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駕馭旗袍的美眉,都是美女。旗袍對於體型的要求是很高的。
當然個人氣質以及膚色也是有要求的。
②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③ 《旗袍旗袍》的王九州是誰
聽說是按照上海斧頭幫幫主王亞樵的原型來刻畫的這個人物和故事。
④ 07年有一部旗袍的電視劇
是邱心志和田海蓉主演的《旗袍》,現在網上找不到可以觀看的視頻
邱心志-飾演林文宣
田海蓉-飾演秀秀
程前-飾演阿多
關曉彤-飾演葉雨稠
孟廣美-飾演楊青梅
孫晶晶-飾演秋海棠
馬季-飾演湯老闆
王雅捷-飾演葉雨稠
午馬-飾演葉順天
叮當-飾演少年阿多
民國初年的某一天,一群匪徒沖進江南烏澤小鎮的林家,以平判亂黨之名進行滿門抄斬,睡夢中的林家小少爺林文宣被—個大他十歲的童養媳秀秀冒死救出火海,並親眼目睹了父母被殺之場面......
在之後的流浪與乞討的生活中,五歲的林文宣又與秀秀失散,不得已被賣進戲班學藝,苦不堪言。
多戕的命運並不因他的苦難而停止。輾轉在餛飩店學徒的林文宣又被鄰家的旗袍店所吸引,之後遇上旗袍大師葉順天,天生聰慧的文宣對旗袍情有獨衷,終於大師收他為徒。在天份與勤奮中,林文宣成為了當年上海灘紅極一時的旗袍大師,也因此與秀秀相逢並得到過宋美齡親書牌匾獎勵......
至此,生意興隆的春水坊旗袍店,招徠同行的嫉妒,一封匿名信又將他推入生命的再次波折,逃回鄉下的文宣忍受著失去少年戲班之兩小無猜,而後在上海相遇相愛的小雪(秋海棠),忍受著已是姐姐的秀秀的再次失散,娶了葉師父之女,那個一直深愛他卻得不到父親支持的葉雨稠為妻......
在一場牢獄劫難之後,他攜妻回到鄉下,痛苦於失去親友的文宣不再做旗袍而是開了家餛飩店。抗日戰爭爆發,日本的鐵蹄踏進了烏澤,為了拒絕為日軍隊長小野之妻定做旗袍,文宣當夜砍斷手指明志。聞訊而來的小野急將他送醫院救治,但為時已晚,小野對此很懊悔。憑借小野對文宣的愧疚和好感,文宣為已是游擊隊長的秋海棠提供日軍情報......終於在一次拔據點戰斗中,小野和其妻被秋海棠部所殲,小野夫婦臨死將其子託付文宣,在沒有選擇的前提下,他收養了日軍孤兒......
抗美援朝時,文宣領導的被服廠為前線立下大功......
文革中,遺孤因揭發家藏四舊「旗袍」而使文宣失去了深愛他的妻子雨稠,精神崩潰的雨稠裹著紅布以為旗袍而投河自盡......
深愛文宣,又做過歌女的抗日英雄秋海棠在文革中因歷史原因而遭迫害,最終身著珍藏的文宣當年親手做的白旗袍跳樓身亡......
文宣再次被勞改......
解放前與阿多陰差陽錯前往美國的秀秀已嫁大衛、瓊斯。因其中國情結,女兒在改革開放時,專來大陸尋親林文宣,終於在新疆某農場,已是暮年靄靄的文宣依然用當地一種韌草編衣,被艾麗婭發現,此時,當日本遺孤得知自己身世時痛悔不已,雙膝跪地,深深懺悔......
往事如煙,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已被歲月送走......
上海隆重舉行時裝發布會,身著各色旗袍的模特們向人們展示著中國旗袍的高貴、內斂、挺拔而又含蓄的東方之美。
而一代大師林文宣在演繹旗袍之中,付出了自己對美的嚮往與體現,對愛的詮釋與執著,對情的深沉與奉獻,對義的秉承與堅持的中華男子之美......
⑤ 誰有艾達王穿旗袍的圖片。注意,是旗袍。不是那一套紅色套裙哪一件
迅雷離線搜索
⑥ 有沒有旗袍起源的故事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最早清朝滿族女子的旗袍,有單、夾、襯絨和絲棉袍之分。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長加長,兩邊叉開升高,腰身緊綳,顯示女性的曲線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袖長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沒有袖子,外形如流線型。上海女人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⑦ 2009年2月上故事會封面女子是誰,就是穿著類似旗袍,然後做了個恭喜發財的動作。
呵呵,怎麼這么關心這個問題啊,具體是誰還真不太清楚,故事會到是每期都買。應該是當地的一位知名演員吧。
⑧ 中國第一個設計旗袍的人是誰
楊成貴先生被譽為「中國旗袍設計第一人」,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時在北京為參會的三十多位中國女部長、女市長製作的旗袍備受贊譽;曾為蔣經國夫人蔣方良、日本高松宮親王妃、韓國總統夫人等政要名媛設計製作旗袍……
PS:宋美齡.她有9000件旗袍,也是她把舊式旗袍改為現代旗袍的.
⑨ 一部老電影,其中有一段是,一個穿旗袍的女的,抓一個戴眼鏡老頭的襠部。求電影名
西遊之女妖王
7.9分
主演:蘇桐錢雪夷李樂樊浩
導演:賈凱
類型:喜劇魔幻其它
時長:64分鍾
年代:2017
地區:內地
簡介
⑩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10)故事會旗袍王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