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服飾禮儀
我們曾經說過:服飾在一個人的個人形象里居於重要地位。偉大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曾經說:「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是他的教養、品位、地位的最真實的寫照。」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規的場合,穿著打扮的問題正在越來越引起現代人的重視。從這個意義上,服飾禮儀是人人皆須認真去考慮、去面對的問題。但是,我們有相當數量的同志在穿著打扮方面,基本上還是處於無師自通的狀態。所以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專門來談談服飾禮儀。我是個男人,我得先說說男人的問題,我想跟我們在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出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一個男人打領帶的時候最重要的禮儀問題是什麼?
我們曾經有一句話:女人的時裝永遠少一件。女同志總覺得自己的衣服不夠穿,時裝總是少一件。但是同樣的道理,男人的領帶也永遠少一條。其實在比較重要的場合,男人打領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禮貌。比如我們穿西裝,一般情況下男同志穿的西裝、套裝主要是藍色的純毛套裝,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上班裝。上班裝你沒有必要天天換,你換襯衫、換領帶。比如一個男同志一個星期上五天班,他要足夠聰明的話,他的領帶每天換一條,他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是天天換衣服。
打領帶有些什麼問題比較重要呢?第一,與之配套的服裝有講究。金教授有一句很俗的話,穿套裝的時候不打領帶是不行的,像我現在穿的是套裝,那一定要打領帶。穿套裝要沒有領帶,這西裝就沒味道。倒過來說,不穿套裝的時候,大可不必去打領帶。我們一般同志會犯幾個常識性錯誤,比如我們經常見到同志穿短袖襯衫打領帶。我想告訴你,如果你穿的是短袖襯衫不是制服的話,大可不必去打領帶。短袖襯衫屬於休閑裝,嚴格意義上講,它跟褲頭兒差不多,它跟背心兒差不多,你穿褲頭兒穿背心兒會打領帶嗎?所以在行家眼裡你穿著短袖襯衫打領帶的話,你會給別人煞有介事之感。我有時候參加一些商務活動,我也挺有點不爽,比如一個簽字儀式,它在國際社會普遍受到重視,國外的客人來了,不管天氣多熱他們都是西服革履的,就我們這兒個別同志怕熱,給你穿件短袖襯衫再打一條領帶,這其實是不倫不類的感覺。
你要打領帶,它還有很多講究。比如領帶的色彩有講究,領帶的面料有講究,領帶的款式有講究。如果不穿制服,最好不要打「一拉得」領帶,就是帶拉鎖那種,穿制服的人用它配套,是為了省事。正式場合,假如你穿身高檔的西裝,你把這一拉得領帶一打,你的檔次就下來了。因為那玩意檔次不高,它是配套裝制服的。其實看一個男同志會不會打領帶,有兩個細節很重要。第一個很重要的細節,你得注意領帶的打法,前兩年流行一種打法,叫「男人的酒窩」。什麼叫「男人的酒窩」?其實就是在領結下面壓出一個槽來,你說是個坑也行,你說是個溝也行,「男人的酒窩」。大家看電視,看新聞聯播,你注意一下歐美的時尚人士,常常是這種情形。那天一個同志跟我講:「老金,我看你這「男人的酒窩」看了半天沒發現哪兒好看。」我說:「我跟你說實話,其一,它是時尚。其二,它等於變相告訴你,我打了一條高檔領帶。」因為只有真絲領帶它柔軟度好,壓的這個槽這個坑才能堅持下去。你拿個尼龍領帶壓個槽,一會兒它就回去了,它無法支撐,當然這些知識你得略知一二,你要是不略知一二就麻煩了。
那天一個同志過來跟我聊天,說:「金教授你比較忙吧?」
我說:「我最近是比較忙。」
他說:「你看你忙的,領帶都沒有打好。我來幫你。」
沒想到他過來就把我領帶上的這個酒窩給我滅了。
他認為我是沒有打好。
此外,你看一個男同志會不會打領帶還有第二個很重要的細節,就是他有沒有使用領帶夾。時尚的人士一般是不用領帶夾的。我們有些同志有個誤區,因為沒有人教他。他誤認為打領帶一定要用領帶夾,其實大可不必。穿西裝的時候只有兩種人才用領帶夾:第一種人是誰呢?穿制服的人。工商、稅務、警察、軍人、空中先生,你注意了嗎?他們領帶夾都是統一製作的,有標志,國徽、警徽、軍徽、航空公司的標志,它是配套的,屬於CIS,即企業形象可識別系統。他那個領帶夾一夾,咱們就知道他們是干什麼的。第二種人是誰呢?大人物——領導人,大老闆,他們應酬比較多,我現在陪著外商在一塊兒吃飯,說實話,沒有外商在場的時候我喝湯我怎麼喝都行,我拿起碗來倒著喝都行,但有外商在場的時候,大庭廣眾之下不是得注意舉止嗎?我得拿一隻調羹舀著喝,你想想,我拿調羹舀著喝的時候我這兒是不是要夾領帶夾?否則領帶亂竄,我這兒喝湯呢,我沒把領帶夾住,一彎腰,你說誰先喝湯?領帶。因此,領帶夾是大人物用,穿制服的人用,一般人沒必要用。我想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講服飾禮儀的一個重要特點,即規范性。
