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浴衣和和服有什麼特點和區別嗎,最好有個圖
和服正裝的衿大多數是廣衿,也就是比浴衣的衿寬一倍,穿的時候要對折。除了和服正裝里的「單衣」以及浴衣,其它和服正裝都是有襯里的(胴里和八卦);其中和服禮裝還會配有比翼(標注衽幅的那一片看上去是雙層的)。注:禮裝指的是結婚/觀禮等紅白喜事時穿的正式禮服。
區分正裝里的「單衣」和浴衣呢,①一般看材質來分辨。浴衣以半透明棉/麻質地為主,單衣小紋呢正絹/羊毛/麻混毛/化纖的比較多。如果是絽制的呢,平絽的是浴衣。②單衣小紋袖子的角落的那個弧度和浴衣不一樣。浴衣的弧度更大更圓潤。③單衣小紋廣襟和窄襟各佔一半。看廣襟有沒有被對折縫死,看縫線和縫的手法,應該會和衣服其它地方不一樣。④部分單衣小紋內側在屁股位置有再縫一塊布,用來加強遮蓋力。
以下是平面圖:
這是浴衣:
名稱 日文(假名)
衣領 衿(えり)
衣襟 衽(おくみ)
前身頃 前身頃(まえみごろ)
後身頃 後身頃(うしろみごろ)
胴里 胴裏(どううら)
八卦 八掛(はっかけ)
② 浴衣和和服有什麼不一樣
浴衣(ゆかた)是和服的一種,為日本夏季期間的一種衣著。 浴衣是一種較為輕便的和服。顧名思義,浴衣是與沐浴有關的衣著;在日式旅館中,浴衣是浸過溫泉或沐浴後常見的衣著。浴衣亦常見於日本夏季期間各地祭禮、節日及煙花大會中。 浴衣與和服的區別在於:和服面料高檔,穿法極其復雜,而浴衣大多是布料。 浴衣與和服的主要區別就是和服比較正式~浴衣比較隨意吧! 浴衣是簡易的和服 ,價錢比和服便宜很多日本人到了夏天都會穿浴衣, 一般參加到了比較民風的節日,比如盂蘭盆也會穿浴衣。日本的傳統服裝,現在穿著於正式場合。新年慶典、成人儀式、日本婚禮時需要指定穿著服飾。(根據我理解中國人錯誤理解和服,熟知的基本是浴服)由於穿著繁瑣,被譴責為不切實際的服裝式樣,但它的優點是賦予衣著者以優雅的風度。 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長度一般齊踝,交領,右大襟,寬袖,留身八口,上下無扣無襻,系腰帶,衣上印有家族徽記。————————————————————————————————————————————————————————————————————————————————————————————————————————復制的,自己看吧
③ 浴衣與和服的區別~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一,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和服的歷史: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裏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BR> 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忍冬等。
木屐和布襪: 木屐,類似我們俗稱的趿拉板兒,一般板下前後安有兩齒,是穿和服時用的一種獨特的履物。木屐在中國歷史悠久,據說春秋時,晉文公出國流亡19年,即位後封賞追隨過他的人,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與母親隱居綿山。後來,文公幾次請他,他都不出來,文公便燒山逼他,誰知介子推卻抱樹焚死。文公十分痛惜,用這棵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平時,他總是看著腳上的木屐呼喚:悲乎,足下!如果以這個故事為依據,木屐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的文獻史書中,也不乏木屐的記載。《急就篇》顏師古注中有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quot;之語;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絲兩頭系(《古樂府》)之語。《晉書?宣帝記》中還有穿木屐征戰的記載: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在宋代,京師長者都穿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畫制的彩屐為妝奩。
日本木屐的起源,與中國木屐究竟有何淵源關系,沒有可靠的資料以資判斷。但是,動晉時志怪小說《搜神記》中描寫中國古代木屐雲:昔作屐,婦人圓頭,男子方頭,蓋作意欲別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樣也多為方形,婦女也常用圓頭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系。
布襪,日本寫作足袋。最初的布襪,是由兩塊布縫合在一起,不分趾,在腳面系帶。《大寶令》中,原封不動地引用了漢字的襪字,並且規定,皇子以下著禮服時配錦襪;朝服一品以下五位以上著白襪;無位制服配白襪,可見。只供上層社會的人穿用。江戶時代的元祿時期(1688-1704年),中國的帶有別扣的錢包傳入日本,上面的別扣啟發了日本的技工,他們將這種別扣應用在布襪上,免去了原先系帶的麻煩,穿用起來更方便了。在古代日本,能穿襪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鐮倉時代,日本政府曾規定穿襪子的期間,只限於從當年的十月十日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日,即使在這一期間,也只能是年過50歲的老人和經過各級官府特殊批準的人,才有這種待遇,這就是所謂的足袋御免。一直到江戶時代,這項規定才被廢止。
和服的種類: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一,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樣, 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留袖和服:女性參加親戚的婚禮和正式的儀式,典禮等時穿的禮服,主要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的,叫黑留袖,為已婚婦女使用;在其他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的,叫色留袖。
振袖和服:又稱長袖禮服,是小姐們的第一禮服,根據袖子長度又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要用於成人儀式、畢業典禮、宴會、晚會、訪友等場合。 因為這種和服給人一種時尚的感覺,所以已婚婦女穿中振袖的也越來越多。
