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戈氏旗袍

戈氏旗袍

發布時間:2021-06-15 19:56:01

『壹』 中華的漢民族有什麼歷史有什麼些自己民族習俗,有沒有自己民族服裝,都是什麼樣

【漢族歷史】
從約公元前7000年起,當今漢族主體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長江流域發展。前5000年左右,漢族的另一來源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7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從西周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形成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的楚族。在這期間,華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華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間也逐漸融合。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長江以南地區等地。
秦滅六國,一統華夏。僅僅十餘年,在楚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人的領導下,秦朝滅亡。隨後同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爭奪最高統治權,劉邦勝出,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楚族和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的部分部落,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主要是在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由於統治階層的民族政策,間接導致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從民國開始,漢族又逐漸遷徙至中國東北。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
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民族習俗】
【語言】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詞條)。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對漢語標准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准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准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建築形式】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飲食習慣】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在燦爛的服飾文化的背後,包含著原創、融合與沖突,變化很多種款式,但寬袍大袖的特點,雖經風雨也未改變。
漢族服飾的主流款式溯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垂拱而治」;將此款式發揮極致者,乃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最終在漢朝,漢民族由於漢朝建立基本形成,其服飾的原始形態也定下來,主要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之後,其服飾歷經演變,吸收了其他族的各種領制服飾,較大的改變是在唐朝,圓領的長衫引入,女裝上也引入鮮卑胡風,基本脫離了單一服制;其次是清軍入關,要求男子採用滿族服制,雖有文人抗爭,但很快被接受,交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戲子,僧侶道士中,並沒有剃發時所引起的大規模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代的發展,漢族服飾長衫雖然是半交領,但在民間保持了漢族一貫的主流服飾特點,寬袍大袖,並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種類增多,甚至脫離了漢民族原有的特點,如馬褂,旗袍等,但這些服裝的廣為傳播,成為漢民族的又一服飾形象。
最近流行的「漢服」,雖然在古代為了區別民族時用過,但從未形成過確定的概念。現在民間人士懷念交領服制,以流行概念」漢服」定義,意圖恢復這種古老的服制。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和各項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平。

『貳』 漢族的歷史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叄』 簡介任何一個民族的資料。

概述

在世界的東方、太平洋的西海岸,有一塊古老的土地,她自西向東,地勢逐漸降低,形成三大階梯。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立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的山峰,以珠穆朗瑪峰為世界之最。第二級階梯是從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大平原以及大陸架,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丘陵、兩廣丘陵、東南沿海丘陵和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這就是地理學上所稱「中國大陸」,也是人們俗稱的「中華大地」。在這塊古老的中華大地上,生息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漢族。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元代以後,在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下,漢族人口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人口達1.5億,(何炳棣著、葛劍雄譯:《1368-1953年中國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頁)。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漢族在全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據1990年的統計,全國10.39億漢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1.92%,其中漢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江蘇、浙江分別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則分別為37.58%和2.05%。

漢族所用的漢語屬漢藏語系。經過數千年的互動演化,現代漢語分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客家話、平話、晉語。

語言學界傳統認為現代漢語分為七大方言,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文化信仰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

民族歷史

漢族的起源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其源蓋出於此。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關系,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明言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其雲:「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民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黃部落也有著族源關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亦即《史記·周本紀》所說:「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關於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說:「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與漢族有族源關系,如毛澤東、朱德在《祭黃帝文》中所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渭衍社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毛澤東、朱德:《祭黃帝文》,《新中華報》1937年4月5日。)漢族世代尊黃帝為鼻祖,稱之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陝西中部的黃陵縣,傳說為黃帝之墓的黃帝陵,在數萬株千年古柏的簇擁中聳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族起源的象徵。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在漢族與東夷集團的族源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經過激烈的分化、互動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後,也一舉沖破了原始社會的網路,跨進了文明的大門,形成為商民族。《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說商原來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表明其與以鳥為圖騰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著血緣關系。《國語·魯語》說:「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與舜,即帝俊部有著血緣關系。《史記·殷本紀》所載:「殷契,母日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後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與蚩尤部和帝俊部的關系糅到了一起。具體分析起來,就是說蚩尤部與商部落有母系血緣關系,帝俊部則與商部落有著父系血緣關系。商王朝是中國奴隸制發展時期,商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深遠的淵源關系,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在以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在周代曾不斷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處僻遠的萊夷,先後都無一例外地被卷進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之中,整個的東夷集團幾乎都成了華夏民族的組成部分,這種深厚的淵源關系,從另一個方面又決定了東夷集團是漢族又一個主源的歷史地位。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范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彭蠡(今鄱陽湖)和洞庭之間。