服飾服飾,顧名思義即可分作兩塊:服和飾,下面我揀要點來進行講解。首先,我來講講服的禮儀。我們曾經說過,服裝有三個功能:第一個功能,重在實用。第二個功能,表示地位和身份。第三個功能,表示審美。就是你的品位,你的藝術造詣。一般而論,服的禮儀有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符合身份。說俗了,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孩子要像孩子,阿婆要像阿婆。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同志,其衣著老的不像老的,小的不像小的,有點畫蛇添足。
假定我是一位60歲的老人,男同志,那我的穿著打扮就得注意,我不能穿一身童裝,我穿一身童裝簡直就是蠟筆小新,它不合適。同樣的道理,作為女同志,如果你60多歲了還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名超齡小甜甜一樣,也不太合適。所以你的著裝一定要注意符合身份,比如我這兒說個最老土的例子,裙子一般都是女人穿的,當然也有例外,蘇格蘭、英格蘭地區,男人穿裙子,查爾斯王子就穿過裙子,但是我們一般大陸來講,男人是不可能穿裙子的,除非有一些商場服務生他是特殊情況,招攬客人,否則的話如果金教授我現在穿一條裙子上街去了,別人該懷疑這是男人嗎?不正常。著裝一定要注意符合身份。我們一般強調男女之別,長幼之別,職業之別,身份之別,這四個別,國際交流中還要加上一個民族之別。一定要有所區別。
第二個要點,揚長避短。穿著打扮,在一般情況下要注意的一個點就是揚長避短。我們每個人的身材都有優點,都有缺點,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黑,有的人白,那你是不是要注意揚長避短的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穿西裝,一般情況下,工作場合我一般會穿藍色的或者灰色的,它是經典的上班裝。平常我要強調一些自己個性的話,我喜歡穿咖啡色西裝。說實話哪天你要在社交場合見到我,你會註:意到,我一般穿咖啡色西裝,大家有沒有看那個鳳凰衛視節目,鳳凰衛視節目裡面有一位著名主持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竇文濤,一個帥哥,你注意到他的習慣嗎?他過去喜歡穿一個馬甲,最近則改穿花襯衫了,鏘鏘三人行,連續兩三年我記得他不斷地換馬甲,換花襯衫,那實際上是他的風格。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風格是風格,你得揚長避短,比如我曾經講過,如果我脖子比較短,我就不穿高領衫,我穿U領或者V領的服裝,露出一段胸部,冒充脖子。我穿一個高領衫,我沒有脖子了。我腿長得比較粗短,我盡量不穿超短裙,否則別人一看,那也叫腿?穿著打扮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要揚長避短。
第三個要點,區分場合。在穿著打扮方面,實際上我們會遇到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就是一個人他面對的場合多種多樣。我們很多老百姓都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是著裝不分場合。比如有的同志在上班的場合穿得非常不正規,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在機關也好,在公司也好,穿得非常隨便,比如拖鞋式涼鞋,露腳趾涼鞋,露臍裝,超短裙,跨欄背心都穿進來了。顯得很是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工作場合你就是要穿套裝制服,表示鄭重其事,統一劃一,嚴肅嚴謹。倒過來說,我們還有的同志犯另外一個錯誤,不該講究的時候卻又講究了,逛八達嶺去了,游頤和園去了,西服革履,套裝套裙,有意思嗎?沒有意思!你穿高跟鞋爬八達嶺長城,你上得去下不來。它有難度啊。著裝一定要區分場合。從服飾禮儀的角度來講,著裝實際上存在下述三大場合。
其一,辦公場合。辦公場合指的是我們上班的時間,它的基本要求是四個字:莊重保守。在辦公場合隨便穿是不行的,辦公場合要求你莊重保守,要穿什麼?穿套裝,穿套裙,穿制服。沒有套裝、套裙和制服,則要穿長袖襯衫、長褲、長裙,這樣才顯得你鄭重其事。倒過來說,辦公場合穿時裝、穿休閑裝非常不合適,這個一定要講究。
