物名)——烏賊 29.小時像豆號,在水中玩耍。長大跳得高,是捉蟲冠軍(打一動物名)——青蛙 30.生的是一碗,煮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也一碗(打一動物名)——田螺 31.日飛落樹上,夜晚到廟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腸(打一動物名)——麻雀 32.頭插花翎翅,身穿彩旗袍。終日到處游,只知樂逍遙(打一動物名)——蝴蝶 33.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打一動物名)——蚊子 34.叫貓不抓鼠,像熊愛吃竹,搖擺惹人愛,是貓還是熊(打一動物名)——熊貓 35.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動物)——蜘蛛 36.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間好姻緣(打一動物)——鴛鴦 37.四角方方,常隨常往。傷風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