苗蠻集團與炎黃、東夷不同,它在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一方面苗蠻集團的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苗、瑤、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瑤、畲等民族中還盛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一方面,苗蠻集團的某些氏族、部落,後來發展形成為楚民族,成為華夏民族的族源之一,從而成為漢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支源。遠古之時,中國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躍於長江下游的東南沿海以及嶺南一帶。

百越集團的種類很多,史稱「越有百種」。與苗蠻集團發展的情況一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民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於華夏民族,或同化於漢族,如於春秋戰國時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於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於漢族。

而百越集團中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聯盟,雖在三國魏晉以後發展演變為俚人、僚人,但經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於漢族之中,這個問題已涉及到漢族的發展問題,但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團是漢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團是漢族的第三個支源。戎、狄是中國古代典籍對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稱。其實,戎、狄之稱冠以方位,始見於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三大集團,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與漢族的族源關系主要表現在遠古的黃帝之時,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黃帝有不可分之關系。相傳黃帝在同炎帝作戰之時,曾教練熊、羆、貔、貅、豸區、虎六個氏族或部落參加戰斗,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屬於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黃帝之時,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參加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為黃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陝西黃陵縣,正是狁出沒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詩經·大雅·生民》中乾脆把姜嫄當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時姜與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其後周王均娶姜女為後,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之時,大部分戎、狄通過被晉、秦征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與諸戎的關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為戎人,因保平王東遷有功而復封。當時平王即對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伐邽、冀戎開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後漢書·西羌傳》。時止,秦之西的諸戎均融合於華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國無戎寇」。《後漢書·西羌傳》。其四,漢族形成後,白狄之後裔匈奴,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除北匈奴遠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當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於軍事壓力而向更遠的地域遷徙,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正如《後漢羽·西羌傳》所說:「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後漢書·西羌傳》。成為今日中國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僅是漢族的支源之一。總之,歷史上的炎黃、東夷是漢族的主源,而苗蠻、百越和戎狄是漢族的支源。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肆』 漢族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族特徵是什麼

不錯不錯!真的很詳細。學習了!

『伍』 漢族的語言,主要居住地,服裝,民居特色,風俗習慣及節日

1、漢族的語言

漢族的語言主要是漢語,使用漢字書寫。

2、漢族的主要居住地

漢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漢族在中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分布較廣。

3、漢族的服裝

漢族的服裝是漢服,從清朝時期的長袍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後,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

4、漢族的民居特色

漢族的民居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居住在東北的漢族,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而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多為窯洞;居住在南方的漢族,民居主要是木質結構。

5、漢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的風俗習慣包括很多禮儀和習俗。例如坐姿,古代漢族的坐姿是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漢族的喪葬風俗中,色調主要為白色,且經常伴有佛教或道教的儀式。

6、漢族的節日

漢族的節日包括中國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等。其中,在諸節日中,春節是最盛大隆重的節日。

(5)戈氏旗袍擴展閱讀

漢族的名稱由來:

正式有漢民族之稱始於金朝。金王朝是第一個曾真正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為了便於區分,他們把宋政權統治下的人民統稱為「漢人」。

元代繼承了這一稱呼,但概念上有些混亂。他們把治下民眾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漢人」包括了生活在北方的漢人和契丹、女真高麗等族人,「南人」指南宋遺民,實際上也是「漢人」。滿族是又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他們仍稱明政府統治下的民眾為漢人。

因為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滿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所以漢人使用的語言和文字便被稱作「漢語」「漢字」,專門研究漢字音韻訓古和古文考據的學問被稱為「漢學」。


『陸』 漢族民俗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回答者: zhxr63 - 護國法師 十四級 12-29 08:36

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柒』 急救~~幫忙翻譯一下這段文字啊!!!