其二,社交場合。社交場合指的是工作之餘的交往應酬的時間,就是下了班之後跟朋友跟熟人在一塊交際應酬的時間,比如宴會、舞會、音樂會、聚會、串門,都是典型的社交應酬。自己一個人吃飯那叫吃飯,和朋友在一塊兒吃飯那叫宴請,宴請實際上就是交往應酬。社交場合著裝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呢?四個字:時尚個性。如果說工作場合不能時髦不講個性的話,社交場合就是要時髦個性,要穿什麼衣服?穿時裝,穿禮服,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說實話,西方男人穿的禮服——燕尾服不太適合我這種身材,燕尾服它是倒梯形的造型,適合肩膀比較寬大的人,中國人的身材一般是H型,不像他們,他們的肩比較寬廣。所以我參加社交場合,比較喜歡穿我們自己的中式服裝,中山裝,唐裝,甚至穿對襟的襖之類的,它比較合適。
社交場合的服裝通常都講究個性,我給大家講兩個笑話:
我有一名外國的學生,20世紀90年代中期要畢業前,到我家來看我,跟我聊天。聊著聊著突然就跟我說:「金教授,畢業之際想跟你要件禮物,作為紀念。」
我帶過不少留學生,沒聽過一個人張嘴問我要過東西,我很吃驚。我咬牙切齒想了想,就跟他說:「承蒙你抬舉看得起我,你金教授家房子不小,可是裡面值錢的東西沒幾個,你要看得上,我也就不客氣了,除了老婆孩子,看上什麼你就拿什麼。但限拿一件,不能多拿。」
你猜他看上什麼了?當時我在部隊大院住,他到我家來我也不跟他見外,熟人嘛。我穿的是軍褲,老頭衫,天熱,他看上我這個軍褲了,他說我想要這個。我挺高興,我說:「那就給你,給你弄一奈新的,再送你一件軍褂要嗎?現役軍人那種衣服咱不敢要,以前那種老式軍裝,淘汰的那種我有,你要嗎?」
他說:「要。」
我說:「腰帶呢?」
他都要,都拿走了。第二天他們的同學跟我舉報,說他穿著我送的那一身行頭跑天安門拍照去了。他覺得那樣子很酷,他其實追求的就是有個性。
我跟外國朋友打交道時,我喜歡送民族服裝給對方做禮物。送一身扎染的服裝,送一件真絲的襯衫,都很有特色。
我有一位朋友在外地的一個地方當縣長,那天來一位外商,跟他們那兒一個企業家談生意,非要見見縣長,國家扶植民營企業,縣長聽說企業提這個要求也就去了。本來縣長在工地,農田基本建設工地,穿得比較隨便,夾克衫。結果臨時去了,上了車才突然想起來,來不及換西裝了。時間有限,外商要趕飛機。縣長就盯上那司機了,看上了那司機穿的卡中山裝。他就問對方:「你身高多少?」
司機說:「1米74。」
「腰圍多少?」
「二尺五。」
「行,咱倆一樣,把車停一邊,咱倆換了。」
他在車上就把司機的卡中山裝給穿身上去了,車內比較狹窄,扣子就沒系好。大概就是第一個扣系第二個眼兒去了,還有口袋蓋一個在裡面一個在外面。就是反正有點別扭。
他到達後,跟那個外國客人談了一個多小時,這個扣子始終系錯一眼兒,而且一個口袋蓋在裡面另一個在外面,但無人察覺。
走的時候老外就跟他說:「哎呀!領導啊,感謝你:第一,說明你這個領導支持這個企業。第二,還學會了怎麼穿中山裝了。」
這位領導此時才發現自己的問題。對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是我們自己的服裝,中式服裝、民族服裝,我要怎麼穿就怎麼穿,它的個性與特色我們才明白。
我們很多中國人為什麼穿西裝、穿套裙看著不太順,他不會穿。你穿自己的服裝其實最拿得准了,你有數,你有經驗,所以社交場合穿禮服、時裝、民族特色的服裝是最佳的選擇。當然社交場合最不該穿的衣服就是制服了。
其三,休閑場合。什麼是休閑呢?休閑的場合指的是工作之餘個人活動的時間。它指的大概是這幾個情況:第一,在家睡覺。第二,健身運動。第三,觀光游覽。第四,逛街購物。這樣一些場合我們把它叫作休閑的場合。這個場合穿著打扮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呢?四個字:舒適自然。用我的話來講,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只要沒有違背倫理道德,只要沒有影響安定團結,自己完全可以隨便穿。這是最不該講究穿著打扮的地萬,穿褲衩、背心、牛仔、夾克、拖鞋、涼鞋、光大腳丫子,都可以隨你便。可是,我們經常還有同志出洋相。我有一次到美國去開會,一位美國友人就跟我講,說:「在我們這兒見到穿西裝、打領帶的人都是你們大陸來的。」把我氣壞了,當然這種人是個別人,可是你到國際交往中你被別人看到,影響形象。所以著裝要區別場合!公務場合,講究莊重保守。社交場合,講究時尚個性。休閑場合,則講究舒適自然。
第四個要點,遵守常規。有關著裝的約定俗成的規矩你一定要自覺遵守。下面分別跟大家講講穿西裝和穿套裙的規則。我已經講了一次,但是要點一定要講,穿西裝有些規則你是要注意的,譬如,西裝上衣下面這兩個口袋,有經驗的人知道,這兩個口袋裡是不能放東西的,聰明的人西裝買來之後那個口袋的線都不要拆開,不拆開誰能放東西。我們有的老兄,一看就比較老土,這邊一盒香煙,那邊一串鑰匙,跟開雜貨鋪似的,影響西裝整體造型。
穿西裝最重要的游戲規則,我們把它叫做三個三。為什麼叫三個三?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每個問題里都有個三字,所以叫三個三。哪三個三?