訪問和服:是整體染上圖案的和服,它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幅圖畫,近年來,作為最流行的簡易禮裝,訪問和服大受歡迎。開學儀式,朋友的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都可以穿,並且沒有年齡和婚否的限制。
小紋和服: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紋。因為很適合用於練習穿著,所以一般作為日常的時髦服裝,在約會和外出購物的場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紋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於半正式晚會的禮服。
喪服:連腰帶在內全部為黑色,喪禮時穿。
婚服:結婚時穿的禮服。
浴衣:沐浴之前所穿。
男式和服: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他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為簡易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素色和服:這是一種單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紋可以作禮服,如果沒有花紋則作日常時裝服。
付下和服:袖子,前後身,領子的圖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總稱。比訪問和服更輕便舒適。
十二單:乃是古代婦女進宮或節會時所穿的盛裝禮服。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
據說,周武王氣絕後,有12人小臣分別拿著武王常穿的冕服,分頭爬上各處屋頂上面,面向北方大聲叫喊:天子回來啊!連叫三聲後,又回來把冕服蓋在武王身上,希望武王的魂魄可以跟了衣服回來。(想起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裏公瑾死掉後一幹人等一邊用衣服招魂一邊大叫都督歸來的情形沒有……) 日本也有用衣服招魂的習俗:人們或者在死者的枕邊,或者登上房頂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揮動死者衣服大聲呼喚死者回來。為死者洗用過的衣服時,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曬。洗完晾乾後,必須整整齊齊疊好,收藏一段時間後再用棒敲打幾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們在日常洗衣服時,都絕不朝北晾曬,而且夜間也不掛在外面。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這固然是節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懼這一天祭祀物件的魂靈飄游而過時附在晾曬的衣服上。新穿剛做好的衣服時,有的地區(如紀州)先將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沖繩)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單薄,身板結實。即使不先給木柱穿,也要疊好後敲打兩下再用。這都是出於擔心衣服上藏有某種魂靈的緣故。收藏一段時期後用棒敲打,或者先給木柱穿,從主觀願望來講,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災避邪。
《無何集》載: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河南沁陽一帶有反穿羅裙,另嫁男人的傳說。由於死者去的是一個與陽世截然相反的陰間世界,所以死後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習俗,人死了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意味著死者的一切裝束都與生者相反。所以,平時人們穿衣服時,最忌諱領子窩在裡面,或者以後為前,以裏為面。
同樣,由於萬物有靈思想,人們認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靈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贈給最親近的朋友,意味著把自己的魂魄也贈給了對方,足見一片誠心。有的人贈衣時,還在兜內放一枚五圓的日幣,這是取五圓的諧音,表示御緣(與您有緣)之意,目前還存在的贈買衣服錢、買腰帶錢
④ 和服和浴衣的區別在哪裡
東經日語認為浴衣是一種較為輕便的和服,兩者區別如下:
1、和服面料高檔,而浴衣z大多是棉、麻布料。
2、和服穿法極其復雜,浴衣則是浸過溫泉或沐浴後常見的衣著。浴衣亦常見於日本夏季期間各地祭禮、節日及煙花大會中。
3、和服比較正式,浴衣可以隨意一點。和服穿著於正式場合,比如新年慶典、成人式、日本傳統婚禮,那時需要指定穿著服飾。正式和服由於穿著繁瑣,被譴責為不切實際的服裝式樣,但它的優點是賦予衣著者以優雅的風度。
4、和服種類多。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依照四季的不同,從種類、材質、花紋乃至飾品小物有其搭配的規則,特別是修習茶道、花道、舞踴等日本傳統技藝者,更是注重時服的傳統。
⑤ 浴衣和睡衣有何不同和聯系
睡衣是睡覺時候穿的,一般有連身的和分身的。但是都不會一動就開涼肚子。
浴衣濕洗完澡之後穿的,一般是毛巾質地的,可以不用擦身體就直接穿上的。分沾扣的和系帶的。基本上就是一披很容易掉或者開,不可以當睡衣用。
另外如果是日本的浴衣的話是一種薄和服,夏天穿的
⑥ 外國電影里有睡衣、晨衣、浴袍,這些有什麼區別
如果非要分的話,我覺得睡衣和晨衣應該是一種,晚上穿睡衣睡覺,難道早上還要再換一次晨衣?出門的時候脫下晨衣換上正裝?不太靠譜。
而浴袍我覺得可能偏向毛巾質感的,因為洗完澡之後身體是乾的,需要一定的吸水性,如果像睡衣一樣絲綢的,薄的,舒適的,那濕掉之後黏在身上很難受吧。
⑦ 浴衣與和服有什麼區別呢~~~
和服是統稱,當然一般也特指晴著,浴衣是夏天(尤其是夏祭花火大會時穿的衣服)
從外表也很容易分辨,晴著是裹來裹去好幾層的,浴衣就一層而已。
⑧ 怎麼選擇浴袍和睡袍.
1.面料:選擇以純棉針織類比較好,柔軟吸水保暖,也通用。
2.色彩:選擇比較素雅或淺色的睡袍、浴袍為主,能夠起到安目寧神的作用。
3.尺碼:根據自己的嗜好選擇
睡袍和浴袍的區別
1、睡袍:主要是用於睡覺的服飾,較柔軟,有助於入睡。
2、浴袍:用於沐浴後使用的較短的袍服,吸水性好,使身體的水分乾的比較的快。
面料上的區別:
1、睡袍面料:多選用柔和淡雅色彩及文靜秀氣的小碎花圖案,選用面料常為純棉織物或高檔絲綢,比較的光滑、親膚性比較好。
2、浴袍面料:一般是選用吸水性比較好的面料,採用毛巾料或高檔竹纖維的比較多。
相同點:
1.都是袍服,面料都比較容易吸水。
2.都是睡前睡後的服飾,根據自己喜好穿~