COW 這么一大段文字翻譯竟然一分都不給!!! 嗨

『捌』 漢族的簡介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占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占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帶的商部落(當時稱東夷)滅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東西部。東夷在血緣上介於華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間,外貌上與華夏族區別不太大,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文化上,可稱為華夏別支。經過500年統治,商部落完全華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滅商中央,建立了強大的周朝,周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關中和燕國。至於周的說法有兩個,一說周部落是華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縣,後來遷到關中,經常與藏緬族的羌族和吐火羅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與中原華夏開始有所差別,但作為華夏族在關中的移民,血緣上文化他們仍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二說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難來到甘肅的蘇美爾人。不過有人說蘇美爾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兩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東夷一支,戰國時期也徹底華夏化。楚國(統治階級是黃帝系祝融氏後代,國民則屬於蚩尤後代)與華夏族則有濃厚的血緣親屬關系,但文明落後(與東夷相似),不過也於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

秦滅六國,華夏族與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將大量華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後來的匈奴、西部鮮卑的國民中都很多華夏族血緣者。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據史料記載,東漢全國有7200萬人口,後因戰亂人口銳減至原來的1/3,即2400萬,三國末期人口為2500萬;曹魏、吳、漢休戰後都在恢復生產建設,到西晉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長到3379萬;西晉八王之亂人口死亡過半,到317年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萬。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敦煌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後來30萬羯人被冉閔基本殺絕;40萬氐族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布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被西燕和後秦消滅,苻丕被後燕滅,苻登為西秦滅。西秦又被匈奴胡夏滅,後秦被東晉滅,胡夏被吐谷渾滅。鮮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戰中被北魏、高雲-馮跋、東晉消滅。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由於在秦燕爭雄的間隙,民間漢人恢復增長,368-407年的漢族人口全國恢復到3000萬,東晉人口有1500萬,所以北方民間漢族人有1500萬。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2000萬,北朝漢族2350萬,混血兒400萬,鮮卑雜胡490萬。由於爾朱榮之亂而被屠殺的鮮卑羯和534年開始的東西鮮卑魏的互相攻伐,鮮卑族人口已經枯竭。由於周齊拒絕漢化,所以鮮卑族很少溶入漢族人血液,最後以大部分自相殘殺同歸於盡和小部分溶入漢族而結束了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由於胡人以打仗為職業,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戰中大都戰死,(爾朱羯族被斛斯椿殺光,侯莫陳悅又殺一遍,鮮卑族所剩無幾)以至於西魏宇文泰不得不從漢族民間補充兵源,搞府兵,用當地漢族豪強帶兵。八柱國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鮮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後裔)、李虎、李遠,趙貴,楊忠,王雄都是漢人。總的來說北朝後期胡將大大減少,漢族大將先後涌現,如西魏大將韋孝寬、楊忠的爸爸武川鎮司馬楊元壽、遼東漢族高歡、秦瓊的爸爸北齊大將秦彝等等。從此,漢族人不僅在民間而且在軍方也占壓倒性優勢,周齊隋唐的漢族將士及先祖大都崛起與東西魏並立時期。到了隋朝初年,關中、山西一帶由於胡人戰死,民間漢族增長和外地漢族重新回歸,漢族已經占壓倒優勢。到公元581年,中國人口剩下4430萬,其中南朝1800萬,北朝漢族2000萬,混血兒300萬,鮮卑雜胡330萬。所以隋唐北方漢族血統大概(2000+150)/2630=82%。

說一下南朝漢族,在秦嶺淮河和揚州-鎮江-溧陽-宣州-黃山-九江-武漢-常德-懷化-百色一線之間,自秦漢以來都有大量漢族移民。比如楚國在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四川被秦國佔領後也逐步華夏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還有南京一帶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難,中原南遷的漢族移民逐漸超過了超過了當地吳蠻。(雲南漢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領下的南京移民,後來清朝實行"改土歸流",大量四川漢人湧入)所以這一區域漢族血統有90%,超過了北方漢族。