第一個「三」,三色原則。我們曾經說了一次了,講究的男人都知道,穿西裝的時候,全身的顏色是不能多於三種的,包括上衣、下衣、襯衫、領帶、鞋子、襪子在內,全身顏色應該在三種之內,此即三色原則。
第二個「三」,三一定律。什麼叫三一定律?重要場合你穿西裝、套裝外出的時候。鞋子、腰帶、公文包應為同一顏色,而且首選黑色。說實話,這個男女有別,男人其實在服裝方面可選擇的餘地比較小,不像女同志,漂亮衣服全是你們的,我們有什麼選的?也就是西裝、夾克、牛仔,一個扣,兩個扣,三個扣,沒扣,黑的灰的藍的,所以男人強調的是細節。大家知道,認為男女會穿一般講什麼?女人穿流行,男人穿品牌。前者追求時尚,後者則關注。它講一個檔次。
第三個「三」,三個錯誤。我們也曾經說過一次了,穿西裝時有三種錯誤是不能犯的。第一個錯誤,袖子上的商標沒拆。買了西裝之後,商標是一定要拆掉的,說明西裝被啟用了,如果商標不拆,有畫蛇添足之感。第二個錯誤,就是非常重要的場合,尤其是國際交往中,穿夾克,穿襯衫,打領帶。這個不太合適。穿夾克、穿短袖衫打領帶自己人內部活動可以,對外交流不夠正式。第三個錯誤,襪子出現問題。重要場合,白色的襪子和尼龍絲襪都是不和西裝搭配的。所以這個一定要講究,這是西裝的規則。
我們再來談談職業場合著裝的禁忌。職業場合,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只要在上班,著裝有六大禁忌。
第一個禁忌,過分雜亂。亂穿。比如我們見到有同志穿了一身很高檔的套裝和套裙,一看就是職業裝,你總覺得她不夠味。為什麼呢?風凰頭、掃帚腳。比如男同志穿西裝腳上卻穿雙布鞋。
那天我問一個老兄,我說:「你怎麼穿西裝穿雙布鞋啊?」
他告訴我:「舒服。」
我說:「你穿著舒服,我們看著不舒服啊。」
也有個別女同志這樣,穿很高檔的套裙,光腳丫子穿雙露腳趾的涼鞋,很不合適。重要場合你要注意,穿套裝、套裙時要穿制式皮鞋。制式皮鞋,男的是指系帶的黑皮鞋,女的指的是黑色的高跟、半高跟的船形皮鞋,跟制服配套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游戲規則。過分雜亂不可以。
第二個禁忌,過分鮮艷。制服也好,套裝也好,需要遵守三色原則,什麼是三色原則?我們剛才講了,全身顏色不多於三種,男女的制服、套裝都要遵守這個規則。不能過分鮮艷,圖案也要注意,重要場合套裝制服盡量是沒有圖案,或者規范的幾何圖案,比如我這個領帶,條紋的,我還可以打什麼領帶?格子的、點的,但是不能過分花哨,我不可能在這上面印上三個字:我愛你。我愛你,你愛我嗎?有的同志上面什麼阿貓、阿狗、熊貓盼盼,米老鼠、唐老鴨,一看就是不夠穩重,這個不可以。
第三個禁忌,過分暴露。一般我們在重要場合著裝講這樣幾個不露:第一,不暴露胸部,第二不暴露肩部,說白了,就是不穿無袖裝,你穿一個無袖裝,當然男同志一般沒機會穿無袖裝,穿無袖裝的主要是女同志。時裝、社交裝、休閑裝可以穿無袖裝,工作裝不能穿無袖裝,因為無袖裝會暴露腋毛,搞不好還露出一圈內衣,顯得不夠正式。不暴露胸部、不暴露肩部、不暴露腰部、不暴露背部、不暴露腳趾、不暴露腳跟,此所謂正式場合六不露。
第四個禁忌,過分透視。重要場合注意,內衣不能讓別人透過外衣看到,什麼顏色的,什麼款式的,是長的還是短的,有沒有圖案,這都是非常不禮貌的。
第五個禁忌,過分短小。
第六個禁忌,過分緊身。
職場著裝六不準,即過分雜亂,過分鮮艷,過分暴露,過分透視,過分短小,過分緊身。它是職場著裝最基本的規范。以上,就是我們講的關於服的札儀。
