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鳳袍霞帔鴛鴦襖」,從古至今嫁衣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純衣纁袡到紅男綠女,再到元朝蒙古特色的婚服,然後是我們熟悉的鳳袍霞帔,旗袍直到西式婚服。
說起結婚,當然會想到婚服,結婚穿婚服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婚服在不同的時代都在不斷地改變,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演變歷程。
周朝:純衣纁袡。這是一種黑色的衣服,黃黑色兩種顏色,因為在周朝結婚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像現在很喜慶,所以周朝的婚服採用的顏色是嚴肅的黑色。
秦漢時期:黑色婚服。秦漢時期和周朝一樣,婚服也是黑色的,皇太後、太後等等,當官的夫人穿的婚服都是深衣制,就是像連衣裙一樣,衣服和下面是連起來的,漢朝時期用了十二種顏色的絲綢來做婚服的,不同身份的人穿的顏色不同。
清朝:旗袍。清朝也是繼承了鳳冠霞帔的樣式,紅色為主要的顏色,旗袍形的婚服。
民國時期:偏西式。閉關鎖國之後,西方的婚禮進入我們的視線,所以出現了現在的樣式婚紗和頭紗和西裝。
B. 有誰知道紅旗袍禮服新娘的,上海哪家的比較多呢
你好,上海那邊的,我了解這個 ,不過你可以到 唯一天使嫁衣 上看看,無論是價格、質量、還是款式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中低檔次的婚紗,是我們都能接受的。。
C. 想買件旗袍結婚穿網上哪家旗袍好點!
旗袍要穿非常合身的,要不然就是1個筒。沒有那種效果的
不知道你打算花多少錢。其實商場里的1些牌子也不是很貴。懿菲甚麼的
固然定做的效果超級好,可以做幾年或傳代的
D. 挑選結婚旗袍如何選擇 傳統婚禮挑選旗袍嫁衣攻略推薦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婚禮上開始流行旗袍。十多年來,旗袍已經從款式、色彩、質地等一些方面豐富起來,成為東方新娘的最愛。婚禮旗袍作為傳統婚俗中必不可少的禮服,受到很多新娘的追捧。那麼,挑選結婚旗袍如何選擇呢?中式旗袍對於新娘婚鞋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須與紅色的婚鞋搭配,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挑選結婚旗袍如何選擇在西式婚禮風靡全國的同時,依舊有不少的新人選擇傳統的中式婚禮。舉辦中式婚禮,新娘少不了要置辦一套適合自己的中式嫁衣。最具中國特色,最能突顯中國女人獨有韻味的嫁衣,非旗袍莫屬。但是並不是所有顏色和款式的旗袍都適合用來做嫁衣,下面小編帶準新娘們一起來了解如何挑選旗袍嫁衣吧。旗袍的顏色有很多,比如婚禮中的敬酒服,新娘不一定要選擇傳統的大紅色,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來選擇。大紅色的旗袍能襯托新娘沉穩大方的氣質,適合年齡稍微大一點的準新娘;皮膚白皙的年輕新娘,可以選擇玫紅色的旗袍,更顯青春朝氣;氣質比較含蓄的新娘可以選擇深紅色旗袍;有大量兩篇裝飾的白底旗袍,能讓新娘顯得雍容華貴;當然,你也可以突破傳統,選擇已扣款金色的旗袍。挑選結婚旗袍如何選擇一般來說身材嬌小的準新娘都不能很好的駕馭旗袍,不建議選擇旗袍。身材比較粗大的準新娘可以選擇X型的旗袍,能起到修身的效果,而且還方便走動。很多人認為,旗袍對女性的身材有著嚴格的要求,知識和身材比例完美的新娘穿著。其實不是這樣的,改良旗袍能根據新娘們身材上的不足來進行彌補,依然能讓你成為一個美麗的東方新娘。
E. 徐州有沒有定製嫁衣旗袍
你去夾河街盈香閣海派旗袍看看吧,在永康糕點斜對面,他們家是定製高端旗袍的,都是手工製作的
F. 古代皇後嫁衣的都有什麼款式
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唐時因為外交,所以日韓婚服是效仿唐制婚服的
下面是周制婚服
婚禮古稱「昏禮」,由於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透過《儀禮》士昏禮篇等文獻記載,一個屬於士階層的婚禮可見一斑,基調庄嚴肅穆而全無現在的喜慶、熱鬧和喧鬧。《儀禮》所述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昏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父親。媒著玄端衣。婚禮當日,新夫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姆(即教導新婦的年長婦女)陪同,並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徵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徵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舄,即紅色復底鞋。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黑
隨嫁者亦為黑絲衣裳,披綉(披肩)有黑白相間的黼紋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
昏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黃色裳、黑舄
在周代尚無深衣,而以上衣下裳分開的服裝類型為宜。紅色衣緣應僅施於裳下緣,而非全部衣緣
總的來說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一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一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周制禮服到這里就算完了,現在是唐制婚服————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自漢代以來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以沈從文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製」的觀點。制同翟衣,加雙佩、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有人認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則鈿釵禮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觀點認同沈從文先生的觀點。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一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一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綉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綉雲霞孔雀紋;五品綉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綉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綉纏校花紋
以下是各個朝代的穿法
在漢朝,姑娘們出嫁之時,身穿紅色深衣,足著翹頭履,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
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唐朝時期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宋代婚服則是花釵大袖禮服。宋代婚服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到了晚清,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倡導下社會掀起了移風易俗思潮,男子反滿要求恢復漢裝,而辛亥革命以後女子反以穿旗袍為時尚。特別是到晚清末期,婚禮中新娘常常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紅鞋綠襪一概不用,在往後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婚禮了。
G. 杭州定製嫁衣和旗袍的地方
有的,我結婚穿的秀禾服和旗袍是在杭州西子韻旗袍生活館訂制的。非常完美,設計和工藝太好了,比旗袍成衣好太多了。
H. 同學結婚,送什麼禮物好呢送一套旗袍嫁衣合適嗎
送旗袍啊,您朋友平時如果不喜歡穿旗袍,送了沒多大意義吧,建議您到一些婚慶公司或淘寶婚慶問問,我朋友結婚我在淘寶網龍鳳庄買了一套伴娘禮服讓她送給伴娘,我朋友說那個伴娘穿起來挺好看的,也算為她解決了一件事情吧
I. 嫁衣的介紹
《嫁衣》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三河古鎮里,78歲的蘇佩卿正在給戀人梁天放寫信,他已經寫了60年,盡管這些信她根本無法發出去。她的房間里,掛著各色旗袍式樣的嫁衣。每年到了梁天放和她結婚的日子,她都要穿著新嫁衣等待著梁天放的歸來,這一等就是60年。當江城日報社記者朱麗婭來采訪她的時候,蘇佩卿講述了一個漫長而凄苦的愛情故事……
J. 誰知道中國古代婚袍上面有哪些什麼圖案
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
周制婚禮服,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范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幾乎是《尋秦記》的差不多的款式:)
周禮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間最高貴的色彩為之。也就是崇尚黑色,配紅邊。
宋代婚服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
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
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
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綉,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
花鞋象徵吉祥。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
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綉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
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
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