至於蘇南-浙江-江西-湖南則最多有60%的漢族血統,所以吳語、贛語、湘語難懂。上海-蘇南自泰伯入蘇州以來就是華夏族-吳蠻雜處,後來北方戰亂南逃至此的漢族人逐漸增多,超過了當地吳蠻。浙江以前屬於越國,後來被華夏化的楚國滅掉,越人南潰,漢族湧入與山越(不屬於百越而屬於苗瑤語系的民族,畲族的祖先)雜居。湖南、江西則是漢族與大量武陵蠻(苗瑤族的祖先)、少量雲夢閩越族雜居。不過咱們說句題外話,在血緣上和體表特徵上南蠻比百越更接近漢族,這也是閩粵漢族與其它漢族顯著不同的根據。

閩粵則可能有大量的百越族血統。福建人無疑具有閩越族血統,雖然漢武帝滅閩越後很多閩越土著和貴族被強制遷移到江淮和雲夢,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仍然少於閩越族土著;直到後來大量固始漢族南遷,漢族才與土著人口相等。所以福建人的漢族血統充其量不超過60%,這註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徵。而兩廣可能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統,這一點從他們跟越南人相似可以看的出來。兩廣至多有50%的漢族血統。粵語、壯語、閩南話-閩北話難懂,可見一斑。

金建國初期女真族有60萬人口,後來入主中原的女真族有40萬人,而金國治下的漢族人有4300萬。金滅亡後,漢族人懷著對金人滿腔仇恨,將殘留在華北的女真人無論男女老幼統統殺死。很難想像當時對女真恨之入骨的漢族殺之惟恐不及,居然會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國全國蒙古族人口不到150萬,散布於亞歐大陸,而進入中原地區不會超過50萬。而元朝的漢族人口有9730萬,完全是壓倒優勢。元亡後,朱元璋對留在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雲南的蒙古人嚇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屬性,幾百年來不敢說自己是蒙古人。

說南北朝時有民族的融合倒還說的過去,因為雖然在民族仇殺中羯、匈奴、氐、羌整個民族在中國被殺絕了,但是鮮卑族的的確確融進了漢族。但是在宋元時代,胡漢矛盾比抗日時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銳十倍,純粹是民族間的一場血腥大屠殺,根本沒有民族融合的條件。雖然胡人在戰爭初期取得主動,但是由於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漢人口對比的懸殊,胡人政權最終滅亡,並且在滅亡後遭到了漢民族報復性的血腥大屠殺,留在中國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殺。(明初清初,由於中原瘟疫和戰亂造成人口銳減,山西洪洞縣城西大槐樹移民遷往中原,這是歷史上一次有名的北方漢族大遷移)。滿族是金政權進入中原後留在東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後代,到了本世紀,基本上融合於漢族,這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200萬滿族人融合於3億人口的漢民族,基本上改變不了漢民族的屬性。所以漢民族是相對純正的民族。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從此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種的民族,只有相對純種的民族。相對純種的民族有漢族、藏族、大和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希臘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雜種有印度斯坦族、英格蘭族、法蘭西族、韃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亞族等。

註:(1)數據來源:http://www.cpirc.org.cn/popnum.htm

種族與民族是不一樣的!以血緣劃分,世界上有四個種族:黑、白、黃、棕;在同一種族內部,按照血緣遠近和文化的不同又分為多個民族。白種人內部差異很大,分印歐、烏拉爾、高加索、阿爾泰、閃米特含米特共5個亞人種。其中,斯拉夫、日爾曼、拉丁、希臘、阿爾巴尼亞、凱爾特、塞種屬於印歐人種,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高盧屬於凱爾特人,伊朗-塔吉克-阿富汗-印度斯坦屬於塞種人。芬蘭-匈牙利-保加爾人屬於烏拉爾人種,黃白混血的突厥人屬於阿爾泰人種(含有大量的黃種人北亞族群的血液),猶太-阿拉伯屬於閃米特含米特人種。德國和北歐都是日爾曼人,英格蘭民族是來自德國的盎格魯-撒克森部落的日爾曼人和直接從北歐或輾轉法國北部來到英國的諾曼部落的日爾曼人的混血,美國統治民族和主體民族則是來自英格蘭的移民。