下面再跟各位簡單講講飾的禮儀。飾物,在比較重要的場合,男同志也好,女同志也好,身上的裝飾是比較重要的。我們所用的裝飾其實是兩種,第一種,是實用型的。比如男同志的手錶、鋼筆、打火機。我們私下有句話,把它叫男人三件寶,是實用性質。其實現在某種意義上很多男同志女同志拿這個手機,它有實用性質,也有裝飾性質。有的時候很貴的手機可以當小鏡子用,可以拿出來顯擺顯擺。大部分的飾物有實用性質的,像我們曾經講過,重要場合,男人看錶,女人看包。這個男人的表、女人的包它都是有實用性質的,但是更多的飾物它是裝飾性質的,它沒有什麼實用性質。第二種,就是裝飾型的。比如女同志的耳環,它有什麼實用性質?胸針它有什麼實用性質?耳環的實用性質是讓耳朵聽得更清楚?它不是助聽器,腳鏈戴一串它有什麼實用性質?減肥?不可能!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裝飾性質。
下面我簡單講一講飾物佩戴和飾物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基本禮儀。大體上,我們要講以下四點:
第一點,最重要的一點,以少為佳。你在工作中也好,下了班在生活中也好,身上使用的飾物越少越好。就首飾而論,女同志戴戒指啊,項鏈啊,耳環啊,胸針之類,在一般場合身上的飾物三種之內是最好的。而每一種不多於兩件,則是最正規的。像耳環你可以戴一對,手鐲你也可以戴一對,但是每種最多戴兩件。全身上下不多於三種,多於三種有弄巧成拙之感。當然我們說實話有人可以例外,新娘就可以例外,因為新娘一輩子只有一次。飾物戴得太多就麻煩了,你能夠設想一個女同志,戴四個戒指,戴三副手鏈,再戴兩個鐲子,要是跟誰打招呼,手鐲、手鏈亂晃跟呼啦圈似的。
第二點,同質同色。什麼意思?色彩和款式要協調。我上次曾經講過一次了,我說比如我現在要戴一枚黃金的胸針,我穿旗袍裙參加酒會,黑色旗袍,戴一枚黃金的胸針,很醒目的。我要戴一枚黃金的胸針,我的戒指或者項鏈也要首選黃金質地的。我要戴眼鏡,金絲邊眼鏡跟我這個黃金胸針配起來就更好看了。質地、色彩要相同。現在流行戴白金首飾,那我戴個白金戒指,那我的項鏈則要首選白金,沒有白金我戴白銀,沒有白銀我戴不銹鋼的,即使重點,但它還是協調的。所以佩戴首飾的第二個原則就是同質同色。
第三點,符合習俗。入國而問境。入鄉而隨俗!現在大家經濟條件好了,戴黃金、白金的人倒少了,現在戴珠寶的人比較多,而且現在北方地區,他比較喜歡戴翡翠,北方人戴翡翠的一個講究是:男戴觀音女戴佛。它是一個習俗的問題。再比如,我跟我們很多申國同志講,我說:「你要在國內你就無所謂,你要到歐美國家去,特別信天主教的國家去,注意,十字架的掛件別常戴。」你要懂基督教、天主教你就會知道,那十字架是不吉利的標志。那上面釘死過基督耶穌的,你戴那個玩意有點不倫不類。
再比如,我們老祖宗有個習慣,這個是民俗,老祖宗一般規定戒指戴在左手上。不戴右手,因為右手幹活,容易碰撞、丟失、磨損,左手一般不幹活。目前,在國內外多數地方,人們左手無名指戴戒指的意思是結婚了,或者訂婚了,名花有主了。
我有一次看比賽去了,過來一個外國記者他就問我:「金SLR,你看那個女孩怎麼稱呼?」
我看不清楚,我有點眼花,我說:「那不是女人嗎?你叫她小姐就行了。別叫她大姐,北京人不喜歡被叫大姐,大姐顯老。你該叫小姐。當然別叫別人大小姐。港台叫大小姐是有錢人,咱們大陸你叫大小姐有諷刺之嫌,你就叫小姐。」
他說:「我不敢叫。」
我說:「為什麼不敢叫?」
他說:「你沒看,她戴四枚戒指。」
那個外國人還問我:「這是什麼含義?」
要跟咱自己人說,這個是沒文化,外國人在那兒,咱家醜不可外揚,我跟他踢皮球,我說:「這個在我們大陸還是有含義的,這個一般表示這個……」
我也想不起來啥含義,我編都編不出來。邊上有一位國內的記者,記者嘴快,救了我的命了。他告訴外國記者:「這個在我們大陸是有含義的,一般的含義是表示富有。」
沒曾想對方還真信,掏出本來一邊記一邊說:「怪不得,見過好幾個這種富有的人。」
這其實不是富有,這是沒文化。所以佩戴首飾要以少為佳,同質同色,符合習俗。
第四點,注意搭配。要和你的服裝和諧,要和你的其他的首飾和諧。比如你戴一個高檔的鑽戒,如果你這是真材實料一個高檔鑽戒,配時裝最好了。那至少它會相得益彰。你穿一牛仔褲,穿一乞丐裝,別人就會以為你戴的鑽戒是玻璃渣子。再說個不好聽的話,你戴一高檔鑽戒,上萬的,怎麼也得坐轎車、坐計程車吧?你騎一自行車,戴一鑽戒,別人可能會心裡想,是真貨嗎?很簡單的道理。與此同時,它其實還有跟其他飾物搭配的問題。比如我再給在場的同志和電視機前的同志出兩個小問題,如果你戴薄紗手套,穿無袖旗袍裙,戴薄紗手套,高袖,如果你戴戒指,戒指戴在手套裡面還是外面?如果你穿超短裙,你穿連褲襪,戴腳鏈,腳鏈藏在襪子裡面還是外面?
它們二者其實都是搭配的問題。具體而言,戴薄紗手套的時候戒指戴在哪兒?標准化做法是戒指戴在手套的裡面。你也許會說:「不可能嘛,我經常見到有人戴外面啊?」你下次瞪著眼睛看清楚那種人是誰,那是新娘。新娘在當眾結婚的時候,宣布承諾,戴在手套外面,等於宣誓自己嫁了。戒指者,戒其行止,有約束之嫌。一般人戴戒指沒必要戴在手套外面,戴在手套外面有招搖之嫌。
那麼,腳鏈在穿絲襪的時候,腳鏈戴在絲襪裡面還是外面呢?標准化做法,戴外面。誰戴腳鏈?腿長得漂亮,走路樣子好看的女人。腳鏈上有鈴有墜的,我們有經驗的人知道,穿制服、穿套裝、套裙的時候女士不戴腳鏈。上班時,提供的是愛崗敬業的精神和訓練有素的服務,而不是漂亮的造型和優美的大腿,但是社交場合是另外一回事了,社交場合就是要突出自己的漂亮。那個腳鏈在襪子外面晃,等於告訴別人:瞧瞧,咱真漂亮。你把它戴在絲襪裡面行嗎?那叫靜脈曲張,看不見所以戴首飾搭配協調的問題,跟我們前一講講的化妝協調的問題一樣,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教養與品位的問題。一個人的服飾如果應用得到位,會為你的穿著打扮的美麗平添姿色。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得不到位,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我們在今天這里介紹服飾禮儀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以服飾恰到好處地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美化社會。
B. 許曉丹的主要成就
2007年獲得「廣州西關小姐最風華大賽」冠軍稱號,同時榮獲最佳上鏡獎、最佳氣質獎。
2009年獲得「廣東旅遊明星導游大賽」亞軍稱號,同時榮獲最佳才藝獎。
許曉丹參加2007年「廣州西關小姐最風華大賽」選拔大賽經歷 海選:擅長葫蘆絲的她選擇了傣族情歌《婚誓》,自信、美麗大方的她迷倒了一片觀眾,她從評委老師 手中接過了直接晉級證書。
晉級賽:曉丹以充滿鄧麗君聲調的甜美歌聲直接晉級十強。
總決賽:在才藝展示、旗袍秀、終極pk等環節過後,許曉丹優異的表現摘得總決賽冠軍,同時還榮獲最佳上鏡獎、最佳悄旦山氣質獎。
許曉丹:來自揭陽惠來的「古典美女」
先聲奪人,長相具有古典的許曉丹就是有那種韻味。「廣州西關小姐」最風華大賽中,雖然許曉丹不是正宗的廣州西關人,但是她那股傳統的潮汕女人也是別具一格!具有傳播嶺南文化的優雅氣質!