按血緣關系和文化關系劃分,黃種人內部分北亞族群、通古斯族群、漢族、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畲族群、百越族群、南亞族群、南島族群8個分支。南島族群屬於黃種人和棕種人的混合,所以皮膚稍黑。愛基思摩族、勘察加族、布里亞特蒙古族、新疆青海蒙古族、圖佤族屬於北亞族群;蒙古族、鮮卑族(錫伯族)、契丹族(達斡爾族)、滿族、朝鮮族、大和族屬於廣義通古斯族群;藏族、緬甸族、羌-彝-哈尼族、土家族、基諾族、納西族、白族、蜀人、巴人、楚蠻、吳蠻屬於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畲族;華南古越族(壯-侗-布依-黎-京族)、傣族-寮國族屬於百越族群;柬埔寨高棉族、中國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印度南部蒙達族屬於南亞族群;馬達加斯加族、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馬來族、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族、台灣的高山族、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紐西蘭的毛利人屬於南島族群。平埔族應該是大陸渡海過來的古代百越族與當地土著南島族群的混血。京族是以百越後裔駱越-僚為主體,同時也加入了南島族群印度尼西亞族的占人,和南亞族群的高棉人,及少量漢人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體。大和民族的人種更接近南島,但語言更接近通古斯。最早居住在日本的是阿伊努人的祖先蝦夷人,屬於南島民族,對大和民族影響極小;繩文時代,受黃帝南漸的影響,暗黃色皮膚的百越被迫南遷,一部分遷移到了日本,這些人構成了今和族的血緣的40%;接著淺黃色皮膚的通古斯民族經韃靼海峽進入日本北部,由於人數太少,對大和民族血緣影響甚微,但是對日語有一定影響;彌生文化時代,前三世紀,韓族遷入日本西部,並於250年將日本統一,將大量通古斯語言融於日語,這批韓族佔有今和族血緣的20%;同時中國的南蠻(吳蠻)大量遷移日本西部,將吳音帶入日本,吳蠻占今和族血緣的20%;另外中國的漢族在秦朝、唐朝、明朝都曾經零星遷入日本,比如徐福東渡、鑒真東渡、朱舜水東渡等,將漢音、唐音帶入日本,不過對日本血緣基本沒有影響。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sj.net/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5449

『玖』 各位我們為什麼叫漢族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扎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里,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余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拾』 漢民族指什麼

漢民族的叫法是錯誤的,民族是永遠一個融合的整體。漢族是對的,相對應的就是少數民族了。

與戈氏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睡衣取快遞沒拿身份證被攔 瀏覽:2
玫紅色搭配什麼裙子好看嗎 瀏覽:403
圓領套頭長款衣怎麼配外套 瀏覽:12
古典旗袍卡通簡筆畫 瀏覽:201
腰大的牛仔褲好看 瀏覽:898
中長款迷彩連帽風衣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758
中年時尚旗袍 瀏覽:99
如何驗探路者羽絨服真假 瀏覽:350
純棉男士風衣 瀏覽:795
男生工裝褲子適合什麼發型 瀏覽:283
電動車電熱手套什麼牌子的耐用 瀏覽:558
磁共振褲子上的拉鏈 瀏覽:930
衛衣適合穿什麼褲子圖片 瀏覽:860
黑風衣和灰褲子好看嗎 瀏覽:499
為民學校校服 瀏覽:630
背心裙連衣裙秋冬款如何搭配外套 瀏覽:162
西裝男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07
襯衫怎麼叫做合身 瀏覽:284
針織馬甲分針怎麼織 瀏覽:448
男人喜歡女人穿襯衫睡衣嗎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