2009年「廣東旅遊明星導游大賽」形象大使亞軍稱號、最佳才藝獎在2009年廣東省旅遊文化節之首屆「旅遊明星大賽」大賽中,在8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許曉丹一舉勇奪首屆「旅遊明星導游大賽」亞軍稱號,同時獲得最佳才藝獎。大賽由廣東省國際旅遊文化節組委會主辦,廣東省導游協會、廣東省旅遊協會等10家單位共同承辦。9號選手許曉丹獲得亞軍稱號和最佳才藝獎,並獲得「揭西縣生態旅遊形象大使」及現金大獎。
當晚,除了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和包括晚會總導演、中國薩克斯王子伍迪在內的眾多明星的精彩演出外,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由7位旅遊界精英組成的專家評委團隊,他們分別是:廣東省導游協會副會長、國家高級導游、資深培訓師江瀾,廣東省導游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翔旅導游公司總經理、首屆廣州金牌導游大賽冠軍得主湯懿女士,廣東省旅遊學校教授劉金明先生、廣東省旅遊局培訓處主任蘆京津先生,行走四十國遲晌導演黑劍先生,國際華語音樂聯盟秘書長、華語金曲獎總策劃游威先生,資深廣告策劃總監戴建全先生。7位專家評委的專業水準與公正評判成為整個決賽的品質保證。
晚上8點整,揭西副縣長王創華宣布會場有關事項,介紹並邀請主持人廣東電視台周菲小姐、彭新智先生出場。隨後,揭西縣委書記黃隴章、揭陽市常務副市長劉小輝分別講話,最後由廣東省旅遊局副局長張振林、揭西縣長曾鎮真、揭陽市長陳奕威共同啟動「南國綠寶石」。最後一個環節的角逐直奔晚會主題,主持人分別請三位選手回答「如果我是揭西旅遊大使」。因為在場的觀眾多數都是揭西當地人,所以大家都非常感興啟中趣,都對選手們的回答充滿了期望。9號許曉丹則在回答這一問題的同時應主持人的邀請用歌聲表達了自己對揭西的情感。賽後,評審團接受了筆者的采訪,主評委游威老師說:「這次大賽的每一位選手都是明星,31位選手都為比賽付出了許多。
決賽中,亞軍9號許曉丹憑借其高貴典雅的氣質和不凡的才藝成為另一顆耀眼的明星。游威老師說:作為國際華語音樂聯盟秘書長和華語金曲獎總策劃,我很高興能在此次發現之旅中發現這樣一位明日之星。」
C. 羌族有什麼習俗
習俗
1.節日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婚嫁儀式主要有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爺」。如果男子對女子有意,男方家就會備禮,請紅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徵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後,紅爺會帶上豬膘、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吃「許口酒」。數月或數年後,男方家又請紅爺攜禮到女方家,以「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釋比測算雙方生辰八字,定下結婚吉日。隨即,男方家要備重禮前往女家報期,並在女家辦酒席,即「大訂酒」,作為正式訂婚禮,歡宴女方整個家族。
此後,兩家開始婚禮籌備,期待著「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來。「花夜」 意即為新人舉辦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這一天,女方家高朋滿座,桌上放著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說會道的迎親隊伍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雙方要按照習俗進行盤歌比賽。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方式為一問一答,所唱內容廣泛,形式隨意而風趣。次日清晨,舅舅給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紅綢,新娘哭嫁,拜別父母、兄長和族人。到男方家門口,釋比要做祭祀神靈的儀式,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氣」後,再向新人祝福。眾人為新人舉行「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一拜祖宗創業恩,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偕白頭,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親人和賓客,最後夫妻對拜。
拜堂後新娘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人了。隨後,眾人歡宴。當晚,男家父母點香敬神,對新人祝福。所有來賓在院壩圍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謝客日,主人再備兩桌宴席「謝客」。新人要帶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感謝紅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回門」。由新郎及弟兄背著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僅在女方家小住幾日,而新娘可以住數日、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才由丈夫接回,開始家庭生活 。
3.喪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歷史最為悠久,《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揚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縣沙壩、赤不蘇、較場等地保留下來。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火墳場。
大部分地區由於受漢族影響,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將土葬作為主要葬式,並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喪不請自到、協助料理喪事的習俗。喪家需及時通報親屬,向母舅家稟告逝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釋比殺羊祭祀、測算下葬時日。一般三天之後,眾人在風水寶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墳前點篝火,燒柏枝,敬香蠟、煙酒、肉類,以示祭奠。葬後三日,再備祭品,並修整墓地。到此時,喪葬禮儀才告結束。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兒童不到三歲就夭折,用蜂桶或簡易木箱裝殮,置於山岩洞穴中 。
(3)旗袍女縣長擴展閱讀:
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的汶川縣威州姜維城、理縣箭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較多的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縣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縣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說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而且為探討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系。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
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氂、西南地區的氂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氂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駹羌則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
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准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並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後,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經向帝國主義、反動官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軍。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余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1942年,茂縣爆發了「茂北事變」。茂縣專區的專員和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了茂縣北路蠶陵鄉的一些村寨,引起當地羌、漢各族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隊,並順勢直攻茂縣縣城,打垮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將縣城團團圍住。這次斗爭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收買分化最後遭到失敗,但斗爭的聲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顯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
1947年,茂縣龍坪、三齊等鄉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稱為「龍坪事件」的武裝起義。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為羌族人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次斗爭最後也因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再一次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D. 劉嘉玲在《讓子彈飛》中扮演的誰
在我個人看來,劉嘉玲在《讓子彈飛》中扮演的是縣長夫人。她原是老湯在青樓中結識的相好,在攝人心魄的嫵媚容顏下,卻有著一顆男人般的勃勃野心,天不怕地不怕,並跟著張牧之、老湯一行浪跡天涯。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E. 電影中的經典旗袍形象,你最喜歡哪位留住她們角色的難忘記憶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殊不知許多電影中也有旗袍的元素哦!女星們穿起旗袍來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下面我就跟大家盤點盤點影視中經典的旗袍形象。
1.蘇麗珍——張曼玉
張曼玉在電影《花樣年華》中飾演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她穿的旗袍這是中國古典旗袍的代表,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時而優雅、時而憂郁,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著女主角的心情,張曼玉不停地換旗袍,換不掉的是身上女人柔美成熟的氣息,這也是影片的一個大亮點。
2.王佳芝——湯唯
在《色戒》中一開始湯唯只是一個愛國的學生,經過數月的訓練後,身穿旗袍的王佳芝裊裊婷婷的走出來,雅緻,精巧,性感,嫵媚,讓人眼前一亮。1930年代是旗袍最光輝燦爛的年代。王佳芝身處的1942年,旗袍仍在其黃金時代上延續,再加上湯唯身材高挑勻稱,穿起旗袍來透著一股古典性感,勾勒出上海女子的一派風情。
3.玉墨——倪妮
沒看《金陵十三釵》之前我一直不看好倪妮的演技,看了之後就感覺打臉了,倪妮的玉墨在電影中一舉一動,一顰一簇都無不透著秦淮河頭牌的風情。旗袍上鮮艷的綉花將玉墨的冷艷襯托得淋漓盡致,露多露少的側面開叉,十足地體現了她女性體形,豐胸、肥臀、纖腰的葫蘆型線條,體態婀娜,妙不可言!
4.縣長夫人——劉嘉玲
在電影《讓子彈飛》中劉嘉玲飾縣長夫人,原是馬邦德在青樓中結識得相好,在攝人心魄的嫵媚容顏下,卻有著一顆男人般的雄雄野心,天不怕地不怕,但外表風情萬種的女媚元素得到完美體現。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F. 名人寧死不屈(有骨氣)的例子
1、劉胡蘭
劉胡蘭(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員。
1947年1月11日夜,上級通知她轉移。次日拂曉,國民黨卻突然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強令全村群眾到觀音廟集中。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隨同群眾來到會場。國民黨當場又抓捕了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張年成等,並脅迫她出場坦白。審訊中,國民黨千方百計,軟硬兼施,想誘使其供出同黨,並相許給她土地。劉胡蘭百般不從,英勇就義。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元十九年(1282)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
3、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國民黨軍統特務用盡各種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 ,甚至殘酷地將竹簽釘進她的十指,急欲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身上打開缺口,破獲領導川東暴動的黨組織和重慶中共地下黨組織。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摧殘和死亡威脅,江姐始終堅貞不屈,「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即將解放前夕,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渣滓洞監獄,犧牲時年僅29歲。
4、成本華
成本華(1914—1938),女,安徽省和縣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縣,和縣人民奮起抵抗,成本華指揮戰斗,最終被日本侵略軍俘獲,她寧死不屈,視死如歸,被殘忍殺害。
5、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